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针配合药物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唐上德;陈冠华;吕洲明;林武军;李迎春

关键词:腹针, 强直性脊炎, 疗效评价
摘要:目的:观察腹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9例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2例.按照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及1988年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昆明会议修订的AS诊断标准,参照1988年昆明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治疗组采用腹针加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结果:1个月后治疗组显效4例,有效31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20例,无效11例.3个月后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20例,无效3例;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在不同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腹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安全、有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张琪通络解毒法治疗口腔潜在恶性病变经验

    口腔潜在恶性病变因与口腔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而受到世界口腔医学界的关注,而中医药在抗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提高此类疾病的中医治疗水平是目前口腔医学界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孟河医派经验认为,“毒瘀阻络”为口腔潜在恶性病变发生、复发及恶变的基本病机,以“通络解毒”法指导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口腔癌的发病率,为目前困扰世界的口腔潜在恶性病变提供了中医治疗思路.

    作者:张秋华;黄霞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汪受传消风化湿解毒法治疗异位性皮炎

    目的:阐述汪受传教授辨治小儿异位性皮炎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胎毒伏风内遗、风湿毒交结为病,治疗大法为消风化湿、清热解毒以消癣.方法:根据年龄不同分婴儿期、儿童期、成人期加以分期证治,方药内服消其毒、药物外洗败其毒.结论:汪受传教授以消风化湿解毒之法内外合治小儿异位性皮炎疗效显著,可供借鉴应用.

    作者:林丽丽;汪受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明代医家张凤逵论治暑病的贡献与特色探析

    明代医家张凤逵对于暑病证候特点、诊断和治疗有独到见解,在温病学认识暑病方面起着先导和开创性作用.故从明辨暑病病因、详论暑病诊断、立论善于推陈出新和防治暑病方药特色等4个方面对张凤逵《伤暑全书》中暑病论治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医学思想和对暑病的独到创见,对于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充实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内容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岳冬辉;毕岩;苏颖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生地注射液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修复及抗凋亡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生地注射液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修复及抗凋亡作用.方法:采用Ⅶ型胶原酶加肝素,脑内尾状核注射法,建立SD大鼠脑出血模型.将70只大鼠按体质量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生地注射液组和清开灵注射液组.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细胞凋亡等方面进行用药前后及组间比较研究.结果:生地注射液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与清开灵注射液组相似,较模型组明显改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改善,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清开灵注射液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生地注射液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有一定疗效,可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数目.结论:生地注射液对脑出血大鼠具有神经修复及抗神经细胞凋亡作用.

    作者:张宗奇;俞晓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椎基底动脉流速减慢型血管源性眩晕患者的内皮功能特点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流速减慢型血管源性眩晕的内皮功能特点.方法:选取29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眩晕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组患者,采用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检测技术,检测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后内径相对于动脉基础内径变化的百分率(FMD).结果:病例组FM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病例组FMD异常率37.93%,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67%).结论:部分椎基底动脉流速减慢型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存在内皮功能损害.

    作者:张帅;张根明;高树彪;高颖;陈颖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选穴规律

    目的:探讨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选穴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库3个数据库2012年之前文献中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处方,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软件录入处方,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近30余年小儿外感发热的推拿选穴规律.结果:共筛选小儿外感发热推拿处方57个涉及60个穴位,其中41个为小儿推拿特定穴,应用频次占所有选穴频次的78.66%;得到穴位组合共81个,其中35个两穴组合、31个三穴组合、13个四穴组合、2个五穴组合.结论: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选穴以小儿推拿特定穴为主,核心穴位组合为天河水、肺经、天门、坎宫、太阳、六腑6穴,可以作为小儿外感发热的基础推拿处方供临床参考.

