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捷
对《内经》精的涵义进行梳理并划分为5个结构层次:按医学与非医学分为生命层面之精与哲学层面之精;“中医学精”分为人体精微物质之精和非人体精微物质之精;“人体精微物质”层面分为广义与狭义精微物质;“狭义的人体精微物质之精”的层面按生殖功能、来源、贮藏部位及物质的不同特点分类;“狭义之精的贮藏部位”层面按精分布于五脏分类.精的结构层次不同其涵义也不同,我们对精的分类越细化对其认识也就越准确.
作者:宋琳;邸智勇;朴钟源;房秋菊;沈宁;谢宁;郑杨;桑希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远近配穴针刺对偏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的即刻止痛效应及疗程结束4周后的远期总体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选择符合无先兆偏头痛诊断、处于急性发作期的受试者60例,分为远近配穴组(A组)和非经非穴组(B组)各30例,每次治疗60 min,每周5次,连续治疗4用.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60 min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判定即刻止痛效应;以偏头痛计分法判断患者治疗前、疗程结束4周后的偏头痛症状,评价远期总体疗效.结果:针刺治疗60 min的即刻止痛效应,远近配穴针刺组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针刺疗程结束4周后的远期症状评分,远近配穴针刺组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结论:远近配穴针刺组在即刻止痛作用及远期总体疗效均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远近配穴针刺治疗偏头痛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孟宪慧;于金娜;吴彩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面对形神合一的机体,中西医由于认知模式与价值观念不同,分别选择了重神、以神统形的信息医学道路,与重形、以形统神的结构医学道路.反映中医信息医学特点的典型,是明显以神统形的经络系统.经络、脏腑、气血是3个核心的中医生理学范畴,三者通过经络脏腑相关、经络气血运行以及药物归经等命题,形成完整的信息医学核心框架,并在这个基础上把其他中医学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养生等范畴联系起来.除运用以神统形的方法学原则建构成体系的、以神为本的信息医学主体框架,中医学还通过这一原则将四肢、百骸、孔窍这些实体范畴以及四时、五味、六律这些环境范畴整合起来,使中医学成为天人合一、主客融合的知识体系.
作者:马晓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刘贵颖教授重视脉诊的应用,认为脉为医之关键,能整体、动态地反映人体的生命活动,有助于判断疾病性质和预后.临证中宜深究脉理,细察脉象且不失偏颇.
作者:朱振刚;袁琛;刘贵颖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痤疮为临床皮肤科常见病之一,聚合性痤疮属于痤疮后期为严重的一种类型.阳虚之体感受外邪,久而形成寒凝、痰结、血瘀等内生之邪,内外之邪合而发病,导致聚合性痤疮的发生.阳和汤具有散寒温阳、化阴凝而布阳和之功效,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使用阳和汤治疗聚合性痤疮疗效尤为显著,故从阳虚寒瘀的角度,就阳和汤治疗聚合性痤疮的机理作一探讨,以拓宽临床用药思路.
作者:李刚;庞艳阳;高如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张锡纯善用龙骨、牡蛎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故将其应用经验概括为力主生用少煅用、收敛固脱、宁心安神化痰、补络止血、善治淋证带下、宁息内风等方面,以窥其用药特色.
作者:朱丽芳;赵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常见传染病,笔者认为属于中医学暑温病范畴.本病因暑热温邪挟湿直中阳明、上壅咽峡所致.早期邪盛,后期可有气阴损伤.若邪毒壅盛或正气衰脱可出现内陷厥阴心肝证或心阳虚衰证并危及生命.治则初期清热消暑化湿解毒利咽,后期兼顾益气养阴生津,变证需清肝息风或回阳救逆.
作者:孙桂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以北宋时期脾胃病证“多涎”、“肌体赢瘦”、“腹内虚鸣”、“胃热渴”为例,探讨北宋医家根据藏象理论对脾胃病证的定位定性及治法方药,论证以藏象学说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脾胃病证藏象辨证论治理论在北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对目前临床脾胃病证的命名及诊治具有重要的启迪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作者:郝军;郝纪蓉;严世芸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肾结石属于尿石症范畴,是我国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其中以广东东莞及粤西地区发病率高.近现代以来,多数学者认为“石淋”包括“虚”“热”“瘀”3个病机特点.笔者根据该病的临床病变特点,结合中医学理论,总结了活血化瘀法治疗肾结石相关研究进展;结合临床体会,总结广东地区肾结石的病因病机,根据结石的大小判定血瘀的程度,指导辨证和处方用药,并分析了活血化瘀法治疗肾结石的临床典型案例.
作者:卢洪梅;郑明慧;邓少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张杰认为浊邪致病是临床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若长期大量摄入高盐高糖高脂高蛋白饮食及经常饮酒,超越了人体正常所需,过则有害,精化为浊;肾主藏精,为“封藏之本”,肾中精气乃机体生命活动之本,若肾气亏虚,无处藏精,泛而为浊;肾主水液,若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多余之精无力代谢,聚而为浊.故治宜标本兼治、补肾填精、兼以降浊,以增强机体功能,清除体内代谢物质.
