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法复位配合新型小夹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

成永忠;侯汪洋;程灏;谭剑;祝建飞;陈诚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 骨折外固定装置, 外固定, 小夹板
摘要:目的:比较手法复位配合新型小夹板与手法复位配合传统小夹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探寻提高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的外固定新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手法复位后,实验组采用新型小夹板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小夹板固定治疗,治疗6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运用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进行评分比较.结果:实验组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手法复位配合新型小夹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关节功能康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耳鸣耳聋辨治思路探讨

    耳鸣耳聋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可伴发多种疾病亦可单独出现,发病率很高,其致病及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属于疑难杂病,治疗需全面、多方位考虑.中医认为耳与周身气血、脏腑及经络之间的关系密切,故治疗当从整体出发,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并从辨虚实、辨病因、辨六经及辨兼证等方面考虑.

    作者:王金秀;李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杏苏散非治燥剂

    杏苏散是否为治燥剂历年存在争议.故首先详细分析杏苏散的组成及药物的性味和功效,指出方中惟有杏仁苦温而润,又处在大剂辛苦、燥剂之中,其“润”的作用难以发挥;然后通过阐述吴鞠通对杏苏散病机作出的相应回答,提出其病机为风寒外束、水饮内停,与小青龙汤之机相同;后对“辛以润燥”的治法进行了阐明.故从以上3方面说明杏苏散非治燥剂而应是解表方.

    作者:高黎;肖相如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杨保林治疗老年顽固性胸水验案二则

    顽固性胸水常见于结核性胸膜炎、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等,多发于中年以上患者.从缓解症状来说,西医主要是胸穿抽液治疗.而老年人体质较弱,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常常反复迁延难愈,胸水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引发的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他们的生存质量.单纯的胸腔穿刺放液虽可暂缓症状,但胸水反复生成增多,可导致蛋白大量缺失甚至电解质紊乱,往往得不偿失.杨保林教授擅长利用中医辨证治疗老年顽固性胸水,现介绍两则验案如下.

    作者:高莹;杨保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从心肾论治黄体功能不全

    黄体功能不全性疾病与心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当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治疗的方向应在传统的肾肝脾辨治领域中引入心肾相交学说,在补肾调周基础上进行调心养神,同时顺应新医学模式体系,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同步进行生物学及心理学治疗.

    作者:杨丽娟;周惠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益肾通络复方含药血清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益肾通络含药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BMSCs分为对照组(A组)、低浓度组(B组)、中浓度组(C组)、高浓度组(D组)、阳性对照组(E组),干预后检测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情况.结果:CCK-8:干预24 h、72 h后B、C、D组均高于A组,干预120 h后B组高于A、C、D组.ALP活性干预7、14d后B、C、D组高于A组,但低于E组.结论:益肾通络含药血清能促进BMSCs体外增殖并诱导其成骨分化.

    作者:郭杨;马勇;成吉华;赵丹;沈李李;王培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冠心病:一直被忽视的热证

    结合证候实质研究成果指出,热证是冠心病的重要证候,但以往一直被忽视.交感神经兴奋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证候实质研究成果表明,热证时交感神经兴奋,所以热证是冠心病的重要证候;冠心病的热证一直被忽视,冠心病的热证为什么被忽视?冠心病确有虚寒证,交感神经兴奋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其性质是“热”.但“热”的程度低,远不足以出现“热、黄、稠、干、动”等热证的常见表现,因此被忽视不难理解.但在冠脉狭窄的前提下,这种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后果严重,因此热证是冠心病的重要证候.近年来冠心病辨热证有增多趋势,故与其着眼点和辨证结果不同.结语:热证是冠心病的重要证候,因此临床应慎用温热药,冠心病患者的体质应保持偏凉,目的是惜用心力,让心肌多休养生息.

