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悬饮中医证候研究的现状分析

施展;陈仁波;白卫国

关键词:悬饮, 中医证候, 现状分析
摘要:通过理论分析、经验总结、临床试验及治法研究等不同类型文献报道,从胸腔积液、恶性胸腔积液、肝性胸腔积液等不同病种,分析了悬饮中医证候研究现状,认为悬饮证候研究多使用4字组合的复合证候,主要证候虽大致统一但各有侧重,而胸腔积液的发病过程及发病机理不同,决定着悬饮证候亦有所差异,并对悬饮证候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胰腺胰岛素及其受体变化探讨黄芪葛根配伍调节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交互作用

    目的:探讨黄芪与葛根配伍对糖尿病大鼠糖代谢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方法:66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血糖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对照组、黄芪组、葛根组、黄芪葛根汤组,采用STZ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检测血糖水平及胰腺组织胰岛素(insulin,INS)、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lnsR)、葡萄糖转运体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浓度.结果:模型组大鼠血糖升高,胰腺组织INS、InsR、GULT4浓度显著下降;黄芪与葛根均具有降糖之效,但未呈现交互作用;黄芪可提高胰腺INS、InsR、GULT4浓度,葛根仅提高胰腺GU LT4浓度且二者无交互作用.结论:黄芪与葛根配伍降血糖未呈现协同增效作用,推测可能与其各自通过不同环节改善胰腺INS、InsR、GULT4水平有关.

    作者:郝明芬;范颖;李新;李艳敏;刘烨;刘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眼肌麻痹的中药治疗现状

    眼肌麻痹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眼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至今尚无特效疗法.而我国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历史悠久,认为本病多责之于风、痰、瘀、虚,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应用祛风药、祛痰药、化瘀药及联合补虚药治疗眼肌麻痹显示出广阔的前景.故重点介绍中医对眼肌麻痹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中药治疗该病的方法(包括辨证分型治疗、专方治疗及中西药联合治疗),以资临床借鉴.

    作者:韩华英;柏梅;王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女科证治准绳》求子成胎辨治特色

    《女科证治准绳》简称《女科准绳》,是明·王肯堂先生所撰的重要妇科医集,其内容丰富,取众家之长而不妄作评论,有选择地引用各家医著的观点并融入己见,条理清晰,博而不杂.书中关于男女不孕不育求子方面,王肯堂审证求因分而治之,以男子养精、女子调经分而论治,抓住疾病的本源并予以独特的分型及治疗.重视脏腑辨证立于气血,气血之病在于虚实,虚实寒热治之先后有序,辅以脉诊特色辨证施治,用药加减灵活多变,以气血脏腑辨证论治观统领求子成胎的辨证施治,形成了独到的见解.

    作者:蓝婧;冯佳佳;杨红梅;曾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玄府天癸论理论探析

    中医认为天癸是一种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特殊精微物质,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津液代谢的微观门户与通路.经笔者研究发现天癸这种精微物质要发挥其正常功能,必须要通过一定通道和动力作用于相应靶点,而玄府可能是天癸运行之道,玄府之气可能是天癸运行之力,玄府郁闭可能是天癸失常的病机,开通玄府法可能是治疗天癸的基本大法.故笔者希望通过对玄府天癸理论的探析,完善中医基础理论,从中医微观角度阐述妇科病机,从而更直接地用于妇科临床,为治疗疑难杂症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谢秀超;彭卫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心理干预对针刺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析

    针刺作为一种抗应激手段的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外源性应激原,会使患者产生相应的应激而影响其疗效.心理干预一方面通过疏导患者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降低其心理应激程度,协同针剌增效;另一方面通过灌输针刺无痛或轻微疼痛的思想,缓解其疼痛、消除其恐惧,提高针刺疗效.心理干预起效的内在机制与应激的两条主要调控通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有关,它通过调整两调控通路上相应激素和神经递质水平,改善功能失调的状态来增强针刺疗效.

    作者:寇君;诸毅晖;文培培;魏琴;成词松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头穴留针结合认知功能训练治疗脑外伤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治疗脑外伤后认知障碍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治疗组采用头穴留针结合认知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认知功能训练治疗,将2组疗效进行比较观察.结果:2组治疗前后MOCA评分比较,2种治疗方法均有效;2组治疗后临床整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整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头穴留针结合认知功能训练治疗脑外伤后认知障碍较单纯采用认知功能训练治疗有更好的疗效.

