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语用充实视角下《伤寒论》反义同词现象及翻译策略论析

张琼;张淼

关键词:语用充实, 《伤寒论》, 反义同词, 翻译策略
摘要:目的:探讨《伤寒论》中的反义同词现象及其变化源流,进一步探索其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医词汇翻译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观察《伤寒论》条文中出现的反义同词,探讨形成原因并总结其特点,从语用充实的视角出发,探索翻译策略.结果:翻译反义同词首先要了解具体含意,将所涉及的词义结合语境和医理考虑,并根据语境进行语用充实,考虑译入语的语法、词汇特征等选择合适的翻译.结论:反义同词现象在《伤寒论》中广泛存在,正确理解并翻译对条文理解和临床治疗意义重大,反义同词在翻译过程中需进行适当的语用充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章永红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经验探微

    章永红教授指出脾胃亏虚,冲任受损是妇科恶性肿瘤的病机之本,水湿、气滞、血瘀、痰结是主要的病理因素,病程的不同时期可伴有肝脾肾之阴阳亏虚.治疗当以健运脾胃,调补冲任治其本,祛邪解毒治其标,适时调和肝脾肾之阴阳.

    作者:彭海燕;夏宁俊;章永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中医证型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各中医证型之间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依据围绝经期综合征诊断标准选取符合标准的围绝经期妇女70名,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析内膜-中层厚度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肝肾阴虚、肝郁气滞型患者多于心脾两虚及阴阳两虚患者,且前两型患者CIMT不同程度的增厚,即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各个证型之间(尤其是肝肾阴虚与肝郁气滞型)CIMT厚度呈逐渐增厚趋势,二者呈正相关,提示我们对围绝经期妇女在进行中医药治疗的同时应定期检查颈动脉的超声常规检查,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

    作者:余虹;胡海;万青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住院的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81人按2∶1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依据《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给予抗感染等综合治疗的同时,治疗组接受中医辨证治疗,疗程为5~7d,观察治疗前后7d患者的免疫功能.结果:2组治疗后血白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变化(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间治疗后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的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M(IgM)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能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

    作者:何晓蕴;侯一军;秦芳;王书方;尹璐;周云芝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证候要素的诊断依据是症状的临床特征

    证候的诊断依据是症状的组合,证候要素的诊断依据是症状临床特征的组合.症状的临床特征包括症状的部位特征、性质特征、功能特征和加重缓解因素.症状的部位特征和功能特征常是病位要素的诊断依据,症状的性质特征和加重缓解因素常是病性要素的诊断依据.

    作者:于东林;张磊;王义国;张启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清代医家戴天章温病辨治特色探析

    清代医家戴天章对瘟疫的论治以及温病学说的发展和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故从鉴别寒温5种辨法、辨治温病兼夹证、创立治疫五法等3个方面对戴天章《广瘟疫论》中温病辩治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医学思想和辨治经验对于现今研究传染性和流行性疾病的证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作者:毕岩;孙大中;岳冬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养生抗衰老重在调理五脏功能探析

    目的:进一步研究调理五脏功能在养生抗衰老中的重要作用,为养生抗衰老提供服务方案.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1年1月来我院进行健康查体的80例中老年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传统养生基础上加用“寿而康”制剂,对照组仅采用传统养生方法,观察2组养生和抗衰老效果.结果:观察组在SOD活性和白细胞介素Ⅰ活性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调理五脏功能在养生抗衰老中起重要作用,“寿而康”制剂是中老年人增强新陈代谢机能的佳滋补养品,能够起到显著的养生抗衰老作用.

    作者:张宇;张小卿;吴景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伤寒论》“差”字音义考

    《伤寒论》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理法方药俱全,为外感疾病诊治及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注释各家将《伤寒论》中“差”字义训为“痊愈”,字音训为chài.故从字形起源及音义演变、临床治疗疾病的实际情况、方言的发音、释义等方面来考证《伤寒论》中“差”字当读chā,字义当为病情减轻.此助于更好地理解张仲景具体条文的本义,把握其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作者:李国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中医药序贯疗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观察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异常性疾病,是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刘英杰教授根据不同月经分期采取中药序贯疗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林静;张艳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刍议独取寸口诊法与肺经的联系

    独取寸口诊法选取肺经寸口部位作为全身脉诊的缩影,是中医整体观念和全息理论的体现.其原因有五:一是肺为十二经循行之首,五脏六腑之终始;二是气为血之帅,脉的运行以气为主导;三是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四是肺朝百脉,人体气血无一不会聚于肺;五是寸口为肺经输穴和经穴所在,经气转变的重要位置.

    作者:徐刚;魏红;依秋霞;庞蕾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实地调查应该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如何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或者说哪些方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专家指出,科学方法是科学的灵魂,科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方法[1].甚至有人提出当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面临众多的困惑,归根到底是方法论的问题[2].尽管方法学问题并不一定会比理论研究的朝向或其他问题更为重要,但方法学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的重要性确是毋容置疑.

    作者:胡镜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135例支气管哮喘临床辨证施护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辨证施护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5例支气管哮喘住院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辨证分为发作期(冷哮、热哮及虚哮)、缓解期(肺脾气虚证及肺肾气虚证)共5个证型,根据相应证型选择护理方案,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有效率88.89%,各证型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期间各护理组间未发现护理并发症.结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护均能收到满意疗效,突出了中医护理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的优势.

