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桂枝汤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98例疗效观察

曹新奎;计翠云

关键词:桂枝汤, 慢性荨麻疹
摘要:目的:观察桂枝汤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方法:9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均采用桂枝汤加味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桂枝汤加味能明显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症状,总有效率96.9%.结论:桂枝汤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调理复合体质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调体中药方案对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方法:乳腺增生病患者90例,中医体质分别属于气虚痰湿复合质、痰温血瘀复合质、阴虚阳虚复合质各30例,每种体质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前者给予体质健康教育,后者加用中药调理方案3个月.结果:试验组体质、证候评分及乳腺腺体厚径等均有所改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调体结合健康教育对乳腺增生病疗效显著,可以作为中医防治乳腺增生等慢性病的新方法.

    作者:吴梦玮;袁尚华;富斌;张宏;陈斐斐;王超;吴雅静;曹凤娇;张先慧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明代医家张凤逵论治暑病的贡献与特色探析

    明代医家张凤逵对于暑病证候特点、诊断和治疗有独到见解,在温病学认识暑病方面起着先导和开创性作用.故从明辨暑病病因、详论暑病诊断、立论善于推陈出新和防治暑病方药特色等4个方面对张凤逵《伤暑全书》中暑病论治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医学思想和对暑病的独到创见,对于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充实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内容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岳冬辉;毕岩;苏颖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薛伯寿应用升降散方药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目的:探讨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方剂药物配伍规律.方法:通过建立薛伯寿临床诊疗信息综合数据库,利用多维检索分析与展示系统、WEKA等数据挖掘软件,通过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点式互信法等数据挖掘技术,分别从升降散配伍方剂、加减用药频次、用药剂量等临床要素为线索分析整理,就其应用升降散进行数据挖掘.结果:薛伯寿应用升降散复方非常灵活,常与小柴胡汤、银翘散、凉膈散、大柴胡汤等复方加减.运用升降散加减用药关联密切度显示,与柴胡、黄芩、栀子、法半夏、银花、连翘等为密切.结论: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融会贯通伤寒、温病、温疫学说并配伍方剂和药物,不拘泥伤寒方、温病方、温疫方,而是根据病情寒温并用,表里同治,和解分消一体,融会贯通,择优而施,扩大了升降散的临床功用.

    作者:刘文军;薛燕星;薛伯寿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医经允中》学术特点与价值探析

    《医经允中》为清·李熙和撰述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共24卷.书中纂集《内经》、《脉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诸书内容,分别从医理、脉理、诊治、用药等专题予以阐述.通过对该书的系统整理,总结出作者强调以切脉为首要,推崇《内经》经旨、张仲景伤寒之论,并分疏本草,以药证相合,侧重阐明医理而少载方药.该书立法严谨,对现代中医临床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作者:朱辉;谷松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针药并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0例CAG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2组均给予西药维酶素片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联合针灸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积分、胃镜影像变化、临床疗效和不良后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73%与67.2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在胃痛、胃胀、纳差、嗳气、大便不畅等中医症状积分方面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胃镜影像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针药并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滞血瘀证疗效显著,能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值得推广.

    作者:周萍;陈欧娜;何先元;向阳红;周滢;官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张杰补肾降浊法学术思想探讨

    张杰认为浊邪致病是临床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若长期大量摄入高盐高糖高脂高蛋白饮食及经常饮酒,超越了人体正常所需,过则有害,精化为浊;肾主藏精,为“封藏之本”,肾中精气乃机体生命活动之本,若肾气亏虚,无处藏精,泛而为浊;肾主水液,若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多余之精无力代谢,聚而为浊.故治宜标本兼治、补肾填精、兼以降浊,以增强机体功能,清除体内代谢物质.

    作者:章天寿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临床疗效Meta分析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比较中西医联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990年1月至2014年8月发表的有关中西医联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利用Revman 5.2分析软件对疗效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文献40篇,包括4743例慢性胆囊炎患者.纳入文献质量属于低、中质量,全部文献评价得分在1~2.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联合治疗比单纯西医治疗存在明显优势,有效率RR=1.20(95% CI:1.15~1.25).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作者:李伟;孔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中医灌肠疗法研究进展

    中医灌肠疗法既可以发挥整体治疗作用,又可以直达病所作用于病变部位,其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故对中医灌肠疗法的应用基础现状进行综述,并就其发展应用进行了展望,认为中医灌肠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赵旭;崔应麟;赵君颖;汪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针刺足三里对对乙酰氨基酚在大鼠体内代谢过程中相关酶学的影响

