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章;丁瑞庆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虚实夹杂为主要表现的虚损性疾病,临床治法变化多样,通过近几年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研究,总结了蠲痹扶正原则.并在此原则指导下治疗,对阻断类风温关节炎的关节病变进展、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防止关节致残、减少化学药物毒副作用等较常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作者:袁立霞;刘寨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腺样体肥大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中医文献中并无明确记载,目前基础理论研究还不充分.笔者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做了探讨,将本病分为二期论治,并举案说明.
作者:孙桂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危北海教授为国家级老中医继承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擅长诊治肝胆病、脾胃病、代谢疾病、消化溃疡、慢性胃病和慢性结肠炎等,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有独到见解.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有关会议上指出: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并根据异型程度分轻中重度3级.目前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被认为是癌前病变,临床中发现高龄人群肠化发生率很高,60岁以上人群多数可出现肠化.有学者认为肠化是胃黏膜的一种退行性变,因慢性胃炎患者多表现出胃脘胀满、纳呆、打嗝、反酸、烧心、胃隐痛、恶心呕吐症状,个别患者还会出现咽喉部不适、胸骨后烧灼感或有舌炎表现.笔者有幸随师侍诊3年有余,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与同道探讨.
作者:刘慧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依据辨证论治的法则,对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病运用调肾方联合氯沙坦钾治疗,通过临床观察并经统计学处理,得出结论为治疗高血压病能获得更优的临床效果,能稳定地控制患者血压的变化,有效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
作者:王仑;贾海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独取寸口诊法选取肺经寸口部位作为全身脉诊的缩影,是中医整体观念和全息理论的体现.其原因有五:一是肺为十二经循行之首,五脏六腑之终始;二是气为血之帅,脉的运行以气为主导;三是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四是肺朝百脉,人体气血无一不会聚于肺;五是寸口为肺经输穴和经穴所在,经气转变的重要位置.
作者:徐刚;魏红;依秋霞;庞蕾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伤寒论》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理法方药俱全,为外感疾病诊治及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注释各家将《伤寒论》中“差”字义训为“痊愈”,字音训为chài.故从字形起源及音义演变、临床治疗疾病的实际情况、方言的发音、释义等方面来考证《伤寒论》中“差”字当读chā,字义当为病情减轻.此助于更好地理解张仲景具体条文的本义,把握其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作者:李国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为发生于鼻黏膜的变态反应,临床表现为鼻塞、鼻痒、连续性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其证候特点属于中医学“鼻鼽”、“鼽”等范畴.古代医家大多认为其病因病机内为肺、脾、肾三脏虚损,外因风寒干扰鼻窍,而少数认为系火热所致.故分别就“肺阳”学说在指导认识AR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中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认为AR病因虽内为脾肺肾三脏虚弱、外为外邪刺激干扰,但病位在“肺”,关键在肺阳.
作者:谢平金;卢锦东;胡伟雄;刘成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杨士瀛重视五脏,对五脏功能从五脏相关角度论述有独到见解.其一,对心脾、心肾、脾肾、肺肾的相关性有精彩论述,首提心为脾母、心脾之气相通,肾主纳气、脾喜燥、肾喜润等观点.其二,以五脏为纲认识疾病,概括了五脏疾病的规律,对《内经》五实、五虚证做了新的阐释,对五脏阴阳虚实与营卫气血辨证做了提纲挈领的论述.其三,以五脏为纲分类辨证,突出体现在对中风、痫症、疳症、疮疹和惊风等病的五脏辩证上且独具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孙理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各中医证型之间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依据围绝经期综合征诊断标准选取符合标准的围绝经期妇女70名,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析内膜-中层厚度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肝肾阴虚、肝郁气滞型患者多于心脾两虚及阴阳两虚患者,且前两型患者CIMT不同程度的增厚,即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各个证型之间(尤其是肝肾阴虚与肝郁气滞型)CIMT厚度呈逐渐增厚趋势,二者呈正相关,提示我们对围绝经期妇女在进行中医药治疗的同时应定期检查颈动脉的超声常规检查,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
作者:余虹;胡海;万青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的构成及不同亚型与中医中风病诊断的关系.方法:收集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336例,按照OCSP分型标准分为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后循环梗死型(POCI)和腔隙性梗死型(LACI),并按照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及评价标准》进行中风病诊断,分析OCSP不同亚型与中风病诊断的关系.结果:西医脑梗死及中医中风病总体诊断符合率76.2%,OCSP分型各亚型构成比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TACI10.7%和100%,PACI30.4%和97.1%,POCI33.9%和71.9%,LACI25.0%和46.4%.TACI和POCI、LACI之间、PACI和POCA、LACI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ACI和POCI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CI和PACI基本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而前循环和后循环、腔隙性梗死之间差异明显.结论:西医脑梗死与现有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的不完全等同,现有中医中风病的诊断应参考现代理化检测特别是影像学结果.
作者:吴新贵;温春胜;李小婵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去卵巢骨质疏松症大鼠下丘脑Leptin蛋白水平,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的发病机制以及补肾中药复方的疗效机理.方法:去卵巢复制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实验设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补肾中药复方组、钙尔奇D组、骨疏康组,灌胃给药12周.应用XR-36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股骨骨密度,Western Blot检测下丘脑Leptin蛋白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股骨骨密度明显降低,下丘脑Leptin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补肾中药复方组、骨疏康组股骨骨密度明显升高;补肾中药复方组下丘脑Leptin蛋白水平明显降低.结论:下丘脑Leptin蛋白水平升高可能是PMOP发病的机制之一;补肾中药复方可能通过降低下丘脑Leptin蛋白水平,有效防治PMOP,其作用优于钙尔奇D和骨疏康.
