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谦;杨永晖;冯云霞;李艳
目的:观察化痰消瘀汤剂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至江苏省人民医院与南京市鼓楼区中医院就诊的HP感染相关萎缩性胃炎患者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5例.治疗组给予口服中药汤剂化痰消疼汤剂和标准剂量质子泵抑制剂四联疗法.对照组给予胃黏膜保护剂等对症治疗和标准剂量质子泵抑制剂四联疗法,治疗前后均行电子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胃镜、病理变化总有效率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P根除率治疗组75%,西药组7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化痰消疼汤剂治疗HP阳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肯定.
作者:孔岩君;魏睦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水液代谢紊乱可影响多个脏腑的功能并导致多种临床疾病,而中医药对水液代谢失常类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水通道蛋白(AQP)作为多种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转运水分子的蛋白通道,在机体水液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医药关于水通道蛋白表达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其中通过调节水通道蛋白的表达是诸多中医方药治疗水液代谢失常类疾病的机制之一.故将对近年研究概况加以分析和总结,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李雷兵;张琦 刊期: 2015年第09期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中医学日渐式微,其理论被贴上伪科学的标签.故旨在通过系统科学的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用哲学的思想,来阐明中医理论中精气形神、卫气营血和五行理论的系统科学内涵,得出五行体用这一复杂系统的认知模式.以此模式为方法论工具,以体用哲学为体,以系统科学为用,实现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科学性阐释.
作者:刘文平;赵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观察三黄益肾胶囊与依帕司他治疗早期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治疗组40例用中药三黄益肾胶囊(本院制剂)与依帕司他治疗,对照组40例用依帕司他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有关指标.结果:治疗后2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压、24 h尿微量白蛋白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组24 h尿微量白蛋白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苏秀海;吕树泉;张淑芳;李书林;于文霞;郭瑞卿;王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通过对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王旭高医案》及《医学刍言》等著作中关于头痛论治的理论和医案的分析,总结王旭高头痛论治的特色.王旭高认为头痛虽可分外感和内伤,但以内伤多见;证情有以虚为主者,有以实为主者,甚或虚中夹实者.治疗时必须讲究辨证,而不能采用头痛医头之法,一味用止痛药物来希冀疗效.除内服药物外,还常根据病情配合中药外用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朱美香;吴小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探讨宋代官办义冢漏泽园的设置原因、发展过程、管理制度等,指出作为宋代政府福利性救助措施,该助葬制度的建立与宋代灾害频发、军兵众多、疫病多见相关,其在妥善处理尸骸、隔离病源、预防疾疲和维护公共卫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者:杜菁;孟永亮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不同灸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模型的抗炎效应,探索其对实验性RA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A)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弗氏完全佐剂法造模,将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直接灸组、隔姜灸组及温和灸组.于造模前及治疗后第7、14、21天测量各组膝关节周长,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S)含量.结果:各艾灸组膝关节周长明显低于模型组;其中隔姜灸组下降幅度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比模型组,各艾灸组CRF、CS含量明显降低,ACTH明显升高;各艾灸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灸法对实验性RA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隔姜灸可能有更好的作用趋势;不同灸法对HPAA功能均有明显的调整作用,这可能是艾灸抗炎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但不同灸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高秀花;王兴丽;刘旭光;贾敏;黎海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肾消通络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TGF-β1/Smad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厄贝沙坦组及中药组4组,免疫组化法测定肾组织TGF-β1蛋白表达,RT-PCR法测定TGF-β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Smad2/3及Smad7的表达.结果:中药组和厄贝沙坦组TGF-β1蛋白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有所降低,TGF-β1 mRNA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Smad2/3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Smad7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论:肾消通络方可抑制TGF-β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Smad2/3表达而提高Smad7的表达.
作者:丁英钧;梁文杰;庞金奎;刘洪斌;赵玉庸 刊期: 2015年第09期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的《汤液经法》图将古代方剂创制理论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该书所载方剂基本也是依照这一创制理论来组方的.在深入分析其方剂具体组方方法基础上,同时列举了《伤寒论》中方剂制方特点来说明该理论的合理性,揭示它们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希望以此与学者互相发明,以推求古代经方创制之基本理论.
