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锋;朱耀斌;苏俊武;张晶;范祥明;李志强;许耀强;李玲;曹跃丰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炎症因子及内皮功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55例NAFLD患者(NAFLD组)和34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检测2组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内皮素-1(endothelin 1,ET-1)、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NO)、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并行超声检查,观察2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flow mediated vasodilation,FMD)功能;逐步线性回归分析FMD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NAFLD组TNF-α、IL-6、hs-CRP、HOMA-IR及ET-1分别为(32.56±6.40) ng/L、(38.87±3.89)ng/L、(18.19±5.66)mg/L、4.69±2.16、(239.53±15.69) ng/L),均高于对照组((9.38±3.12) ng/L、(7.54±2.38)ng/L、(5.56±3.07) mg/L、0.89±0.22、(50.34±10.78)ng/L) (P<0.05),FMD((7.86±1.07)%)、NO((27.28±8.42)μmol/L)低于对照组((12.70±2.68)%、(63.24±10.23) μmol/L) (P<0.05);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FMD水平与hs-CRP(r=-0.462,P=0.008)、NAFLD(r=-0.528,P=0.045)、HOMA-IR(r=-0.324,P=0.018)呈负相关.结论 NAFLD与炎症、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NAFLD患者需及时进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干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作者:张顺杰;苏敏;蒙钊;李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在“导管环”型早期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与类“导管环”型早孕时厚壁黄体囊肿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导管环”型早期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患者(输卵管妊娠组)和40例类“导管环”型早孕时厚壁黄体囊肿患者(黄体囊肿组)的经阴道超声声像资料,比较2组“导管环”外径大小,血流阻力指数,高于卵巢回声、等于或低于卵巢回声比例,周边见卵泡比例,环状及半环状血流比例,点状及条状血流比例.结果 输卵管妊娠组“导管环”外径大小((2.46±1.45)cm)、高于卵巢回声比例88.9%(32/36)、等于或低于卵巢回声比例11.1%(4/36)、周边见卵泡比例2.8%(1/36)、环状及半环状血流比例11.1%(4/36)、点状及条状血流比例88.9%(32/36)与黄体囊肿组((3.12±1.08)cm、10.0%(4/40)、90.0%(36/40)、95.0%(38/40)、85.0%(34/40)、15.0%(6/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阻力指数(0.45±0.09)与黄体囊肿组(0.43±0.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阴道超声可从“导管环”外径大小、回声及彩色血流分布上对“导管环”型早期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与类“导管环”型早孕时厚壁黄体囊肿进行鉴别诊断.
作者:李兴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体部γ刀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联合高强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中晚期胰腺癌患者12例,给予SBRT联合HIFU治疗.SBRT取等剂量线为50%~60%,肿瘤单次周边剂量3.0~4.0 Gy,总剂量35~48 Gy,8~12次,1次/d,5次/周;SBRT期间,SBRT后2~4 h行HIFU治疗,1次/周,靶区温度控制在42℃以上,共3~5次.观察近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后2~3个月,肿瘤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8例,无变化1例,恶化2例,近期总有效率75.0%;治疗后11例伴疼痛者疼痛缓解9例,8例合并黄疸者黄疸消退6例;治疗期间出现恶心、呕吐10例,白细胞下降7例,血小板降低5例,均经对症治疗恢复正常.结论 SBRT联合HIFU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杜海峰;魏长宏;王作志;赵永生;卞晓山;傅振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结节伴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inoma,PTC)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征象.方法 409例首次行甲状腺结节手术患者,经组织病理确诊PTC 175例(PTC组),甲状腺良性结节234例(良性组),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资料,比较甲状腺超声及甲状腺血清学特点,logistic回归分析PTC的独立危险征象.结果 PTC组中位年龄(44岁)低于良性组(51岁)(P<0.01);甲状腺超声显示PTC组2个结节(17.7%)、实性结节(61.7%)、结节直径≤2 cm(72.6%)、低回声(61.7%)、边界不清(43.4%)、形态不规则(59.4%)及微小钙化率(62.8%)高于良性组(8.1%、50.4%、42.3%、41.5%、17.9%、18.8%、22.2%)(P<0.05);PTC组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3.6(0.0,596.0) u/mL)高于良性组(3.0(0.0,423.0) u/mL)(P<0.05);年龄≤40岁(OR=0.969,95%CI:0.951~0.987,P=0.001)、结节形态不规则(OR=4.176,95%CI:2.572~6.780,P=0.000)、微小钙化(OR=2.487,95%CI:1.528~4.049,P=0.000)、结节数目(OR=1.403,95%CI:1.035~1.90l,P=0.029)及结节直径(OR=0.702,95%CI:0.579~0.852,P=0.000)是PTC的独立危险征象.结论 PTC好发于40岁以下患者,超声声像中结节形态不规则、微小钙化、结节直径有助于术前判断PTC.