    作者:徐洪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蔡连香治疗复发性流产的思路和经验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指连续遭受2次及2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属于中医学“滑胎”范畴.随着人们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妇女婚育年龄推迟、不良孕产史增加、不孕症接受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者日趋上升,该病在我国的发生率呈急剧上升趋势[1].西医学认为,引起RSA的常见原因与染色体异常、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殖器官畸形和感染等多因素相关,除此之外仍有近50%以上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病因不明[2].目前西医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为补充黄体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维生素E、叶酸以及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等.在临床由于本病往往难以及时明确病因,而无法采取特异性治疗方法,一些方法未得到推广运用.

    作者:谢京红;李海玉;张瑶;韩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调肾方合氯沙坦钾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

    依据辨证论治的法则,对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病运用调肾方联合氯沙坦钾治疗,通过临床观察并经统计学处理,得出结论为治疗高血压病能获得更优的临床效果,能稳定地控制患者血压的变化,有效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

    作者:王仑;贾海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活血降糖饮对长期高脂饲料喂养大鼠肝脏和脂肪组织GLP-1R及GLUT-4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活血降糖饮对长期高脂饲料喂养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长期(28周)高脂喂养建立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将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中药组(活血降糖饮)、贝特组(非诺贝特、阳性对照),另设正常对照组.药物干预治疗后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并测定各组大鼠血脂及相关蛋白表达、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肝脏甘油三酯(TG)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OGTT、IRT明显改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NEFA)明显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肝组织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GLP-1R)蛋白、肝组织、脂肪组织葡萄糖转运体-4(GLUT-4)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肝脏脂肪沉积减少,TG含量明显下降,脂肪组织GLP-1R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降糖饮可有效治疗大鼠高脂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肝脏脂肪沉积,增加肝组织GLP-1R、GLUT-4及脂肪组织GLUT-4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刘德亮;李惠林;渠昕;赵恒侠;肖小惠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脑梗死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与中医中风病诊断

    目的:探讨脑梗死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的构成及不同亚型与中医中风病诊断的关系.方法:收集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336例,按照OCSP分型标准分为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后循环梗死型(POCI)和腔隙性梗死型(LACI),并按照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及评价标准》进行中风病诊断,分析OCSP不同亚型与中风病诊断的关系.结果:西医脑梗死及中医中风病总体诊断符合率76.2%,OCSP分型各亚型构成比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TACI10.7%和100%,PACI30.4%和97.1%,POCI33.9%和71.9%,LACI25.0%和46.4%.TACI和POCI、LACI之间、PACI和POCA、LACI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ACI和POCI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CI和PACI基本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而前循环和后循环、腔隙性梗死之间差异明显.结论:西医脑梗死与现有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的不完全等同,现有中医中风病的诊断应参考现代理化检测特别是影像学结果.

    作者:吴新贵;温春胜;李小婵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银杏叶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Nestin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GbE)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Nest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7d龄SD大鼠制备HIBD模型,随机分为GbE治疗组、生理盐水(NS)治疗组和假手术组,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GbE对脑组织Nestin 表达的影响.结果:脑组织Nestin的表达在NS治疗和GbE治疗3d开始增高,7d达到高峰,GbE治疗组与假手术组和NS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bE可提高HIBD大鼠脑组织Nestin的表达,具有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宋文秀;卢飞艳;王艳萍;吴晓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热敏通道与中药的四气学说

    中药的四气理论与人体的寒热温凉感受密切相关,而热敏通道理论是解释人体寒热温凉的分子机制之一.许多典型的寒热中药其有效成分是热敏通道的激动剂.热敏通道理论除可以解释部分中药的药性外,还可以作为中药寒热分类的依据,也可以作为中药寒性热性定量研究的工具.

    作者:高琳;赵红霞;杨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肾气亏虚型OA未病临床诊断试验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骨性关节炎(OA)患者尿液中Ⅱ型胶原C-端肽(CTX-Ⅱ)、血清中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水平与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其作为OA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指标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OA患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同期确诊的健康人的尿液中CTX-Ⅱ和血清中COMP水平.结果:与健康人群组比较,肾气亏虚型OA未病组与肾气亏虚型OA已病组CTX-Ⅱ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肾气亏虚型OA未病组、肾气亏虚型OA已病组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组COMP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X-Ⅱ和COMP可作为OA辅助检查指标用于OA的早期诊断.

    作者:宋庆慧;王金洪;何丽清;杨丽平;朱嘉;李莉;马渊;孔焕宇;张万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万密斋儿科疾病诊疗特色探析

    明代著名临证医学家万密斋在儿科疾病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后世影响深远,对当今儿科仍具有借鉴启迪作用.笔者潜心研读其儿科相关著作,认为其儿科疾病诊疗特色鲜明:在诊断方面虽四诊合参但更突出望诊;在辨证论治方面总以五脏统病,法随脏立;在治疗方面以固护脾胃、滋养阴津、扶助正气为主;在遣方用药方面力求精专,性味平和;在痘疹诊疗方面沉潜秘旨,发挥奥义.

    作者:文颖娟;潘桂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晋唐时期中医痹病证治特色初探

    晋唐时期,中医学在基础理论与临床研究方面有了全面发展,该时期诸多医家对中医痹病的病因病机及脉象理论进行了深入阐述和发挥,对痹病的证候分类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创新与发展,整理并创制了一系列治疗痹病的有效方剂,尤其是开创了诸多行之有效的痹病外治疗法,按理、法、方、药四位一体的方式重构并完善了痹病的证治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诊治痹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作者:文彬;贺松其;贾文燕;孙海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