    作者:陈小野;屈伸;邵晶晶;于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胃病的辨证分析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对寒热错杂型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用半夏泻心汤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和莫沙必利单独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积分均有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8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半夏泻心汤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对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效果明显,中医辨证联合西医治疗对寒热错杂型胃病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丁宪春;夏秋敏;王淑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五维二步健康状态中医测评量表》的初步构建

    目的:基于中医脏腑辨证思路,研制可用于人群健康状态辩识的量表工具.方法:运用文本分析技术对9部标准、教材及论著中所载症状文本信息进行分析.共纳入4149个症状术语,结合频次分析、“症状-证型”复杂网络、专家意见进行筛选.结果:初步筛选出常用健康评估指标,制成包括29道题干136个症状在内的五维二步健康状态中医测评量表.结论:该量表可实现对填表人全身情况的信息采集,并基于脏腑辨证方法对个体健康状态进行综合辩识.

    作者:吴夏秋;黄丹卉;尹爱宁;胡镜清;彭锦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寒热药相伍的意义探析

    药物四气即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分别是《素问·至真要大论》及《神农本草经》提出的四气用药基本原则.古今名方中,寒热药相互配伍者甚多,故就寒热药配伍的意义作一探讨,认为寒热药相伍具有协调阴阳、分治寒热、制性存用、反佐药用4方面作用.

    作者:聂晶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补中益气汤之益气或以调肝为通道

    补中益气汤出自补土派医家李东垣之手,传统观点认为是通过直补脾胃达到补中气升清气的目的.笔者在反复研读及临床实践过程中认为,补中益气汤实为通过调补肝气达到补中气的目的,并分别从中医理论及方剂组成两方面进行探讨论证,后举例说明.

    作者:苏巧珍;陈延;雒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足三里、三阴交、大椎配伍治疗对肿瘤化疗后升白效果及造血保护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足三里、三阴交、大椎配伍治疗在肿瘤化疗过程中对白细胞和机体造血机制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SPF级小鼠10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处方组各36只,对模型组和处方组均采用环磷酰胺(CTX) 100 mg/kg/d进行造模,3d后空白组蒸馏水灌胃,处方组采用足三里、三阴交、大椎配伍进行针灸治疗,比较小鼠体质量及骨髓造血细胞变化情况.结果:造模前3组小鼠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骨髓有核细胞计数、Cyclin D1蛋白积分光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造模组的上述指标较空白组在造模后第1、3、7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处方组上述指标随着时间均呈增长趋势,与造模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足三里、三阴交、大椎配伍治疗对肿瘤化疗过程中的小鼠具有升高白细胞、淋巴细胞和保护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

    作者:侯玉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感染后咳嗽60例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玄麦甘桔汤加减联合穴位拔罐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感染后咳嗽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玄麦甘桔汤加减联合穴位拔罐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甲氧那敏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2周后观察中医证候疗效及前后咳嗽、咯痰和咽痒症状积分变化,并观察咳嗽症状起效时间及消失时间.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用药后咳嗽、咳痰、咽痒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2组患者在咳嗽、咳痰、咽痒症状改善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咳嗽平均缓解及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治疗组更快、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咳嗽症状.结论:玄麦甘桔汤加减联合穴位拔罐能有效改善感染后咳嗽的中医症状,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范良;张美萃;潘小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闫慧敏治疗小儿脾系疾病的临床经验

    闫慧敏教授治疗小儿脾系疾病颇有建树,其辨证用药注重平补脾胃、醒脾助运,运脾以健脾;肝脾同调,动态调畅脏腑气机;活用消导,补泻兼施,健脾开胃;重视幽门螺杆菌的清除,清热化湿,攻伐有度;调和气血、行气散瘀、行补兼施等,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作者:郝静;闫慧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全生指迷方》茯苓丸及其应用初探

    《全生指迷方》茯苓丸由半夏、茯苓、枳壳、风化朴硝4味药组成,有燥湿化痰、行气散结之功,在临床适用于痰湿壅滞脏腑、流注肢体筋脉以及痰气结聚所致的各种病证,是治疗湿痰证的代表方剂之一.

