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microRNA的差异性表达

张李娟;陈小帆;张杰;张伟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 microRNA, 血清标志物
摘要:目的 探讨深圳地区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者血清microRNA(miRNA)表达差异,为AD的早期诊断提供生物标志物.方法 提取500例AD患者(AD组)和20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血清总RNA并进行miRNA测序,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的miRNA.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D组患者血清中发现28个具有2倍以上差异的miRNA,其中21个miRNA在外周血血清中含量升高,7个miRNA在外周血血清中含量降低;对28个差异表达的mi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发现hsa-miR-186-5p、hsa-miR-409-3p、hsa-miR-423-5p、hsa-miR-6852-5p表达在AD患者外周血血清中升高.结论 hsa miR-186-5p、hsa miR-409-3p、hsa-miR-423-5p、hsa-miR-6852-5p在AD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关键作用,对AD早期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变化及其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NASH患者62例为NASH组,非酒精性单纯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NAFL)患者31例为NAFL组,体检健康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分析RDW对NASH的诊断价值;采用FIB-4评分对NASH患者肝纤维化程度进行评估并分组,比较不同组RDW差异.结果 NASH组外周血RDW[(14.38±1.17)%]高于NAFL组[(13.40±0.82)%]和正常对照组[(12.95±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血常规指标及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RDW预测NASH的AUC为0.747;当RDW≥13.58时,诊断NASH的灵敏度为62.1%,特异度为71.6%;依据FIB-4评分将NASH患者分为FIB-4<1.30、1.30~2.66和>2.66组,3组RDW分别为(13.19±0.97)%,(14.28±1.13)%和(16.94±2.23)%,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SH患者RDW明显增高,且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

    作者:吕辉;祝成亮;郝世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肝癌组织中NDRG2和AKT2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N-myc下游调节基因2(N-myc downstream regulated gene 2,NDRG2)、丝/苏氨酸蛋白激酶2(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2,AKT2) mRNA和蛋白及ATK2磷酸化蛋白(p-AKT2)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取其肝癌组织为肝癌组、癌旁正常肝组织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2组NDRG2、AKT2 mRNA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2组NDRG2、AKT2蛋白和p-AKT2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组NDRG2、AKT2蛋白和p-AKT2阳性表达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肝癌组NDRG2 mRNA和蛋白表达量(0.88±0.14、6.73±1.35)以及NDRG2蛋白阳性表达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1.59±0.27、9.34±1.63、96.7%)(P<0.05),AKT2蛋白(14.52±1.75)、p-AKT2蛋白(18.51±1.59)相对表达量和p-AKT2蛋白阳性表达率(60.0%)明显高于对照组(9.53±1.84、12.58±1.81、6.7%)(P<0.05),AKT2 mRNA表达量(1.24±0.28)和AKT2蛋白阳性表达率(100.0%)与对照组(1.20±0.16、9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中NDRG2与p-AKT2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672,P=0.341).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织中NDRG2呈低表达,p-AKT2呈高表达,且二者表达呈负相关,促进肝癌患者肝细胞NDRG2表达有助于肝癌的治疗.

    作者:田威;杨晶;戚旻;梁亚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与肝脏疾病研究进展

    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是近年发现的Ⅱ型高尔基膜蛋白,在维持肾脏和肝脏上皮细胞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GP73在肝脏疾病尤其是肝细胞肝癌中高表达,其检测肝细胞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有可能成为肝细胞肝癌等肝脏疾病的血清生物学标志之一.本文对近年GP73与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聂东雷;陈亚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352例慢性荨麻疹发作时间特征

    目的 调查慢性荨麻疹患者发作时间特征.方法 将全天分为凌晨、上午、下午和夜晚4个时间段,对35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别记录男、女患者发病频繁的2个时间段,比较第一、二频发时间段人数分布及男、女患者发病时间的差异.结果 352例患者第一频发时间为凌晨39例,上午71例,下午64例,夜晚178例;第二频发时间为凌晨15例,上午16例,下午35例,夜晚121例;第一频发时间发作人数分布与第二频发时间发作人数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一频发时间中男性凌晨、上午、下午、夜晚发作比例(9.90%、19.23%、18.13%、52.74%)与女性(12.35%、21.18%、18.23%、48.2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频发时间中男性凌晨、上午、下午、夜晚发作比例(8.16%、7.14%、17.35%、67.35%)与女性(7.87%、10.11%、20.22%、61.80%)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荨麻疹发作时间有明显时间节律,好发于夜晚.

