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意义

宋士秋;张健群;谢进生;马丽萍;矫洁;张宏涛;权起杓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手术, 体外循环, 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
摘要:目的 探讨行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脏停跳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行CPB下心脏停跳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患者25例为CPB组,非CPB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患者28例为非CPB组,分别测定2组术前及术后24 h血浆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均未行心脏机械辅助治疗,未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无围手术期死亡;CPB组术后24 h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分别为(1.01±0.14) nmol/L、(3.06±0.49) prnol/L,较术前((1.26±0.13) nmol/L、(4.22±0.63) pmol/L)明显降低(P<0.05);非CPB组术后24 h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分别为(1.19±0.23) nmol/L、(3.89±0.46) pmol/L,与术前((1.21±0.45) nmol/L,(4.53±1.15) p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前及术后24 h总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B下心脏停跳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可致术后发生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7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ATP7B基因突变的检测与分析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儿ATP7B基因全长外显子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对7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ATP7B基因进行全外显子检测.结果 7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中1例ATP7B基因未检测出突变,6例检测出6种突变,分别为R778L、G711W、N1270S、A887LfsX14、de1930I、V1121A,R778L和V1121A检出率为28.6%,其他突变检出率均为14.2%.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患儿ATP7B基因突变呈多样性,R778L突变与临床表型不存在明确相关性.

    作者:张改秀;王蕾;翟婷婷;宋文惠;于雁玲;冯梅;王小军;王丽红;陈晓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人乳头状瘤病毒阳性口咽部鳞状细胞癌治疗研究进展

    临床一般认为口咽部鳞状细胞癌发病与烟草、酒精等传统危险因素相关,但20%~30%患者并无吸烟或酗酒等危险因素,人乳头状瘤病毒可能是其发生口咽部鳞状细胞癌的原因.人乳头状瘤病毒引起癌变,可能因2个病毒癌基因和非结构蛋白(E6和E7)通过对P53和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发挥抑制作用而引起.人乳头状瘤病毒阳性口咽部鳞状细胞癌患者较人乳头状瘤病毒阴性者预后好.目前口咽部鳞状细胞癌的标准治疗方案并不取决于人乳头状瘤病毒阴性或阳性.近临床研究的焦点是对人乳头状瘤病毒阳性口咽部鳞状细胞癌患者降低治疗强度的意义.本文对人乳头状瘤病毒阳性口咽部鳞状细胞癌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尹永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单纯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单纯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行二尖瓣成形术单纯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检查提示中度反流8例,重度反流7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瓣环有不同程度扩大.结果 术中证实15例二尖瓣瓣环均有扩大,11例存在瓣裂,其中前瓣瓣裂4例,后瓣瓣裂3例,4例前、后瓣均存在瓣裂,余4例中1例为瓣叶增厚瓣膜发育短小并脱垂致对合不良,1例存在副瓣致关闭不全,2例A2区无腱索附着致前瓣脱垂.15例均行瓣环环缩术,其中加用成形环2例,缝合瓣裂11例,2例行腱索转移,1例将副瓣与前瓣缝合折叠并环缩相应瓣环.无手术死亡病例;体外循环时间(80.3±19.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0.9±16.6)min,ICU住院时间(10.5±192.0)h,术后住院时间(8.5±3.2)d;术后并发心包积液、一过性结性心律及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各1例,均治愈;出院时超声提示二尖瓣无反流5例,轻微反流6例,轻度反流3例,中度反流1例;随访1.7~49.4个月,二尖瓣无反流6例,轻微反流6例,轻度反流2例,中度反流1例.结论 单纯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多为二尖瓣瓣膜发育异常,及时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手术应根据病理改变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李晓锋;朱耀斌;苏俊武;张晶;范祥明;李志强;许耀强;李玲;曹跃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去骨瓣减压术后缺损区头皮表面积变化率及凹凸度的研究

