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胎儿动脉导管狭窄超声心动图诊断分析

柴青芬

关键词:动脉导管狭窄, 胎儿, 超声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动脉导管狭窄的价值.方法 孕32~38周孕妇常规产科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右心增大伴三尖瓣反流58例,进一步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于动脉导管横断面、三血管气管切面和动脉导管弓切面观察导管形态,测量导管内径及血流频谱.结果 超声诊断胎儿动脉导管狭窄6例,均表现右心明显增大,三尖瓣中-重度反流,三尖瓣大反流速度3.5~4.5 m/s,大压差(maximum transprosthetic pressure gradient,MTPG)49~81 mm Hg;胎儿动脉导管呈弯曲或折角现象,管腔细窄,内径1.5~2.5 mm,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1.8~3.2 m/s,MTPG 13~41 mm Hg,舒张期血流速度0.4~2.0 m/s,MTPG o.64~16.00 mm Hg;胎儿出生后7 d~3个月复查心脏超声,2例三尖瓣反流消失,4例仅有少量反流,心脏大小、形态均恢复正常.结论 胎儿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动脉导管形态和血流异常,较早发现胎儿动脉导管狭窄,评估胎儿风险,对提高围产儿安全有重要价值.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activated kinase 1,TAK1)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行手术治疗NSCLC患者9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0份NSCLC组织(NSCLC组)及40份癌旁正常组织(对照组)中TAK1蛋白表达,分析TAK1表达量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NSCLC组TAK1阳性表达率(80.0%)高于对照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CLC患者TAK1阳性率在不同临床分期(x2=7.647,P=0.006)、分化程度(x2=10.852,P=0.004)及有无淋巴结转移(x2=5.511,P=0.019)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AK1可能与NSCLC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胡娴舒;吕坤聚;王庆华;王科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阑尾肿瘤临床诊疗分析

    目的 总结原发性阑尾肿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阑尾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首发症状为急、慢性阑尾炎表现13例,腹部包块5例,血便3例,大便性状改变2例,绝经后阴道流血1例,其他手术时偶然发现3例;术前诊断为急、慢性阑尾炎13例,升结肠癌1例,卵巢癌1例,右髂窝肿物1例,阑尾肿瘤10例,阑尾肿瘤合并卵巢占位1例;术后组织病理诊断为局限期类癌4例,黏液腺癌13例,腺癌2例,局限期阑尾黏液囊性肿瘤8例;术后6例行氟尿嘧啶腹腔热灌注化疗,6例行改良FOLFOX(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方案化疗,2例行XELOX(奥沙利铂+希罗达)方案化疗,1例行希罗达+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方案,3例行FOLFIRI(伊立替康+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方案化疗,2例行FOLFOX方案化疗+氟尿嘧啶腹腔热灌注化疗,7例术后未行全身化疗及腹腔热灌注化疗;术后随访4个月~3 a,4例失访,1例黏液腺癌术后6个月死于全身转移,1例类癌术后2 a死于心血管意外,余21例存活者未发现阑尾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阑尾原发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对阑尾腺癌,可按照NCCN结直肠癌治疗指南进行术后全身辅助化疗;腹腔热灌注化疗和全身化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戴永美;刘夏平;马千里;崔同建;林贵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与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依从性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差异.方法 肺结核患者217例,均给予直接观察下的短程督导化疗,其中治疗依从性较差者107例(依从性差组),治疗依从性良好者110例(依从性良好组).分别于治疗2、5、6个月后行痰涂片检查,观察结核杆菌转阴率;治疗6个月后行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灶吸收状况;应用WHO生存质量建议量表评定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依从性差组治疗2、5、6个月后痰菌转阴率(49.53%、55.14%、64.49%)低于依从性良好组(57.27%、72.73%、92.73%),病灶吸收83例(77.57%),低于依从性良好组[104例(94.55%)](P<0.05);依从性良好组治疗后角色功能评分[(1.48±0.17)分]、情绪功能评分[(1.85±0.20)分]、躯体功能评分[(1.94±0.23)分]、社会功能评分[(1.06±0.09)分]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4.79±0.32)分]高于治疗前[(1.08±0.23)、(1.29±0.18)、(1.54±0.21)、(0.52±0.06)、(3.20±0.31)分],且高于依从性差组治疗后[(1.03±0.20)、(1.27±0.22)、(1.60±0.17)、(0.60±0.03)、(3.31±0.35)分](P<0.05).结论 治疗依从性良好可提高肺结核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李雪梅;汪道伟;付凤侠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大数据时代远程医疗中集束化诊疗新模式