作者:矫杰;周迎生;陈宝玥;王振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评分、心肌梗死溶栓疗法(the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危险评分及血清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对急诊胸痛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36例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患者基线水平GRACE、TIMI评分,检测血清BNP并进行30 d随访.应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确定急性胸痛患者急诊入院、30 d死亡、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及其他心血管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计算GRACE评分、TIMI评分及血清BNP预测相关不良心血管事件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536例患者年龄(55.7±12.7)岁,急诊入院31 9例(59.5%),30 d死亡45例(8.4%);与TIMI评分和血清BNP比较,GRACE评分可独立预测患者急诊入院(OR:1.02,95%CI:1.010~1.030,P=0.010)、30 d死亡(OR:1.05,95%CI:1.040~1.070,P=0.001)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OR:1.02,95%CI:1.010~1.030,P=0.000)的风险;GRACE评分的急诊入院(AUC:0.873,95%CI:0.843~0.903)、30 d死亡(AUC:0.654,95%CI:0.573-0.736)、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AUC:0.746,95%CI:0.705 ~0.787)及其他心血管不良预后(AUC:0.651,95%CI:0.577~0.725)的ROC预测曲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TIMI评分和血清BNP相比,GRACE评分可更有效判断急性胸痛患者急诊入院、30 d死亡、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及其他心血管不良预后的风险.
作者:高云;阴赪茜;孙涛;李志忠;张京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临床一般认为口咽部鳞状细胞癌发病与烟草、酒精等传统危险因素相关,但20%~30%患者并无吸烟或酗酒等危险因素,人乳头状瘤病毒可能是其发生口咽部鳞状细胞癌的原因.人乳头状瘤病毒引起癌变,可能因2个病毒癌基因和非结构蛋白(E6和E7)通过对P53和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发挥抑制作用而引起.人乳头状瘤病毒阳性口咽部鳞状细胞癌患者较人乳头状瘤病毒阴性者预后好.目前口咽部鳞状细胞癌的标准治疗方案并不取决于人乳头状瘤病毒阴性或阳性.近临床研究的焦点是对人乳头状瘤病毒阳性口咽部鳞状细胞癌患者降低治疗强度的意义.本文对人乳头状瘤病毒阳性口咽部鳞状细胞癌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尹永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研究去骨瓣减压术后缺损区域凹凸度与头皮表面积变化率关系的数学模型.方法 12例颅脑损伤患者,采集去大骨瓣减压术后CT图像数据,应用Mimics软件将CT图像导入,并生成颅骨和颅脑的三维几何模型.采用基于去骨瓣减压术后头皮表面积测量方法估算出缺损区头皮表面积及对比侧头皮表面积,计算缺损区头皮表面积变化率;通过距离变化量测量值估算病变侧凹凸度;在Matlab软件中基于小二乘逼近理论建立用于研究去骨瓣减压术后缺损区域凹凸度与头皮表面积变化率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 成功建立去骨瓣减压术后缺损区域凹凸度与头皮表面积变化率关系的数学模型,获得12例患者病变侧头皮表面积变化率随凹凸度变化的4阶多项式曲线.结论 基于小二乘逼近理论建立颅脑损伤患者病变侧头皮表面积变化率与凹凸度关系的数学模型,可为研究去骨瓣减压术后缺损区域凹凸度与头皮表面积变化率关系提供新的分析方法,估算的去大骨瓣术后缺损区头皮表面积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李敬敬;高莲;刘兆田;张金鹏;赵宁辉;张应云;施心陵;赵金喜;张榆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特点.方法 2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年龄分为青年组(年龄≤44岁)62例及对照组(年龄>44岁)148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住院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青年组男性占98.4%,超体质量者占64.5%,吸烟者占69.3%,单身者占35.5%,有不良生活习惯者占72.6%,发病前有明显诱因者占16.1%,合并高脂血症者占66.1%,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者占88.7%,Killip Ⅰ级者占90.3%;对照组分别为72.3%、31.8%、39.9%、18.2%、55.4%、6.8%、33.8%、68.2%、6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单支血管病变者占74.2%,高于对照组(45.9%)(P<0.01),充血性心力衰竭(6.5%)、大出血发生率(0)及病死率(0)均低于对照组(27.7%,6.8%,6.1%)(P<0.05).结论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单支血管病变多见,但住院并发症较少,吸烟、不良生活方式等可控性因素与其发生有关.