    目的:研究针刺足三里对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在大鼠体内代谢过程中相关酶学活性的影响,以探讨其影响药物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7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PAPL组和AcupL组、APAPM组和AcupM组、APAPH组和AcupH组、正常对熙组,7组大鼠给药或针刺后采集标本测定APAP代谢过程中相关酶学的活性.结果:与APAPM组和APAPH组比较,AcupM组和AcupH组血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显著提高,而肝脏GST活性明显减弱.与APAPM组和APAPH组比较,AcupM组和AcupH组肝脏线拉体Na+-K+-ATP酶、Ca2+-Mg2+-ATP酶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明显降低.但针刺足三里对肝药酶Cyt.P450、Cyt.b5和NADPH-Cyt.P450还原酶活性的影响作用均不明显.结论:针刺足三里不通过抑制肝药酶而减慢APAP的代谢与消除,但随APAP给药剂量的增加,其会加重APAP对肝脏GST和能量代谢相关酶的抑制作用,减慢APAP的代谢与消除.

    作者:蒙光义;王冬晓;彭评志;庞家莲;严浩林;杨斌;严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论脾阳虚与消渴病的联系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向来多从“阴虚燥热”立论,然而临床发现阳虚证更为常见,以脾阳虚证尤甚,应用“温运脾阳”法,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故引述古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并结合临床体会,从理论依据、病机作用、治法治则等方面论述消渴病与脾阳虚的联系,认为消渴病发病病机与脾阳虚密切相关,脾阳虚是消渴病的重要证候,在中医治疗中应重视温运脾阳,为中医药防治消渴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史俊恒;易玮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张琪通络解毒法治疗口腔潜在恶性病变经验

    口腔潜在恶性病变因与口腔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而受到世界口腔医学界的关注,而中医药在抗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提高此类疾病的中医治疗水平是目前口腔医学界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孟河医派经验认为,“毒瘀阻络”为口腔潜在恶性病变发生、复发及恶变的基本病机,以“通络解毒”法指导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口腔癌的发病率,为目前困扰世界的口腔潜在恶性病变提供了中医治疗思路.

    作者:张秋华;黄霞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偏头痛患者侧头部痛点分布与少阳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探寻少阳经脉头部循行以及之间的关系,分析“以痛为腧”的产生过程和腧穴主治特异性规律.方法:发放调查问卷700份,让偏头痛患者将3个剧烈的痛点标注在网格图上,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终得到382份有效问卷,通过统计问卷结果总结和分析其分布规律.结果:头侧部少阳经穴位被点出的次数为732占比63.87%,其中足少阳胆经痛点数为674个占比58.81%,手少阳三焦经痛点数为133个占比11.61%.痛点出现频次较高的少阳经穴有足少阳胆经的悬颅穴、率谷穴、正营穴、颔厌穴等穴位,所占比例分别为8.12%、7.50%、6.46%、6.28%等,以及手少阳三焦经的角孙穴、丝竹空穴、耳和醪穴,所占比例分别为4.10%、3.40%、3.14%.结论:偏头痛在侧头部痛点与少阳经脉的循行线是有联系的,痛点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线关系更为密切.

    作者:秦卓;程凯;孟欢;王婧;翟丽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活血化瘀法治疗肾结石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肾结石属于尿石症范畴,是我国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其中以广东东莞及粤西地区发病率高.近现代以来,多数学者认为“石淋”包括“虚”“热”“瘀”3个病机特点.笔者根据该病的临床病变特点,结合中医学理论,总结了活血化瘀法治疗肾结石相关研究进展;结合临床体会,总结广东地区肾结石的病因病机,根据结石的大小判定血瘀的程度,指导辨证和处方用药,并分析了活血化瘀法治疗肾结石的临床典型案例.

    作者:卢洪梅;郑明慧;邓少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马钱子与白术配伍对关节炎大鼠免疫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马钱子与白术配伍(简称马术)防治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免疫机制.方法:建立AA大鼠模型,将马钱子与白术不同配比水煎剂连续灌胃给药32 d,取血和滑膜组织观察滑膜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血清中风湿因子(RF)、白介素-1β、-6、-10(IL-1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循环免疫复合物(CIC)、C型反应蛋白(CRP)和滑膜组织中前列腺素E2(PGE2)、皮质醇(Cor)的变化.结果:配伍组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滑膜组织充血、坏死、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降低RF、IL-1β、IL-6、CIC、CRP、Cor的含量.结论:马术防治AA的免疫机制为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和Cor,控制炎症反应,其较佳配比为1∶6.

