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铭;李晓波;钱涯邻;陈蓓蕾;马莉;何婷婷;张丽
提出肿瘤的发生是元气虚弱、生化异常所致,肿瘤热与气火失调密切相关,是元气虚弱、不能敛降阴火、阴火上冲所致.甘温除热的补中益气汤是治疗肿瘤热的代表方剂,通过理论探讨及病案举隅证实“甘温除热”法治疗肿瘤热之可行性.
作者:李晶;史会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小儿呃逆是儿科常见疾病,由于婴幼儿神经及身体组织发育不完善,易对外界刺激反应过度,不良的外界刺激可使膈肌过度收缩导致呃逆发作.按摩法治疗本病操作简单,刺激较为温和,为适宜.手足分布有大量的运动、感觉神经,是感知、处理外界信息的直接部位,且心包经、肾经均与膈联系密切,故选取手足上的劳宫穴和涌泉穴作为穴位点压治疗.另外,也可选用耳穴的“耳中”和“膈”.针刺疗法刺激量大,可作为备选方案.
作者:张章;丁瑞庆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异常性疾病,是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刘英杰教授根据不同月经分期采取中药序贯疗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林静;张艳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HIV/AIDS患者γ δ-T细胞受体(TCR-γ链)多态性特征.方法:运用多重引物PCR片段荧光分析技术,对HIV/AIDS患者(n=30)的γ δ-T细胞受体(TCR-γ链)进行基因重排分子测定,并与健康人群比较.结果:与健康人群比较,HIV/AIDS患者的γ δ-T细胞受体(TCR-γ链)基因呈现单一化重组表达,其表面标志物受体的多样性出现损害.结论:HIV/AIDS患者γδ-T细胞受体TCR-γ链基因多态性变化,可以作为反映机体黏膜免疫系统状态的一个药物疗效评价指标,该技术的运用为中医药治疗HIV/AIDS患者免疫系统缺陷疾病的疗效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
作者:孙萌;刘颖;王克林;孙刚;王笑红;翟志光;孙佩珠;王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辨证施护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5例支气管哮喘住院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辨证分为发作期(冷哮、热哮及虚哮)、缓解期(肺脾气虚证及肺肾气虚证)共5个证型,根据相应证型选择护理方案,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有效率88.89%,各证型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期间各护理组间未发现护理并发症.结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护均能收到满意疗效,突出了中医护理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的优势.
作者:徐洪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结肠癌是临床治疗实践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通过结肠癌造模方法可以对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药物治疗效果等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当前结肠癌中西药治疗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故将主要从结肠癌造模实验及结肠癌中西药结合治疗两个角度对现有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韩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清代医家戴天章对瘟疫的论治以及温病学说的发展和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故从鉴别寒温5种辨法、辨治温病兼夹证、创立治疫五法等3个方面对戴天章《广瘟疫论》中温病辩治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医学思想和辨治经验对于现今研究传染性和流行性疾病的证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作者:毕岩;孙大中;岳冬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虚实夹杂为主要表现的虚损性疾病,临床治法变化多样,通过近几年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研究,总结了蠲痹扶正原则.并在此原则指导下治疗,对阻断类风温关节炎的关节病变进展、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防止关节致残、减少化学药物毒副作用等较常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作者:袁立霞;刘寨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晋唐时期,中医学在基础理论与临床研究方面有了全面发展,该时期诸多医家对中医痹病的病因病机及脉象理论进行了深入阐述和发挥,对痹病的证候分类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创新与发展,整理并创制了一系列治疗痹病的有效方剂,尤其是开创了诸多行之有效的痹病外治疗法,按理、法、方、药四位一体的方式重构并完善了痹病的证治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诊治痹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作者:文彬;贺松其;贾文燕;孙海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保元汤对小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细胞免疫的影响,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70例小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和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保元汤治疗,观察治疗后2组在细胞免疫指标上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在治疗前细胞集落和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CD3+、CD4+、CD8+、CD4+/CD8+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保元汤可增强小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细胞免功能,促进术后康复.
作者:钮林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依据辨证论治的法则,对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病运用调肾方联合氯沙坦钾治疗,通过临床观察并经统计学处理,得出结论为治疗高血压病能获得更优的临床效果,能稳定地控制患者血压的变化,有效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
作者:王仑;贾海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杨士瀛重视五脏,对五脏功能从五脏相关角度论述有独到见解.其一,对心脾、心肾、脾肾、肺肾的相关性有精彩论述,首提心为脾母、心脾之气相通,肾主纳气、脾喜燥、肾喜润等观点.其二,以五脏为纲认识疾病,概括了五脏疾病的规律,对《内经》五实、五虚证做了新的阐释,对五脏阴阳虚实与营卫气血辨证做了提纲挈领的论述.其三,以五脏为纲分类辨证,突出体现在对中风、痫症、疳症、疮疹和惊风等病的五脏辩证上且独具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孙理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为发生于鼻黏膜的变态反应,临床表现为鼻塞、鼻痒、连续性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其证候特点属于中医学“鼻鼽”、“鼽”等范畴.古代医家大多认为其病因病机内为肺、脾、肾三脏虚损,外因风寒干扰鼻窍,而少数认为系火热所致.故分别就“肺阳”学说在指导认识AR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中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认为AR病因虽内为脾肺肾三脏虚弱、外为外邪刺激干扰,但病位在“肺”,关键在肺阳.
