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慧;安冬青;古丽加玛力·尼亚孜;耿冲
目的:观察化瘀止血散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4例,2组给予基础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服用凝血酶(2000U),治疗组服用化瘀止血散,疗程5d.结果:治疗组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血红蛋白改善程度、出血症状积分、中医症状积分等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化瘀止血散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
作者:温艳东;易亮;范铁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方剂药物配伍规律.方法:通过建立薛伯寿临床诊疗信息综合数据库,利用多维检索分析与展示系统、WEKA等数据挖掘软件,通过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点式互信法等数据挖掘技术,分别从升降散配伍方剂、加减用药频次、用药剂量等临床要素为线索分析整理,就其应用升降散进行数据挖掘.结果:薛伯寿应用升降散复方非常灵活,常与小柴胡汤、银翘散、凉膈散、大柴胡汤等复方加减.运用升降散加减用药关联密切度显示,与柴胡、黄芩、栀子、法半夏、银花、连翘等为密切.结论: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融会贯通伤寒、温病、温疫学说并配伍方剂和药物,不拘泥伤寒方、温病方、温疫方,而是根据病情寒温并用,表里同治,和解分消一体,融会贯通,择优而施,扩大了升降散的临床功用.
作者:刘文军;薛燕星;薛伯寿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比较中西医联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990年1月至2014年8月发表的有关中西医联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利用Revman 5.2分析软件对疗效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文献40篇,包括4743例慢性胆囊炎患者.纳入文献质量属于低、中质量,全部文献评价得分在1~2.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联合治疗比单纯西医治疗存在明显优势,有效率RR=1.20(95% CI:1.15~1.25).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作者:李伟;孔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附子注射液对冠心病心脾阳虚证动物离体心肌的影响.方法:10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附子注射液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5组.模型组、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采用BAT切除术、高脂饲料喂养、隔日寒冷环境刺激、脑垂体后叶素(10 U·kg-1)皮下注射序贯方法造模.造模后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以附子注射液干预,观察大鼠肛温、体质量和心功能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肛温、体质量、LVSP、dp/ dtmax、-dp/dtmax均下降,LVEDP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肛温、体质量、LVSP、dp/dtm,x、-dp/ dtmax均增加,高剂量组LVEDP降低.结论:附子注射液加强心肌收缩性、改善大鼠心脏舒张功能效果与剂量有关,在安全剂量范围内有望成为新强心剂.
作者:唐汉庆;卢兰;李晓华;朱晓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又是人文的核心.近代海派中医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海派中医医家的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故从海派医家高度的责任意识、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方面探究海派中医医家的人文精神,以期更多的人从不同层面关注、发掘和整理海派中医医家留存的文化遗产.
作者:刘金涛;陈叶;田广军;黄任佳;金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心胀”病与扩张型心肌病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根据“补虚泻实”的原则,孟河医派从肺论治心胀病疗效确切,阐述泻肺法治疗心胀病的理论依据及辨证论治,结合临床验案分别从泻肺利水、泻肺痰瘀、温阳泻肺、养阴泻肺等4方面论述泻肺法治疗心胀病的具体运用及临床体会,为中医药治疗心胀病尤其是合并肺系病变的心胀病提供了治疗思路和方法.
作者:张涛;张琪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归纳确定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量化诊断标准.方法:将152例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见临床症状、临床指标及常用中药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哪些症状、指标、中药与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密切相关.结果:与脾虚温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及一般状态有大便次数、泄物性状、脓血便、腹痛腹胀、消瘦等,指标有CD4、CD8、血沉、聚集指数、刚性指数、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CD62P等,中药有黄芪、党参、白术、陈皮、白芍、生甘草、马齿苋、白及、生地榆等.结论:确定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量化诊断标准,并可以根据症状、体征及客观指标病理改变的程度而判断病变程度.