    大数据具有多源性、异质性和群集性的趋势预测特点,与循证医学具有同质性的轨迹属性,二者结合可起到互补作用.信息、设备和人才的不均衡,导致了不同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和水平差距.机构或个人所掌握的医学信息资源相对有限,“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远程医疗通过无障碍交流平台,将上述孤岛连接为网络,多向互通,呈现蜂窝状、高效率传递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学术交流.大数据经过网络中各节点的流通和过滤,逐渐趋于均衡化和精品化.通过深度学习计算模式,可筛选出作用明确的单一或多个因素,并将其联合,构成具有协同作用的集束化医疗新模式.

    作者:杨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PTEN对苦参碱抑制LoVo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PTEN)在苦参碱诱导结肠癌LoVo细胞凋亡及抑制增殖、迁移、侵袭中的作用.方法 结肠癌LoVo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不转染不加药)、转染组(转染PTEN-siRNA)、转染加药组(转染PTEN-siRNA并加入苦参碱1 mg/mL)、阴性对照组(转染NC-siRNA)、阴性转染加药组(转染NC-siRNA并加入苦参碱1 mg/mL)、加药组(不转染但加入苦参碱1 mg/mL).空白对照组和转染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残余活性,各组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距离,采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穿膜数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PTEN、Akt、p-Akt、bax和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培养48 h后,转染组不同苦参碱浓度作用下细胞残余活性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4、48 h时空白对照组细胞迁移距离[(21.60±o.14)、(11.65±0.39) mm]明显长于转染组[(11.45±0.11)、(3.40±0.28)mm]和转染加药组[(13.15±0.25)、(6.01±0.28)mm],短于阴性转染加药组[(23.10±0.81)、(14.85±0.32)mm]和加药组[(23.65±0.03)、(15.40±0.27)mm](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转染组和转染加药组细胞穿膜数量均增加,阴性转染加药组和加药组细胞穿膜数量均减少;转染组PTEN(0.37±0.04)、bax(0.84±0.11)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0.57±0.06、1.03±0.02)、加药组(1.21±0.04、1.51±0.03)和阴性转染加药组(1.31±0.02、1.49±0.19) (P<0.05),Bcl-2蛋白表达量(1.19±0.04)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67±0.11)、加药组(0.44±0.03)和阴性转染加药组(0.48±0.03)(P<0.05);空白对照组PTEN、Akt(0.98±0.02)及bax蛋白表达量低于加药组(Akt为1.22±0.14)和阴性转染加药组(Akt为1.12±0.07),高于转染组(Akt为0.97±0.05)和转染加药组(Akt为0.96±0.07) (P<0.05).结论 苦参碱可上调PTEN基因表达,明显抑制LoVo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诱导细胞凋亡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李广博;成秉林;张淑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聚焦超声联合巴特日七味丸治疗慢性宫颈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聚焦超声联合巴特日七味丸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12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聚焦超声治疗,观察组聚焦超声治疗后口服巴特日七味丸,2 g/次,2次/d,连续15d.观察2组治疗效果,记录阴道排液/出血时间,随访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2周,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对照组治愈率(78.33%)低于观察组(9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排液/出血时间[(6.15±1.72)d]较对照组[(11.21±2.02)d]短(P<0.05);治疗后8周,观察组复发率(8.34%)低于对照组(23.34%)(P<0.05).结论 应用聚焦超声联合巴特日七味丸治疗慢性宫颈炎疗效及安全性好,可缩短阴道排液/出血时间,降低复发率.

