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伤寒论》或然症与水湿之邪的关系

姜侠;闫方杰;李毓秋

关键词:伤寒论, 或然症, 水湿
摘要:《伤寒论》中涉及或然症的条文有5条,后世医家多着眼于这些或然症的用药规律研究.对于张仲景诸多方证中,为何只有这5条或然症条文?这些或然症的形成有内在的联系性吗?这些问题鲜有人提起,笔者对此问题展开探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料喉风散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双料喉风散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1例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2组均给予头孢克洛分散片30 mg/kg/d,分3次服用,连服1周;全身症状严重者先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呋辛100 mg/kg/d,分2次给药,同时给予支持治疗,连用3~5d,再给予头孢克洛分散片序贯治疗,总疗程7~10d.治疗组加局部喷敷双料喉风散,每次1喷,每日3次,连用1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加用3%双氧水将耳朵清洗干净,再用棉签拭净,每日3次,连用1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67.7%,2组痊愈患者半年内复发率分别为6.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料喉风散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占雪梅;周云芳;李慧竹;叶菊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试论“开”、“合”、“枢”与抗风湿经方应用

    运用临床基础研究的方法,从六经阴阳离合运动“开”、“合”、“枢”的角度分析抗风湿经方的组方原理,并指出太阳主开,阳明主合,太阴主开,厥阴主合.少阳、少阴为枢病,“开”(开合之开)病一定要用宣散或升提之大法,而“合”(开合之合)病一定要用沉降之大法,少阳枢病用和解法,少阴枢病用温阳法.

    作者:马桂琴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养阴生肌膜对大鼠实验性口腔溃疡的治疗作用

    目的:研究养阴生肌膜对大鼠实验性口腔溃疡的治疗作用.方法:用苯酚灼烧法建立大鼠实验性口腔溃疡模型,观察溃疡面组织形态,计算溃疡愈合速度,测定血清TNF-a和IL-2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养阴生肌膜高、中剂量组溃疡愈合速度加快,溃疡面积缩小显著,血清TNF-a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5),血清IL-2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养阴生肌膜对大鼠实验性口腔溃疡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李喜香;禚君;豆金彦;刘军刚;高小恒;黄清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药内服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3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活血通络治疗组67例,根痛平对照组69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比较2组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疼痛程度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治愈率、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活血方法结合穴位注射有肯定的疗效.

    作者:史栋梁;史桂荣;孟庆良;杜旭召;周子朋;谷慧敏;郭中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荆门地区1168例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目的:通过对荆门地区一般人群中医体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荆门地区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调查法结合中医四诊综合辨识方法进行体质分类.结果:1168例调查者中平和质150例,气虚质218例,阳虚质234例,阴虚质18例,痰湿质72例,湿热质18例,瘀血质52例,气郁质0例,特禀质8例;气虚兼痰湿38例,气虚兼气部40例,气虚兼瘀血44例,气虚兼阴虚54例,阳虚兼瘀血120例,阳虚兼气郁48例,阳虚兼痰湿40例,痰湿兼气都2例,阴虚兼瘀血12例.结论:荆门地区个体体质分布占前4位的是阳虚质234例(20.03%),气虚质218例(18.66%),平和质150例(12.84%),阳虚兼瘀血120例(10.27%).在偏颇体质中兼夹体质普遍存在且占有相当比例,说明环境、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着体质的分布.

    作者:陈明达;许友慧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洋金花制剂在手术麻醉中的效果与应用分析