作者:韩捷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从古代阴阳宇宙观入手,分析《伤寒论》中人体阴阳观的物质性、定位以及阴阳的相对关系.提出《内经》、《难经》、《脉经》的阴阳观是一致的,阴阳具有物质内涵且可以度量,不是简单的辩证说理工具,也不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阴阳定位从脉象考察,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对应人体上下表里.阴与阳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相互转化,形成互根、互生、互化、互用的相互关系,表现出阴平阳秘以及阴阳失和的多种状态.
作者:单联喆;苏庆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物理手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两者临床疗效是否有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医科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牵引结合针刺组和单纯牵引组各52例,牵引结合针刺组采用俯卧位腰椎牵引治疗,单纯牵引组采用仰卧位腰椎牵引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结果:2组患者共102例完成病例观察,牵引结合针刺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小于单纯牵引组(1.30±0.97,3.21±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牵引结合针刺组优良率高于单纯牵引组((94.23%,73.08%).结论:针刺结合俯卧位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仰卧位牵引,且更能改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作者:姬晓兰;李东;霍则军;程桯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探讨总结傅汝林教授从瘀论治血液系统肿瘤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傅汝淋认为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瘀血阻滞密不可分,活血化瘀是治疗肿瘤的根本大法.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可以有多方面瘀血阻滞的临床表现,所以活血化瘀尤显重要.临床辩证用药、据证加减,注重滋阴养血、滋补肝肾、清热解毒、软坚化痰、活血化瘀.
作者:罗莉;柯龙珠;王定雪;王镜辉;唐东昕;傅汝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向来多从“阴虚燥热”立论,然而临床发现阳虚证更为常见,以脾阳虚证尤甚,应用“温运脾阳”法,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故引述古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并结合临床体会,从理论依据、病机作用、治法治则等方面论述消渴病与脾阳虚的联系,认为消渴病发病病机与脾阳虚密切相关,脾阳虚是消渴病的重要证候,在中医治疗中应重视温运脾阳,为中医药防治消渴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史俊恒;易玮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阐述汪受传教授辨治小儿异位性皮炎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胎毒伏风内遗、风湿毒交结为病,治疗大法为消风化湿、清热解毒以消癣.方法:根据年龄不同分婴儿期、儿童期、成人期加以分期证治,方药内服消其毒、药物外洗败其毒.结论:汪受传教授以消风化湿解毒之法内外合治小儿异位性皮炎疗效显著,可供借鉴应用.
作者:林丽丽;汪受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常见传染病,笔者认为属于中医学暑温病范畴.本病因暑热温邪挟湿直中阳明、上壅咽峡所致.早期邪盛,后期可有气阴损伤.若邪毒壅盛或正气衰脱可出现内陷厥阴心肝证或心阳虚衰证并危及生命.治则初期清热消暑化湿解毒利咽,后期兼顾益气养阴生津,变证需清肝息风或回阳救逆.
作者:孙桂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张景岳为明代著名医家,所撰《景岳全书·妇人规》为其妇科学术思想的代表作,全书共两卷九类,内容全面,立论允当,其中癥瘕类对癥瘕提出较系统全面的论述,认为其主要发病机理为“瘀血留滞作癥”,然又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及寒凝血瘀之不同,在辨治过程中需明辨虚实,立法方药妥当,以活血为要,调气为先;调理脏腑,养正顾正;分期论治,渐而消之;切慎七情六淫,调理起居饮食,做到既病防变,其学术思想为后世防治癥瘕做出了绳墨之范.
作者:曾玉燕;关永格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选穴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库3个数据库2012年之前文献中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处方,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软件录入处方,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近30余年小儿外感发热的推拿选穴规律.结果:共筛选小儿外感发热推拿处方57个涉及60个穴位,其中41个为小儿推拿特定穴,应用频次占所有选穴频次的78.66%;得到穴位组合共81个,其中35个两穴组合、31个三穴组合、13个四穴组合、2个五穴组合.结论: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选穴以小儿推拿特定穴为主,核心穴位组合为天河水、肺经、天门、坎宫、太阳、六腑6穴,可以作为小儿外感发热的基础推拿处方供临床参考.