作者:姜钧文;侯平;齐静;陈韦;李蒙;于乐;周鑫;杨关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农村地区40岁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农村地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2 387名,应用统一调查问卷表进行调查,并测定肺功能,记录COPD患病率,logistic回归分析COPD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 387名中配合调查者1 920名,资料完整可用于分析者1 873名,其中175例诊断为COPD,COPD患病率为9.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174,95%CI:0.107~0.284,P=0.000)、年龄(OR=0.505,95% CI:0.430~0.593,P=0.000)、体质量指数(OR=0.696,95%CI:0.513~0.944,P=0.020)、受教育程度(OR=0.388,95%CI:0.184~0.820,P=0.013)、经济收入(OR=2.082,95%CI:1.418~3.058,P=0.000)、儿时咳嗽史(OR=0.766,95%CI:0.608~0.967,P=0.025)、厨房通风(OR=1.480,95%CI:1.085~2.018,P=0.013)、吸烟(OR=0.82,95%CI:0.687~0.979,P=0.028)、被动吸烟(OR=0.213,95%CI:0.143~0.373,P=0.000)与COPD发病相关.结论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农村地区40岁以上人群COPD患病率较高,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可降低COPD患病率.
作者:刘先红;袁兴联;魏志辉;秦峰;李万芬;余海涛;吴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是我国消化系统常见病.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缺乏特异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指标,在组织病理诊断方面也缺乏特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标准,而免疫组织化学是协助组织病理诊断的有效办法.本文就与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严重程度分级、病程、鉴别诊断和癌变风险相关的免疫组织化学项目作一综述.
作者:王耀辉;朱长乐;司海鹏;贺亚敏;申龙树;王露;高丽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行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脏停跳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行CPB下心脏停跳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患者25例为CPB组,非CPB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患者28例为非CPB组,分别测定2组术前及术后24 h血浆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均未行心脏机械辅助治疗,未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无围手术期死亡;CPB组术后24 h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分别为(1.01±0.14) nmol/L、(3.06±0.49) prnol/L,较术前((1.26±0.13) nmol/L、(4.22±0.63) pmol/L)明显降低(P<0.05);非CPB组术后24 h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分别为(1.19±0.23) nmol/L、(3.89±0.46) pmol/L,与术前((1.21±0.45) nmol/L,(4.53±1.15) p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前及术后24 h总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B下心脏停跳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可致术后发生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
作者:宋士秋;张健群;谢进生;马丽萍;矫洁;张宏涛;权起杓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单纯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行二尖瓣成形术单纯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检查提示中度反流8例,重度反流7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瓣环有不同程度扩大.结果 术中证实15例二尖瓣瓣环均有扩大,11例存在瓣裂,其中前瓣瓣裂4例,后瓣瓣裂3例,4例前、后瓣均存在瓣裂,余4例中1例为瓣叶增厚瓣膜发育短小并脱垂致对合不良,1例存在副瓣致关闭不全,2例A2区无腱索附着致前瓣脱垂.15例均行瓣环环缩术,其中加用成形环2例,缝合瓣裂11例,2例行腱索转移,1例将副瓣与前瓣缝合折叠并环缩相应瓣环.无手术死亡病例;体外循环时间(80.3±19.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0.9±16.6)min,ICU住院时间(10.5±192.0)h,术后住院时间(8.5±3.2)d;术后并发心包积液、一过性结性心律及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各1例,均治愈;出院时超声提示二尖瓣无反流5例,轻微反流6例,轻度反流3例,中度反流1例;随访1.7~49.4个月,二尖瓣无反流6例,轻微反流6例,轻度反流2例,中度反流1例.结论 单纯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多为二尖瓣瓣膜发育异常,及时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手术应根据病理改变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李晓锋;朱耀斌;苏俊武;张晶;范祥明;李志强;许耀强;李玲;曹跃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细菌脂多糖免疫对炎症性肠病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BALB/C雌性小鼠1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5只和对照组5只,实验组腹腔内注射1.0 mg/kg细菌脂多糖和免疫佐剂的混合物,对照组腹腔内注射免疫佐剂1.0 mg/kg,2组小鼠均每周注射1次,注射4次.