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化瘀止血散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温艳东;易亮;范铁兵

关键词:化瘀止血散, 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化瘀止血散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4例,2组给予基础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服用凝血酶(2000U),治疗组服用化瘀止血散,疗程5d.结果:治疗组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血红蛋白改善程度、出血症状积分、中医症状积分等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化瘀止血散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息风通脑胶囊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脑梗死面积及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息风通脑胶囊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研究息风通脑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脑梗死面积及组织病理学影响.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息风通脑胶囊高剂量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能显著降低,低、中、高剂量组的脑梗死面积显著降低,息风通脑胶囊各剂量组对造模大鼠大脑病理改变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息风通脑胶囊高剂量组效果好,可见海马区退变神经元及神经细胞等病理损伤明显减少.结论:息风通脑胶囊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大鼠脑损伤.

    作者:胡莹;曾聪彦;梅全喜;高玉桥;钟希文;戴卫波;林慧;张文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当归炮制品抗血栓抗炎镇痛泻下作用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当归4种炮制品抗血栓、抗炎、镇痛、泻下作用.方法:分别采用抗血栓药物体内筛选法、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冰醋酸致小鼠扭体、炭末推进法观察当归各炮制品的抗血栓、抗炎、镇痛、泻下作用.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生当归、酒炙当归抗血栓作用显著,当归炭无显著抗血栓作用,生当归、酒炙当归均能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生当归、酒炙当归、土炒当归均能明显抑制小鼠对化学刺激致痛的扭体反应,生当归、酒炙当归均有显著提高小鼠小肠炭末推进率的作用,而当归炭有显著抑制小肠推进作用.结论:当归不同炮制品药理作用有一定的差异.

    作者:王雁梅;王瑞芳;王文宝;邢志霞;赵喜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左、右归丸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及成脂诱导的研究

    目的:研究体外左、右归丸诱导大鼠骨髓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BMSCs)成骨及成脂的影响.方法:以左、右归丸水煎液和阳性对照药补佳乐、蒸馏水分别给予SD大鼠灌胃取血制备含药血清,分别加成骨和成脂诱导剂干预BMSCs,成骨诱导后采用改良钙钴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表达,成脂诱导第10天油红O染色.结果:左、右归丸组与空白组比较,可显著提高细胞中ALP活性,促进钙化结节形成;左、右归丸可减少脂滴形成,降低细胞中甘油三酯含量.结论:左、右归丸对BMSCs分化的调节具有双向性,既促进BMSCs成骨分化同时又抑制BMSCs成脂分化.

    作者:徐岩;宋囡;任艳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庄国康从痰瘀热互结论治囊肿型痤疮临床研究

    囊肿型痤疮是痤疮中较为严重的一型,临床治疗难度颇大.现代人生活方式导致湿热体质多见,湿热酿痰也逐渐成为痤疮的主要证型.伴随病情发展,庄国康教授认为伴随痤疮病情发展,出现痰瘀热三者互结、胶着难分的局面,临床表现为难治性、复发性囊肿性痤疮,可采用祛瘀通络、化痰散结法配以活血化瘀或活血清热法治疗,如二陈汤、三子养亲汤、仙方活命饮等加减,临床上具有良好疗效.

    作者:刘婧;宋坪;陈岩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因机证治探讨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常见传染病,笔者认为属于中医学暑温病范畴.本病因暑热温邪挟湿直中阳明、上壅咽峡所致.早期邪盛,后期可有气阴损伤.若邪毒壅盛或正气衰脱可出现内陷厥阴心肝证或心阳虚衰证并危及生命.治则初期清热消暑化湿解毒利咽,后期兼顾益气养阴生津,变证需清肝息风或回阳救逆.

    作者:孙桂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量化诊断标准的确立

    目的:归纳确定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量化诊断标准.方法:将152例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见临床症状、临床指标及常用中药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哪些症状、指标、中药与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密切相关.结果:与脾虚温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及一般状态有大便次数、泄物性状、脓血便、腹痛腹胀、消瘦等,指标有CD4、CD8、血沉、聚集指数、刚性指数、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CD62P等,中药有黄芪、党参、白术、陈皮、白芍、生甘草、马齿苋、白及、生地榆等.结论:确定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量化诊断标准,并可以根据症状、体征及客观指标病理改变的程度而判断病变程度.