作者:刘凯;王杰;王艳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通过探寻少阳经脉头部循行以及之间的关系,分析“以痛为腧”的产生过程和腧穴主治特异性规律.方法:发放调查问卷700份,让偏头痛患者将3个剧烈的痛点标注在网格图上,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终得到382份有效问卷,通过统计问卷结果总结和分析其分布规律.结果:头侧部少阳经穴位被点出的次数为732占比63.87%,其中足少阳胆经痛点数为674个占比58.81%,手少阳三焦经痛点数为133个占比11.61%.痛点出现频次较高的少阳经穴有足少阳胆经的悬颅穴、率谷穴、正营穴、颔厌穴等穴位,所占比例分别为8.12%、7.50%、6.46%、6.28%等,以及手少阳三焦经的角孙穴、丝竹空穴、耳和醪穴,所占比例分别为4.10%、3.40%、3.14%.结论:偏头痛在侧头部痛点与少阳经脉的循行线是有联系的,痛点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线关系更为密切.
作者:秦卓;程凯;孟欢;王婧;翟丽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不孕症是妇科疑难杂症,病因复杂,疗效不确切.黄瑾明教授认为该病病机主要是“咪花肠”(胞宫)的龙路、火路网络阻塞,导致气血瘀滞.临床辨治主张辨病为主、辨病论治,辨证为辅、病证结合,结合西医参照检查,提出“调气、解毒、祛瘀、补虚”治疗四法,其中以调气、祛瘀为主,摸索出一套壮医与西医相结合而以壮医针灸为主、配合中药、壮药内服治疗的综合方法,擅用壮医脐环穴,注重突出壮医特色,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宋宁;李浪辉;秦祖杰;黄凯;李美康;黄贵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针刺足三里对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在大鼠体内代谢过程中相关酶学活性的影响,以探讨其影响药物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7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PAPL组和AcupL组、APAPM组和AcupM组、APAPH组和AcupH组、正常对熙组,7组大鼠给药或针刺后采集标本测定APAP代谢过程中相关酶学的活性.结果:与APAPM组和APAPH组比较,AcupM组和AcupH组血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显著提高,而肝脏GST活性明显减弱.与APAPM组和APAPH组比较,AcupM组和AcupH组肝脏线拉体Na+-K+-ATP酶、Ca2+-Mg2+-ATP酶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明显降低.但针刺足三里对肝药酶Cyt.P450、Cyt.b5和NADPH-Cyt.P450还原酶活性的影响作用均不明显.结论:针刺足三里不通过抑制肝药酶而减慢APAP的代谢与消除,但随APAP给药剂量的增加,其会加重APAP对肝脏GST和能量代谢相关酶的抑制作用,减慢APAP的代谢与消除.
作者:蒙光义;王冬晓;彭评志;庞家莲;严浩林;杨斌;严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痤疮为临床皮肤科常见病之一,聚合性痤疮属于痤疮后期为严重的一种类型.阳虚之体感受外邪,久而形成寒凝、痰结、血瘀等内生之邪,内外之邪合而发病,导致聚合性痤疮的发生.阳和汤具有散寒温阳、化阴凝而布阳和之功效,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使用阳和汤治疗聚合性痤疮疗效尤为显著,故从阳虚寒瘀的角度,就阳和汤治疗聚合性痤疮的机理作一探讨,以拓宽临床用药思路.
作者:李刚;庞艳阳;高如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在中国知网数据平台上,广泛收集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中医药预防流行性感冒的文献资料,从内服中药、中医外治、饮食调节、生活起居4方面对中医药预防流感的方法和研究进行汇总,综合阐述汤药、香囊、滴鼻剂、咽部喷雾剂、中药足浴、蜂疗、醋熏、按摩、运动处方等多种中医预防流行性感冒的具体方法,为中医药预防流感提供更全面的科学依据.
作者:李立;赵静;姜帆;寇爽;高原;吕诚;姜淼;王燕平;吕爱平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