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卓;程凯;孟欢;王婧;翟丽静
目的:比较当归4种炮制品抗血栓、抗炎、镇痛、泻下作用.方法:分别采用抗血栓药物体内筛选法、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冰醋酸致小鼠扭体、炭末推进法观察当归各炮制品的抗血栓、抗炎、镇痛、泻下作用.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生当归、酒炙当归抗血栓作用显著,当归炭无显著抗血栓作用,生当归、酒炙当归均能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生当归、酒炙当归、土炒当归均能明显抑制小鼠对化学刺激致痛的扭体反应,生当归、酒炙当归均有显著提高小鼠小肠炭末推进率的作用,而当归炭有显著抑制小肠推进作用.结论:当归不同炮制品药理作用有一定的差异.
作者:王雁梅;王瑞芳;王文宝;邢志霞;赵喜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医经允中》为清·李熙和撰述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共24卷.书中纂集《内经》、《脉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诸书内容,分别从医理、脉理、诊治、用药等专题予以阐述.通过对该书的系统整理,总结出作者强调以切脉为首要,推崇《内经》经旨、张仲景伤寒之论,并分疏本草,以药证相合,侧重阐明医理而少载方药.该书立法严谨,对现代中医临床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作者:朱辉;谷松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面对形神合一的机体,中西医由于认知模式与价值观念不同,分别选择了重神、以神统形的信息医学道路,与重形、以形统神的结构医学道路.反映中医信息医学特点的典型,是明显以神统形的经络系统.经络、脏腑、气血是3个核心的中医生理学范畴,三者通过经络脏腑相关、经络气血运行以及药物归经等命题,形成完整的信息医学核心框架,并在这个基础上把其他中医学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养生等范畴联系起来.除运用以神统形的方法学原则建构成体系的、以神为本的信息医学主体框架,中医学还通过这一原则将四肢、百骸、孔窍这些实体范畴以及四时、五味、六律这些环境范畴整合起来,使中医学成为天人合一、主客融合的知识体系.
作者:马晓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桂枝汤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方法:9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均采用桂枝汤加味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桂枝汤加味能明显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症状,总有效率96.9%.结论:桂枝汤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曹新奎;计翠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肾结石属于尿石症范畴,是我国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其中以广东东莞及粤西地区发病率高.近现代以来,多数学者认为“石淋”包括“虚”“热”“瘀”3个病机特点.笔者根据该病的临床病变特点,结合中医学理论,总结了活血化瘀法治疗肾结石相关研究进展;结合临床体会,总结广东地区肾结石的病因病机,根据结石的大小判定血瘀的程度,指导辨证和处方用药,并分析了活血化瘀法治疗肾结石的临床典型案例.
作者:卢洪梅;郑明慧;邓少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天香丹对As秽浊痰阻证ApoE-/-小鼠斑块病理变化、MMP-9及TIMP-1表达的影响,探讨天香丹对As秽浊痰阻证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12只ApoE-/-小鼠正常对照组以普通饲料喂养,36只ApoE-/-小鼠以高脂饲料复合寒燥环境喂养12周,构建As秽浊痰阻证模型,造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天香丹组、阿托伐他汀组、模型组.12周后处死、HE染色测定PA/LA比值,免疫组化检测MMP-9及TIMP-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PA/LA比值上升,斑块内MMP-9比值上升,TIMP-1比值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天香丹组、阿托伐他汀组PA/LA比值减小,斑块内MMP-9比值下降,TIMP-1比值上升.结论:天香丹可有效降低As秽浊痰阻证ApoE-/-小鼠PA/LA的比值,降低斑块内MMP-9水平的表达,增加TIMP-1水平表达,从而抑制胶原纤维分解,对As秽浊痰阻证斑块具有稳定性作用.
