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联合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节律的影响

张庆成;张向峰;汪承炜;潘桂华

关键词:心肌梗死, 血栓,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心脏节律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冠状动脉血栓抽吸联合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节律的影响.方法 对79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冠状动脉血栓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其中38例行急诊直接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联合PCI介入术(急诊介入组),41例行择期PCI介入术(择期介入组);观察2组术后2周及1 a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术后2周及1 a择期介入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急诊介入组(x2=12.012,P<0.05;x2 =11.737,P<0.05).结论 急诊直接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联合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冠状动脉血栓安全、有效,可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雷莫司琼对全甲状腺切除术后女性患者恶心及呕吐的预防作用

    目的 观察雷莫司琼对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女性患者术后恶心及呕吐的预防作用.方法 130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雷莫司琼组各65例,2组均采用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预计手术结束前20 min,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雷莫司琼组静脉注射雷莫司琼0.3 mg.观察2组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雷莫司琼组术后6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6~24 h,>24~48 h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雷莫司琼组术后各时间点恶心、呕吐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莫司琼可降低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下女性患者全甲状腺切除术后恶心及呕吐发生率,术后6h内作用较明显.

    作者:李兰;王秀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胸外科术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开胸术后发生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开胸术后发生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开胸术中及术后输血10例,其中6例输血800 mL以上;术后24 h补液量3L以上者14例;手术时间>3~4 h者7例,≥4h者8例;术后有效咳嗽功能差者12例,15例发生肺部感染,行气管插管辅助呼吸12例,气管切开辅助呼吸7例,带机时间3 d~3周;17例恢复,2例死亡.结论 术中及术后输血、补液较多,手术时间较长,术后有效咳嗽功能差,术后发生肺部感染与开胸术后患者发生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关.

    作者:庞彬;苏雪娟;丁旭青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组织抑制因子-1在老年犬持续性心房颤动心房组织中表达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及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1在老年犬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心房肌组织中表达变化及其与心房颤动及纤维化发生的关系.方法 健康比格犬18只随机分为成年、老年窦性心律组各5只、成年、老年持续性房颤组各4只.采用Masson 三色法染色,计算胶原容积分数以测定纤维化程度,采用RT-PCR检测左心房MMP-9及TIMP-1的mRNA水平表达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其蛋白水平表达情况.结果 与成年窦性心律组比较,其余3组心房肌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增高(P<0.01);TIMP-1 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5),MMP-9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TIMP-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老年窦性心律组及老年持续性房颤组MMP-9 mRNA表达水平较成年窦性心率组升高(P<0.05);与成年持续性房颤组比较,老年持续性房颤组纤维化程度增加,胶原容积分数明显增高(P<0.05),TIMP-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结论 心房组织中MMP-9和TIMP-1基因表达失衡可能是影响胶原代谢、造成增龄性心房颤动时心房肌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之一,与增龄性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有关.

    作者:李发鹏;甘天翊;姜涛;张健;毛婷;汤宝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单纯修补术联合药物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单纯修补术联合药物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远期疗效.方法 采用开腹单纯修补术联合药物三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48例,术后随访6~3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疗程结束后1个月溃疡愈合率93.75%(45/48),术后1 a及2 a溃疡复发率分别为4.21%和5.93%;无因复发而再次行手术治疗者.结论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单纯修补术操作简单、安全,术后辅助药物三联疗法疗效满意.

    作者:高振兴;高振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乙胺碘呋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乙胺碘呋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患者30例,给予乙胺碘呋酮负荷剂量75~150mg/次,15~20 min静脉注射后以0.5~1.0 mg/min速度微量泵维持静脉注射,观察用药后15 min及1,2,24 h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用药后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期间患者均未出现QT间期明显延长、心功能恶化、室性心律失常加重或猝死;2例出现心动过缓者药物减量后心率恢复正常.结论 乙胺碘呋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恶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轻.