作者:李刚;张薛光;陈广东;陈书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心电图检查判断中药穴位敷贴与西药治疗冠心痛心绞痛的有效性.方法:将冠心痛心绞痛患者62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穴位敷贴组(32例)和西药组(30例),分别进行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和西药常规治疗.结果:治疗后4周,2组间分析结果显示,穴位敷贴组显效率59.4%,西药组5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后组间疗效相当.结论:心电图检查可以有效判定中药穴位敷贴疗法与单纯服用西药在治疗冠心痛心绞痛方面的疗效.结果:中药穴位敷贴疗法与单纯服用西药有着同样的疗效,并具有可以减轻长期服用西药导致一系列副作用的优势,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栗新;姜爱平;魏立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杨士瀛诊法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四诊合参,临床诊察疾病以望诊、切诊为主,辅以问诊、闻诊.他精于望诊,善于问诊求因,深谙脉象理法,在现形望色、闻声嗅味、问诊求因、切脉变化等方面均有独到认识.尤其对脉象之形成机理、气血与脉象常变的关系、病变特点、治疗宜忌等有系统清晰的阐述,对脉证顺逆不但有深刻认识且应用细致娴熟,许多观点发前人所未发,于临证多有启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孙理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伤寒论》开理、法、方、药系统论治疾病的先河,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精髓.它对痹病的论述为后世痹病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认为痹症的病因以外感风寒湿为主,尤其湿邪为重要致病因素;病机为气机疼阻不畅,病变多在肌表,久则入筋骨;发病多伴外感病而起,素体温盛者更易发病;治疗大体分发汗、利小便、温阳、清热等,并创立了桂枝芍药知母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等方剂.
作者:张留超;李高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同时存在生殖功能障碍与糖代谢异常的一种妇科疾病.大量研究表明,PCOS的发病与痰湿、瘀血有紧密联系.深入整理和发掘痰湿、瘀血与PCOS的关联,阐明其病因病机,对科学合理地预防及治疗PCOS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常久;李晓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汪昂为明末清初著名新安医家,诊余致力著述,多奏发蒙指路之功,为后世所宗.其痹症学术思想集中在《医方集解》与《本草备要》之中,上遵《黄帝内经》四时气候相关的痹症思想,中禀《金匮要略》祛邪治痹之法,下撷历代诸家之论不乏新解,并首次提出痹痿统一的观点,于方药后注明六经所归以明病所,重视外邪强弱与气血盛衰,以祛风、理血、补养为治痹大法,在服药方法上取用能够增进药力的酒水作为溶媒.
作者:胡谦;杨永晖;冯云霞;李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的中药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疗效确切、处方完整、治愈率较高的复方92首建立数据库,并应用Access软件进行数据整理,总结用药规律.结果:92首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的中药复方中共用中药152味,总用药1280次,使用次数高的为白芍共78次.结论:治疗高泌乳素血症应以补虚泻实、标本同治为主,补肾疏肝、健脾养血、理气活血为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的基本治则,白芍为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的首选药物,白芍、柴胡、麦芽、当归、茯苓、甘草、牛膝是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的基本方.
作者:郑慧颖;吴献群;林丽琴;连月卿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固肾安胎丸对子宫内膜薄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83例子宫内膜薄性不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均于月经第10天给予口服戊酸雌二醇2 mg/d,试验组于月经第5天加服固肾安胎丸,观察成熟卵泡日子宫内膜厚度和分型.结果:2组患者用药后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服药前增加,试验组内膜增厚更优于对照组.结论:固肾安胎丸联合戊酸雌二醇可有效改善子宫内膜薄性不孕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且效果优于单用戊酸雌二醇.
作者:武红琴;阮祥燕;张立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通过鼠成纤维细胞株L-929体外培养实验来研究象皮对成纤维细胞生长作用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培养小鼠成纤维细胞株L-929,并加入生肌象皮膏与无象皮的生肌象皮膏的提取液,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和胶原分泌的影响.结果:生肌象皮膏与无象皮的生肌象皮膏水提物在较高浓度下都能显著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生肌象皮膏相对于无象皮的生肌象皮膏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更为明显.结论:象皮可明显促进成纤维细胞的生长,从而促进创面愈合,证明象皮在生肌象皮膏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林朔;李京向;陈宝元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外感热病(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津液不足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因外感热病住院患者.结果:外感热病患者津液不足证总发生率49.4%,老年组发生率64.6%,中青年组发生率31.7%,老年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因素、有慢性基础肺病、病程长、高热状态、使用激素、使用退热药的OR值分别为3.77、4.56、1.27、3.75、3.59和5.88.结论:老年患者较中青年患者易出现津液不足证,而慢性基础肺病、病程长、高热、使用激素、多次使用退热药等是发生津液不足的高危因素.
作者:周岁锋;侯杰;赖贵龙;刘芳芳;刘锦文;苏立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机关键为外感风热或湿热邪毒导致心脉痹阻,在病机演变过程中,瘀血既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故活血化瘀至关重要.故按照不同分期论述了病机演变进程、瘀血之成因及临床表现,并据此应用不同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初期清热解毒、凉血化疼,中期祛痰化瘀,后期益气养阴温阳祛瘀,有气滞者兼以理气,且据肝心气血之密切关系疏肝理气以活血化瘀.笔者还论述了选择不同活血化瘀药物的心得及临证注意事项,证实了从瘀论治临床效果甚佳.
作者:宋惠霄;吴金勇;袭雷鸣;李燕宁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医血液病学是中医诊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临床工作中一直存在着中医血液病名词术语混淆、错误使用现象和欠缺规范等问题.为促进中医血液病学理论发展与创新,有必要继承和挖掘历代中医文献中与血液病相关的名词术语,并分门别类对其原义和新解予以诠释.
作者:董青;侯丽;许亚梅;陈信义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