    作者:张蔚;毛林;胡晓霞;王琳琳;刘珍;林泳秀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352例慢性荨麻疹发作时间特征

    目的 调查慢性荨麻疹患者发作时间特征.方法 将全天分为凌晨、上午、下午和夜晚4个时间段,对35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别记录男、女患者发病频繁的2个时间段,比较第一、二频发时间段人数分布及男、女患者发病时间的差异.结果 352例患者第一频发时间为凌晨39例,上午71例,下午64例,夜晚178例;第二频发时间为凌晨15例,上午16例,下午35例,夜晚121例;第一频发时间发作人数分布与第二频发时间发作人数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一频发时间中男性凌晨、上午、下午、夜晚发作比例(9.90%、19.23%、18.13%、52.74%)与女性(12.35%、21.18%、18.23%、48.2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频发时间中男性凌晨、上午、下午、夜晚发作比例(8.16%、7.14%、17.35%、67.35%)与女性(7.87%、10.11%、20.22%、61.80%)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荨麻疹发作时间有明显时间节律,好发于夜晚.

    作者:黄国新;叶庭路;陈办成;张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老年患者不同麻醉方式下腹部良性肿瘤切除术后肺部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下行腹部良性肿瘤切除术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情况.方法 择期行腹部良性肿瘤切除术老年患者45例,其中20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全凭静脉麻醉组),25例采用硬脊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硬脊膜外麻醉组),分别于麻醉前、术后6、24、72 h检测2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8、CD4+/CD8+水平,比较2组术后14d内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 术后14 d内,全凭静脉麻醉组肺部感染率(20.0%)高于硬脊膜外麻醉组(4.0%)(P<0.05);术后6、24 h,全凭静脉麻醉组IL-6[(34.23±5.11)、(33.12±5.12)μg/L]、IL-8[(56.72±9.68)、(50.11±7.83)μg/L]高于麻醉前[(29.71±4.52)、(33.87±6.72)μg/L],CD4+/CD8+(1.58±0.22、1.51±0.18)低于麻醉前(1.63±0.23) (P<0.05);硬脊膜外麻醉组术后6 h IL-6[(31.11±.49) μg/L]、IL-8[(47.23±8.23)μg/L]高于麻醉前[(29.72±4.56)、(33.91±6.74)μg/L](P<0.05);全凭静脉麻醉组术后6、24 h的IL-6、IL-8水平高于硬脊膜外麻醉组,CD4+/CD8+水平低于硬脊膜外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全凭静脉麻醉相比,老年患者腹部良性肿瘤切除手术采用硬脊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作者:赵而飞;武咏;张学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astrocyte elevated gene-1,AEG-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60例肝细胞癌患者,取其肝癌组织60份为肝癌组,癌旁肝组织54份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组AEG-1 mRNA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EG-1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EG-1阳性表达率,分析AEG-1蛋白表达与病理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肝癌组AEG-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4.71±2.87、1.27±0.62)及AEG-1阳性表达率(53.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43±0.49、0.69±0.25、29.6%)(P<0.05);肝癌组织AEG-1阳性表达水平在肿瘤转移及病理分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G-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特异性表达增高,可能是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生物学标记物.

