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刀疗法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颈性眩晕作用机制探讨及临床疗效观察

田向东;谢国庆;王庆甫;杜春林;余军;时宗庭;杨骁侠;薛志朋

关键词:颈性眩晕, 星状神经节阻滞, 针刀疗法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综合疗法对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120例诊断为颈性眩晕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针刀组、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GB)及常规非手术治疗组)和治疗组:针刀+SGB组,每组各30例.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变化,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组针刀+ SGB组较对照组3组之任一疗法改善均更明显.针刀+SGB组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中针刀疗法有效率为86.6%,SGB疗法有效率为86.6%,常规非手术疗法有效率为76.7%,4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4组治疗颈性眩晕均有效果,而SGB+针刀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效果更好,具有疗效叠加作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甘温除热”法治疗肿瘤热的临床观察

    提出肿瘤的发生是元气虚弱、生化异常所致,肿瘤热与气火失调密切相关,是元气虚弱、不能敛降阴火、阴火上冲所致.甘温除热的补中益气汤是治疗肿瘤热的代表方剂,通过理论探讨及病案举隅证实“甘温除热”法治疗肿瘤热之可行性.

    作者:李晶;史会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中药成方制剂》中含延胡索方剂组方规律研究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简称《中药成方制剂》)含延胡索方剂组方规律.方法:应用该平台V2.0软件以频次为核心,分析含有延胡索方剂中的常用药物、药对、核心组合.结果:明确含延胡索的方剂182首,配伍常用药物共435味,大多为活血、疏肝、益气、滋阴类药物,涉及主治疾病78种,同时选取应用频次高的中医疾病“胃痛”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延胡索多与行气养血、柔肝平肝类药物配伍,如香附、川楝子.结论: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药成方制剂》中含延胡索方剂的组方规律与临床应用实际相符,同时也为延胡索成方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马艳;申丹;雷云;许海玉;李忠意;李德凤;张毅;杨洪军;唐仕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语用充实视角下《伤寒论》反义同词现象及翻译策略论析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的反义同词现象及其变化源流,进一步探索其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医词汇翻译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观察《伤寒论》条文中出现的反义同词,探讨形成原因并总结其特点,从语用充实的视角出发,探索翻译策略.结果:翻译反义同词首先要了解具体含意,将所涉及的词义结合语境和医理考虑,并根据语境进行语用充实,考虑译入语的语法、词汇特征等选择合适的翻译.结论:反义同词现象在《伤寒论》中广泛存在,正确理解并翻译对条文理解和临床治疗意义重大,反义同词在翻译过程中需进行适当的语用充实.

    作者:张琼;张淼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杨秉秀运用“调周法”治疗月经病临床经验

    探讨杨秉秀教授运用“调周法”治疗月经病的经验.她认为治疗月经病应根据妇女月经周期4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遵循月经周期阴阳消长、气血盈亏变化的节律,参照B超子宫内膜厚度、基础体温曲线采取中医调周疗法,以补肾滋阴、补肾活血、补肾助阳、活血调经为立法公式,阶段性、周期性、序贯式用药,以燮理阴阳平衡,建立规律的月经周期.

    作者:徐慧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热敏通道与中药的四气学说

    中药的四气理论与人体的寒热温凉感受密切相关,而热敏通道理论是解释人体寒热温凉的分子机制之一.许多典型的寒热中药其有效成分是热敏通道的激动剂.热敏通道理论除可以解释部分中药的药性外,还可以作为中药寒热分类的依据,也可以作为中药寒性热性定量研究的工具.

    作者:高琳;赵红霞;杨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肾气亏虚型OA未病临床诊断试验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骨性关节炎(OA)患者尿液中Ⅱ型胶原C-端肽(CTX-Ⅱ)、血清中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水平与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其作为OA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指标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OA患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同期确诊的健康人的尿液中CTX-Ⅱ和血清中COMP水平.结果:与健康人群组比较,肾气亏虚型OA未病组与肾气亏虚型OA已病组CTX-Ⅱ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肾气亏虚型OA未病组、肾气亏虚型OA已病组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组COMP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X-Ⅱ和COMP可作为OA辅助检查指标用于OA的早期诊断.