    作者:黄国新;叶庭路;陈办成;张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聚丙烯网片在腹腔镜下改良阴道骶前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观察“Y”型聚丙烯网片在腹腔镜下改良阴道骶前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患者38例,于腹腔镜下应用“Y”型聚丙烯网片行改良阴道骶前固定手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随访观察复发情况,比较手术前、后盆底器官脱垂定量评分等.结果 3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9.01±18.72)min,术中出血量(90±17)mL,住院时间(5.5±1.6)d;术后阴道前壁与后壁脱垂程度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总阴道长度[(6.3±1.2) cm)]与术前[(6.8±1.0)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盆底功能质量问卷评分(12.51±12.4)、盆底功能影响问卷评分(16.4±3.7)均较术前(80.4±13.2、99.2±18.3)降低(P<0.05),性功能调查问卷评分(53.2±7.1)与术前(48.9±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患者阴道残端愈合良好,未发生阴道残端脱垂以及网片侵蚀、暴露,无复发及再次手术病例.结论 腹腔镜下应用“Y”型聚丙烯网片行改良阴道骶前固定术治疗POP疗效确切.

    作者:曲丽霞;权丽丽;韦贞汁;张君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4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行CME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3例均经中间入路完成腹腔镜下CME±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手术顺利,无副损伤发生;术中出血量(96±28) mL,手术时间(145±23)min;手术质量等级评估C级41例,B级2例;术后排气时间2.5~4.0 d,住院时间11~16 d;中位淋巴结清扫数为18个,Ⅲ期患者系膜根部淋巴结阳性率为19.23%(5/26);术后出现并发症4例.结论 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行CME安全、可行,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恒春;于伟光;董理;范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E2F1对食管癌细胞株ECA109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 探讨E2F1对食管癌细胞株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食管癌细胞株ECA109分为ECA109阴性对照组(对照组)、ECA109空载体组(空载体组)和ECA109-E2F1过表达组(过表达组).对照组仅行电转染不加入质粒载体,空载体组电转染不携带E2F1基因的质粒载体,过表达组电转染E2F1过表达质粒载体.质粒转染48 h后,3组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的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PCR检测转录因子E2F1、KB抑制蛋白激酶(Ⅰ kappa B kinase,IKK)、IKKβ、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和survivinmRNA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E2F1、IKKα、IKKβ、NF-κB、surviv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过表达组绿色荧光蛋白表现为针尖状,呈强阳性表达,空载体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呈阳性,对照组未见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转染48 h后,过表达组G1期细胞比例与空载体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组G2期细胞比例[(9.30±4.45)%]和早期凋亡率[(16.50±3.21)%]明显低于空载体组[(18.16±1.25)%、(31.70±5.56)%]和对照组[(17.60±4.42)%、(31.46±2.73)%](P<0.05),S期细胞比例[(35.66±2.99)%]明显高于空载体组[(28.86±1.80)%]和对照组[(29.83±1.84)%](P<0.05);空载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48 h后,过表达组E2F1 mRNA(1.79±0.18)和蛋白(0.535±0.003)、IKKβ mRNA(0.20±0.06)和蛋白(0.394±0.044)、NF-κB mRNA(4.64±0.55)和蛋白(0.043±0.001)、survivin mRNA(2.98±0.20)和蛋白(0.039±0.00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E2F1 mRNA和蛋白(1.00±0.00、0.217±0.009)、IKKp mRNA和蛋白(1.00±0.00、0.217±0.021)、NF-κB mRNA和蛋白(1.00±0.00、0.014±0.002)、survivin mRNA和蛋白(1.00±0.00、0.027±0.003)]和空载体组[E2F1 mRNA和蛋白(0.95±0.03、0.212±0.020)、IKKp mRNA和蛋白(0.99±0.05、0.188±0.018)、NF-κB mRNA和蛋白(0.99±0.03、0.019±0.001)、survivin mRNA和蛋白(0.95±0.03、0.025±0.002)] (P<0.05),IKKα mRNA(0.60±0.14)和蛋白(0.614±0.050)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1.00±0.00、0.817±0.055)和空载体组(0.96±0.02、0.733±0.036);对照组与空载体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CA109细胞株中E2F1与survivin存在表达调控关系,E2F1对survivin的表达调控通过激活NF-κB的经典激活通路,导致了survivin的转录激活.