    作者:刘凯;王杰;王艳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以神统形的经络系统

    面对形神合一的机体,中西医由于认知模式与价值观念不同,分别选择了重神、以神统形的信息医学道路,与重形、以形统神的结构医学道路.反映中医信息医学特点的典型,是明显以神统形的经络系统.经络、脏腑、气血是3个核心的中医生理学范畴,三者通过经络脏腑相关、经络气血运行以及药物归经等命题,形成完整的信息医学核心框架,并在这个基础上把其他中医学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养生等范畴联系起来.除运用以神统形的方法学原则建构成体系的、以神为本的信息医学主体框架,中医学还通过这一原则将四肢、百骸、孔窍这些实体范畴以及四时、五味、六律这些环境范畴整合起来,使中医学成为天人合一、主客融合的知识体系.

    作者:马晓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桂枝汤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9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桂枝汤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方法:9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均采用桂枝汤加味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桂枝汤加味能明显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症状,总有效率96.9%.结论:桂枝汤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曹新奎;计翠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中医“精”的涵义及其结构层次探讨

    对《内经》精的涵义进行梳理并划分为5个结构层次:按医学与非医学分为生命层面之精与哲学层面之精;“中医学精”分为人体精微物质之精和非人体精微物质之精;“人体精微物质”层面分为广义与狭义精微物质;“狭义的人体精微物质之精”的层面按生殖功能、来源、贮藏部位及物质的不同特点分类;“狭义之精的贮藏部位”层面按精分布于五脏分类.精的结构层次不同其涵义也不同,我们对精的分类越细化对其认识也就越准确.

    作者:宋琳;邸智勇;朴钟源;房秋菊;沈宁;谢宁;郑杨;桑希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偏头痛患者侧头部痛点分布与少阳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探寻少阳经脉头部循行以及之间的关系,分析“以痛为腧”的产生过程和腧穴主治特异性规律.方法:发放调查问卷700份,让偏头痛患者将3个剧烈的痛点标注在网格图上,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终得到382份有效问卷,通过统计问卷结果总结和分析其分布规律.结果:头侧部少阳经穴位被点出的次数为732占比63.87%,其中足少阳胆经痛点数为674个占比58.81%,手少阳三焦经痛点数为133个占比11.61%.痛点出现频次较高的少阳经穴有足少阳胆经的悬颅穴、率谷穴、正营穴、颔厌穴等穴位,所占比例分别为8.12%、7.50%、6.46%、6.28%等,以及手少阳三焦经的角孙穴、丝竹空穴、耳和醪穴,所占比例分别为4.10%、3.40%、3.14%.结论:偏头痛在侧头部痛点与少阳经脉的循行线是有联系的,痛点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线关系更为密切.

    作者:秦卓;程凯;孟欢;王婧;翟丽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化瘀止血散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化瘀止血散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4例,2组给予基础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服用凝血酶(2000U),治疗组服用化瘀止血散,疗程5d.结果:治疗组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血红蛋白改善程度、出血症状积分、中医症状积分等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化瘀止血散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

    作者:温艳东;易亮;范铁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孟河医派泻肺法治疗心胀病的临床体会

    “心胀”病与扩张型心肌病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根据“补虚泻实”的原则,孟河医派从肺论治心胀病疗效确切,阐述泻肺法治疗心胀病的理论依据及辨证论治,结合临床验案分别从泻肺利水、泻肺痰瘀、温阳泻肺、养阴泻肺等4方面论述泻肺法治疗心胀病的具体运用及临床体会,为中医药治疗心胀病尤其是合并肺系病变的心胀病提供了治疗思路和方法.

