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庄国康从痰瘀热互结论治囊肿型痤疮临床研究

刘婧;宋坪;陈岩

关键词:囊肿型痤疮, 痰瘀热互结, 化痰散结, 庄国康
摘要:囊肿型痤疮是痤疮中较为严重的一型,临床治疗难度颇大.现代人生活方式导致湿热体质多见,湿热酿痰也逐渐成为痤疮的主要证型.伴随病情发展,庄国康教授认为伴随痤疮病情发展,出现痰瘀热三者互结、胶着难分的局面,临床表现为难治性、复发性囊肿性痤疮,可采用祛瘀通络、化痰散结法配以活血化瘀或活血清热法治疗,如二陈汤、三子养亲汤、仙方活命饮等加减,临床上具有良好疗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海派中医医家人文精神探究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又是人文的核心.近代海派中医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海派中医医家的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故从海派医家高度的责任意识、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方面探究海派中医医家的人文精神,以期更多的人从不同层面关注、发掘和整理海派中医医家留存的文化遗产.

    作者:刘金涛;陈叶;田广军;黄任佳;金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量化诊断标准的确立

    目的:归纳确定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量化诊断标准.方法:将152例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见临床症状、临床指标及常用中药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哪些症状、指标、中药与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密切相关.结果:与脾虚温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及一般状态有大便次数、泄物性状、脓血便、腹痛腹胀、消瘦等,指标有CD4、CD8、血沉、聚集指数、刚性指数、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CD62P等,中药有黄芪、党参、白术、陈皮、白芍、生甘草、马齿苋、白及、生地榆等.结论:确定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量化诊断标准,并可以根据症状、体征及客观指标病理改变的程度而判断病变程度.

    作者:韩捷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郑启仲经方治疗儿科疑难杂症经验

    介绍全国名老中医郑启仲教授应用经方治疗儿科疑难杂症的临床经验,并列举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附子汤、小柴胡汤的治疗验案,并总结其运用经方辨治疑难病的特点.

    作者:周正;郑宏;郑启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腹针配合药物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9例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2例.按照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及1988年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昆明会议修订的AS诊断标准,参照1988年昆明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治疗组采用腹针加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结果:1个月后治疗组显效4例,有效31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20例,无效11例.3个月后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20例,无效3例;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在不同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腹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安全、有效.

    作者:唐上德;陈冠华;吕洲明;林武军;李迎春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北宋时期脾胃病证藏象辨证论治探析

    以北宋时期脾胃病证“多涎”、“肌体赢瘦”、“腹内虚鸣”、“胃热渴”为例,探讨北宋医家根据藏象理论对脾胃病证的定位定性及治法方药,论证以藏象学说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脾胃病证藏象辨证论治理论在北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对目前临床脾胃病证的命名及诊治具有重要的启迪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作者:郝军;郝纪蓉;严世芸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流行性感冒中医药预防方法概况

    在中国知网数据平台上,广泛收集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中医药预防流行性感冒的文献资料,从内服中药、中医外治、饮食调节、生活起居4方面对中医药预防流感的方法和研究进行汇总,综合阐述汤药、香囊、滴鼻剂、咽部喷雾剂、中药足浴、蜂疗、醋熏、按摩、运动处方等多种中医预防流行性感冒的具体方法,为中医药预防流感提供更全面的科学依据.

    作者:李立;赵静;姜帆;寇爽;高原;吕诚;姜淼;王燕平;吕爱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孟河医派泻肺法治疗心胀病的临床体会

    “心胀”病与扩张型心肌病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根据“补虚泻实”的原则,孟河医派从肺论治心胀病疗效确切,阐述泻肺法治疗心胀病的理论依据及辨证论治,结合临床验案分别从泻肺利水、泻肺痰瘀、温阳泻肺、养阴泻肺等4方面论述泻肺法治疗心胀病的具体运用及临床体会,为中医药治疗心胀病尤其是合并肺系病变的心胀病提供了治疗思路和方法.

    作者:张涛;张琪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刘贵颖临证脉学经验

    刘贵颖教授重视脉诊的应用,认为脉为医之关键,能整体、动态地反映人体的生命活动,有助于判断疾病性质和预后.临证中宜深究脉理,细察脉象且不失偏颇.