    作者:吕红博;孙晓宏;罗洞波;庞作良;李惠武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产后女性盆底康复治疗后盆膈裂孔的三维超声评估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在评估产后女性盆底康复治疗前、后盆膈裂孔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产后行盆底康复治疗产妇76例,依据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40例,经阴道分娩组36例,分别于产后42 d(治疗前)及盆底康复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后)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测量静息状态及Valsalva运动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计算盆膈裂孔面积,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剖宫产组静息状态及Valsalva运动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4.83±0.64)、(5.01±0.74)cm]、左右径[(4.14±0.44)、(4.53±0.64)cm]及盆膈裂孔面积[(13.41±2.33)、(16.09±4.81)cm2]均低于阴道分娩组[前后径(5.12±0.56)、(5.46±0.87)cm,左右径(4.39±0.42)、(4.87±0.69)cm,盆膈裂孔面积(15.07±2.25)、(19.34±5.74)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剖宫产组静息状态及Valsalva运动状态下、以及阴道分娩组静息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盆膈裂孔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Valsalva运动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5.02±0.57)cm]、面积[(16.90±3.46)cm2]低于治疗前(P<0.05),左右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3个疗程后盆底肌恢复情况优于剖 宫产产妇,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有助于初步评估、随访盆底康复治疗效果.

    作者:张伟;朱亚;向双;尹慧;柯丽娜;吴海燕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胎儿动脉导管狭窄超声心动图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动脉导管狭窄的价值.方法 孕32~38周孕妇常规产科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右心增大伴三尖瓣反流58例,进一步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于动脉导管横断面、三血管气管切面和动脉导管弓切面观察导管形态,测量导管内径及血流频谱.结果 超声诊断胎儿动脉导管狭窄6例,均表现右心明显增大,三尖瓣中-重度反流,三尖瓣大反流速度3.5~4.5 m/s,大压差(maximum transprosthetic pressure gradient,MTPG)49~81 mm Hg;胎儿动脉导管呈弯曲或折角现象,管腔细窄,内径1.5~2.5 mm,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1.8~3.2 m/s,MTPG 13~41 mm Hg,舒张期血流速度0.4~2.0 m/s,MTPG o.64~16.00 mm Hg;胎儿出生后7 d~3个月复查心脏超声,2例三尖瓣反流消失,4例仅有少量反流,心脏大小、形态均恢复正常.结论 胎儿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动脉导管形态和血流异常,较早发现胎儿动脉导管狭窄,评估胎儿风险,对提高围产儿安全有重要价值.