    目的:探究洋金花在中药手术麻醉中的效果和应用分析.方法:将收集到的自愿终止妊娠的孕妇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使用洋金花针剂3 mg/kg静注进行麻醉,对照组使用芬太尼3 mg/kg配合丙泊酚2 mg/kg静注进行麻醉,以维持孕妇无呻吟和肢体无活动为宜,致手术完毕.结果:研究组患者镇痛效果显效率83.67%,对照组患者镇痛效果显效率65.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组的麻醉时间为11.76±2.40 min,对照组的麻醉时间为8.42±2.37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组共发生术后痉挛、呕吐等不良反应的例次为3次,对照组共发生术后痉挛、呕吐等不良反应的例次为16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使用洋金花针剂在术前进行麻醉、术中镇痛效果好,且麻醉时间久、术后不良反应轻微.另外洋金花制剂还可用于预防和控制晕动病、散瞳和睫状肌麻痹以及治疗支气管哮喘,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董亚静;陈金花;徐哲;高英雪;翟佳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医疼痛的病机以及辨证论治

    目的:辨析中医疼痛的病机,探讨疼痛的治疗方法,为中医治疗疼痛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中医学方面的典籍如《内经》等,结合中医临床治疗疼痛的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疼痛的病理机制包括有“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经络气血病变和心神状态都会对机体疼痛产生影响.中医治疗疼痛,主要以“实者祛其有余、虚者补其不足”为原则.结论:疼痛产生的病机较为复杂,治疗时应该根据患者症状辨证分析疼痛产生的原因,对症施治.

    作者:杨建生;周生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冉雪峰治疗心系病证的用药规律

    目的:探索著名中医冉雪峰治疗心系病证的用药规律.方法:从《冉雪峰医著全集》摘录所有相关医案及门诊简记,统计心系病证总体及中风、心悸、眩晕的用药频率,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冉雪峰治疗心系病证主要用药为降气、重镇潜阳、养心安神、活血通络及收涩敛阴者,治疗中风主要用药为引血下行、重镇降逆、化痰开窍和通腑降气者,治疗心悸主要用药为重镇安神、养心安神和收敛浮神者,治疗眩晕主要用药为降气、重镇、滋养、收敛和化痰者.结论:冉雪峰治疗心系病证的用药有一定的规律,善于将升降和气血理论结合,善于调神宁心.

    作者:李勇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肾象解

    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特征,作为中医学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特有思维方式,象思维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医体系之中,“立象”是其典型特色.中医应用象思维完成了其独特的体系架构,以此指导应用其效虽经千年而无不验.就此通过对《黄帝内经》所载部分肾脏所应之象从解剖象、阴阳象、五行象及社会官制象4方面一一剖析,溯本求源地探讨其缘何立象,以援证中医象思维非无本之木亦非空想而来.

    作者:董野;鞠宝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五苓散儿科疑难应用

    五苓散具有健脾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功效,广泛用于儿科临床.笔者用其治疗前胸汗出、手足面黄、顽固遗尿等疑难杂症均获良效.

    作者:林燕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六味地黄丸辅助辨治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六味地黄丸辅助辨治结核性脑膜炎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9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按入院单双顺位分为2组,单数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双数46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六味地黄丸.对2组患者治疗效果包括结核中毒症状消失时间、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颅内高压消失时间、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进行观察,同时比较激素治疗的反跳率.结果:研究组结核中毒症状消失时间、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颅内高压消失时间、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研究组头晕评分略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毒副反应包括纳差、呕吐、关节痛、皮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无1例发生激素反跳,对照组3例,反跳率为10.8%,对照组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昧地黄丸对结核性脑膜炎有辅助治疗作用,同时降低毒副反应.

    作者:莫晨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医学术史中“现代八纲辨证”起源中的“虚假”

    目的:从《黄帝内经》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与“现代八纲辨证”之间关系,分析“现代八纲辨证”起源于《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虚假”.方法:从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角度,运用《知识考古学》方法对“现代八纲辨证”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间起源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运用从来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中获得新方法去分析中医学术史,还原中医学术史的历史真相,对于提高中医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于晓通;李成卫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血府逐瘀汤对大鼠后肢缺血模型血管新生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对大鼠缺血后肢模型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采用白及微球悬液栓塞法制作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并在造模后第3天低位截肢,分别在截肢术后第36小时和第48小时取材肉芽组织,常规病理切片观察各组样本缺血修复情况并计数局部血管数量.结果:SD大鼠栓塞术后第1天即表现为肢体发绀、跛行或拖拽,持续加重;截肢术后36 h,常规剂量和高剂量药物组的血管数量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尤以高剂量药物差异显著;术后48 h常规剂量药物失效,高剂量药物的血管数量仍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结论:血府逐瘀汤能短期促进肉芽组织的血管新生和促进缺血组织修复.