    作者:韩捷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桂枝汤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9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桂枝汤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方法:9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均采用桂枝汤加味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桂枝汤加味能明显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症状,总有效率96.9%.结论:桂枝汤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曹新奎;计翠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远近配穴针刺对偏头痛患者即刻止痛效应及远期总体疗效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远近配穴针刺对偏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的即刻止痛效应及疗程结束4周后的远期总体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选择符合无先兆偏头痛诊断、处于急性发作期的受试者60例,分为远近配穴组(A组)和非经非穴组(B组)各30例,每次治疗60 min,每周5次,连续治疗4用.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60 min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判定即刻止痛效应;以偏头痛计分法判断患者治疗前、疗程结束4周后的偏头痛症状,评价远期总体疗效.结果:针刺治疗60 min的即刻止痛效应,远近配穴针刺组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针刺疗程结束4周后的远期症状评分,远近配穴针刺组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结论:远近配穴针刺组在即刻止痛作用及远期总体疗效均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远近配穴针刺治疗偏头痛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孟宪慧;于金娜;吴彩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论脾阳虚与消渴病的联系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向来多从“阴虚燥热”立论,然而临床发现阳虚证更为常见,以脾阳虚证尤甚,应用“温运脾阳”法,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故引述古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并结合临床体会,从理论依据、病机作用、治法治则等方面论述消渴病与脾阳虚的联系,认为消渴病发病病机与脾阳虚密切相关,脾阳虚是消渴病的重要证候,在中医治疗中应重视温运脾阳,为中医药防治消渴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史俊恒;易玮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天香丹对动脉粥样硬化秽浊痰阻证ApoE-/-小鼠斑块内MMP-9和TIMP-1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天香丹对As秽浊痰阻证ApoE-/-小鼠斑块病理变化、MMP-9及TIMP-1表达的影响,探讨天香丹对As秽浊痰阻证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12只ApoE-/-小鼠正常对照组以普通饲料喂养,36只ApoE-/-小鼠以高脂饲料复合寒燥环境喂养12周,构建As秽浊痰阻证模型,造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天香丹组、阿托伐他汀组、模型组.12周后处死、HE染色测定PA/LA比值,免疫组化检测MMP-9及TIMP-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PA/LA比值上升,斑块内MMP-9比值上升,TIMP-1比值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天香丹组、阿托伐他汀组PA/LA比值减小,斑块内MMP-9比值下降,TIMP-1比值上升.结论:天香丹可有效降低As秽浊痰阻证ApoE-/-小鼠PA/LA的比值,降低斑块内MMP-9水平的表达,增加TIMP-1水平表达,从而抑制胶原纤维分解,对As秽浊痰阻证斑块具有稳定性作用.

    作者:马文慧;安冬青;古丽加玛力·尼亚孜;耿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活血化瘀中药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白介素-18及尿酸影响的大样本研究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白介素-18及尿酸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皮肤科收治的寻常性银屑病患者410例,根据应用药物不同而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白介素-18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尿酸水平及IL-18水平下降明显,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化瘀中药能够降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尿酸和白介素-18蛋白表达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张杰补肾降浊法学术思想探讨

    张杰认为浊邪致病是临床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若长期大量摄入高盐高糖高脂高蛋白饮食及经常饮酒,超越了人体正常所需,过则有害,精化为浊;肾主藏精,为“封藏之本”,肾中精气乃机体生命活动之本,若肾气亏虚,无处藏精,泛而为浊;肾主水液,若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多余之精无力代谢,聚而为浊.故治宜标本兼治、补肾填精、兼以降浊,以增强机体功能,清除体内代谢物质.