    目的 建立研究去骨瓣减压术后缺损区域凹凸度与头皮表面积变化率关系的数学模型.方法 12例颅脑损伤患者,采集去大骨瓣减压术后CT图像数据,应用Mimics软件将CT图像导入,并生成颅骨和颅脑的三维几何模型.采用基于去骨瓣减压术后头皮表面积测量方法估算出缺损区头皮表面积及对比侧头皮表面积,计算缺损区头皮表面积变化率;通过距离变化量测量值估算病变侧凹凸度;在Matlab软件中基于小二乘逼近理论建立用于研究去骨瓣减压术后缺损区域凹凸度与头皮表面积变化率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 成功建立去骨瓣减压术后缺损区域凹凸度与头皮表面积变化率关系的数学模型,获得12例患者病变侧头皮表面积变化率随凹凸度变化的4阶多项式曲线.结论 基于小二乘逼近理论建立颅脑损伤患者病变侧头皮表面积变化率与凹凸度关系的数学模型,可为研究去骨瓣减压术后缺损区域凹凸度与头皮表面积变化率关系提供新的分析方法,估算的去大骨瓣术后缺损区头皮表面积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李敬敬;高莲;刘兆田;张金鹏;赵宁辉;张应云;施心陵;赵金喜;张榆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56排螺旋CT迭代算法诊断肺结节的优水平

    目的 比较256排螺旋CT低剂量迭代算法与滤波反投影算法(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图像差异,找出迭代算法诊断肺结节的优水平.方法 75例肺结节患者分别行FBP和低剂量迭代算法扫描与薄层重建,比较FBP与低剂量迭代算法薄层重建图像的肺组织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及小结构可见性、诊断确信程度、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评分.结果 FBP重建图像肺结节信噪比、肺组织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分别为1.13±1.02、10.59±3.28、11.25±7.40,小结构可见性、诊断确信程度、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评分分别为3.46±0.50、3.48±0.68、3.88±0.33、3.60±0.49;迭代算法重建图像iDose4~7肺结节信噪比、肺组织信噪比、对比噪声比,iDose1~4小结构可见性,iDose1~7诊断确信程度、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评分与FBP重建图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排CT螺旋低剂量迭代算法重建中iDose 4在肺结节筛查中为优水平,图像质量接近FBP图像,且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作者:李萍;于春瑶;刘斌;刘扬;王哲;刘白鹭;张极峰;赵雁鸣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免疫组织化学在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中作用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是我国消化系统常见病.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缺乏特异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指标,在组织病理诊断方面也缺乏特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标准,而免疫组织化学是协助组织病理诊断的有效办法.本文就与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严重程度分级、病程、鉴别诊断和癌变风险相关的免疫组织化学项目作一综述.

    作者:王耀辉;朱长乐;司海鹏;贺亚敏;申龙树;王露;高丽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低钾血症在急性百草枯中毒早期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早期低钾血症在临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182例百草枯中毒患者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百草枯中毒死亡的因素;根据入院时血钾浓度分为低钾血症组83例与非低钾血症组99例,比较2组生存率,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钾水平评估百草枯中毒患者存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低钾血症与死亡的关系.结果 182例患者中存活70例,死亡112例,病死率为61.53%;死亡组年龄,服毒量,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糖、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清钾、CO2总量、阴离子间隙和尿百草枯浓度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毒量(OR=0.057,95%CI:0.916~0.975,P=0.016)、尿百草枯浓度(OR=1.937,95%CI:0.039~0.536,P=0.004)、血清钾(OR=-1.725,95%CI:1.259~24.995,P=0.024)、血肌酐(OR=0.048,95%CI:0.913~0.996,P=o.034)和阴离子间隙(OR=0.225,95%CI:0.654~0.976,P=0.028)是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血清钾为3.45 mmol/L时,预测百草枯中毒患者60 d存活的敏感性为91.4%,特异性为68.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低钾血症组生存率(7.23%)明显低于非低钾血症组(64.65%)(P<0.05),低钾血症是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OR=8.943,95%CI:4.082~19.593,P=0.000).结论 百草枯中毒早期低钾血症可能是爆发型百草枯中毒的特征,低钾血症可作为评估患者死亡风险的临床指标.

