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燕;关永格
痤疮为临床皮肤科常见病之一,聚合性痤疮属于痤疮后期为严重的一种类型.阳虚之体感受外邪,久而形成寒凝、痰结、血瘀等内生之邪,内外之邪合而发病,导致聚合性痤疮的发生.阳和汤具有散寒温阳、化阴凝而布阳和之功效,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使用阳和汤治疗聚合性痤疮疗效尤为显著,故从阳虚寒瘀的角度,就阳和汤治疗聚合性痤疮的机理作一探讨,以拓宽临床用药思路.
作者:李刚;庞艳阳;高如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张锡纯善用龙骨、牡蛎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故将其应用经验概括为力主生用少煅用、收敛固脱、宁心安神化痰、补络止血、善治淋证带下、宁息内风等方面,以窥其用药特色.
作者:朱丽芳;赵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9例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2例.按照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及1988年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昆明会议修订的AS诊断标准,参照1988年昆明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治疗组采用腹针加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结果:1个月后治疗组显效4例,有效31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20例,无效11例.3个月后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20例,无效3例;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在不同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腹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安全、有效.
作者:唐上德;陈冠华;吕洲明;林武军;李迎春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阐述汪受传教授辨治小儿异位性皮炎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胎毒伏风内遗、风湿毒交结为病,治疗大法为消风化湿、清热解毒以消癣.方法:根据年龄不同分婴儿期、儿童期、成人期加以分期证治,方药内服消其毒、药物外洗败其毒.结论:汪受传教授以消风化湿解毒之法内外合治小儿异位性皮炎疗效显著,可供借鉴应用.
作者:林丽丽;汪受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远近配穴针刺对偏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的即刻止痛效应及疗程结束4周后的远期总体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选择符合无先兆偏头痛诊断、处于急性发作期的受试者60例,分为远近配穴组(A组)和非经非穴组(B组)各30例,每次治疗60 min,每周5次,连续治疗4用.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60 min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判定即刻止痛效应;以偏头痛计分法判断患者治疗前、疗程结束4周后的偏头痛症状,评价远期总体疗效.结果:针刺治疗60 min的即刻止痛效应,远近配穴针刺组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针刺疗程结束4周后的远期症状评分,远近配穴针刺组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结论:远近配穴针刺组在即刻止痛作用及远期总体疗效均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远近配穴针刺治疗偏头痛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孟宪慧;于金娜;吴彩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肾结石属于尿石症范畴,是我国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其中以广东东莞及粤西地区发病率高.近现代以来,多数学者认为“石淋”包括“虚”“热”“瘀”3个病机特点.笔者根据该病的临床病变特点,结合中医学理论,总结了活血化瘀法治疗肾结石相关研究进展;结合临床体会,总结广东地区肾结石的病因病机,根据结石的大小判定血瘀的程度,指导辨证和处方用药,并分析了活血化瘀法治疗肾结石的临床典型案例.
作者:卢洪梅;郑明慧;邓少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调体中药方案对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方法:乳腺增生病患者90例,中医体质分别属于气虚痰湿复合质、痰温血瘀复合质、阴虚阳虚复合质各30例,每种体质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前者给予体质健康教育,后者加用中药调理方案3个月.结果:试验组体质、证候评分及乳腺腺体厚径等均有所改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调体结合健康教育对乳腺增生病疗效显著,可以作为中医防治乳腺增生等慢性病的新方法.
作者:吴梦玮;袁尚华;富斌;张宏;陈斐斐;王超;吴雅静;曹凤娇;张先慧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咽喉疾病中以慢性咽炎发病率高,目前临床多见治以清热解毒、养阴利咽之法,但收效甚微且不能持久.笔者尝试使用经方治疗慢性咽炎疗效满意.故报道运用经方治疗外邪内传少阴、寒邪深伏少阴、浮邪敛入肺经等证型慢性咽炎的3个典型病例,总结经方在慢性咽炎治疗中的运用,走出“咽喉诸病皆属于火”的误区,跳出清热解毒、养阴利咽的窠臼,寻找针对不同证型治疗慢性咽炎的新思路,即注重宣肺散邪与温阳利咽.
作者:肖伊;李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白介素-18及尿酸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皮肤科收治的寻常性银屑病患者410例,根据应用药物不同而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白介素-18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尿酸水平及IL-18水平下降明显,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化瘀中药能够降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尿酸和白介素-18蛋白表达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生地注射液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修复及抗凋亡作用.方法:采用Ⅶ型胶原酶加肝素,脑内尾状核注射法,建立SD大鼠脑出血模型.将70只大鼠按体质量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生地注射液组和清开灵注射液组.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细胞凋亡等方面进行用药前后及组间比较研究.结果:生地注射液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与清开灵注射液组相似,较模型组明显改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改善,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清开灵注射液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生地注射液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有一定疗效,可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数目.结论:生地注射液对脑出血大鼠具有神经修复及抗神经细胞凋亡作用.