    作者:柴青芬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前后18F-FDG符合线路正电子显像与99Tcm-HL91乏氧显像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放疗前、后99Tcm-HL91乏氧显像与18F-FDG符合线路正电子显像变化,探讨2种方法评价NSCLC放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NSCLC患者20例,均行三维适形放疗,分别于放疗前1周、放疗结束后8周行18 F-FDG符合线路正电子显像、静脉注射99Tcm-HL91后4h平面及SPECT/CT断层显像,采用半定量法测量肿瘤病灶和对侧正常肺组织摄取18 F-FDG及99Tcm-HL91比值(T/N);依据放疗疗效将20例患者分为放疗有效组和无效组,观察2组放疗前、后T/N比值变化,分析其与放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放疗后病灶和对侧正常肺组织摄取18F-FDG T/N比值(5.47±1.69)较放疗前(7.51±1.53)降低(P<0.05);放疗后病灶和对侧正常肺组织摄取99Tcm-HL91的4h平面及SPECT/CT断层显像T/N比值(1.20±0.11、1.61±0.27)较放疗前(1.44±0.08、1.98±0.21)降低(P<0.05);放疗前后摄取99Tcm-HL91的4h平面及SPECT/CT断层显像T/N比值明显低于摄取18F-FDG T/N比值(P<0.05);放疗结束后8周评价放疗疗效,有效13例,无效6例,死亡1例;放疗有效组、无效组放疗后病灶与对侧正常肺组织摄取99Tcm-HL91的4h断层显像T/N比值(1.34±0.13、1.82±0.35)低于放疗前(1.69±0.21、2.04±0.32)(P<0.05),且2组放疗前后T/N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治疗前18F-FDG显像T/N比值(7.34±1.25)与无效组(7.58±1.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有效组T/N比值(4.61±1.32)较放疗前降低,且低于无效组放疗后(7.23±1.34)(P<0.05);病灶摄取18F-FDG和99 Tcm-HL91 4 h断层显像的T/N比值呈直线相关(r=0.641,P=0.034).结论 放疗可有效降低肿瘤的乏氧水平和肿瘤的葡萄糖代谢活性;99 Tcm-HL91显像可反映病灶的乏氧状态及放疗前后乏氧水平改善程度,初步评价放疗疗效.

    作者:邓咏梅;张金山;李园;麦家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骨和软组织肿瘤活体组织检查方法研究进展

    活体组织检查是进行肿瘤诊断和病理类型分型的准确性方法,也是诊断肌肉和骨骼病变的金标准,但骨和软组织肿瘤的活体组织检查方法应遵循特定原则.随着科技的进步,骨及软组织肿瘤的活体组织检查方式种类较多,而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也不尽相同.本文就骨及软组织肿瘤的活体组织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曹海营;冯震;赵景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乳腺结核诊断中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诊断乳腺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 13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单纯乳腺结核患者(乳腺结核组),1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T-SPOT.TB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检测.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比较2种方法诊断乳腺结核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乳腺结核组T-SPOT.TB检测11例阳性、2例阴性,TST检测7例阳性、6例阴性;对照组T-SPOT.TB检测2例阳性、8例阴性,TST检测4例阳性、6例阴性;T-SPOT.TB诊断乳腺结核的敏感性(84.6%)高于TST(53.8%) (P<0.05),特异性(80.0%)与TST(6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POT.TB是诊断乳腺结核的敏感性较高的辅助方法,对乳腺结核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周兴璐;刘岩松;郭宝良;石岩;郭小荣;张艳梅;仲雷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大数据时代远程医疗中集束化诊疗新模式

    大数据具有多源性、异质性和群集性的趋势预测特点,与循证医学具有同质性的轨迹属性,二者结合可起到互补作用.信息、设备和人才的不均衡,导致了不同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和水平差距.机构或个人所掌握的医学信息资源相对有限,“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远程医疗通过无障碍交流平台,将上述孤岛连接为网络,多向互通,呈现蜂窝状、高效率传递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学术交流.大数据经过网络中各节点的流通和过滤,逐渐趋于均衡化和精品化.通过深度学习计算模式,可筛选出作用明确的单一或多个因素,并将其联合,构成具有协同作用的集束化医疗新模式.

