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京红;李海玉;张瑶;韩冉
探讨杨秉秀教授运用“调周法”治疗月经病的经验.她认为治疗月经病应根据妇女月经周期4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遵循月经周期阴阳消长、气血盈亏变化的节律,参照B超子宫内膜厚度、基础体温曲线采取中医调周疗法,以补肾滋阴、补肾活血、补肾助阳、活血调经为立法公式,阶段性、周期性、序贯式用药,以燮理阴阳平衡,建立规律的月经周期.
作者:徐慧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去卵巢骨质疏松症大鼠下丘脑Leptin蛋白水平,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的发病机制以及补肾中药复方的疗效机理.方法:去卵巢复制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实验设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补肾中药复方组、钙尔奇D组、骨疏康组,灌胃给药12周.应用XR-36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股骨骨密度,Western Blot检测下丘脑Leptin蛋白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股骨骨密度明显降低,下丘脑Leptin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补肾中药复方组、骨疏康组股骨骨密度明显升高;补肾中药复方组下丘脑Leptin蛋白水平明显降低.结论:下丘脑Leptin蛋白水平升高可能是PMOP发病的机制之一;补肾中药复方可能通过降低下丘脑Leptin蛋白水平,有效防治PMOP,其作用优于钙尔奇D和骨疏康.
作者:王剑;郑洪新;刘研;张锦萍;刘剑辉;宋光熠;刘瑞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住院的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81人按2∶1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依据《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给予抗感染等综合治疗的同时,治疗组接受中医辨证治疗,疗程为5~7d,观察治疗前后7d患者的免疫功能.结果:2组治疗后血白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变化(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间治疗后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的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M(IgM)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能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
作者:何晓蕴;侯一军;秦芳;王书方;尹璐;周云芝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指连续遭受2次及2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属于中医学“滑胎”范畴.随着人们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妇女婚育年龄推迟、不良孕产史增加、不孕症接受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者日趋上升,该病在我国的发生率呈急剧上升趋势[1].西医学认为,引起RSA的常见原因与染色体异常、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殖器官畸形和感染等多因素相关,除此之外仍有近50%以上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病因不明[2].目前西医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为补充黄体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维生素E、叶酸以及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等.在临床由于本病往往难以及时明确病因,而无法采取特异性治疗方法,一些方法未得到推广运用.
作者:谢京红;李海玉;张瑶;韩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骨性关节炎(OA)患者尿液中Ⅱ型胶原C-端肽(CTX-Ⅱ)、血清中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水平与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其作为OA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指标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OA患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同期确诊的健康人的尿液中CTX-Ⅱ和血清中COMP水平.结果:与健康人群组比较,肾气亏虚型OA未病组与肾气亏虚型OA已病组CTX-Ⅱ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肾气亏虚型OA未病组、肾气亏虚型OA已病组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组COMP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X-Ⅱ和COMP可作为OA辅助检查指标用于OA的早期诊断.
作者:宋庆慧;王金洪;何丽清;杨丽平;朱嘉;李莉;马渊;孔焕宇;张万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为发生于鼻黏膜的变态反应,临床表现为鼻塞、鼻痒、连续性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其证候特点属于中医学“鼻鼽”、“鼽”等范畴.古代医家大多认为其病因病机内为肺、脾、肾三脏虚损,外因风寒干扰鼻窍,而少数认为系火热所致.故分别就“肺阳”学说在指导认识AR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中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认为AR病因虽内为脾肺肾三脏虚弱、外为外邪刺激干扰,但病位在“肺”,关键在肺阳.
作者:谢平金;卢锦东;胡伟雄;刘成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提出肿瘤的发生是元气虚弱、生化异常所致,肿瘤热与气火失调密切相关,是元气虚弱、不能敛降阴火、阴火上冲所致.甘温除热的补中益气汤是治疗肿瘤热的代表方剂,通过理论探讨及病案举隅证实“甘温除热”法治疗肿瘤热之可行性.
作者:李晶;史会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探讨唐容川《血证论》所述“失血家”的诊治特点,指出唐容川在治疗见于“失血家”的诸多病证时,活用补血之法,善行和解之治,慎用攻邪之品,对临床诊治血证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作者:李艳彦;梁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晋唐时期,中医学在基础理论与临床研究方面有了全面发展,该时期诸多医家对中医痹病的病因病机及脉象理论进行了深入阐述和发挥,对痹病的证候分类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创新与发展,整理并创制了一系列治疗痹病的有效方剂,尤其是开创了诸多行之有效的痹病外治疗法,按理、法、方、药四位一体的方式重构并完善了痹病的证治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诊治痹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作者:文彬;贺松其;贾文燕;孙海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辨证施护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5例支气管哮喘住院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辨证分为发作期(冷哮、热哮及虚哮)、缓解期(肺脾气虚证及肺肾气虚证)共5个证型,根据相应证型选择护理方案,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有效率88.89%,各证型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期间各护理组间未发现护理并发症.结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护均能收到满意疗效,突出了中医护理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的优势.
