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叶人字草对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的治疗及其抗氧化研究

罗丹;荆生龙;赵宏艳;许慧慧;周晓峰;肖诚

关键词:三叶人字草, 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抗氧化
摘要:目的:研究三叶人字草(Ks)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抗氧化机制.方法:尾根部皮下注射牛Ⅱ型胶原与不完全弗氏佐剂混合物的方法诱导出CIA大鼠模型,Ks低、中、高3个剂量(4 g、8 g、16 g生药/kg)于第1次免疫后14 d开始灌胃进行干预.在给药后第0、5、10、15、20、25 d对大鼠左右后足关节红肿程度进行关节炎指数评定,28 d后取材,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踝关节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水平.结果:Ks高剂量组能减轻CIA大鼠的关节炎肿胀,降低血清中MDA水平,升高T-AOC、T-SOD活性,具有明显的抗氧化能力.同时病理检查发现,可以改善局部关节炎症状,抑制C1A大鼠滑膜细胞增生,减轻炎性细胞浸润.结论:Ks可以缓解CIA模型的关节肿胀程度,抗氧化作用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药治疗百日咳研究近况

    百日咳以痉咳为主要临床特征,严重影响患儿健康,中医药运用辨证论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凸显其自身优势.查阅近10年中医药治疗百日咳的文献,分别从证候分型、分期论治、治疗方法、多脏并治、特效药物、针刺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中医药治疗百日咳现状,并指出其现存问题及努力方向.

    作者:袁海霞;韩新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虚劳要旨》学术思想探赜

    通过对清末名医张生甫先生著作《虚劳要旨》进行整体分析和归纳,探赜其对虚劳病证的认知及其诊疗特色.其撰用内、难、金匮诸书,以劳倦、情志久伤脏腑阴阳气血为虚劳主要病因.诊治虚劳以甘温为大法,从五劳七伤立论,以心脾肾为大端,精研脉法,详论虚劳脉证,并在虚劳治疗中提出以情志相胜之法论治,注重静守调养对虚劳向愈的作用.其学术思想对虚劳病证及其他疾病的认知和诊疗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夏洁楠;侯江淇;王国为;张琰琨;徐世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肾性蛋白尿从络病论治的理论与运用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重要表现,也是导致肾脏功能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运用中医“络病学说”指导肾性蛋白尿的治疗,认为其病位在肾络,治病因素主要为正气不足和邪毒损伤两个方面,基本病机为湿、虚、毒、瘀痹阻,提出其不同证型的治法治则及常用方药,以期为肾性蛋白尿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谢有良;徐翠香;高希言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壮医病因学说初探

    “毒虚论”是壮医的病因学说,认为“毒”邪和体“虚”是导致一切疾病原因,不重视情志致病之因.其“毒”的涵义宽泛,涵盖了除情志致病之外的中医病因.故从壮医毒虚论的起源入手,联系壮族的人文心理,对壮医“毒虚”病因学理论的形成进行深入探讨,对完善壮医病因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莫清莲;林怡;戴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益母草注射液有效部位提取及其对凝血系统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索益母草注射液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有效物质基础.方法:首先对益母草注射液进行提取分离,然后通过体外实验测定凝血4项值、血小板聚集率和纤溶活性,探索益母草注射液及其提取物对凝血系统的影响.结果:凝血4项值测定结果表明,益母草注射液水溶性非生物碱部分体外给药能明显延长PT、APTT,益母草注射液水溶性生物碱部分体外给药能明显缩短APTT,两者均明显降低血纤维蛋白原含量和明显延长TT.血小板聚集实验表明,益母草注射液两大部分均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尤以水溶性非生物碱部分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更强,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纤溶实验表明,益母草注射液水溶性非生物碱部分具有明显的纤溶活性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益母草注射液水溶性生物碱部分未见明显的纤溶活性.结论:益母草注射液同时具有活血与止血的作用,止血作用机制与缩短内源性凝血时间有关,活血作用机制与延长内外源性凝血时间、抗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有关.益母草注射液水溶性非生物碱部分是益母草注射液活血化瘀的主要部分,该提取分离方法对益母草注射液质量控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小梅;彭成;熊亮;谢晓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眩晕宁片的降压和抗眩晕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眩晕宁片的降压作用及对眩晕的影响.方法:①左肾动脉狭窄法建立两肾一夹高血压大鼠模型,无创尾套法测量清醒肾性高血压大鼠(renovascular hypertensive rat,RHR)尾动脉收缩压;②采用尾动脉测压法测量给药前及给药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的降压作用;③以氯仿引起的眼球震颤潜伏期和持续时间评定药物对眩晕的影响.结果:①与模型组比较,眩晕宁片实验组及卡托普利组对RHR产生明显的降压作用;实验组各剂量间降压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给药2周后,眩晕宁片明显降低SHR的血压,但其降压幅度与卡托普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灌胃不同剂量眩晕宁片后,氯仿引起的豚鼠眼球震颤潜伏期均有延长和持续时间缩短.结论:眩晕宁片有明显的降压和抗眩晕作用.