    作者:刘尊齐;徐甲瑞;陈福迪;王海石;张兴国;刘东兴;商德亚;郝凤桐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高场强腹部MRI伪影及补偿技术研究

    目的 探讨腹部高场强MRI检查伪影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 行高场强腹部MRI检查图像有不同程度伪影的112例患者,分析其伪影产生原因,并采用不同技术进行补偿.结果 112患者中呼吸运动伪影43例,血管搏动伪影12例,化学位移伪影12例,卷褶伪影18例,磁敏感伪影20例,设备伪影7例,经调整呼吸门控、腹部施加腹带、再次呼吸训练、扫描视野上下施加预饱和带、应用脂肪抑制技术、增加视野、应用过采样技术、去除金属异物、应用螺旋桨扫描技术等方法,98例伪影消失或减轻.结论 针对伪影产生原因改变扫描参数或扫描方法,可减少腹部高场强MRI图像的伪影,提高图像质量.

    作者:窦社伟;连建敏;闫峰山;史大鹏;管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高血压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析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高血压合并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原发性高血压病9例,妊娠高血压病5例.结果 14例患者中急性起病11例,亚急性起病3例:首发症状为头痛9例,头晕2例,癫痫2例,视物不清1例;头颅MRI显示病变多集中于后循环供血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部分病灶在前循环供血区),表现为病灶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呈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呈等或低信号,表观弥散系数呈高信号;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部血管超声结果示5例妊娠高血压病患者未见异常,9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颅内血管狭窄5例,脑动脉粥样硬化2例;5例妊娠高血压病患者治疗1~2周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未遗留明显后遗症;9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7例治疗2~4周后临床症状逐渐好转,未遗留明显后遗症,2例合并新发脑梗死,其中1例遗留肢体偏瘫,1例遗留视物模糊.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与妊娠高血压病所致PRES的发病机制、影像学改变和转归有所不同,临床应针对其特点进行诊治.

    作者:张艳;郭泽春;宿英英;张燕博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特点.方法 2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年龄分为青年组(年龄≤44岁)62例及对照组(年龄>44岁)148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住院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青年组男性占98.4%,超体质量者占64.5%,吸烟者占69.3%,单身者占35.5%,有不良生活习惯者占72.6%,发病前有明显诱因者占16.1%,合并高脂血症者占66.1%,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者占88.7%,Killip Ⅰ级者占90.3%;对照组分别为72.3%、31.8%、39.9%、18.2%、55.4%、6.8%、33.8%、68.2%、6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单支血管病变者占74.2%,高于对照组(45.9%)(P<0.01),充血性心力衰竭(6.5%)、大出血发生率(0)及病死率(0)均低于对照组(27.7%,6.8%,6.1%)(P<0.05).结论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单支血管病变多见,但住院并发症较少,吸烟、不良生活方式等可控性因素与其发生有关.

    作者:姜钧文;侯平;齐静;陈韦;李蒙;于乐;周鑫;杨关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移植肾术后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观察肾功能不全移植肾术后3个月内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肾移植术后患者106例,均在B超引导下行移植肾穿刺活检组织病理检查,观察移植肾病理改变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肾C4d表达情况;确诊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后给予血浆置换和静脉注射小剂量丙种球蛋白等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2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15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4d均为阳性;2例超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失功,移植肾切除;15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患者中13例治疗后移植肾功能恢复,2例移植肾功能未恢复,血肌酐稳定于较高水平.结论 移植肾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对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血浆置换及静脉注射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在肾功能不全移植肾术后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治疗中有积极作用.