    作者:朱振刚;袁琛;刘贵颖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以神统形的经络系统

    面对形神合一的机体,中西医由于认知模式与价值观念不同,分别选择了重神、以神统形的信息医学道路,与重形、以形统神的结构医学道路.反映中医信息医学特点的典型,是明显以神统形的经络系统.经络、脏腑、气血是3个核心的中医生理学范畴,三者通过经络脏腑相关、经络气血运行以及药物归经等命题,形成完整的信息医学核心框架,并在这个基础上把其他中医学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养生等范畴联系起来.除运用以神统形的方法学原则建构成体系的、以神为本的信息医学主体框架,中医学还通过这一原则将四肢、百骸、孔窍这些实体范畴以及四时、五味、六律这些环境范畴整合起来,使中医学成为天人合一、主客融合的知识体系.

    作者:马晓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景岳全书·妇人规》辨治癥瘕的学术思想探析

    张景岳为明代著名医家,所撰《景岳全书·妇人规》为其妇科学术思想的代表作,全书共两卷九类,内容全面,立论允当,其中癥瘕类对癥瘕提出较系统全面的论述,认为其主要发病机理为“瘀血留滞作癥”,然又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及寒凝血瘀之不同,在辨治过程中需明辨虚实,立法方药妥当,以活血为要,调气为先;调理脏腑,养正顾正;分期论治,渐而消之;切慎七情六淫,调理起居饮食,做到既病防变,其学术思想为后世防治癥瘕做出了绳墨之范.

    作者:曾玉燕;关永格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穴位埋线对生长期小鼠骨密度及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目的:分析穴位埋线对生长期小鼠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而探讨此方法对促进青少年骨质健康的效果.方法:选取2月龄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维生素D组(VD组)、穴位埋线组3组各6只共18只.实验组每15 d进行足三里穴位埋线1次共2次;VD组用0.066%的活性维生素D3对小鼠进行灌胃,剂量为5 ml/kg体质量,前2周于周二、四、六灌胃,后2周每天进行灌胃,对照组小鼠不做任何干预.结果:足三里穴位埋线对提高生长期小鼠股骨的骨密度有提升趋势,但作用有限,而维生素D的补充对骨密度提升有显著性作用;足三里穴位埋线可以很好地改善生长期小鼠股骨的大载荷和弹性模量.结论:4周“足三里”穴位埋线对生长期小鼠骨密度提升的作用有限,但可以通过改善其骨生物力学特性来增加骨骼抵抗外力的作用.

    作者:吴隽旎;方映慧;刘科;陈熙;张玲莉;孙忠广;陈柄霖;杨杰;邹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附子注射液对冠心病心脾阳虚证模型大鼠离体心肌的影响

    目的:观察附子注射液对冠心病心脾阳虚证动物离体心肌的影响.方法:10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附子注射液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5组.模型组、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采用BAT切除术、高脂饲料喂养、隔日寒冷环境刺激、脑垂体后叶素(10 U·kg-1)皮下注射序贯方法造模.造模后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以附子注射液干预,观察大鼠肛温、体质量和心功能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肛温、体质量、LVSP、dp/ dtmax、-dp/dtmax均下降,LVEDP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肛温、体质量、LVSP、dp/dtm,x、-dp/ dtmax均增加,高剂量组LVEDP降低.结论:附子注射液加强心肌收缩性、改善大鼠心脏舒张功能效果与剂量有关,在安全剂量范围内有望成为新强心剂.

    作者:唐汉庆;卢兰;李晓华;朱晓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俯卧位牵引结合针刺与仰卧位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物理手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两者临床疗效是否有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医科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牵引结合针刺组和单纯牵引组各52例,牵引结合针刺组采用俯卧位腰椎牵引治疗,单纯牵引组采用仰卧位腰椎牵引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结果:2组患者共102例完成病例观察,牵引结合针刺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小于单纯牵引组(1.30±0.97,3.21±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牵引结合针刺组优良率高于单纯牵引组((94.23%,73.08%).结论:针刺结合俯卧位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仰卧位牵引,且更能改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作者:姬晓兰;李东;霍则军;程桯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经方在咽喉疾病中的运用

    咽喉疾病中以慢性咽炎发病率高,目前临床多见治以清热解毒、养阴利咽之法,但收效甚微且不能持久.笔者尝试使用经方治疗慢性咽炎疗效满意.故报道运用经方治疗外邪内传少阴、寒邪深伏少阴、浮邪敛入肺经等证型慢性咽炎的3个典型病例,总结经方在慢性咽炎治疗中的运用,走出“咽喉诸病皆属于火”的误区,跳出清热解毒、养阴利咽的窠臼,寻找针对不同证型治疗慢性咽炎的新思路,即注重宣肺散邪与温阳利咽.