作者:马文慧;安冬青;古丽加玛力·尼亚孜;耿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远近配穴针刺对偏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的即刻止痛效应及疗程结束4周后的远期总体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选择符合无先兆偏头痛诊断、处于急性发作期的受试者60例,分为远近配穴组(A组)和非经非穴组(B组)各30例,每次治疗60 min,每周5次,连续治疗4用.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60 min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判定即刻止痛效应;以偏头痛计分法判断患者治疗前、疗程结束4周后的偏头痛症状,评价远期总体疗效.结果:针刺治疗60 min的即刻止痛效应,远近配穴针刺组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针刺疗程结束4周后的远期症状评分,远近配穴针刺组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结论:远近配穴针刺组在即刻止痛作用及远期总体疗效均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远近配穴针刺治疗偏头痛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孟宪慧;于金娜;吴彩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在中国知网数据平台上,广泛收集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中医药预防流行性感冒的文献资料,从内服中药、中医外治、饮食调节、生活起居4方面对中医药预防流感的方法和研究进行汇总,综合阐述汤药、香囊、滴鼻剂、咽部喷雾剂、中药足浴、蜂疗、醋熏、按摩、运动处方等多种中医预防流行性感冒的具体方法,为中医药预防流感提供更全面的科学依据.
作者:李立;赵静;姜帆;寇爽;高原;吕诚;姜淼;王燕平;吕爱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附子注射液对冠心病心脾阳虚证动物离体心肌的影响.方法:10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附子注射液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5组.模型组、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采用BAT切除术、高脂饲料喂养、隔日寒冷环境刺激、脑垂体后叶素(10 U·kg-1)皮下注射序贯方法造模.造模后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以附子注射液干预,观察大鼠肛温、体质量和心功能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肛温、体质量、LVSP、dp/ dtmax、-dp/dtmax均下降,LVEDP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肛温、体质量、LVSP、dp/dtm,x、-dp/ dtmax均增加,高剂量组LVEDP降低.结论:附子注射液加强心肌收缩性、改善大鼠心脏舒张功能效果与剂量有关,在安全剂量范围内有望成为新强心剂.
作者:唐汉庆;卢兰;李晓华;朱晓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通过探寻少阳经脉头部循行以及之间的关系,分析“以痛为腧”的产生过程和腧穴主治特异性规律.方法:发放调查问卷700份,让偏头痛患者将3个剧烈的痛点标注在网格图上,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终得到382份有效问卷,通过统计问卷结果总结和分析其分布规律.结果:头侧部少阳经穴位被点出的次数为732占比63.87%,其中足少阳胆经痛点数为674个占比58.81%,手少阳三焦经痛点数为133个占比11.61%.痛点出现频次较高的少阳经穴有足少阳胆经的悬颅穴、率谷穴、正营穴、颔厌穴等穴位,所占比例分别为8.12%、7.50%、6.46%、6.28%等,以及手少阳三焦经的角孙穴、丝竹空穴、耳和醪穴,所占比例分别为4.10%、3.40%、3.14%.结论:偏头痛在侧头部痛点与少阳经脉的循行线是有联系的,痛点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线关系更为密切.
作者:秦卓;程凯;孟欢;王婧;翟丽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张景岳为明代著名医家,所撰《景岳全书·妇人规》为其妇科学术思想的代表作,全书共两卷九类,内容全面,立论允当,其中癥瘕类对癥瘕提出较系统全面的论述,认为其主要发病机理为“瘀血留滞作癥”,然又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及寒凝血瘀之不同,在辨治过程中需明辨虚实,立法方药妥当,以活血为要,调气为先;调理脏腑,养正顾正;分期论治,渐而消之;切慎七情六淫,调理起居饮食,做到既病防变,其学术思想为后世防治癥瘕做出了绳墨之范.
作者:曾玉燕;关永格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生地注射液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修复及抗凋亡作用.方法:采用Ⅶ型胶原酶加肝素,脑内尾状核注射法,建立SD大鼠脑出血模型.将70只大鼠按体质量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生地注射液组和清开灵注射液组.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细胞凋亡等方面进行用药前后及组间比较研究.结果:生地注射液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与清开灵注射液组相似,较模型组明显改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改善,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清开灵注射液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生地注射液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有一定疗效,可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数目.结论:生地注射液对脑出血大鼠具有神经修复及抗神经细胞凋亡作用.