    作者:莫逆;陈海坚;梁金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髋臼骨折外科治疗进展

    髋臼骨折的治疗对骨科医生是一大挑战,切开复位内固定已经成为治疗移位髋臼骨折的金标准,未来微创将成为髋臼骨折治疗的方向.本文就髋臼骨折的外科治疗围手术期处理及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永明;陈亮;张耀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心源性晕厥5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心源性晕厥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心源性晕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心律失常性晕厥47例(87.0%),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5例,房室传导阻滞9例,心房颤动伴长间歇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11例,先天性长QT综合征1例,洋地黄中毒1例;器质性心脏病7例(13.0%),包括冠心病心肌缺血4例,主动脉瓣狭窄1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2例.经治疗44例(81.5%)未再发生晕厥.结论 心源性晕厥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及时合理治疗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冯振勤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尿胱抑素C联合尿转铁蛋白与尿β2-微球蛋白联合尿微量白蛋白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价值

    目的 探讨尿胱抑素C(cystatin C,Cyst C)和尿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联合检测与尿β2-微球蛋白(β2 -microglobulin,β2-MG)和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LB)联合检测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23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mALB≤30mg/24 h者118例为A组,mALB>30~220 mg/24 h者120例为B组;21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C组.采用ELISA法检测尿Cyst C,TRF,β2-MG,mALB,比较尿Cyst C和尿TRF联合检测与尿β2 -MG和mALB联合检测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经非参数检验分析,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Cyst C的AUC(0.645)<尿β2-MG AUC(0.794),尿TRF的AUC (0.783)>尿mALB的AUC(0.768);尿mALB和β2-MG二者联合检测阳性率60.9%高于尿CystC和TRF二者联合检测阳性率51.3% (P<0.01).结论 2种联合检测方法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均有价值.

    作者:刘凯;陆晨;刘红;刘颖;赵红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药物支架置入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8例,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于支架置入后36 h~5 d;血栓形成后12例行急诊冠状动脉内尿激酶溶栓,11例存活,1例死亡;3例未行冠状动脉尿激酶溶栓者中1例存活,2例死亡.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为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冠状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逯保军;高爱玲;李莉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发作性睡病误诊1例报道

    1 临床资料患儿,男,6岁,以“白昼睡眠增多,双下肢无力8个月”为主诉于2011年2月就诊.8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伴腹痛,持续约10 min后自行缓解,缓解后活动正常,每日发作2~3次,无意识丧失及四肢抽搐,于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显示:右颞叶蛛网膜囊肿、透明膜囊肿,未明确诊断,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患儿仍每日发作,并逐渐出现精神差,睁眼无力,睡眠增多,走路无力,易跌倒等症状.7个月前患儿突然出现剧烈头痛,伴意识丧失、双眼上翻、口吐白沫、四肢抽搐,持续约2 min后自行缓解,当日发作2次后再次至当地医院就诊,入院后未再发生四肢抽搐,但入院当日出现烦躁不安、打人、撕咬被褥等症状,住院第2天出现幻觉,恐惧不敢睡觉.

    作者:邹慧莉;陈国艳;杨婷;宿长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联合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节律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冠状动脉血栓抽吸联合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节律的影响.方法 对79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冠状动脉血栓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其中38例行急诊直接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联合PCI介入术(急诊介入组),41例行择期PCI介入术(择期介入组);观察2组术后2周及1 a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术后2周及1 a择期介入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急诊介入组(x2=12.012,P<0.05;x2 =11.737,P<0.05).结论 急诊直接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联合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冠状动脉血栓安全、有效,可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

    作者:张庆成;张向峰;汪承炜;潘桂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甲状腺癌组织中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分为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阳性浸润者(A组)与单独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者(B组),均行术后颈部淋巴结组织病理检查,比较2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结果 A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27.78%)低于B组(78.1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乳头癌组织中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情况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牛少雄;木拉提·沙特巴尔德;袁明;牛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25例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 总结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行手术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行气管插管治疗7例;行大动脉调转术21例,Nikaidoh术3例,Rastelli术1例,手术时间210~500 min;术后1d死亡1例,因严重并发症放弃治疗1例.结论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应尽早行手术治疗,术前维持有效氧饱和度、术后加强心功能维护、积极处理并发症有利于降低围手术期风险.