作者:张宗奇;俞晓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张杰认为浊邪致病是临床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若长期大量摄入高盐高糖高脂高蛋白饮食及经常饮酒,超越了人体正常所需,过则有害,精化为浊;肾主藏精,为“封藏之本”,肾中精气乃机体生命活动之本,若肾气亏虚,无处藏精,泛而为浊;肾主水液,若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多余之精无力代谢,聚而为浊.故治宜标本兼治、补肾填精、兼以降浊,以增强机体功能,清除体内代谢物质.
作者:章天寿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向来多从“阴虚燥热”立论,然而临床发现阳虚证更为常见,以脾阳虚证尤甚,应用“温运脾阳”法,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故引述古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并结合临床体会,从理论依据、病机作用、治法治则等方面论述消渴病与脾阳虚的联系,认为消渴病发病病机与脾阳虚密切相关,脾阳虚是消渴病的重要证候,在中医治疗中应重视温运脾阳,为中医药防治消渴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史俊恒;易玮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医灌肠疗法既可以发挥整体治疗作用,又可以直达病所作用于病变部位,其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故对中医灌肠疗法的应用基础现状进行综述,并就其发展应用进行了展望,认为中医灌肠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赵旭;崔应麟;赵君颖;汪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当归4种炮制品抗血栓、抗炎、镇痛、泻下作用.方法:分别采用抗血栓药物体内筛选法、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冰醋酸致小鼠扭体、炭末推进法观察当归各炮制品的抗血栓、抗炎、镇痛、泻下作用.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生当归、酒炙当归抗血栓作用显著,当归炭无显著抗血栓作用,生当归、酒炙当归均能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生当归、酒炙当归、土炒当归均能明显抑制小鼠对化学刺激致痛的扭体反应,生当归、酒炙当归均有显著提高小鼠小肠炭末推进率的作用,而当归炭有显著抑制小肠推进作用.结论:当归不同炮制品药理作用有一定的差异.
作者:王雁梅;王瑞芳;王文宝;邢志霞;赵喜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不孕症是妇科疑难杂症,病因复杂,疗效不确切.黄瑾明教授认为该病病机主要是“咪花肠”(胞宫)的龙路、火路网络阻塞,导致气血瘀滞.临床辨治主张辨病为主、辨病论治,辨证为辅、病证结合,结合西医参照检查,提出“调气、解毒、祛瘀、补虚”治疗四法,其中以调气、祛瘀为主,摸索出一套壮医与西医相结合而以壮医针灸为主、配合中药、壮药内服治疗的综合方法,擅用壮医脐环穴,注重突出壮医特色,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宋宁;李浪辉;秦祖杰;黄凯;李美康;黄贵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0例CAG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2组均给予西药维酶素片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联合针灸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积分、胃镜影像变化、临床疗效和不良后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73%与67.2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在胃痛、胃胀、纳差、嗳气、大便不畅等中医症状积分方面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胃镜影像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针药并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滞血瘀证疗效显著,能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值得推广.
作者:周萍;陈欧娜;何先元;向阳红;周滢;官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温建民教授经验方治疗更年期骨关节痛症的临床疗效,并将其与口服尼美舒利胶囊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127例更年期骨关节痛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64例,治疗组给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尼美舒利胶囊治疗,所有入选病例均治疗6周(1个疗程),并观察2组关节疼痛缓解程度及中医临床疗效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颈、腰背及膝部疼痛积分有显著或非常显著降低;对照组颈、腰背及膝部疼痛程度无明显改善,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该经验方治疗女性更年期骨关节病症疗效优良,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卢晨;杨春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金昌衢州气象数据说明暑多兼湿.方法:收集金昌衢州气象数据计算其绝对湿度,将衢州立春夏至前绝对湿度和温度与金昌暑时绝对湿度和温度比较.结果:金昌衢州“暑必兼湿”一致,暑时温度和绝对湿度差别大,说明暑必兼湿与地理位置有关;衢州立春后夏至前的绝对湿度与金昌暑时的绝对湿度差别大,且在立春后期衢州绝对湿度要高于金昌在暑时绝对湿度,差别大,这与暑必兼湿是矛盾的.结论:暑多兼湿更为客观.
作者:魏自太;李卉;吴利强;杨磊;李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归纳确定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量化诊断标准.方法:将152例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见临床症状、临床指标及常用中药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哪些症状、指标、中药与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密切相关.结果:与脾虚温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及一般状态有大便次数、泄物性状、脓血便、腹痛腹胀、消瘦等,指标有CD4、CD8、血沉、聚集指数、刚性指数、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CD62P等,中药有黄芪、党参、白术、陈皮、白芍、生甘草、马齿苋、白及、生地榆等.结论:确定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量化诊断标准,并可以根据症状、体征及客观指标病理改变的程度而判断病变程度.
作者:韩捷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比较中西医联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990年1月至2014年8月发表的有关中西医联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利用Revman 5.2分析软件对疗效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文献40篇,包括4743例慢性胆囊炎患者.纳入文献质量属于低、中质量,全部文献评价得分在1~2.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联合治疗比单纯西医治疗存在明显优势,有效率RR=1.20(95% CI:1.15~1.25).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作者:李伟;孔涛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