    作者:施伟丽;苏晓艳;庄淑美;胡雅琼;高冬;宋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高血压病四象体质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索朝医四象体质类型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5月至2012月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体检中心调查的样本数据库,对纳入对象进行四象体质类型与血压水平调查,统计方法采用chi-squre test、Student's t-test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少阴人比较,太阴人的相对危险度呈3.082倍(95% CI:1.639-5797)增高;调整性别、年龄、学历、吸烟、饮酒、运动时,与少阴人比较,太阴人的相对危险度呈3.030倍(95% CI:1.520-6.039)增高.结论:太阴体质是高血压病的主要体质因素.

    作者:芦环玉;李海玉;韦舒研;刘奇;李盼盼;杨志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甘露消毒丹立方本旨探析

    甘露消毒丹为温病名方,通过以方测证的方法分析甘露消毒丹的组方思路.该方用药升降同施、宣导并用,着眼于给邪气以出路,注意恢复气机的流通,是临床治疗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之方剂.并探讨了甘露消毒丹与三仁汤的联系与区别,对甘露消毒丹证的病因病机、功效、主治症状及临床运用进行了重点阐述.通过以上论述旨在进一步挖掘甘露消毒丹的丰富内涵,更好地掌握其辨证规律,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王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96例宫外孕疗效观察

    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11月,我院妇科采取化浊祛瘀消癥通络中药联合甲氨蝶呤、米非司酮胶囊(Ⅱ)治疗宫外孕48例,并与同期仅采用西药治疗的48例同病种患者进行疗效比较,发现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现将治疗方法及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陈慧娟;刘晓萍;边文会;李佃贵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袁枚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

    袁枚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著名诗人,被誉为乾隆三大家.他心胸平和淡泊、自由洒脱,一生喜欢读书写作、游历登山、品茗种花,对饮食颇有见地,首次提出饮食卫生安全的理念.袁枚的生活习惯与情趣爱好蕴含着顺应自然、调和情志、饮食调养、起居有常、动静适宜等多种养生保健方法,其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情致高雅的生活方式值得人们学习借鉴.

    作者:周路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调脂颗粒治疗单纯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调脂颗粒治疗单纯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单纯性脂肪肝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1:1)分为2组.对照组50例给予口服脂必妥胶囊治疗,治疗组50例给予冲服调脂颗粒,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2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26例,显效17例,有效5例,其临床愈显率86.0%,总有效率96.0%;对照组治愈22例,显效14例,有效9例,其临床愈显率72.0%,总有效率90.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腊颗粒治疗单纯性脂肪肝有确切临床疗效,能够降低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甘油三脂,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佩江;李江;赵文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自拟益气活血降糖汤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分析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为突出中西医结合治疗DN优势,笔者近年来对部分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在控制血糖基础上联合应用自拟益气活血降糖汤效果较为可靠,现选择部分病例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表1显示,资料来自我院内分泌科门诊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9 ~ 60岁,平均年龄(45.8±6.9)岁;2型糖尿病病史6~18年,平均病史(9.2±2.6)年.

    作者:宋玉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药三七临床用药基源药材勘误

    通过对中药三七药用基源的系统分析,比较目前6种临床常见的同名易混品种与中国药典规定正品三七的各种差异,指出源于不同基源相关药材的功能主治、疗效特点、主要成分、药效作用等,为避免临床中“同名异物”及易混品种的可能错用,提供基础依据及临床鉴别注意事项,促进中药三七临床用药的正确性、合理性,提高使用的有效安全性.

    作者:秦平;刘超;魏雅川;卢贺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