末次注射1周后均给予150 mg/kg的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溶液灌肠诱导炎症性肠病.观察2组小鼠一般状态、体质量改变情况、粪便性状,检测粪便隐血;灌肠1周后处死小鼠,观察结肠组织学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TNF-α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表达情况.结果 2组小鼠灌肠后第2天均出现懒动、厌食、皮毛凌乱、腹泻,第3天出现血便、体质量下降,实验组上述表现较对照组轻,恢复快;实验组小鼠第3天体质量下降克数((1.60±0.38)g)、粪便隐血阳性持续时间((2.40±0.54)d)、结肠组织学评分((3.72±2.45)分)、结肠组织TNF-α表达水平((20.16±3.21) ng/L)和NF-κB吸光度值((18.43±5.36)×10 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80±0.45)g、(3.60±0.46)d、(6.39±1.72)分、(32.35±2.80)ng/L、(25.80±3.79)×10-3)(P<0.05).结论 细菌脂多糖免疫可降低炎症性肠病小鼠结肠组织TNF-α和NF-κB表达水平,减轻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机体对细菌脂多糖反应异常可能是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因素之一.
作者:徐德魁;宦欣;于庆功;郎绪龙;于洪波;王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高血压合并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原发性高血压病9例,妊娠高血压病5例.结果 14例患者中急性起病11例,亚急性起病3例:首发症状为头痛9例,头晕2例,癫痫2例,视物不清1例;头颅MRI显示病变多集中于后循环供血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部分病灶在前循环供血区),表现为病灶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呈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呈等或低信号,表观弥散系数呈高信号;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部血管超声结果示5例妊娠高血压病患者未见异常,9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颅内血管狭窄5例,脑动脉粥样硬化2例;5例妊娠高血压病患者治疗1~2周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未遗留明显后遗症;9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7例治疗2~4周后临床症状逐渐好转,未遗留明显后遗症,2例合并新发脑梗死,其中1例遗留肢体偏瘫,1例遗留视物模糊.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与妊娠高血压病所致PRES的发病机制、影像学改变和转归有所不同,临床应针对其特点进行诊治.
作者:张艳;郭泽春;宿英英;张燕博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CUB结构域蛋白1(CUB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CDCP1)在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肺癌患者78例,其中40例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肺癌及手术切缘癌旁组织中CDCP1蛋白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8例肺癌及切缘组织病理切片中CDCP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 肺癌组织中CDCP1高表达率(67.5%)高于癌旁组织(32.5%),随TNM分期增加,CDCP1在肺癌组织中表达量逐渐增加(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CP1在肺癌组织中高表达率(57.7%)高于癌旁组织(14.1%)(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CDCP1表达率(67.3%)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38.5%) (P<0.05);CDCP1表达与肺癌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r=0.804,P=0.031);Cox分析显示TNM分期(OR=1.216,95%CI:0.649~5.525,P=0.012)和CDCP1 (OR=0.526,95%CI:0.153~0.426,P=0.009)是影响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CDCP1可能是肺癌多阶段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变化分子之一,可能成为肺癌分子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刘洎;林波;李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儿ATP7B基因全长外显子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对7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ATP7B基因进行全外显子检测.结果 7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中1例ATP7B基因未检测出突变,6例检测出6种突变,分别为R778L、G711W、N1270S、A887LfsX14、de1930I、V1121A,R778L和V1121A检出率为28.6%,其他突变检出率均为14.2%.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患儿ATP7B基因突变呈多样性,R778L突变与临床表型不存在明确相关性.