    作者:常华;何胜旭;张陆勇;江振洲;邹节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国家、社会与文化对医学理论形成的影响

    通过分析古代东西方国家组织结构、祭祀与国家政权关系与医学理论建构之间的相关性,说明国家社会因素对医学理论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影响背后的推动因素——文化和社会思维方式,分析了它们与国家组织与医学理论建构之间的相互影响.

    作者:李海峰;陈正;赵心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舌形诊法辨识患者脏腑归属的中医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舌形特征,判断中医脏腑归属,探索舌形诊断方法的中医临床意义.方法:采集舌形尖和舌体胖大患者共340例,记录患者舌象信息,归纳患者主诉的脏腑归属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别对舌型尖、舌体胖归属心、脾两系分组比较,舌形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舌形尖和脏腑辨证心系关系密切,舌形胖大同脏腑辨证脾系关系密切,因此舌象特征有临床诊疗意义.

    作者:王春勇;姜良铎;康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质分布分析

    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明确体质构成情况,发现其中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303例2型糖尿病患者发放体质量表,收集其一般情况及体质等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患者体质构成规律.结果:在观察的30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气虚,阴虚、痰湿体质转化分较其他5种体质高;女性气虚、阴虚体质转化分高于男性;年龄及遗传因素对3种体质转化分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气虚、阴虚、痰湿体质为2型糖尿病人主要的体质类型,气虚、阴虚体质在女性患者的表现中更为突出.

    作者:郑勇强;杨晓琼;陈桂凤;何韵妍;苏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当归注射液辨治对肺纤维化患者肺组织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当归注射液辨治对肺纤维化患者肺组织影响情况,以期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90例肺纤维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当归注射液辨证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的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在显微镜下的观察表现,F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超微结构和肺间隔宽度、单位面积上肺间质所占百分比、血MDA和肺匀浆MDA、血Hyp和肺匀浆Hyp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结论:当归注射液可延缓肺纤维化患者肺组织的发生发展.

    作者:刘新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穴位埋线治疗青年妇女慢性功能性便秘100例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青年妇女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选取天枢、左侧水道、左归来、上巨虚、足三里、肝俞、膈俞进行埋线治疗,对照组选取天枢、左侧水道、左归来、上巨虚、足三里进行埋线治疗.治疗1次,连续观察4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86%.结论:穴位埋线是治疗青年妇女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方法,埋线穴位加入肝俞、膈俞能够增强治疗效果.

    作者:丁杰;刘树军;王瑛;薛庆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候聚类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侯分布特点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病理机制.方法:将入选的105例符合纳入要求的患者行颈部彩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1.0 mm或有粥样斑块)和生化指标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极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记录病史(高血压痛、糖尿病)和采集中医辨证信息,以证候聚类等方法统计学分析,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分类方法及颈动脉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结果:(1)得到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出现频次为气虚(19次)、血虚(38次)、血瘀(25次)、痰瘀(47次)、肝肾不足(34次)、肝肾阴虚(62次)和其他(10次);(2)气虚(相关系数0.49,P=0.023)与颈动脉内膜增厚具有相关性,血虚(相关系数0.38,P=0.042)与颈动脉内膜增厚具有相关性;痰瘀(相关系数0.55,P=0.012)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具有相关性,肝肾阴虚(相关系数0.51,P=0.024)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具有相关性;310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脑梗死占53例,脑小血管病占21例.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肝肾阴虚和痰瘀占多数,以本虚标实为多见;本研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内膜增厚与气、血虚有一定相关性,而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肝肾阴虚、痰瘀有一定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脑梗死多,其次是脑小血管病.