    作者:张涛;张琪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补肾活血法结合依那普利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法结合依那普利对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内分泌科DN患者1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依那普利,中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补肾活血法中药汤剂治疗,2个月后比较观察2组证候积分、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尿蛋白定量(UP)、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肌酐(SCr)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2种治疗方法证侯积分均有所降低,且中药组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中药组FBG、PBG、HbAlc、UP、SCr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CC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活血法结合依那普利对DN的临床疗效较好,能有效降低人体血糖和改善其肾功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李伟华;任维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熟地黄功效与临床运用源流考证

    目的:考证熟地黄功效与临床应用的历史沿革.方法: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主流本革及其相关方书有关熟地黄功效与临床运用的记载,了解医家运用熟地黄的经验,明晰其历史沿革.结果: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为世人所公认,在其衍化发展过程中尚出现去脐腹急痛、通血脉、补脾阴、消痰、行气、发汗、回阳等作用有待今人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结论:熟地黄功效与临床运用起源不晚于唐代,甚至为《神农本草经》,发展于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终形成现今的认识.

    作者:于彩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活血化瘀法治疗肾结石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肾结石属于尿石症范畴,是我国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其中以广东东莞及粤西地区发病率高.近现代以来,多数学者认为“石淋”包括“虚”“热”“瘀”3个病机特点.笔者根据该病的临床病变特点,结合中医学理论,总结了活血化瘀法治疗肾结石相关研究进展;结合临床体会,总结广东地区肾结石的病因病机,根据结石的大小判定血瘀的程度,指导辨证和处方用药,并分析了活血化瘀法治疗肾结石的临床典型案例.

    作者:卢洪梅;郑明慧;邓少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临床疗效Meta分析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比较中西医联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990年1月至2014年8月发表的有关中西医联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利用Revman 5.2分析软件对疗效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文献40篇,包括4743例慢性胆囊炎患者.纳入文献质量属于低、中质量,全部文献评价得分在1~2.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联合治疗比单纯西医治疗存在明显优势,有效率RR=1.20(95% CI:1.15~1.25).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作者:李伟;孔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薛伯寿应用升降散方药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目的:探讨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方剂药物配伍规律.方法:通过建立薛伯寿临床诊疗信息综合数据库,利用多维检索分析与展示系统、WEKA等数据挖掘软件,通过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点式互信法等数据挖掘技术,分别从升降散配伍方剂、加减用药频次、用药剂量等临床要素为线索分析整理,就其应用升降散进行数据挖掘.结果:薛伯寿应用升降散复方非常灵活,常与小柴胡汤、银翘散、凉膈散、大柴胡汤等复方加减.运用升降散加减用药关联密切度显示,与柴胡、黄芩、栀子、法半夏、银花、连翘等为密切.结论: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融会贯通伤寒、温病、温疫学说并配伍方剂和药物,不拘泥伤寒方、温病方、温疫方,而是根据病情寒温并用,表里同治,和解分消一体,融会贯通,择优而施,扩大了升降散的临床功用.

    作者:刘文军;薛燕星;薛伯寿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傅汝林从瘀论治血液系统肿瘤经验

    探讨总结傅汝林教授从瘀论治血液系统肿瘤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傅汝淋认为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瘀血阻滞密不可分,活血化瘀是治疗肿瘤的根本大法.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可以有多方面瘀血阻滞的临床表现,所以活血化瘀尤显重要.临床辩证用药、据证加减,注重滋阴养血、滋补肝肾、清热解毒、软坚化痰、活血化瘀.

    作者:罗莉;柯龙珠;王定雪;王镜辉;唐东昕;傅汝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针药并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0例CAG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2组均给予西药维酶素片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联合针灸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积分、胃镜影像变化、临床疗效和不良后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73%与67.2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在胃痛、胃胀、纳差、嗳气、大便不畅等中医症状积分方面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胃镜影像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针药并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滞血瘀证疗效显著,能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值得推广.

    作者:周萍;陈欧娜;何先元;向阳红;周滢;官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活血化瘀中药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白介素-18及尿酸影响的大样本研究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白介素-18及尿酸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皮肤科收治的寻常性银屑病患者410例,根据应用药物不同而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白介素-18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尿酸水平及IL-18水平下降明显,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化瘀中药能够降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尿酸和白介素-18蛋白表达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