    作者:宋庆慧;王金洪;何丽清;杨丽平;朱嘉;李莉;马渊;孔焕宇;张万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活血降糖饮对长期高脂饲料喂养大鼠肝脏和脂肪组织GLP-1R及GLUT-4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活血降糖饮对长期高脂饲料喂养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长期(28周)高脂喂养建立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将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中药组(活血降糖饮)、贝特组(非诺贝特、阳性对照),另设正常对照组.药物干预治疗后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并测定各组大鼠血脂及相关蛋白表达、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肝脏甘油三酯(TG)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OGTT、IRT明显改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NEFA)明显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肝组织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GLP-1R)蛋白、肝组织、脂肪组织葡萄糖转运体-4(GLUT-4)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肝脏脂肪沉积减少,TG含量明显下降,脂肪组织GLP-1R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降糖饮可有效治疗大鼠高脂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肝脏脂肪沉积,增加肝组织GLP-1R、GLUT-4及脂肪组织GLUT-4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刘德亮;李惠林;渠昕;赵恒侠;肖小惠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针刀疗法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颈性眩晕作用机制探讨及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综合疗法对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120例诊断为颈性眩晕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针刀组、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GB)及常规非手术治疗组)和治疗组:针刀+SGB组,每组各30例.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变化,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组针刀+ SGB组较对照组3组之任一疗法改善均更明显.针刀+SGB组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中针刀疗法有效率为86.6%,SGB疗法有效率为86.6%,常规非手术疗法有效率为76.7%,4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4组治疗颈性眩晕均有效果,而SGB+针刀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效果更好,具有疗效叠加作用.

    作者:田向东;谢国庆;王庆甫;杜春林;余军;时宗庭;杨骁侠;薛志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肺阳在过敏性鼻炎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探讨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为发生于鼻黏膜的变态反应,临床表现为鼻塞、鼻痒、连续性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其证候特点属于中医学“鼻鼽”、“鼽”等范畴.古代医家大多认为其病因病机内为肺、脾、肾三脏虚损,外因风寒干扰鼻窍,而少数认为系火热所致.故分别就“肺阳”学说在指导认识AR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中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认为AR病因虽内为脾肺肾三脏虚弱、外为外邪刺激干扰,但病位在“肺”,关键在肺阳.

    作者:谢平金;卢锦东;胡伟雄;刘成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本草图经》果部药物研究特色探析

    《本草图经》是本草学文献中的重要著作,故从详述产地、讲求道地,描述翔实、图文并茂,禁忌明确、指导食用,分类详尽、鉴别有据,广引文献、更具参考等6个方面阐述了《本草图经》果部的研究特色,充实了《本草图经》的研究特点,并为现代临床应用尤其是食物治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作者:胡亚男;赵树明;李萍;苏颖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陈士铎“补火生土”论剖析

    对于“补火生火”,陈士铎认为脾胃同属于土,但两者有别.脾为阴土,命门之火为水中之火,两者阴阳之性相近,故脾病责之于肾.胃为阳火,多阳盛火动之症,与相火即心包络关系更为密切,故胃病责之于心.但从组方用药来看,补心生胃之方也用温肾之药.可见,陈士铎“补火生土”虽分别脾胃但并未截然分开,只是侧重不同.陈士铎“补火生土”之方,不论治脾、治胃或是脾胃兼治,用药刚柔并济,温而不燥,润而不腻.

    作者:陈润花;张海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正交试验优选地榆总鞣质提取工艺

    目的:探讨正交试验优选地榆总鞣质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以地榆总鞣质的含量为提取工艺评价指标,以正交设计表考察乙醇浓度、回流时间、溶剂倍数和回流次数各个因素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地榆加80%乙醇,溶剂10倍,回流2次,每次回流1h.结论:提取工艺条件合理可行.

    作者:严玮;许建勇;姜晓燕;缪婧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刍议独取寸口诊法与肺经的联系

    独取寸口诊法选取肺经寸口部位作为全身脉诊的缩影,是中医整体观念和全息理论的体现.其原因有五:一是肺为十二经循行之首,五脏六腑之终始;二是气为血之帅,脉的运行以气为主导;三是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四是肺朝百脉,人体气血无一不会聚于肺;五是寸口为肺经输穴和经穴所在,经气转变的重要位置.