    作者:章天寿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经方在咽喉疾病中的运用

    咽喉疾病中以慢性咽炎发病率高,目前临床多见治以清热解毒、养阴利咽之法,但收效甚微且不能持久.笔者尝试使用经方治疗慢性咽炎疗效满意.故报道运用经方治疗外邪内传少阴、寒邪深伏少阴、浮邪敛入肺经等证型慢性咽炎的3个典型病例,总结经方在慢性咽炎治疗中的运用,走出“咽喉诸病皆属于火”的误区,跳出清热解毒、养阴利咽的窠臼,寻找针对不同证型治疗慢性咽炎的新思路,即注重宣肺散邪与温阳利咽.

    作者:肖伊;李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穴位埋线对生长期小鼠骨密度及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目的:分析穴位埋线对生长期小鼠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而探讨此方法对促进青少年骨质健康的效果.方法:选取2月龄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维生素D组(VD组)、穴位埋线组3组各6只共18只.实验组每15 d进行足三里穴位埋线1次共2次;VD组用0.066%的活性维生素D3对小鼠进行灌胃,剂量为5 ml/kg体质量,前2周于周二、四、六灌胃,后2周每天进行灌胃,对照组小鼠不做任何干预.结果:足三里穴位埋线对提高生长期小鼠股骨的骨密度有提升趋势,但作用有限,而维生素D的补充对骨密度提升有显著性作用;足三里穴位埋线可以很好地改善生长期小鼠股骨的大载荷和弹性模量.结论:4周“足三里”穴位埋线对生长期小鼠骨密度提升的作用有限,但可以通过改善其骨生物力学特性来增加骨骼抵抗外力的作用.

    作者:吴隽旎;方映慧;刘科;陈熙;张玲莉;孙忠广;陈柄霖;杨杰;邹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针药并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0例CAG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2组均给予西药维酶素片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联合针灸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积分、胃镜影像变化、临床疗效和不良后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73%与67.2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在胃痛、胃胀、纳差、嗳气、大便不畅等中医症状积分方面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胃镜影像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针药并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滞血瘀证疗效显著,能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值得推广.

    作者:周萍;陈欧娜;何先元;向阳红;周滢;官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化瘀止血散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化瘀止血散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4例,2组给予基础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服用凝血酶(2000U),治疗组服用化瘀止血散,疗程5d.结果:治疗组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血红蛋白改善程度、出血症状积分、中医症状积分等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化瘀止血散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

    作者:温艳东;易亮;范铁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海派中医医家人文精神探究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又是人文的核心.近代海派中医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海派中医医家的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故从海派医家高度的责任意识、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方面探究海派中医医家的人文精神,以期更多的人从不同层面关注、发掘和整理海派中医医家留存的文化遗产.

    作者:刘金涛;陈叶;田广军;黄任佳;金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傅汝林从瘀论治血液系统肿瘤经验

    探讨总结傅汝林教授从瘀论治血液系统肿瘤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傅汝淋认为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瘀血阻滞密不可分,活血化瘀是治疗肿瘤的根本大法.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可以有多方面瘀血阻滞的临床表现,所以活血化瘀尤显重要.临床辩证用药、据证加减,注重滋阴养血、滋补肝肾、清热解毒、软坚化痰、活血化瘀.

    作者:罗莉;柯龙珠;王定雪;王镜辉;唐东昕;傅汝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推拿配合点穴手法治疗颈源性眼病26例临床观察

    目的:颈源性眼病是由于颈性疾患所致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或受压)引起的一系列眼部症状,且常规眼科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一类疾病统称,故观察对颈部及眼部的推拿手法操作从而改善症状的情况.方法:通过对26例颈源性眼病患者颈肩背部及眼周等部位的推拿手法配合点穴手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眼部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比较治疗前后,可检测到推拿手法配合点穴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相关眼部症状,总显效率96%,有效率100%,3个月随诊仅有5例复发,6个月随访仅有9例复发.结论:手法治疗颈源性眼病起效原因与患者颈椎交感神经刺激减轻及颈椎动脉供血改善相关,改善复发率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张振宇;徐佳音;冉明山;范肃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刘贵颖临证脉学经验

    刘贵颖教授重视脉诊的应用,认为脉为医之关键,能整体、动态地反映人体的生命活动,有助于判断疾病性质和预后.临证中宜深究脉理,细察脉象且不失偏颇.

    作者:朱振刚;袁琛;刘贵颖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