作者:张改秀;王蕾;翟婷婷;宋文惠;于雁玲;冯梅;王小军;王丽红;陈晓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定量长波紫外线(ultraviolet A,UVA)辐射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衰老和氧化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对数期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10-1、10-6、10-5、10-4、10-3 mol/L雌激素组,分别采用0、10-7、10-6、10-5、10-4、10-3 mol/L雌激素处理,6组细胞均以5 J/cm2 UVA辐射,作用24、48、72 h后,6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采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观察细胞衰老情况,采用比色法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还原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过氧化氢酶(cat alase,CAT)活性.结果 作用48 h时10-6、10-7 mol/L组细胞增殖率((17.60±0.02)、(15.80±0.04)%))明显高于对照组(0) (P<0.05);10-6、10-7 mol/L组作用48 h时衰老细胞数((59.13±1.25)/1 000个、(65.39±2.34)/1 000个)、MDA水平((0.208 4±0.116 8)、(0.205 3±0.137 6)n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97.25±1.12)/1 000个、(0.254 7±0.109 8)nmol/L) (P<0.05),SOD((22.245±1.924)、(23.547±1.637)u/mL)、CAT((9.88±0.78)、(10.74±0.52) u/mL)、GSH Px((47.74±1.96)、(49.58±2.83) u/mL)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18.606±1.803)、(7.29±1.24)、(35.78±5.37)u/mL)(P<0.05).结论 低浓度(10-6、10-7 mol/L)雌激素通过增强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生物活性及抗氧化能力,抑制由UVA引起的光损伤.
作者:徐玉萍;王建波;李振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ACS患者281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140例和氯吡格雷组141例,替格瑞洛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口服负荷剂量替格瑞洛180mg,PCI术后给予替格瑞洛90 mg/次,2次/d,口服;氯吡格雷组PCI前口服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mg,PCI术后给予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口服.比较2组术后24 h血肌酐、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MB水平,并随访8个月观察2组终点事件、支架内再狭窄、出血、呼吸困难、造影剂肾病等发生情况.结果 替格瑞洛组术后24 h血肌酐水平((119.41±22.10) μmol/L)高于氯吡格雷组((99.03±19.14)μmol/L)(P<0.05),肌红蛋白水平((15.67±5.61)μg/L)低于氯吡格雷组((20.22±7.31)μg/L)(P<0.05),2组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替格瑞洛组终点事件发生率(5.71%)低于氯吡格雷组(10.64%),支架再狭窄率(2.14%)低于氯吡格雷组(3.55%),轻度出血发生率(5.71%)高于氯吡格雷组(2.13%)(P<0.05),2组严重出血、呼吸困难、造影剂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替格瑞洛可有效降低ACS患者再发心肌梗死或心绞痛等终点事件发生率,并有较高安全性.
作者:楼善杰;黄诚意;朱劲草;钟吉芳;毛英丽;刘旭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谵妄是一种急性神经功能障碍综合征.对谵妄生物标志物进行研究,有助于探讨谵妄病理生理机制,预测其发生,及时明确诊断,评估严重程度和预后.本文从基因、神经递质、炎症因子、激素、生化因子、谵妄产物6个方面对谵妄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喇宏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心律失常是影响肺动脉高压患者病死率的重要因素.目前认为肺动脉高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因素包括心脏自律性改变、心脏复极化延迟导致QT间期延长、右心室心肌缺血等.室上性心动过速直接导致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不良.肺动脉高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少见,心动过缓是其强烈的死亡预测因子.本文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出现不同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阐明肺动脉高压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作者:尚小珂;肖书娜;周红梅;LiangZHONG;丁珊珊;柳梅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