    作者:韩永;蔡明;郭晖;周文强;肖漓;王强;许晓光;黄海燕;石炳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甲状腺结节伴乳头状癌临床特征及恶性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结节伴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inoma,PTC)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征象.方法 409例首次行甲状腺结节手术患者,经组织病理确诊PTC 175例(PTC组),甲状腺良性结节234例(良性组),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资料,比较甲状腺超声及甲状腺血清学特点,logistic回归分析PTC的独立危险征象.结果 PTC组中位年龄(44岁)低于良性组(51岁)(P<0.01);甲状腺超声显示PTC组2个结节(17.7%)、实性结节(61.7%)、结节直径≤2 cm(72.6%)、低回声(61.7%)、边界不清(43.4%)、形态不规则(59.4%)及微小钙化率(62.8%)高于良性组(8.1%、50.4%、42.3%、41.5%、17.9%、18.8%、22.2%)(P<0.05);PTC组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3.6(0.0,596.0) u/mL)高于良性组(3.0(0.0,423.0) u/mL)(P<0.05);年龄≤40岁(OR=0.969,95%CI:0.951~0.987,P=0.001)、结节形态不规则(OR=4.176,95%CI:2.572~6.780,P=0.000)、微小钙化(OR=2.487,95%CI:1.528~4.049,P=0.000)、结节数目(OR=1.403,95%CI:1.035~1.90l,P=0.029)及结节直径(OR=0.702,95%CI:0.579~0.852,P=0.000)是PTC的独立危险征象.结论 PTC好发于40岁以下患者,超声声像中结节形态不规则、微小钙化、结节直径有助于术前判断PTC.

    作者:矫杰;周迎生;陈宝玥;王振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右美托咪定在老年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在老年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择期腰硬膜联合麻醉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各30例,右美托咪定组于术前15 min缓慢静脉泵注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0.6 μg/kg,然后以0.3 μg/(kg·h)泵注维持;对照组静脉泵注相同容量生理盐水,2组均于手术结束前10 min停止泵注.比较2组泵注药物前(T1)、泵注药物后15 min(T2)、手术15 min(T3)、手术30 min(T4)、术毕(T5)、术后30min(T6)心率、平均动脉压和Ramsay镇静评分,术后24 h寒战发生率及麻醉满意度.结果 右美托咪定组T3、T4、T5时间点心率((67.2±8.3)、(60.2±6.5)、(70.3±8.2)次/min)、平均动脉压((75.2±10.5)、(73.3±11.2)、(75.6±12.5)mm Hg)均低于对照组((79.1±11.0)、(79.6±9.8)、(75.7±8.8)次/min和(91.1±12.6)、(87.2±13.5)、(89.5±12.9)mm Hg)(P<0.05);右美托咪定组T2、T3、T4、T5、T6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3.1±0.5、3.8±0.6、4.1±0.5、4.2±0.5、3.5±0.3)高于对照组(2.0±0.1、1.9±0.2、1.8±0.1、1.8±0.2、2.0±0.1)(P<0.05);右美托咪定组术后寒战发生率(10.0%)低于对照组(30.0%)(P<0.05),麻醉满意度评分(96.36±3.21)高于对照组(90.58±4.65) (P<0.05).结论 老年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镇静效果满意,可降低术后寒战发生率,增加患者满意度.

    作者:郭松青;胡乃琴;严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新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发病率和病死率高,5 a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近年来针对心力衰竭的新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不断涌现.本文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外新指南,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翔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雌激素对长波紫外线辐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定量长波紫外线(ultraviolet A,UVA)辐射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衰老和氧化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对数期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10-1、10-6、10-5、10-4、10-3 mol/L雌激素组,分别采用0、10-7、10-6、10-5、10-4、10-3 mol/L雌激素处理,6组细胞均以5 J/cm2 UVA辐射,作用24、48、72 h后,6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采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观察细胞衰老情况,采用比色法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还原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过氧化氢酶(cat alase,CAT)活性.结果 作用48 h时10-6、10-7 mol/L组细胞增殖率((17.60±0.02)、(15.80±0.04)%))明显高于对照组(0) (P<0.05);10-6、10-7 mol/L组作用48 h时衰老细胞数((59.13±1.25)/1 000个、(65.39±2.34)/1 000个)、MDA水平((0.208 4±0.116 8)、(0.205 3±0.137 6)n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97.25±1.12)/1 000个、(0.254 7±0.109 8)nmol/L) (P<0.05),SOD((22.245±1.924)、(23.547±1.637)u/mL)、CAT((9.88±0.78)、(10.74±0.52) u/mL)、GSH Px((47.74±1.96)、(49.58±2.83) u/mL)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18.606±1.803)、(7.29±1.24)、(35.78±5.37)u/mL)(P<0.05).结论 低浓度(10-6、10-7 mol/L)雌激素通过增强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生物活性及抗氧化能力,抑制由UVA引起的光损伤.

