学术投稿

针药合用对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

邹春花;毕言萍;亓秀英;邹连琦

关键词:针刺, 聪耳通窍汤, 神经性耳鸣, 5羟色胺, Rho/ROCK
摘要:目的:探讨聪耳通窍汤加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我院耳鼻喉科、五官科神经性耳鸣患者9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31例)、聪耳通窍汤组(31例)及针药合用组(31例),3组均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为10 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液中5-HT及Rho/ROCK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3个疗程后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比较,针刺组有效率71%,中药复方组55%,针药合用组87.1%,其中针药合用组相对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HPLC检测患者血液中5-HT发现,治疗后相对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检测Rho/ROCK信号通路发现,治疗后患者ROCK蛋白明显下降.结论:针药合用治疗神经性耳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治疗效果可能与抑制5-HT/Rho/ROCK信号通路有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郭立中疑难杂病真寒假热证辨析方法

    郭立中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真寒假热证并非只有在疾病危急关头才出现,而在慢性杂病尤其是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病中亦普遍存在,因此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辨析疑难杂病真寒假热证的方法.首先全面细致地认识所有症状,分清证候是否有寒热独自分布特点,留意证候之间有无寒热矛盾情形;证候表现复杂迷离时,抓特异症以断寒热真假;寒热症状真假疑似时,舍症而以舌脉为凭据;后还要参考病因、体质情况、治疗经过以综合进行分析.

    作者:刘新学;张瑾枫;贺晓婷;朱叶萍;郭立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针药合用对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

    目的:探讨聪耳通窍汤加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我院耳鼻喉科、五官科神经性耳鸣患者9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31例)、聪耳通窍汤组(31例)及针药合用组(31例),3组均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为10 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液中5-HT及Rho/ROCK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3个疗程后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比较,针刺组有效率71%,中药复方组55%,针药合用组87.1%,其中针药合用组相对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HPLC检测患者血液中5-HT发现,治疗后相对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检测Rho/ROCK信号通路发现,治疗后患者ROCK蛋白明显下降.结论:针药合用治疗神经性耳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治疗效果可能与抑制5-HT/Rho/ROCK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邹春花;毕言萍;亓秀英;邹连琦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分析耳鸣中医外治法和食疗应用特点

    目的: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中医外治法、食疗在耳鸣中的应用规律.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收集耳鸣相关文献,建立Access数据库,运用SQL数据平台处理数据,人工降噪后分析中医外治法、食疗的应用规律.结果:针灸、穴位注射、按摩、推拿等为文献中出现的高频中医外治法,山药、枸杞等为文献中出现的高频食疗法.结论:利用文本挖掘方法,从文献报告频数方面呈现了中医外治法、食疗在耳鸣治疗中的应用规律.

    作者:沈姗姗;姜淼;黄允瑜;郑光;赵宁;贾冬梅;吕爱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老龄大鼠尿量、离子浓度及皮质醇的变化

    目的:观察老龄大鼠24 h及水负荷后5h尿量、尿中Na+、K+、Cl-浓度及血清皮质醇(Cort)含量的变化,研究肾虚多尿模型.方法:老年大鼠20只,青年大鼠20只,用代谢笼法测24 h尿量及水负荷5h尿量,用生化分析仪测尿液中Na+、K+、Cl-浓度,采用ELISA测血中Cort的含量.结果:老龄大鼠5h、24 h尿量明显增多,尿液中Na+、Cl-浓度明显增加,K+浓度明显降低,血清中Cort的含量明显降低.结论:老龄大鼠尿量增多,且Na+、K+及Cl-排泄异常,血清中Cort的含量明显降低,表明其可作为肾虚多尿模型进行试验研究.

    作者:吴君;韩芸;梁伟玲;荆雪宁;黄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下肢缺血再灌注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的影响

    目的:观察下肢缺血再灌注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的影响.方法:24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组(n=6)和糖尿病组(n=18),糖尿病组采用链脲佐菌素造模.饲养1个月后,选择部分糖尿病大鼠(n=9)作为缺血再灌注组,暂时阻断腹主动脉、髂总动脉和股动脉3个h,再灌注7d后测量各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波幅,光镜、电镜下观察坐骨神经形态学变化.结果:糖尿病缺血再灌注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波幅均明显下降,并出现神经内膜水肿、神经纤维密度下降、异常神经纤维数目增多、髓鞘肿胀、裂解、轴索萎缩等变化.结论:下肢缺血再灌注可以造成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严重损伤,采用此方法可以在短期内建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动物模型.