    作者:傅敬忠;徐冠军;储节胜;邵璐;曹继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丹参多酚盐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丹参多酚盐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变化.方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生理盐水100 mL,2次/d,静脉滴注,3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丹参多酚盐200 mg+生理盐水250 mL,1次/d,静脉滴注;2组疗程均为14 d.记录2组治疗前和治疗3、7、14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治疗14 d后评定2组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2组空腹静脉血检测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治疗3、7、14 d后NIHSS评分(17.02±7.68、10.68±7.33、9.45±6.84)较治疗前(20.01±8.43)降低,观察组治疗3、7、14 d后NIHSS评分(12.09±8.84、7.53±5.24、5.78±4.32)较治疗前(19.82±9.76)降低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88.39%)(P<0.05);观察组治疗后高切黏度[(4.36±0.13)Pa·s]、低切黏度[(8.85±1.57)Pa·s]、血浆比黏度[(1.53±0.11)Pa·s]、红细胞比容[(42.84±1.12)mol/L]及纤维蛋白原[(33.2±2.6)mg/L]水平低于治疗前[(5.04±0.22)Pa·s、(14.54±2.25)Pa·s、(1.88±0.15)Pa·s、(48.07±1.46)mol/L、(46.3±4.7)mg/L]及对照组治疗后[(4.88±0.15)Pa·s、(12.79±1.94) Pa·s、(1.82±0.12)Pa·s、(46.94±1.63)mol/L、(41.9±3.2)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独应用依达拉奉相比,丹参多酚盐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疗效满意,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作者:曹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表现、病原学、心脏超声等结果,总结疾病临床特点.结果 患儿均有发热症状,合并贫血9例,伴脑栓塞1例;6例未合并心脏基础疾病者,4例有新出现的心脏杂音;11例外周血白细胞升高,12例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8例血沉升高;血培养阳性6例,其中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各2例,草绿色链球菌、干燥奈瑟球菌感染各1例;心脏超声均提示异常,1例瓣膜裂,11例可见赘生物;经万古霉素等抗感染治疗,4例好转,8例转院或放弃治疗死亡.结论 发热、贫血、心脏杂音为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患儿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沉可升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为常见病原菌,心脏超声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姝;冯斌;陈杰华;郑跃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在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和脑出血(intraeerebral hemorrhage,ICH)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其与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 发病12h内AIS患者89例(AIS组)和ICH患者66例(ICH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组血清H-FABP水平,分析血清H-FABP水平与梗死部位、梗死灶大小和梗死病因分型间的关系.结果 AIS组血清H-FABP水平[132.14(81.63,324.26)ng/L]与ICH组[171.35(102.86,382.65)n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S组和ICH组血清H-FABP水平与初始NIHSS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r=-0.110,P=0.307;r=0.094,P=0.451);AIS组血清H-FABP水平在梗死灶大小和梗死部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FABP水平[263.65(126.32,627.17)ng/L]高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115.36(82.14,232.48) ng/L]、小血管性梗死[123.06(74.95,288.82)ng/L]和其他病因梗死患者[130.43(59.88,268.10)ng/L](P<0.05).结论 血清H-FABP水平不能鉴别AIS和ICH,可能是预测心源性脑梗死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作者:贺桂女;韩雄;马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变化及其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NASH患者62例为NASH组,非酒精性单纯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NAFL)患者31例为NAFL组,体检健康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分析RDW对NASH的诊断价值;采用FIB-4评分对NASH患者肝纤维化程度进行评估并分组,比较不同组RDW差异.结果 NASH组外周血RDW[(14.38±1.17)%]高于NAFL组[(13.40±0.82)%]和正常对照组[(12.95±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血常规指标及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RDW预测NASH的AUC为0.747;当RDW≥13.58时,诊断NASH的灵敏度为62.1%,特异度为71.6%;依据FIB-4评分将NASH患者分为FIB-4<1.30、1.30~2.66和>2.66组,3组RDW分别为(13.19±0.97)%,(14.28±1.13)%和(16.94±2.23)%,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SH患者RDW明显增高,且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

    作者:吕辉;祝成亮;郝世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ABO血型与卵巢肿瘤发生危险度及卵巢恶性肿瘤化疗敏感性关系