    作者:徐玉萍;王建波;李振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血清降钙素原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诊断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68例临床疑诊CRBSI患者,确诊后分为CRBSI组29例及非CRBSI组39例,记录2组入住ICU24 h内及疑诊CRBSI当日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感染相关器官衰竭评分系统(Sepsis-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按28 d转归将CRBSI患者分为生存组18例和死亡组11例,分析血清降钙素原诊断CRBS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降钙素原与CRBSI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入住ICU 24 h内,2组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疑诊CRBSI当日,CRBSI组血清降钙素原((3.46±1.84)μg/L)、白细胞计数((14.07±2.66)×109/L)和C反应蛋白((40.39±20.73)mg/L)、APACHEⅡ评分(25.00±7.45)、SOFA评分(8.69±3.77)均高于非CRBSI组((1.32±1.79)μg/L、(11.26±3.95)×109/L、(30.47±14.69) mg/L)、16.69±5.67、5.51±5.55(P<0.05);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诊断CRBSI的AUC分别为0.90 (95% CI:0.82~0.98)、0.73(95%CI:0.61~0.85)、0.66 (95%CI:0.52~0.79);以1.53 μg/L为cuboff值,血清降钙素原诊断的CRBSI敏感性为92.9%,特异性为82.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降钙素原可作为影响CRBSI预后的危险因素(OR=2.53,95%CI:1.13~5.66),但并非独立危险因素(OR=2.89,95%CI:0.61~6.61).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诊断CRBSI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CRBSI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作者:倪菊平;姜丽静;沈国锋;孙英杰;张璐;李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替米沙坦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on receptor blocker,ARB)替米沙坦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 δ,PPAR-δ)、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60只,适应性喂养7d后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对照组)、高脂饲料组、高脂饲料+替米沙坦组(替米沙坦组)、高脂饲料+氯沙坦组(氯沙坦组)各15只.喂养8周后,采用无创血压系统检测小鼠鼠尾血压;经颈动脉取血检测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采用HE染色评估胸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胸主动脉PPAR-δ、nL-1β和TGF β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高脂饲料组、替米沙坦组、氯沙坦组小鼠总胆固醇((15.6±2.3)、(14.8±3.1)、(15.1±2.9)mmol/L)、三酰甘油((3.8±0.6)、(3.5±0.5)、(3.6±0.7)mm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9±0.3)、(1.8±0.1)mmol/L) (P<0.01);替米沙坦组、氯沙坦组小鼠收缩压((108±21)、(110±19)mm Hg)低于对照组((119±16)mm Hg)和高脂饲料组((1 2±25)mm Hg)(P<0.01);替米沙坦组和氯沙坦组小鼠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小鼠主动脉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饲料组胸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3.31±0.19)×105 μm2)、11-1β水平(2.15±0.32)明显高于对照组((1.39±0.11)×105 μm2,0.92±0.10)、替米沙坦组((2.12±0.16)×105 μm2,1.08±0.15)和氯沙坦组((2.73±0.13)×105 μm2,1.71±0.11)(P<0.05或P<0.01),TGF-β1水平(0.63±0.12)低于对照组(1.80±0.30)、替米沙坦组(1.78±0.25)和氯沙坦组(0.98±0.13)(P<0.05或P<0.01),替米沙坦组胸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IL-1β水平低于氯沙坦组(P<0.05),TGF-β1水平高于氯沙坦组(P<0.05);高脂饲料组胸主动脉PPAR-δ水平(0.60±0.10)低于对照组(1.21±0.10)和替米沙坦组(1.42±0.30)(P<0.01),与氯沙坦组(0.62±0.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米沙坦组高于氯沙坦组(P<0.01).结论 替米沙坦可能部分通过激活PPAR-δ调控炎症因子IL-1β与抗炎因子TGF β1的分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作者:李勇;王强;杨大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富马酸喹硫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脑电活动的影响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富马酸喹硫平后睡眠脑电活动的变化.方法 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43例(观察组)分别于治疗前、服用富马酸喹硫平治疗4周后应用多导睡眠图进行整夜描记,记录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觉醒时间、快眼动睡眠潜伏期、快眼动睡眠时间及慢波睡眠1期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S1%)、慢波睡眠2期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S2%)、慢波睡眠3期+4期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SWS%),并与36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觉醒时间、快眼动睡眠潜伏期、快眼动睡眠时间及S1%、S2%、SWS%分别为(462.7±21.3)min、(18.6±9.8)min、(96.3±5.2)%、(14.8±5.5)min、(90.3±14.7)min、(99.1±13.4)min、(9.2±1.7)%、(55.7±4.2)%、(16.7±4.5)%;观察组治疗前分别为(372.4±29.8)min、(31.6±15.2)min、(86.6±9.4)%、(37.5±16.2)min、(64.7±22.6)min、(67.5±19.8)min、(22.8±9.6)%、(51.3±16.9)、(10.2±4.8)%),治疗4周后分别为(446.7±25.3)min、(24.9±11.2)min、(94.5±7.8)%、(21.4±9.7)min、(70.3±18.5)min、(83.1±16.3)min、(11.6±5.7)%、(58.7±5.1)%、(15.8±4.6)%,观察组治疗前除S2%外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觉醒时间、S1%、S2%、SW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富马酸喹硫平后总睡眠时间增加、睡眠效率提高、觉醒时间减少、慢波睡眠1期睡眠减少、慢波睡眠2期和3期及4期睡眠增加.