    作者:陈岚榕;陈剑;邱丽芳;吴加勇;王林林;许文威;苏莹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神——中医诊断的一贯之道

    中医诊断既有道又有术,以道驭术,明体达用方.以神作为中医诊断的一贯之道,将中医诊断上升到道的高度,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此来掌握具体的应用,这样在中医诊断的方方面面便能通行无碍.在这里,神不再是广义狭义之神,而是事物的高层次,既是体亦是用,体用不二.神的本体是寂静无为,然用则无方,故神会因位、因物之不同而有不同的意义.

    作者:李涵;修宗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穴位按切诊和人体激痛点触诊的异同

    目的:探讨中医学穴位按切诊和现代医学激痛点触诊的异同.方法: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诊断中都强调在皮肤特定部位的触摸和按压.通过对比中医的经络与腧穴的按切、阿是穴与反阿是穴的按切以及现代医学激痛点触诊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分析穴位按切诊和激痛点触诊的异同点.结果:穴位按切诊和激痛点的触诊有相似之处,发现的阳性反应点有很多重合,但是在检查范围、适用病证和诊断价值方面有差异.结论:穴位按切诊和激痛点的触诊可相互参照和借鉴,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参考,其阳性反应点也是临床治疗疾病的有效靶点.

    作者:王庆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几点商榷

    目前中西医结合在全国广泛开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对中医经典的继承不足和中西医概念的理解偏差,某些治疗进入了误区.故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对脑卒中的中医预防和急救进行了阐述;对平肝息风法的应用以及血压、血糖的严格控制提出了不同意见,并从历史和临床出发肯定了续命汤等经方治疗中风的确切疗效,探讨了脑卒中的发生机制,对中西医结合中存在的问题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孙成力;何立群;高建东;陆文;唐占英;胡志俊;肖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DNA磷硫酰化探析

    目的:研究硫化砷制剂青黄散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DNA双链结构的影响,硫元素是否可加入DNA骨架,是否有DNA结构的硫酰化修饰.方法:以持续服用青黄散6个月以上并有血液学改善的MDS患者骨髓DNA样本10例,以琼脂糖包埋,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检测骨髓细胞DNA降解表型.利用BIO-RAD CHEF-DRⅢSystem脉冲电泳进行分析.结果:经过硫修饰后DNA构象发生变化,这种硫修饰结构对电泳过程阳极积累的Tris过酸衍生物敏感而遭到位点特异性攻击,引发DNA的双链切割反应出现DNA降解现象.电泳后标本DNA结构完好,在Tris缓冲液下未出现DNA降解现象.结论:青黄散治疗有效的患者骨髓细胞DNA骨架中没有磷硫酰化修饰现象,说明青黄散疗效机制不通过硫修饰系统.

    作者:张姗姗;全日城;杨晓红;许勇钢;胡晓梅;刘锋;麻柔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悬饮中医证候研究的现状分析

    通过理论分析、经验总结、临床试验及治法研究等不同类型文献报道,从胸腔积液、恶性胸腔积液、肝性胸腔积液等不同病种,分析了悬饮中医证候研究现状,认为悬饮证候研究多使用4字组合的复合证候,主要证候虽大致统一但各有侧重,而胸腔积液的发病过程及发病机理不同,决定着悬饮证候亦有所差异,并对悬饮证候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作者:施展;陈仁波;白卫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脉药联珠》学术价值述略

    《脉药联珠》由清·龙柏编著,其以联珠之法旁搜博采,上言脉症,下联方药,补缺前人之论;药性食物一一分考,补充本草之缺.全书组方临证抽更变换,寓去古存新之意,而在临证中又能诲人以规矩,便于初学者之进境,实为习医者临证之必读.现述略其学术价值,以启后学.

    作者:聂金娜;苏颖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常见钟情症验案三则

    钟情症是以钟情妄想为主,多伴有相应幻觉的一组精神疾病症状.故对钟情症详察证象辨证论治,施以中药、针灸,收到了较好疗效.现择录常见案例三则予以介绍,并就常见钟情症不同证候之征象特点做一介绍,对临床诊治该症将有所裨益.

    作者:丁德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CAG的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旋杆菌、IL-10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证型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IL-10的基因多态性及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招募156例CAG患者及150名无Hp感染的健康人,采用C13呼气法及金标法检测Hp、ELISA检测IL-10含量、PCR-RFLP分析IL-10多态性.结果:CAG患者证型以脾胃虚弱(35.44%)与胃阴不足(27.22%)为主.CAG患者Hp的感染率为49.37%,以脾胃湿热(69.23%)、肝胃不和(68.42%)及瘀血阻络组(57.14%)较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脾胃湿热组(55.57±12.31 pg/ml)及肝胃不和组IL-10水平(48.38±13.91 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38.21±5.35 pg/ml).IL-10基因多态性在病例及对照组之间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感染与CAG患者外周血的IL-10水平相关,二者均与CAG证型相关,提示中医治疗CAG时应关注患者的Hp感染及患者的IL-10水平.