    作者:张洁;潘桂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继承创新话传承——李德新教授访谈录之一

    为深入挖掘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李德新教授的学术思想、专业成就、形成脉络及学术贡献,故就以下4个问题与导师进行了学术交流及深度访谈,即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问题、中医药传承工作与国家博士后制度相结合的意义、学术思想的内涵及如何准确总结提炼学术思想、如何做好传承博士后工作、提高科研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这些真知灼见对于中医药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作者:海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五苓散加减辨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光凝期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五苓散加减辨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光凝期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1月7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光凝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成2组,对照组36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39例,加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五苓散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视力提高比率41.67%,总有效率66.67%;观察组视力提高比率58.98%,总有效率84.62%;对照组显效率38.9%,总有效率69.45%,观察组显效率56.41%,总有效率87.12%,以上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在荧光渗漏面积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五苓散加减能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光凝期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效果.

    作者:马宇;刘意;牛琳琳;周利晓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参附注射液治疗休克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对休克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结合手工检索搜集有关参附注射液治疗休克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应用RevMan5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量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7篇共计974例,其研究质量均为C级.Meta分析表明,参附注射液配合西医常规能更好地提高休克的临床疗效[RR =2.38,95%CI(1.59,3.56),P<0.0001],升高收缩压[WMD =6.52,95%Cl(3.60,9.44),P<0.0001],改善心率[WMD=12.24,95%CI(8.81,15.67),P<0.00001],增加心室射血分数[WMD =9.79,95%CI(2.67,16.91),P=0.007],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西医常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休克有一定的疗效优势.

    作者:王月;张硕;郭利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瑶医学术特色探析

    瑶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南方山区.瑶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形成了独特的医药理论,初步构建了学术体系框架.故对瑶医理论体系及其学术内涵进行总结探析,从瑶医的天人自然观、病因病机论以及临床治疗用药特点进行探讨,认为瑶医学术内涵丰富、理论独特,应进一步发掘整理、充实完善.

    作者:宋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老龄大鼠尿量、离子浓度及皮质醇的变化

    目的:观察老龄大鼠24 h及水负荷后5h尿量、尿中Na+、K+、Cl-浓度及血清皮质醇(Cort)含量的变化,研究肾虚多尿模型.方法:老年大鼠20只,青年大鼠20只,用代谢笼法测24 h尿量及水负荷5h尿量,用生化分析仪测尿液中Na+、K+、Cl-浓度,采用ELISA测血中Cort的含量.结果:老龄大鼠5h、24 h尿量明显增多,尿液中Na+、Cl-浓度明显增加,K+浓度明显降低,血清中Cort的含量明显降低.结论:老龄大鼠尿量增多,且Na+、K+及Cl-排泄异常,血清中Cort的含量明显降低,表明其可作为肾虚多尿模型进行试验研究.

    作者:吴君;韩芸;梁伟玲;荆雪宁;黄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下肢缺血再灌注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的影响

    目的:观察下肢缺血再灌注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的影响.方法:24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组(n=6)和糖尿病组(n=18),糖尿病组采用链脲佐菌素造模.饲养1个月后,选择部分糖尿病大鼠(n=9)作为缺血再灌注组,暂时阻断腹主动脉、髂总动脉和股动脉3个h,再灌注7d后测量各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波幅,光镜、电镜下观察坐骨神经形态学变化.结果:糖尿病缺血再灌注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波幅均明显下降,并出现神经内膜水肿、神经纤维密度下降、异常神经纤维数目增多、髓鞘肿胀、裂解、轴索萎缩等变化.结论:下肢缺血再灌注可以造成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严重损伤,采用此方法可以在短期内建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动物模型.

    作者:黄达;李鸣镝;郑亚琳;王秋虹;林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