    作者:黄达;李鸣镝;郑亚琳;王秋虹;林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足三里、三阴交、大椎配伍治疗对肿瘤化疗后升白效果及造血保护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足三里、三阴交、大椎配伍治疗在肿瘤化疗过程中对白细胞和机体造血机制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SPF级小鼠10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处方组各36只,对模型组和处方组均采用环磷酰胺(CTX) 100 mg/kg/d进行造模,3d后空白组蒸馏水灌胃,处方组采用足三里、三阴交、大椎配伍进行针灸治疗,比较小鼠体质量及骨髓造血细胞变化情况.结果:造模前3组小鼠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骨髓有核细胞计数、Cyclin D1蛋白积分光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造模组的上述指标较空白组在造模后第1、3、7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处方组上述指标随着时间均呈增长趋势,与造模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足三里、三阴交、大椎配伍治疗对肿瘤化疗过程中的小鼠具有升高白细胞、淋巴细胞和保护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

    作者:侯玉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冠心病:一直被忽视的热证

    结合证候实质研究成果指出,热证是冠心病的重要证候,但以往一直被忽视.交感神经兴奋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证候实质研究成果表明,热证时交感神经兴奋,所以热证是冠心病的重要证候;冠心病的热证一直被忽视,冠心病的热证为什么被忽视?冠心病确有虚寒证,交感神经兴奋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其性质是“热”.但“热”的程度低,远不足以出现“热、黄、稠、干、动”等热证的常见表现,因此被忽视不难理解.但在冠脉狭窄的前提下,这种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后果严重,因此热证是冠心病的重要证候.近年来冠心病辨热证有增多趋势,故与其着眼点和辨证结果不同.结语:热证是冠心病的重要证候,因此临床应慎用温热药,冠心病患者的体质应保持偏凉,目的是惜用心力,让心肌多休养生息.

    作者:陈小野;屈伸;邵晶晶;于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孟河医派脾胃学术思想在膏方中的应用

    孟河医家深求脾胃实学,注重临床实效,立论和缓平正,治法清润平稳,通过“抑木扶土、调营畅中、醒脾运湿、温补脾肾”等调脾胃理念处处顾护脾胃中气,务求调气复平.颜德馨教授深谙孟河脾胃学术思想,在补脾运脾健脾基础之上,提出动静结合、通补相兼,将其灵活运用于膏方伍用,可强固本清源之功,增祛疾扶正之效,并探讨如下.

    作者:杨志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王和伯治疗咯血经验初探

    王和伯先生对于咯血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认为“诸血皆由火升”,结合时令节气分析病机;善于运用缪希雍“治吐血三要法”,以降气为首务.治法重视降气通络和营、滋阴潜阳,区分外感内伤之异,对痰饮咯血不轻易投凉药,而重视温经止血是其特色.对虚损者主张补其不足、培育后天,并倡导节劳静养,故结合医案,分析王和伯治疗咯血的具体方药.

    作者:朱冰;齐春红;钱菁;王荣祖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复方益气化痰方辨治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复方益气化痰方及其拆方辨治老年抑郁症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9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成2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益气化痰方及其拆方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1.11%,观察组总有效率88.8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相关指标如治疗时间、症状缓解时间、生活满意度、日常生活能力、治疗费用、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益气化痰方及其拆方辨治老年抑郁症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低.

    作者:李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来曲唑和脱氢表雄酮建立肾虚痰湿特征信息肥胖PCOS大鼠动物模型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来曲唑和脱氢表雄酮(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DHEA)分别加高脂乳剂制作SD雌性大鼠肾虚痰湿特征信息肥胖PCOS动物模型的优缺点.方法:观察大鼠动情周期、体质量增加幅度,测定血清性激素、血脂、相关脏器指数水平和卵巢HE染色.结果:来曲唑联合高脂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加幅度、FSH、LH均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高脂模型组,LDL、TC、TG均显著高于余3组;DHEA联合高脂模型组大鼠E2、T均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高脂模型组,TC、TG、LDL均极显著高于其余3组;来曲唑模型组、来曲唑联合高脂模型组、DHEA模型组、DHEA联合高脂模型组大鼠卵巢HE染色均呈现多囊样改变.结论:来曲唑加高脂乳剂诱导是研究符合肾虚痰湿特征信息肥胖PCOS发病机制较理想的动物模型,DHEA加高脂乳剂诱导适用于血脂异常、雄激素和雌激素升高的不肥胖PCOS模型.

    作者:徐晓娟;黄映红;姚莉娟;邓琳雯;李宛静;王秋香;何蕴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寒热药相伍的意义探析

    药物四气即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分别是《素问·至真要大论》及《神农本草经》提出的四气用药基本原则.古今名方中,寒热药相互配伍者甚多,故就寒热药配伍的意义作一探讨,认为寒热药相伍具有协调阴阳、分治寒热、制性存用、反佐药用4方面作用.