    作者:闫润涛;马晓燕;祖国平;石玉中;娄百玉;穆俊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外周血Th22和Th17细胞对HBV相关性肝衰竭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外周血Th22、Th17细胞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肝衰竭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36例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肝衰竭组)、29例HBV相关慢性肝炎患者(慢性肝炎组)和16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外周血Th22、Th17水平,计算Th17/Th22,分析外周血Th22、Th17与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的相关性,以及对HBV相关性肝衰竭的预测价值.结果 肝衰竭组外周血Th22、Th17、Th17/Th22分别为(8.275±3.147)%、(9.542±2.507)%、1.261±0.428,慢性肝炎组分别为(5.365±1.691)%、(6.261±1.843)%、1.255±0.487,对照组分别为(2.330±1.097)%、(3.392±1.637)%、1.613±0.696,肝衰竭组、慢性肝炎组以上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组外周血Th22、Th17水平与慢性肝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衰竭组外周血Th22与Th17呈正相关(r=0.706,P=0.000),Th22、Th17细胞与白蛋白(r=-0.540、P=0.000,r=-0.500、P=0.000)、总胆红素(r=0.420、P=0.001,r=0.437、P=0.000)、凝血酶原时间(r=0.495、P=0.000、r=0.492、P=0.000)相关;外周血Th22、Th17预测HBV相关性肝衰竭发生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7%、87.0%及93.1%、92.6%.结论 Th22、Th17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HBV相关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可作为HBV相关性肝衰竭的预测指标.

    作者:孙伟;邹美银;秦刚;汪美华;周慧娟;章幼奕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炎症因子及内皮功能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炎症因子及内皮功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55例NAFLD患者(NAFLD组)和34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检测2组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内皮素-1(endothelin 1,ET-1)、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NO)、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并行超声检查,观察2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flow mediated vasodilation,FMD)功能;逐步线性回归分析FMD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NAFLD组TNF-α、IL-6、hs-CRP、HOMA-IR及ET-1分别为(32.56±6.40) ng/L、(38.87±3.89)ng/L、(18.19±5.66)mg/L、4.69±2.16、(239.53±15.69) ng/L),均高于对照组((9.38±3.12) ng/L、(7.54±2.38)ng/L、(5.56±3.07) mg/L、0.89±0.22、(50.34±10.78)ng/L) (P<0.05),FMD((7.86±1.07)%)、NO((27.28±8.42)μmol/L)低于对照组((12.70±2.68)%、(63.24±10.23) μmol/L) (P<0.05);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FMD水平与hs-CRP(r=-0.462,P=0.008)、NAFLD(r=-0.528,P=0.045)、HOMA-IR(r=-0.324,P=0.018)呈负相关.结论 NAFLD与炎症、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NAFLD患者需及时进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干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作者:张顺杰;苏敏;蒙钊;李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