    作者:刘长明;冯全林;张剑治;胡漪璐;杨悌;张颖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microRNA在中医药防治中风中的研究进展

    中风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的特征.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9 ~ 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参与了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它们与其靶基因共同参与内皮机能障碍、神经与血管的异常调节、炎症、细胞凋亡和细胞外基质重塑等导致中风的重要环节.目前随着对miRNA研究的深入,发现miRNA与中医药防治中风的关系密切.故从microRNA与中风中医病因、中医病机、中医药治疗的关系3个方面系统阐述了miRNA在中医药防治中风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作者:索庆芳;王筠;赵海苹;梁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以肾为主论治糖尿病

    目的:探讨以肾为主论治糖尿病(diabets mellitus,DM)的病机及治法.方法:从历代医家论述、现代研究方面探讨DM的病机并提出治疗方法.结果:以肾为主论治DM具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先天不足和后天肾元虚损是DM的发病之本,治以补肾法为主.结论:糖尿病多由于先天不足、肾元虚损、因虚致痰瘀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又会成为致病因素,加快病情进展,故治疗DM应以补肾法为治疗大法,有效论治肾元虚损,预防或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出现,以肾为主论治DM具有重要的临证指导意义.

    作者:张元琛;王冬燕;梁爽;董朝侠;李鑫;党毓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从中西医思维差异论述中医辉格问题解决之路

    辉格问题强调以现代科学知识为衡量标准去评价历史事件对目前科学知识的贡献程度,而不是站在真实的历史视角去审视历史事件,这样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研究偏差.古代中医文化在认识上强调天人合一,在诊疗上重视辨证论治,思维具有直觉性、整体性和模糊性特点.然而,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医学的影响,人们在认识这一传统医学时,常受西方思维模式桎梏,以西医的视角来研究传统医学,陷入中医辉格瓶颈,故认为中医应该坚守自己的传统方法论,建立独特的评价体系,走中医特色发展道路.

    作者:高雅;王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槲皮素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肥大的影响机制

    目的:观察槲皮素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肥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以及槲皮素组,测定各组大鼠血糖、血脂、总胆固醇、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肾脏肥大指数和单根近端小管(PT)钠钾ATP酶(Na+,K+-ATPase)活性,免疫组化法测定肾脏Toll样受体4(TLR4)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槲皮素组大鼠血糖、血脂、总胆固醇、血清胰岛素水平、肾脏肥大指数、Na+,K+-ATPase活性和肾内TLR4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槲皮素能抑制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肥大,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糖、血脂、总胆固醇和肾脏TLR4蛋白表达,升高ISI及稳定Na+,K+-ATPase活性有关.

    作者:王兴红;常陆林;王桂叶;刘会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复发性口腔溃疡针灸处方初探

    目的:以文献计量学分析为基础,从理、法、方穴、术4方面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ROU)的针灸处方.方法:对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电子数据库检索的2002至2012年针灸治疗ROU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理:ROU以心脾积热和阴虚火旺为发病主因,主病之脏在心脾肾;法:清热泻火和滋阴降火为基本治法,辨证辅以利湿、安神等法;方穴:以远近相合为组方原则,即局部取穴、邻近选穴及远端选穴相配合,临证选穴各有侧重;术:局部治疗泻法为主,可选择弱激光照射、刺络放血等法,整体调节补泻兼施,可行穴位敷贴、毫针刺法等法.结论: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从理、法、方穴、术4方面初步探讨ROU的针灸处方,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与科研.

    作者:张嘉玲;李求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舒血宁注射液、丹红注射液、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研究

    目的:对舒血宁注射液、丹红注射液、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3种药物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对研究,在常规治疗剂量下选择出副作用小、临床疗效较为显著的药物,为临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药物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90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舒血宁注射液组、丹红注射液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各30例,以上90例患者均常规口服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基础药物.3组药物输液方法每日1次,疗程2周,疗程结束后比较3组患者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心电图变化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2周疗程结束后舒血宁注射液组的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症状改善率66.67%,丹红注射液组的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症状改善率80%,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组的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症状改善率70%,丹红注射液组在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与舒血宁注射液组和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舒血宁注射液组和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组2组在改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症状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丹红注射液组(66.67%)在改善心电图总有效率方面与舒血宁注射液组(50%)和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组(5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舒血宁注射液组与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优于舒血宁注射液和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能使患者在治疗中受益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那坤;武亮;李滢;郑莹;谷磊;赵冬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