    作者:姚艺;龚芳;李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不典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8例误诊分析

    目的 总结不典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误诊原因,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不典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误诊为冠心病5例,周期性麻痹3例,慢性结肠炎3例,肝炎肝硬化、风湿性心脏病、糖尿病、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支气管哮喘、肺结核各1例;误诊时间15 d~6个月;确诊后给予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症状好转.结论 了解非典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表现,及时行甲状腺功能检查,可避免误诊.

    作者:曲东显;王艳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1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临床资料.结果 吻合口瘘发生于术后5~14 d,平均7d;均经综合治疗后痊愈,愈合时间8~12 d;未行肠造瘘及2次手术.结论 术前充分准备、术中严密操作可预防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正确放置引流管及灌洗引流、有效控制感染并应用生长抑素等,有助于吻合口瘘愈合.

    作者:杜荣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 1例院外人工流产致大出血者拒绝保守治疗,行子宫切除术;另5例B超检查确诊,其中2例行局部病灶切除术,保留生育功能;3例给予甲氨喋呤全身及局部用药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成功.结论 超声检查有助于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的诊断;甲氨喋呤全身及局部用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王玉婷;郭广林;郭红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高敏C反应蛋白对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价值.方法 测定96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及11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血清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组血清hs-CRP及IM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hs-CRP可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测.

    作者:刘国玲;李宜川;尤丽菊;芦琨;胡灵卫;孟凡良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活性维生素D3对大鼠早期糖尿病肾病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活性维生素D3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的预防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型糖尿病组(T2DM组)、2型糖尿病活性维生素D3干预组(干预组)各10只.对照组饲以普通饲料,T2DM组及干预组饲以高脂高糖饲料喂养6周后,干预组大鼠给予活性维生素D3灌胃,T2DM组给予等量花生油灌胃,7周后检测3组24 h尿蛋白水平,观察大鼠肾脏组织形态学和肾功能、血生化指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组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1,CD6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情况.结果 T2DM组大鼠三酰甘油、血糖、24 h尿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尿素氮、体质量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24 h尿蛋白、血糖、肾质量高于对照组,尿素氮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胆固醇、24 h尿蛋白低于T2DM组,肾质量和体质量高于T2DM组(P<0.01);T2DM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CD68和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干预组(P<0.01).结论 活性维生素D3可通过抑制糖尿病大鼠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1、CD68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等细胞因子表达,抑制巨噬细胞浸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有预防保护作用.

    作者:马丽娟;杜国利;赵琦英;朱筠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新生儿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感染途径及主要致病菌,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4 865例患儿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8.02%,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38.72%),其次为血液、皮肤、黏膜、胃肠道等;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感染、多重耐药菌有上升趋势;早产、低体重儿,气管插管,应用抗生素及抗生素使用时间>7 d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13.29%,11.02%,28.91%,9.53%及16.68%;住院时间长者医院感染率增高.结论 新生儿是医院感染高发人群,针对新生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感染途径、致病菌特点,加强监测,采取预防措施,可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张亭;张君平;王晓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对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患者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的水平.方法 30例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观察组)与3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并比较2组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与心脏彩超指标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r=-0.395,P<0.01)、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舒张晚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r=-0.292,P<0.05)、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r=-0.529,P<0.01)呈负相关,与左心房内径(r=0.300,P<0.05)及左心室后壁厚度(r=0.262,P<0.05)呈正相关;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与舒张功能分级、NYHA分级明显相关(P<0.01);N-末端脑钠肽前体诊断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AUC为0.702,佳诊断界值127.58 pg/mL,此时灵敏度为63.3%,特异度为83.3%.结论 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对诊断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及评价心力衰竭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作者:周文君;姚亚丽;邓爱云;张璐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