    作者:肖伊;李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伤寒论》阴阳观的内涵

    从古代阴阳宇宙观入手,分析《伤寒论》中人体阴阳观的物质性、定位以及阴阳的相对关系.提出《内经》、《难经》、《脉经》的阴阳观是一致的,阴阳具有物质内涵且可以度量,不是简单的辩证说理工具,也不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阴阳定位从脉象考察,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对应人体上下表里.阴与阳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相互转化,形成互根、互生、互化、互用的相互关系,表现出阴平阳秘以及阴阳失和的多种状态.

    作者:单联喆;苏庆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熟地黄功效与临床运用源流考证

    目的:考证熟地黄功效与临床应用的历史沿革.方法: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主流本革及其相关方书有关熟地黄功效与临床运用的记载,了解医家运用熟地黄的经验,明晰其历史沿革.结果: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为世人所公认,在其衍化发展过程中尚出现去脐腹急痛、通血脉、补脾阴、消痰、行气、发汗、回阳等作用有待今人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结论:熟地黄功效与临床运用起源不晚于唐代,甚至为《神农本草经》,发展于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终形成现今的认识.

    作者:于彩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选穴规律

    目的:探讨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选穴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库3个数据库2012年之前文献中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处方,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软件录入处方,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近30余年小儿外感发热的推拿选穴规律.结果:共筛选小儿外感发热推拿处方57个涉及60个穴位,其中41个为小儿推拿特定穴,应用频次占所有选穴频次的78.66%;得到穴位组合共81个,其中35个两穴组合、31个三穴组合、13个四穴组合、2个五穴组合.结论: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选穴以小儿推拿特定穴为主,核心穴位组合为天河水、肺经、天门、坎宫、太阳、六腑6穴,可以作为小儿外感发热的基础推拿处方供临床参考.

    作者:刘凯;王杰;王艳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傅汝林从瘀论治血液系统肿瘤经验

    探讨总结傅汝林教授从瘀论治血液系统肿瘤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傅汝淋认为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瘀血阻滞密不可分,活血化瘀是治疗肿瘤的根本大法.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可以有多方面瘀血阻滞的临床表现,所以活血化瘀尤显重要.临床辩证用药、据证加减,注重滋阴养血、滋补肝肾、清热解毒、软坚化痰、活血化瘀.

    作者:罗莉;柯龙珠;王定雪;王镜辉;唐东昕;傅汝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温建民经验方治疗女性更年期骨关节痛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温建民教授经验方治疗更年期骨关节痛症的临床疗效,并将其与口服尼美舒利胶囊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127例更年期骨关节痛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64例,治疗组给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尼美舒利胶囊治疗,所有入选病例均治疗6周(1个疗程),并观察2组关节疼痛缓解程度及中医临床疗效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颈、腰背及膝部疼痛积分有显著或非常显著降低;对照组颈、腰背及膝部疼痛程度无明显改善,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该经验方治疗女性更年期骨关节病症疗效优良,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卢晨;杨春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薛伯寿应用升降散方药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目的:探讨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方剂药物配伍规律.方法:通过建立薛伯寿临床诊疗信息综合数据库,利用多维检索分析与展示系统、WEKA等数据挖掘软件,通过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点式互信法等数据挖掘技术,分别从升降散配伍方剂、加减用药频次、用药剂量等临床要素为线索分析整理,就其应用升降散进行数据挖掘.结果:薛伯寿应用升降散复方非常灵活,常与小柴胡汤、银翘散、凉膈散、大柴胡汤等复方加减.运用升降散加减用药关联密切度显示,与柴胡、黄芩、栀子、法半夏、银花、连翘等为密切.结论: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融会贯通伤寒、温病、温疫学说并配伍方剂和药物,不拘泥伤寒方、温病方、温疫方,而是根据病情寒温并用,表里同治,和解分消一体,融会贯通,择优而施,扩大了升降散的临床功用.

    作者:刘文军;薛燕星;薛伯寿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