作者:徐洪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的反义同词现象及其变化源流,进一步探索其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医词汇翻译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观察《伤寒论》条文中出现的反义同词,探讨形成原因并总结其特点,从语用充实的视角出发,探索翻译策略.结果:翻译反义同词首先要了解具体含意,将所涉及的词义结合语境和医理考虑,并根据语境进行语用充实,考虑译入语的语法、词汇特征等选择合适的翻译.结论:反义同词现象在《伤寒论》中广泛存在,正确理解并翻译对条文理解和临床治疗意义重大,反义同词在翻译过程中需进行适当的语用充实.
作者:张琼;张淼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本草图经》是本草学文献中的重要著作,故从详述产地、讲求道地,描述翔实、图文并茂,禁忌明确、指导食用,分类详尽、鉴别有据,广引文献、更具参考等6个方面阐述了《本草图经》果部的研究特色,充实了《本草图经》的研究特点,并为现代临床应用尤其是食物治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作者:胡亚男;赵树明;李萍;苏颖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虚实夹杂为主要表现的虚损性疾病,临床治法变化多样,通过近几年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研究,总结了蠲痹扶正原则.并在此原则指导下治疗,对阻断类风温关节炎的关节病变进展、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防止关节致残、减少化学药物毒副作用等较常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作者:袁立霞;刘寨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杨士瀛重视五脏,对五脏功能从五脏相关角度论述有独到见解.其一,对心脾、心肾、脾肾、肺肾的相关性有精彩论述,首提心为脾母、心脾之气相通,肾主纳气、脾喜燥、肾喜润等观点.其二,以五脏为纲认识疾病,概括了五脏疾病的规律,对《内经》五实、五虚证做了新的阐释,对五脏阴阳虚实与营卫气血辨证做了提纲挈领的论述.其三,以五脏为纲分类辨证,突出体现在对中风、痫症、疳症、疮疹和惊风等病的五脏辩证上且独具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孙理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腺样体肥大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中医文献中并无明确记载,目前基础理论研究还不充分.笔者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做了探讨,将本病分为二期论治,并举案说明.
作者:孙桂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伤寒论》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理法方药俱全,为外感疾病诊治及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注释各家将《伤寒论》中“差”字义训为“痊愈”,字音训为chài.故从字形起源及音义演变、临床治疗疾病的实际情况、方言的发音、释义等方面来考证《伤寒论》中“差”字当读chā,字义当为病情减轻.此助于更好地理解张仲景具体条文的本义,把握其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作者:李国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谢强教授将严复先生提出的翻译三字准则“信达雅”引申到中医临床作为针刺的理想境界.认为针刺之“信”即精确,体现在辨证无误及取穴精准;针刺之“达”即经气通达,可运用通经接气针法帮助经气直达病灶;针刺之“雅”即医患关系和谐,医者一方面通过治神以增强对经气的感知及把握,另一方面通过对患者的调神以释除恐针心理,使其适应针刺提高针感加速得气,医患双方共同调神从而达成和谐气场,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李丛;周蓝飞;谢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综合疗法对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120例诊断为颈性眩晕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针刀组、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GB)及常规非手术治疗组)和治疗组:针刀+SGB组,每组各30例.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变化,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组针刀+ SGB组较对照组3组之任一疗法改善均更明显.针刀+SGB组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中针刀疗法有效率为86.6%,SGB疗法有效率为86.6%,常规非手术疗法有效率为76.7%,4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4组治疗颈性眩晕均有效果,而SGB+针刀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效果更好,具有疗效叠加作用.
作者:田向东;谢国庆;王庆甫;杜春林;余军;时宗庭;杨骁侠;薛志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证候要素与血栓常规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入院时的四诊信息对256例ACI患者进行证候要素评分,同时在使用抗凝药前检测血栓常规.结果:风证、痰证、瘀证的D-二聚体、vWF显著高于火证、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风证的要素评分与Fib、D-二聚体、vWF呈负相关,火证的要素评分与D-二聚体、vWF呈负相关,痰证、瘀证的要素评分与Fib、D-二聚体、vWF呈正相关,ATⅢ与气虚证的要素评分呈负相关,与阴虚阳亢证的要素评分呈正相关.结论:D-二聚体、vWF与ACI实证要素明显相关,ATⅢ与虚证要素明显相关,D-二聚体和vWF可作为ACI风证、痰证、瘀证的分型依据.
作者:陈维铭;李晓波;钱涯邻;陈蓓蕾;马莉;何婷婷;张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清代医家戴天章对瘟疫的论治以及温病学说的发展和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故从鉴别寒温5种辨法、辨治温病兼夹证、创立治疫五法等3个方面对戴天章《广瘟疫论》中温病辩治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医学思想和辨治经验对于现今研究传染性和流行性疾病的证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作者:毕岩;孙大中;岳冬辉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