    作者:祁建国;邹全;梁晓鹰;张震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浅论“脾体阴而用阳”

    从三个方面探讨唐容川“脾体阴而用阳”的观点,即从易理论探讨脾具有坤卦之德,其体属阴,脾之用如乾卦之健,其用属阳;从脾的生理特性、功能特点探讨脾体属阴,其用为阳,强调脾阴脾阳紧密相关;从临床遣药制方论探讨治疗脾病方剂,多润燥得当,以平为度.

    作者:叶瑜;莫志红;莫智旭;欧志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从肝论治心系疾病古文献研究

    肝病易传变,古人云“肝为五脏之贼”.肝既可贮藏有形之血,又能调畅无形之气,其生理特性复杂,病理机制亦头绪纷繁,诚乃“肝病杂而治法广”.肝与心两脏关系密切,互为影响.故通过梳理古代文献中从肝论治心系疾病的众多医案,试从肝与心的生理联系、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等方面,初步探讨心系疾病从肝论治的理论与实践特点.

    作者:王锦平;张京春;刘玥;赵莹科;邬春晓;张惠;吕长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学术评析

    民国时期,随着中医药科学化的进程,中药辞典逐渐兴起,代替大型综合本草而成为中药学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名医陈存仁编纂的《中国药学大辞典》为当时具影响力的中药辞典,该书收词目约4300条,汇集古今中外相关资料,极具文献价值与实用价值.作为早期大型中药工具书,虽然书中仍存在一些缺点与错误,但可以理解.

    作者:李楠;万芳;侯酉娟;侯如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罗天益治疗中风思想研究

    罗天益作为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秉承李东垣之学,博采众方,其在中风论治时首倡中脏腑与中经络之不同,将脏腑病机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突出调和气血的地位,同时对中风进行了分期辨证,针灸药物相辅相成,配合功能锻炼,疗效颇佳.

    作者:任艳芸;杨景锋;文颖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病为本,工为标”的临床启示

    中医标本理论认为,病为本,工为标,病人及其疾病是本,医工及其治疗措施是标,医生的治疗措施能否发挥治疗作用,取决于病人的神之“使”与“不使”.所以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要以病人中心,形神兼治,顾护患者的神机、正气,发挥病人自身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张彩勤;张雪亮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发作性睡眠病中药治疗述评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罕见的睡眠障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药治疗发作性睡病有副作用少、疗效较好的优势.但在研究方面仍存在样本较少、诊疗标准不够准确等不足,故总结前人治疗发作性睡病的经验,从辨证、用药等方面分析中药治疗发作性睡病的特点,并提出从痰、瘀、毒论治的观点.

    作者:冯帆;刘艳骄;汪卫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药健脾益肾方辨治恶性肿瘤放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健脾益肾方辨治恶性肿瘤放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质量.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3月间收入的恶性肿瘤患者1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放疗后出现的白细胞减少的7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脾益肾方辨治,比较2组治疗后的效果情况.结果:在临床效果上,对照组临床控制率为25.71%,总有效率77.14%;观察组临床控制率57.14%,总有效率97.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比较在中医症状积分上差异明显(P<0.05);在骨髓抑制上,在0°、Ⅱ°、Ⅲ°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Ⅰ°、Ⅳ°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益肾方辩治恶性肿瘤放疗后白细胞减少临床效果满意,安全性好.

    作者:杨峥;王旸;饶石磊;齐书然;余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芪桂升板方对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抗体和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自拟芪桂升板方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抗血小板抗体及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方法:将7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30例,均于治疗前、后观察血小板抗体、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了解芪桂升板方的作用机制.结果:芪挂升板方可能通过上调调节性T细胞功能,减少自身血小板抗体产生,达到提升血小板的目的.

    作者:张雪娟;王春秀;赵伟娥;姬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