作者:谢平金;卢锦东;胡伟雄;刘成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证候的诊断依据是症状的组合,证候要素的诊断依据是症状临床特征的组合.症状的临床特征包括症状的部位特征、性质特征、功能特征和加重缓解因素.症状的部位特征和功能特征常是病位要素的诊断依据,症状的性质特征和加重缓解因素常是病性要素的诊断依据.
作者:于东林;张磊;王义国;张启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探讨杨秉秀教授运用“调周法”治疗月经病的经验.她认为治疗月经病应根据妇女月经周期4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遵循月经周期阴阳消长、气血盈亏变化的节律,参照B超子宫内膜厚度、基础体温曲线采取中医调周疗法,以补肾滋阴、补肾活血、补肾助阳、活血调经为立法公式,阶段性、周期性、序贯式用药,以燮理阴阳平衡,建立规律的月经周期.
作者:徐慧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危北海教授为国家级老中医继承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擅长诊治肝胆病、脾胃病、代谢疾病、消化溃疡、慢性胃病和慢性结肠炎等,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有独到见解.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有关会议上指出: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并根据异型程度分轻中重度3级.目前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被认为是癌前病变,临床中发现高龄人群肠化发生率很高,60岁以上人群多数可出现肠化.有学者认为肠化是胃黏膜的一种退行性变,因慢性胃炎患者多表现出胃脘胀满、纳呆、打嗝、反酸、烧心、胃隐痛、恶心呕吐症状,个别患者还会出现咽喉部不适、胸骨后烧灼感或有舌炎表现.笔者有幸随师侍诊3年有余,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与同道探讨.
作者:刘慧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明代著名临证医学家万密斋在儿科疾病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后世影响深远,对当今儿科仍具有借鉴启迪作用.笔者潜心研读其儿科相关著作,认为其儿科疾病诊疗特色鲜明:在诊断方面虽四诊合参但更突出望诊;在辨证论治方面总以五脏统病,法随脏立;在治疗方面以固护脾胃、滋养阴津、扶助正气为主;在遣方用药方面力求精专,性味平和;在痘疹诊疗方面沉潜秘旨,发挥奥义.
作者:文颖娟;潘桂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部分阐明补肾健脾方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从而为阐明“脾肾相关”科学内涵提供进一步的实验依据.方法:建立脾肾两虚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阳性对照药、补肾方药、健脾方药及补肾健脾方药进行治疗.给药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的BMD,并采用ELISA法对外周血血清中VIP、MTL、GAS、OPG、RANKL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健脾方、补肾方和补肾健脾方均能提高脾肾两虚型骨质疏松大鼠的BMD,其中补肾健脾方的效果佳;健脾方对MTL、GAS、VIP的调节作用强于补肾方,补肾方对OPG、RANKL的调节作用强于健脾方,而补肾健脾方对上述指标的调节作用均明显强于以上两方.结论:补肾健脾方可通过上调OPG、MTL、GAS水平,并下调RANKL、VIP水平,从而达到对脾肾两虚型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且补肾健脾方疗效优于补肾方和健脾方,也进一步说明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治疗过程中,中医的脾肾两脏是密切相关的.
作者:李鸿泓;于峥;赵宏艳;易小烈;潘静华;刘红;李艳;王少君;陈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进一步研究调理五脏功能在养生抗衰老中的重要作用,为养生抗衰老提供服务方案.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1年1月来我院进行健康查体的80例中老年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传统养生基础上加用“寿而康”制剂,对照组仅采用传统养生方法,观察2组养生和抗衰老效果.结果:观察组在SOD活性和白细胞介素Ⅰ活性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调理五脏功能在养生抗衰老中起重要作用,“寿而康”制剂是中老年人增强新陈代谢机能的佳滋补养品,能够起到显著的养生抗衰老作用.
作者:张宇;张小卿;吴景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综合疗法对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120例诊断为颈性眩晕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针刀组、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GB)及常规非手术治疗组)和治疗组:针刀+SGB组,每组各30例.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变化,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组针刀+ SGB组较对照组3组之任一疗法改善均更明显.针刀+SGB组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中针刀疗法有效率为86.6%,SGB疗法有效率为86.6%,常规非手术疗法有效率为76.7%,4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4组治疗颈性眩晕均有效果,而SGB+针刀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效果更好,具有疗效叠加作用.
作者:田向东;谢国庆;王庆甫;杜春林;余军;时宗庭;杨骁侠;薛志朋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