    目的 探讨卵巢肿瘤患者ABO血型分布特点以及卵巢恶性肿瘤化疗效果与ABO血型的关系.方法 卵巢肿瘤患者751例,其中卵巢恶性肿瘤275例为恶性肿瘤组,卵巢交界性肿瘤76例为交界性肿瘤组,卵巢良性肿瘤400例为良性肿瘤组;同期健康体检者300例为对照组.采用相对危险度(odds ratio,OR)分析ABO血型与卵巢肿瘤发生、卵巢恶性肿瘤化疗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卵巢恶性肿瘤组与对照组血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交界性肿瘤组、良性肿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型血者为卵巢恶性肿瘤高风险人群(OR=1.118,95%CI:1.008~1.239,x2=4.572,P=0.032),O型血者为卵巢恶性肿瘤(OR=0.867,95%CI:0.775~0.969,x2=6.278,P=0.012)、卵巢交界性肿瘤(OR=0.830,95%CI:0.713~0.966,x2=4.552,P=0.033)低风险人群;卵巢良性肿瘤组与对照组各血型发病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恶性肿瘤组O型血患者化疗有效率优于非O型血患者(P<0.05),临床控制率在ABO血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型血者为卵巢恶性肿瘤高风险人群,O型血者为卵巢恶性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低风险人群,O型血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效果优于其他血型患者.

    作者:崔海涛;张丽敏;赵琳;刘广芝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骨和软组织肿瘤活体组织检查方法研究进展

    活体组织检查是进行肿瘤诊断和病理类型分型的准确性方法,也是诊断肌肉和骨骼病变的金标准,但骨和软组织肿瘤的活体组织检查方法应遵循特定原则.随着科技的进步,骨及软组织肿瘤的活体组织检查方式种类较多,而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也不尽相同.本文就骨及软组织肿瘤的活体组织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曹海营;冯震;赵景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产后女性盆底康复治疗后盆膈裂孔的三维超声评估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在评估产后女性盆底康复治疗前、后盆膈裂孔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产后行盆底康复治疗产妇76例,依据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40例,经阴道分娩组36例,分别于产后42 d(治疗前)及盆底康复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后)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测量静息状态及Valsalva运动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计算盆膈裂孔面积,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剖宫产组静息状态及Valsalva运动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4.83±0.64)、(5.01±0.74)cm]、左右径[(4.14±0.44)、(4.53±0.64)cm]及盆膈裂孔面积[(13.41±2.33)、(16.09±4.81)cm2]均低于阴道分娩组[前后径(5.12±0.56)、(5.46±0.87)cm,左右径(4.39±0.42)、(4.87±0.69)cm,盆膈裂孔面积(15.07±2.25)、(19.34±5.74)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剖宫产组静息状态及Valsalva运动状态下、以及阴道分娩组静息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盆膈裂孔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Valsalva运动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5.02±0.57)cm]、面积[(16.90±3.46)cm2]低于治疗前(P<0.05),左右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3个疗程后盆底肌恢复情况优于剖 宫产产妇,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有助于初步评估、随访盆底康复治疗效果.