    作者:徐刚;魏红;依秋霞;庞蕾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分期论治小儿腺样体肥大临床观察

    腺样体肥大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中医文献中并无明确记载,目前基础理论研究还不充分.笔者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做了探讨,将本病分为二期论治,并举案说明.

    作者:孙桂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养生抗衰老重在调理五脏功能探析

    目的:进一步研究调理五脏功能在养生抗衰老中的重要作用,为养生抗衰老提供服务方案.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1年1月来我院进行健康查体的80例中老年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传统养生基础上加用“寿而康”制剂,对照组仅采用传统养生方法,观察2组养生和抗衰老效果.结果:观察组在SOD活性和白细胞介素Ⅰ活性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调理五脏功能在养生抗衰老中起重要作用,“寿而康”制剂是中老年人增强新陈代谢机能的佳滋补养品,能够起到显著的养生抗衰老作用.

    作者:张宇;张小卿;吴景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中医药序贯疗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观察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异常性疾病,是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刘英杰教授根据不同月经分期采取中药序贯疗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林静;张艳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蔡连香治疗复发性流产的思路和经验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指连续遭受2次及2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属于中医学“滑胎”范畴.随着人们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妇女婚育年龄推迟、不良孕产史增加、不孕症接受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者日趋上升,该病在我国的发生率呈急剧上升趋势[1].西医学认为,引起RSA的常见原因与染色体异常、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殖器官畸形和感染等多因素相关,除此之外仍有近50%以上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病因不明[2].目前西医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为补充黄体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维生素E、叶酸以及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等.在临床由于本病往往难以及时明确病因,而无法采取特异性治疗方法,一些方法未得到推广运用.

    作者:谢京红;李海玉;张瑶;韩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证候要素与血栓常规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证候要素与血栓常规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入院时的四诊信息对256例ACI患者进行证候要素评分,同时在使用抗凝药前检测血栓常规.结果:风证、痰证、瘀证的D-二聚体、vWF显著高于火证、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风证的要素评分与Fib、D-二聚体、vWF呈负相关,火证的要素评分与D-二聚体、vWF呈负相关,痰证、瘀证的要素评分与Fib、D-二聚体、vWF呈正相关,ATⅢ与气虚证的要素评分呈负相关,与阴虚阳亢证的要素评分呈正相关.结论:D-二聚体、vWF与ACI实证要素明显相关,ATⅢ与虚证要素明显相关,D-二聚体和vWF可作为ACI风证、痰证、瘀证的分型依据.

    作者:陈维铭;李晓波;钱涯邻;陈蓓蕾;马莉;何婷婷;张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脑梗死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与中医中风病诊断

    目的:探讨脑梗死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的构成及不同亚型与中医中风病诊断的关系.方法:收集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336例,按照OCSP分型标准分为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后循环梗死型(POCI)和腔隙性梗死型(LACI),并按照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及评价标准》进行中风病诊断,分析OCSP不同亚型与中风病诊断的关系.结果:西医脑梗死及中医中风病总体诊断符合率76.2%,OCSP分型各亚型构成比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TACI10.7%和100%,PACI30.4%和97.1%,POCI33.9%和71.9%,LACI25.0%和46.4%.TACI和POCI、LACI之间、PACI和POCA、LACI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ACI和POCI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CI和PACI基本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而前循环和后循环、腔隙性梗死之间差异明显.结论:西医脑梗死与现有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的不完全等同,现有中医中风病的诊断应参考现代理化检测特别是影像学结果.

    作者:吴新贵;温春胜;李小婵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135例支气管哮喘临床辨证施护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辨证施护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5例支气管哮喘住院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辨证分为发作期(冷哮、热哮及虚哮)、缓解期(肺脾气虚证及肺肾气虚证)共5个证型,根据相应证型选择护理方案,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有效率88.89%,各证型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期间各护理组间未发现护理并发症.结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护均能收到满意疗效,突出了中医护理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的优势.

    作者:徐洪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