    作者:聂晶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手法复位配合新型小夹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配合新型小夹板与手法复位配合传统小夹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探寻提高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的外固定新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手法复位后,实验组采用新型小夹板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小夹板固定治疗,治疗6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运用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进行评分比较.结果:实验组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手法复位配合新型小夹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关节功能康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成永忠;侯汪洋;程灏;谭剑;祝建飞;陈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孙一奎学术思想渊源探析

    孙一奎(1522~1619),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是我国明代著名医家,为名医汪机的再传弟子,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命门动气”的理论,著有《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孙氏医案》等书.明代是医学大发展的时代,而孙一奎正是明代众多医家当中具有鲜明特点的一位.他融会儒、释、道三教之理,首倡“医易同源”之论,以太极之说演绎医理,其治学以《内》、《难》为宗,对历代前贤诸说持公允之论,反对门户之见,主张博收众长,择善而从,而又常常能自出机杼,独有创见,其医学思想与理论成就对中医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者:张宇鹏;杜松;尹玉芳;于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从“肝脾病位、痰瘀病性”论治桥本甲状腺炎

    通过古今文献研究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进行了阐述,总结笔者临床侍诊中诊治桥本甲状腺炎的思路,分析该病的病位病性,着重从“肝脾病位、痰瘀病性”角度对该病进行诊治,提出从“痰”论治,重在疏肝理气、健脾化痰和从“瘀”论治,重在疏肝清化痰瘀、健脾温化痰瘀的思路.同时结合临床案例,总结出桥本甲状腺炎的病位以肝为主,累及脾,病性以气滞、痰凝、血瘀为主,并通过病位病性同辨的思路对该病案进行诊治,效果较为良好.

    作者:谷鑫;吴承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从中西医角度探讨动脉粥样硬化与肿瘤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与肿瘤均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在中医学中分别属于“脉痹”“胸痹”“中风”等与“癥瘕积聚”范畴.二者向来被认为是2种不同的病证,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原则各异.故从古代文献、现代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综合分析后发现动脉粥样硬化与肿瘤有着类似的诱导因素与发病机制,从病性方面可将动脉粥样硬化看做微观癥瘕积聚,在治疗方面二者也可相互借鉴、异病同治.

    作者:张亚萌;宋鲁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瑶医学术特色探析

    瑶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南方山区.瑶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形成了独特的医药理论,初步构建了学术体系框架.故对瑶医理论体系及其学术内涵进行总结探析,从瑶医的天人自然观、病因病机论以及临床治疗用药特点进行探讨,认为瑶医学术内涵丰富、理论独特,应进一步发掘整理、充实完善.

    作者:宋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感染后咳嗽60例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玄麦甘桔汤加减联合穴位拔罐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感染后咳嗽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玄麦甘桔汤加减联合穴位拔罐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甲氧那敏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2周后观察中医证候疗效及前后咳嗽、咯痰和咽痒症状积分变化,并观察咳嗽症状起效时间及消失时间.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用药后咳嗽、咳痰、咽痒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2组患者在咳嗽、咳痰、咽痒症状改善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咳嗽平均缓解及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治疗组更快、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咳嗽症状.结论:玄麦甘桔汤加减联合穴位拔罐能有效改善感染后咳嗽的中医症状,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范良;张美萃;潘小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论脾虚是结直肠癌能量代谢障碍与上皮间质转化的关键病机

    脾虚证是结直肠癌常见的临床证候.脾失健运呼吸链功能障碍导致低氧状态和HIF-1α表达增高,肥人脾虚产生的慢性炎症及释放细胞因子促进糖酵解,可能是结直肠癌能量代谢障碍,即瓦博格效应的主要原因.脾虚通过低氧诱导因子1α介导的能量代谢障碍促进上皮间质转化,健脾益气中药通过健脾化痰改善结直肠肿瘤细胞的慢性炎症和能量代谢障碍,从而调控肿瘤微环境,抑制EMT,改善结直肠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作者:徐文娟;孙学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瑶医与中医刮痧疗法比较探析

    中医学与瑶医学都擅长运用刮痧疗法治疗疾病,2种刮痧疗法操作方法相似,功效和主治病证略有差别.主要表现在所依据的理论有所不同,而瑶医学的刮痧疗法以口传心授为传承方式,更注重经验的传承,强调自然而然的状态,理论指导的痕迹不明显.这些特点的产生与其民族的历史、生存环境、文化传承方式以及瑶医学理论本身的特点有关.

    作者:刘春强;陆云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