    作者:张伟;朱亚;向双;尹慧;柯丽娜;吴海燕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降钙素原对脓毒血症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预测脓毒血症中的价值.方法 疑诊脓毒血症患者648例,血培养阴性568例,血培养阳性80例中脓毒血症76例(脓毒血症组)、真菌感染4例;同期非脓毒血症患者298例为感染组,体检健康者98例为对照组,测定各组PCT、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neutrophile,NEU)、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及血沉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PCT诊断脓毒血症的效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CT与PLT、WBC、NEU的相关性.结果 脓毒血症组PCT[1.08(0.48,2.00)μg/L]高于血培养阴性组[0.42(0.12,0.78)μg/L] (P<0.01),PLT[(136.30±44.37)×109/L]低于血培养阴性组[(206.20±81.85)×109/L] (P<0.01),CRP、WBC、NEU、血沉与血培养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血症组中革兰阳性菌感染35例,革兰阴性菌感染41例,革兰阳性菌感染者PCT[0.76(0.46,1.76)μg/L]低于革兰阴性菌者[1.08(0.63,1.48)μg/L]、PLT[(160.61±39.19)×109/L]高于革兰阴性菌者[(113.65±34.61)×109/L](P<0.05),CRP、WBC、NEU、血沉与革兰阴性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T诊断脓毒血症的cut-off值为0.8μg/L,AUC为0.76,敏感性为0.75,特异性为0.80;脓毒血症组PCT[1.08(0.48,2.00)μg/L]、CRP[(98.16±34.20)mg/L]、WBC[(13.73±6.62)×109/L]、NEU[(88.62±23.35)%]、血沉[(72.66±25.33)mm/h]高于对照组[0.09(0.28,0.44)μg/L、(5.94±2.10) mg/L、(6.42±1.85)×109/L、(59.91±14.33)%、(10.82±3.77)mm/h],PLT[(136.30±44.37)×109/L]低于对照组[(210.16±48.62)×109/L] (P<0.01);感染组PCT[0.31 (0.18,0.77) μg/L]、CRP[(33.84±10.23) mg/L]、WBC[(11.61±3.34)×109/L]、NEU[(85.66±25.45)%]、血沉[(39.42±10.21)mm/h]均高于对照组(P<0.01);脓毒血症组PCT、CRP、血沉高于感染组,PLT低于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脓毒血症患者PCT与WBC、NEU、PLT均呈负相关(r=-0.252,P=0.004;r=-0.148,P=0.008;r=0.474,P=0.002).结论 脓毒血症患者PCT水平增高,PLT水平降低;PCT诊断脓毒血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PCT与PLT呈明显负相关,二者联合可能提高对脓毒血症的预测价值.

    作者:徐静;陈伟庆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4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行CME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3例均经中间入路完成腹腔镜下CME±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手术顺利,无副损伤发生;术中出血量(96±28) mL,手术时间(145±23)min;手术质量等级评估C级41例,B级2例;术后排气时间2.5~4.0 d,住院时间11~16 d;中位淋巴结清扫数为18个,Ⅲ期患者系膜根部淋巴结阳性率为19.23%(5/26);术后出现并发症4例.结论 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行CME安全、可行,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恒春;于伟光;董理;范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乳腺结核诊断中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诊断乳腺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 13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单纯乳腺结核患者(乳腺结核组),1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T-SPOT.TB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检测.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比较2种方法诊断乳腺结核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乳腺结核组T-SPOT.TB检测11例阳性、2例阴性,TST检测7例阳性、6例阴性;对照组T-SPOT.TB检测2例阳性、8例阴性,TST检测4例阳性、6例阴性;T-SPOT.TB诊断乳腺结核的敏感性(84.6%)高于TST(53.8%) (P<0.05),特异性(80.0%)与TST(6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POT.TB是诊断乳腺结核的敏感性较高的辅助方法,对乳腺结核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周兴璐;刘岩松;郭宝良;石岩;郭小荣;张艳梅;仲雷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microRNA的差异性表达

    目的 探讨深圳地区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者血清microRNA(miRNA)表达差异,为AD的早期诊断提供生物标志物.方法 提取500例AD患者(AD组)和20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血清总RNA并进行miRNA测序,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的miRNA.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D组患者血清中发现28个具有2倍以上差异的miRNA,其中21个miRNA在外周血血清中含量升高,7个miRNA在外周血血清中含量降低;对28个差异表达的mi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发现hsa-miR-186-5p、hsa-miR-409-3p、hsa-miR-423-5p、hsa-miR-6852-5p表达在AD患者外周血血清中升高.结论 hsa miR-186-5p、hsa miR-409-3p、hsa-miR-423-5p、hsa-miR-6852-5p在AD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关键作用,对AD早期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李娟;陈小帆;张杰;张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