作者:章天寿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白介素-18及尿酸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皮肤科收治的寻常性银屑病患者410例,根据应用药物不同而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白介素-18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尿酸水平及IL-18水平下降明显,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化瘀中药能够降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尿酸和白介素-18蛋白表达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在中国知网数据平台上,广泛收集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中医药预防流行性感冒的文献资料,从内服中药、中医外治、饮食调节、生活起居4方面对中医药预防流感的方法和研究进行汇总,综合阐述汤药、香囊、滴鼻剂、咽部喷雾剂、中药足浴、蜂疗、醋熏、按摩、运动处方等多种中医预防流行性感冒的具体方法,为中医药预防流感提供更全面的科学依据.
作者:李立;赵静;姜帆;寇爽;高原;吕诚;姜淼;王燕平;吕爱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附子注射液对冠心病心脾阳虚证动物离体心肌的影响.方法:10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附子注射液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5组.模型组、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采用BAT切除术、高脂饲料喂养、隔日寒冷环境刺激、脑垂体后叶素(10 U·kg-1)皮下注射序贯方法造模.造模后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以附子注射液干预,观察大鼠肛温、体质量和心功能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肛温、体质量、LVSP、dp/ dtmax、-dp/dtmax均下降,LVEDP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肛温、体质量、LVSP、dp/dtm,x、-dp/ dtmax均增加,高剂量组LVEDP降低.结论:附子注射液加强心肌收缩性、改善大鼠心脏舒张功能效果与剂量有关,在安全剂量范围内有望成为新强心剂.
作者:唐汉庆;卢兰;李晓华;朱晓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方剂药物配伍规律.方法:通过建立薛伯寿临床诊疗信息综合数据库,利用多维检索分析与展示系统、WEKA等数据挖掘软件,通过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点式互信法等数据挖掘技术,分别从升降散配伍方剂、加减用药频次、用药剂量等临床要素为线索分析整理,就其应用升降散进行数据挖掘.结果:薛伯寿应用升降散复方非常灵活,常与小柴胡汤、银翘散、凉膈散、大柴胡汤等复方加减.运用升降散加减用药关联密切度显示,与柴胡、黄芩、栀子、法半夏、银花、连翘等为密切.结论: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融会贯通伤寒、温病、温疫学说并配伍方剂和药物,不拘泥伤寒方、温病方、温疫方,而是根据病情寒温并用,表里同治,和解分消一体,融会贯通,择优而施,扩大了升降散的临床功用.
作者:刘文军;薛燕星;薛伯寿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息风通脑胶囊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研究息风通脑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脑梗死面积及组织病理学影响.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息风通脑胶囊高剂量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能显著降低,低、中、高剂量组的脑梗死面积显著降低,息风通脑胶囊各剂量组对造模大鼠大脑病理改变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息风通脑胶囊高剂量组效果好,可见海马区退变神经元及神经细胞等病理损伤明显减少.结论:息风通脑胶囊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大鼠脑损伤.
作者:胡莹;曾聪彦;梅全喜;高玉桥;钟希文;戴卫波;林慧;张文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化瘀止血散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4例,2组给予基础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服用凝血酶(2000U),治疗组服用化瘀止血散,疗程5d.结果:治疗组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血红蛋白改善程度、出血症状积分、中医症状积分等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化瘀止血散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
作者:温艳东;易亮;范铁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医经允中》为清·李熙和撰述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共24卷.书中纂集《内经》、《脉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诸书内容,分别从医理、脉理、诊治、用药等专题予以阐述.通过对该书的系统整理,总结出作者强调以切脉为首要,推崇《内经》经旨、张仲景伤寒之论,并分疏本草,以药证相合,侧重阐明医理而少载方药.该书立法严谨,对现代中医临床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作者:朱辉;谷松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法结合依那普利对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内分泌科DN患者1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依那普利,中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补肾活血法中药汤剂治疗,2个月后比较观察2组证候积分、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尿蛋白定量(UP)、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肌酐(SCr)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2种治疗方法证侯积分均有所降低,且中药组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中药组FBG、PBG、HbAlc、UP、SCr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CC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活血法结合依那普利对DN的临床疗效较好,能有效降低人体血糖和改善其肾功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李伟华;任维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体外左、右归丸诱导大鼠骨髓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BMSCs)成骨及成脂的影响.方法:以左、右归丸水煎液和阳性对照药补佳乐、蒸馏水分别给予SD大鼠灌胃取血制备含药血清,分别加成骨和成脂诱导剂干预BMSCs,成骨诱导后采用改良钙钴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表达,成脂诱导第10天油红O染色.结果:左、右归丸组与空白组比较,可显著提高细胞中ALP活性,促进钙化结节形成;左、右归丸可减少脂滴形成,降低细胞中甘油三酯含量.结论:左、右归丸对BMSCs分化的调节具有双向性,既促进BMSCs成骨分化同时又抑制BMSCs成脂分化.
作者:徐岩;宋囡;任艳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0例CAG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2组均给予西药维酶素片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联合针灸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积分、胃镜影像变化、临床疗效和不良后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73%与67.2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在胃痛、胃胀、纳差、嗳气、大便不畅等中医症状积分方面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胃镜影像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针药并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滞血瘀证疗效显著,能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值得推广.
作者:周萍;陈欧娜;何先元;向阳红;周滢;官江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