    作者:梁晓东;陈涛;唐迎雪;曹永仓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当归炮制品抗血栓抗炎镇痛泻下作用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当归4种炮制品抗血栓、抗炎、镇痛、泻下作用.方法:分别采用抗血栓药物体内筛选法、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冰醋酸致小鼠扭体、炭末推进法观察当归各炮制品的抗血栓、抗炎、镇痛、泻下作用.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生当归、酒炙当归抗血栓作用显著,当归炭无显著抗血栓作用,生当归、酒炙当归均能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生当归、酒炙当归、土炒当归均能明显抑制小鼠对化学刺激致痛的扭体反应,生当归、酒炙当归均有显著提高小鼠小肠炭末推进率的作用,而当归炭有显著抑制小肠推进作用.结论:当归不同炮制品药理作用有一定的差异.

    作者:王雁梅;王瑞芳;王文宝;邢志霞;赵喜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庄国康从痰瘀热互结论治囊肿型痤疮临床研究

    囊肿型痤疮是痤疮中较为严重的一型,临床治疗难度颇大.现代人生活方式导致湿热体质多见,湿热酿痰也逐渐成为痤疮的主要证型.伴随病情发展,庄国康教授认为伴随痤疮病情发展,出现痰瘀热三者互结、胶着难分的局面,临床表现为难治性、复发性囊肿性痤疮,可采用祛瘀通络、化痰散结法配以活血化瘀或活血清热法治疗,如二陈汤、三子养亲汤、仙方活命饮等加减,临床上具有良好疗效.

    作者:刘婧;宋坪;陈岩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孟河医派泻肺法治疗心胀病的临床体会

    “心胀”病与扩张型心肌病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根据“补虚泻实”的原则,孟河医派从肺论治心胀病疗效确切,阐述泻肺法治疗心胀病的理论依据及辨证论治,结合临床验案分别从泻肺利水、泻肺痰瘀、温阳泻肺、养阴泻肺等4方面论述泻肺法治疗心胀病的具体运用及临床体会,为中医药治疗心胀病尤其是合并肺系病变的心胀病提供了治疗思路和方法.

    作者:张涛;张琪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伤寒论》阴阳观的内涵

    从古代阴阳宇宙观入手,分析《伤寒论》中人体阴阳观的物质性、定位以及阴阳的相对关系.提出《内经》、《难经》、《脉经》的阴阳观是一致的,阴阳具有物质内涵且可以度量,不是简单的辩证说理工具,也不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阴阳定位从脉象考察,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对应人体上下表里.阴与阳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相互转化,形成互根、互生、互化、互用的相互关系,表现出阴平阳秘以及阴阳失和的多种状态.

    作者:单联喆;苏庆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附子注射液对冠心病心脾阳虚证模型大鼠离体心肌的影响

    目的:观察附子注射液对冠心病心脾阳虚证动物离体心肌的影响.方法:10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附子注射液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5组.模型组、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采用BAT切除术、高脂饲料喂养、隔日寒冷环境刺激、脑垂体后叶素(10 U·kg-1)皮下注射序贯方法造模.造模后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以附子注射液干预,观察大鼠肛温、体质量和心功能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肛温、体质量、LVSP、dp/ dtmax、-dp/dtmax均下降,LVEDP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肛温、体质量、LVSP、dp/dtm,x、-dp/ dtmax均增加,高剂量组LVEDP降低.结论:附子注射液加强心肌收缩性、改善大鼠心脏舒张功能效果与剂量有关,在安全剂量范围内有望成为新强心剂.

    作者:唐汉庆;卢兰;李晓华;朱晓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以神统形的经络系统

    面对形神合一的机体,中西医由于认知模式与价值观念不同,分别选择了重神、以神统形的信息医学道路,与重形、以形统神的结构医学道路.反映中医信息医学特点的典型,是明显以神统形的经络系统.经络、脏腑、气血是3个核心的中医生理学范畴,三者通过经络脏腑相关、经络气血运行以及药物归经等命题,形成完整的信息医学核心框架,并在这个基础上把其他中医学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养生等范畴联系起来.除运用以神统形的方法学原则建构成体系的、以神为本的信息医学主体框架,中医学还通过这一原则将四肢、百骸、孔窍这些实体范畴以及四时、五味、六律这些环境范畴整合起来,使中医学成为天人合一、主客融合的知识体系.

    作者:马晓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