作者:张宗奇;俞晓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向来多从“阴虚燥热”立论,然而临床发现阳虚证更为常见,以脾阳虚证尤甚,应用“温运脾阳”法,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故引述古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并结合临床体会,从理论依据、病机作用、治法治则等方面论述消渴病与脾阳虚的联系,认为消渴病发病病机与脾阳虚密切相关,脾阳虚是消渴病的重要证候,在中医治疗中应重视温运脾阳,为中医药防治消渴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史俊恒;易玮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9例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2例.按照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及1988年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昆明会议修订的AS诊断标准,参照1988年昆明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治疗组采用腹针加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结果:1个月后治疗组显效4例,有效31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20例,无效11例.3个月后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20例,无效3例;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在不同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腹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安全、有效.
作者:唐上德;陈冠华;吕洲明;林武军;李迎春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化瘀止血散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4例,2组给予基础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服用凝血酶(2000U),治疗组服用化瘀止血散,疗程5d.结果:治疗组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血红蛋白改善程度、出血症状积分、中医症状积分等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化瘀止血散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
作者:温艳东;易亮;范铁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流速减慢型血管源性眩晕的内皮功能特点.方法:选取29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眩晕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组患者,采用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检测技术,检测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后内径相对于动脉基础内径变化的百分率(FMD).结果:病例组FM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病例组FMD异常率37.93%,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67%).结论:部分椎基底动脉流速减慢型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存在内皮功能损害.
作者:张帅;张根明;高树彪;高颖;陈颖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金昌衢州气象数据说明暑多兼湿.方法:收集金昌衢州气象数据计算其绝对湿度,将衢州立春夏至前绝对湿度和温度与金昌暑时绝对湿度和温度比较.结果:金昌衢州“暑必兼湿”一致,暑时温度和绝对湿度差别大,说明暑必兼湿与地理位置有关;衢州立春后夏至前的绝对湿度与金昌暑时的绝对湿度差别大,且在立春后期衢州绝对湿度要高于金昌在暑时绝对湿度,差别大,这与暑必兼湿是矛盾的.结论:暑多兼湿更为客观.
作者:魏自太;李卉;吴利强;杨磊;李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心胀”病与扩张型心肌病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根据“补虚泻实”的原则,孟河医派从肺论治心胀病疗效确切,阐述泻肺法治疗心胀病的理论依据及辨证论治,结合临床验案分别从泻肺利水、泻肺痰瘀、温阳泻肺、养阴泻肺等4方面论述泻肺法治疗心胀病的具体运用及临床体会,为中医药治疗心胀病尤其是合并肺系病变的心胀病提供了治疗思路和方法.
作者:张涛;张琪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方剂药物配伍规律.方法:通过建立薛伯寿临床诊疗信息综合数据库,利用多维检索分析与展示系统、WEKA等数据挖掘软件,通过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点式互信法等数据挖掘技术,分别从升降散配伍方剂、加减用药频次、用药剂量等临床要素为线索分析整理,就其应用升降散进行数据挖掘.结果:薛伯寿应用升降散复方非常灵活,常与小柴胡汤、银翘散、凉膈散、大柴胡汤等复方加减.运用升降散加减用药关联密切度显示,与柴胡、黄芩、栀子、法半夏、银花、连翘等为密切.结论: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融会贯通伤寒、温病、温疫学说并配伍方剂和药物,不拘泥伤寒方、温病方、温疫方,而是根据病情寒温并用,表里同治,和解分消一体,融会贯通,择优而施,扩大了升降散的临床功用.
作者:刘文军;薛燕星;薛伯寿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口腔潜在恶性病变因与口腔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而受到世界口腔医学界的关注,而中医药在抗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提高此类疾病的中医治疗水平是目前口腔医学界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孟河医派经验认为,“毒瘀阻络”为口腔潜在恶性病变发生、复发及恶变的基本病机,以“通络解毒”法指导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口腔癌的发病率,为目前困扰世界的口腔潜在恶性病变提供了中医治疗思路.
作者:张秋华;黄霞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