    作者:杨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降钙素原对脓毒血症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预测脓毒血症中的价值.方法 疑诊脓毒血症患者648例,血培养阴性568例,血培养阳性80例中脓毒血症76例(脓毒血症组)、真菌感染4例;同期非脓毒血症患者298例为感染组,体检健康者98例为对照组,测定各组PCT、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neutrophile,NEU)、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及血沉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PCT诊断脓毒血症的效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CT与PLT、WBC、NEU的相关性.结果 脓毒血症组PCT[1.08(0.48,2.00)μg/L]高于血培养阴性组[0.42(0.12,0.78)μg/L] (P<0.01),PLT[(136.30±44.37)×109/L]低于血培养阴性组[(206.20±81.85)×109/L] (P<0.01),CRP、WBC、NEU、血沉与血培养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血症组中革兰阳性菌感染35例,革兰阴性菌感染41例,革兰阳性菌感染者PCT[0.76(0.46,1.76)μg/L]低于革兰阴性菌者[1.08(0.63,1.48)μg/L]、PLT[(160.61±39.19)×109/L]高于革兰阴性菌者[(113.65±34.61)×109/L](P<0.05),CRP、WBC、NEU、血沉与革兰阴性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T诊断脓毒血症的cut-off值为0.8μg/L,AUC为0.76,敏感性为0.75,特异性为0.80;脓毒血症组PCT[1.08(0.48,2.00)μg/L]、CRP[(98.16±34.20)mg/L]、WBC[(13.73±6.62)×109/L]、NEU[(88.62±23.35)%]、血沉[(72.66±25.33)mm/h]高于对照组[0.09(0.28,0.44)μg/L、(5.94±2.10) mg/L、(6.42±1.85)×109/L、(59.91±14.33)%、(10.82±3.77)mm/h],PLT[(136.30±44.37)×109/L]低于对照组[(210.16±48.62)×109/L] (P<0.01);感染组PCT[0.31 (0.18,0.77) μg/L]、CRP[(33.84±10.23) mg/L]、WBC[(11.61±3.34)×109/L]、NEU[(85.66±25.45)%]、血沉[(39.42±10.21)mm/h]均高于对照组(P<0.01);脓毒血症组PCT、CRP、血沉高于感染组,PLT低于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脓毒血症患者PCT与WBC、NEU、PLT均呈负相关(r=-0.252,P=0.004;r=-0.148,P=0.008;r=0.474,P=0.002).结论 脓毒血症患者PCT水平增高,PLT水平降低;PCT诊断脓毒血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PCT与PLT呈明显负相关,二者联合可能提高对脓毒血症的预测价值.

    作者:徐静;陈伟庆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枸橼酸咖啡因与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枸橼酸咖啡因与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apnea of prematurity,AO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AOP患儿8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0例给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氨茶碱治疗.比较2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2.5%)与对照组(7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动过速(5.0%)、喂养不耐受(10.0%)、高血糖(7.5%)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5.0%)低于对照组(22.5%、27.5%、25.0%、20.0%)(P<0.05),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5.0%)与对照组(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AOP疗效与氨茶碱相似,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作者:张磊;高瑛;孙建伟;赵子艳;王丹丹;王席娟;孙岩;张家洁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免疫固定电泳和免疫球蛋白含量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价值

    目的 探讨免疫固定电泳技术和免疫球蛋白含量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诊断和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40例MM患者为MM组,对其血清和尿液进行免疫固定电泳检查,免疫固定电泳采用琼脂糖电泳和免疫固定技术.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32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2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含量.结果 MM组患者血清经免疫固定电泳后均呈现浓集条带,M蛋白检出率为100.0%,IgG型92例(65.7%),其中IgG κ型61例,IgG λ型31例;IgM型28例(20.0%),其中IgM κ型19例,IgM λ型9例;IgA型20例(14.3%),其中IgAκ型9例,IgA λ型11例;尿液经免疫固定电泳后呈现明显浓集条带患者89例,M蛋白检出率为63.6%;免疫球蛋白含量检测显示,MM组IgG型患者IgG含量[(34.92±21.02) g/L]明显高于对照组[(11.62±6.38) g/L],IgM[(o.65±0.42)g/I]和IgA[(1.01±0.86)g/L]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23±0.56)、(2.31±1.48)g/L](P<0.05);IgM型患者IgM含量[(19.50±13.20)g/L]明显高于对照组,IgG[(7.85±6.62)g/L]和IgA[(1.42±0.77)g/L]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gA型患者IgA含量[(15.oo±11.00)g/L]明显高于对照组,IgG[(6.52±4.86) g/L]和IgM[(0.52±0.33)g/L]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免疫球蛋白含量可协助诊断MM,采用免疫固定电泳技术对M蛋白进行分型和鉴定,对MM的诊断分型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浩宇;叶润清;吴晓蔓;嘉红云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activated kinase 1,TAK1)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行手术治疗NSCLC患者9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0份NSCLC组织(NSCLC组)及40份癌旁正常组织(对照组)中TAK1蛋白表达,分析TAK1表达量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NSCLC组TAK1阳性表达率(80.0%)高于对照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CLC患者TAK1阳性率在不同临床分期(x2=7.647,P=0.006)、分化程度(x2=10.852,P=0.004)及有无淋巴结转移(x2=5.511,P=0.019)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AK1可能与NSCLC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胡娴舒;吕坤聚;王庆华;王科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阑尾肿瘤临床诊疗分析

    目的 总结原发性阑尾肿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阑尾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首发症状为急、慢性阑尾炎表现13例,腹部包块5例,血便3例,大便性状改变2例,绝经后阴道流血1例,其他手术时偶然发现3例;术前诊断为急、慢性阑尾炎13例,升结肠癌1例,卵巢癌1例,右髂窝肿物1例,阑尾肿瘤10例,阑尾肿瘤合并卵巢占位1例;术后组织病理诊断为局限期类癌4例,黏液腺癌13例,腺癌2例,局限期阑尾黏液囊性肿瘤8例;术后6例行氟尿嘧啶腹腔热灌注化疗,6例行改良FOLFOX(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方案化疗,2例行XELOX(奥沙利铂+希罗达)方案化疗,1例行希罗达+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方案,3例行FOLFIRI(伊立替康+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方案化疗,2例行FOLFOX方案化疗+氟尿嘧啶腹腔热灌注化疗,7例术后未行全身化疗及腹腔热灌注化疗;术后随访4个月~3 a,4例失访,1例黏液腺癌术后6个月死于全身转移,1例类癌术后2 a死于心血管意外,余21例存活者未发现阑尾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阑尾原发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对阑尾腺癌,可按照NCCN结直肠癌治疗指南进行术后全身辅助化疗;腹腔热灌注化疗和全身化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戴永美;刘夏平;马千里;崔同建;林贵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60例新生儿惊厥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60例新生儿惊厥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与转归.结果 60例患儿中36例合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和/或颅内出血,12例合并低血糖、低钙血症,合并感染8例,核黄疸、脑发育畸形及不明原因4例;惊厥发生于出生24 h内36例,出生1~3 d 15例,>3~7 d 8例,>7 d 1例;以微小型发作为主38例,阵挛发作8例,强直-阵挛型5例,肌阵挛型5例,强直发作4例;经苯巴比妥单药治疗46例,联合或改用左乙拉西坦口服液单药治疗14例;治疗7~14 d,48例治愈,7例好转,3例放弃治疗,2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以及低血糖、低钙血症是导致新生儿惊厥的主要病因,苯巴比妥可作为抗惊厥治疗首选药物,联合或单独应用左乙拉西坦效果良好.

    作者:李婕;于方;陈曦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聚焦超声联合巴特日七味丸治疗慢性宫颈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聚焦超声联合巴特日七味丸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12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聚焦超声治疗,观察组聚焦超声治疗后口服巴特日七味丸,2 g/次,2次/d,连续15d.观察2组治疗效果,记录阴道排液/出血时间,随访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2周,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对照组治愈率(78.33%)低于观察组(9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排液/出血时间[(6.15±1.72)d]较对照组[(11.21±2.02)d]短(P<0.05);治疗后8周,观察组复发率(8.34%)低于对照组(23.34%)(P<0.05).结论 应用聚焦超声联合巴特日七味丸治疗慢性宫颈炎疗效及安全性好,可缩短阴道排液/出血时间,降低复发率.

    作者:张蔚;毛林;胡晓霞;王琳琳;刘珍;林泳秀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