作者:王剑;郑洪新;刘研;张锦萍;刘剑辉;宋光熠;刘瑞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部分阐明补肾健脾方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从而为阐明“脾肾相关”科学内涵提供进一步的实验依据.方法:建立脾肾两虚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阳性对照药、补肾方药、健脾方药及补肾健脾方药进行治疗.给药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的BMD,并采用ELISA法对外周血血清中VIP、MTL、GAS、OPG、RANKL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健脾方、补肾方和补肾健脾方均能提高脾肾两虚型骨质疏松大鼠的BMD,其中补肾健脾方的效果佳;健脾方对MTL、GAS、VIP的调节作用强于补肾方,补肾方对OPG、RANKL的调节作用强于健脾方,而补肾健脾方对上述指标的调节作用均明显强于以上两方.结论:补肾健脾方可通过上调OPG、MTL、GAS水平,并下调RANKL、VIP水平,从而达到对脾肾两虚型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且补肾健脾方疗效优于补肾方和健脾方,也进一步说明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治疗过程中,中医的脾肾两脏是密切相关的.
作者:李鸿泓;于峥;赵宏艳;易小烈;潘静华;刘红;李艳;王少君;陈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穿龙薯蓣皂苷对再障小鼠p-mTOR、p-S6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解析其治疗再障的机制.方法:健康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正常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环孢菌素组、中药对照雷公藤多苷组、穿龙薯蓣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建立再障小鼠模型,连续给药14 d,全自动生化仪测血常规,分离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应用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系统(QPCR)检测p-mTOR、p-S6的基因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mTOR、p-S6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WBC、HGB、PLT计数均显著降低,治疗后各治疗组血象均不同程度上升,与模型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p-mTOR、p-S6基因及蛋白表达显著上调,各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治疗后各组均下调.穿龙薯蓣皂苷中、高剂量治疗组、CsA组p-mTOR基因及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穿龙薯蓣皂苷组以中剂量组p-S6基因表达下调多,疗效好,优于中药对照雷公藤组,次于西药对照环孢菌素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穿龙薯蓣皂苷能下调再障小鼠p-mTOR、p-S6基因及蛋白表达,从而抑制T淋巴细胞的异常激活,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改善骨髓造血功能.
作者:刘宝山;纪超伦;杨向东;苗润静;张蕾;王兴丽;马霖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明代著名临证医学家万密斋在儿科疾病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后世影响深远,对当今儿科仍具有借鉴启迪作用.笔者潜心研读其儿科相关著作,认为其儿科疾病诊疗特色鲜明:在诊断方面虽四诊合参但更突出望诊;在辨证论治方面总以五脏统病,法随脏立;在治疗方面以固护脾胃、滋养阴津、扶助正气为主;在遣方用药方面力求精专,性味平和;在痘疹诊疗方面沉潜秘旨,发挥奥义.
作者:文颖娟;潘桂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异常性疾病,是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刘英杰教授根据不同月经分期采取中药序贯疗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林静;张艳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骨性关节炎(OA)患者尿液中Ⅱ型胶原C-端肽(CTX-Ⅱ)、血清中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水平与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其作为OA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指标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OA患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同期确诊的健康人的尿液中CTX-Ⅱ和血清中COMP水平.结果:与健康人群组比较,肾气亏虚型OA未病组与肾气亏虚型OA已病组CTX-Ⅱ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肾气亏虚型OA未病组、肾气亏虚型OA已病组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组COMP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X-Ⅱ和COMP可作为OA辅助检查指标用于OA的早期诊断.
作者:宋庆慧;王金洪;何丽清;杨丽平;朱嘉;李莉;马渊;孔焕宇;张万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活血降糖饮对长期高脂饲料喂养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长期(28周)高脂喂养建立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将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中药组(活血降糖饮)、贝特组(非诺贝特、阳性对照),另设正常对照组.药物干预治疗后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并测定各组大鼠血脂及相关蛋白表达、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肝脏甘油三酯(TG)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OGTT、IRT明显改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NEFA)明显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肝组织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GLP-1R)蛋白、肝组织、脂肪组织葡萄糖转运体-4(GLUT-4)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肝脏脂肪沉积减少,TG含量明显下降,脂肪组织GLP-1R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降糖饮可有效治疗大鼠高脂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肝脏脂肪沉积,增加肝组织GLP-1R、GLUT-4及脂肪组织GLUT-4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刘德亮;李惠林;渠昕;赵恒侠;肖小惠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章永红教授指出脾胃亏虚,冲任受损是妇科恶性肿瘤的病机之本,水湿、气滞、血瘀、痰结是主要的病理因素,病程的不同时期可伴有肝脾肾之阴阳亏虚.治疗当以健运脾胃,调补冲任治其本,祛邪解毒治其标,适时调和肝脾肾之阴阳.
作者:彭海燕;夏宁俊;章永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半夏属中药凝集素的序列分析以及基因片段的克隆.方法:参照已知半夏中凝集素的基因序列进行引物设计,选择RT-PCR法,自三叶半夏、掌叶半夏、盾叶半夏、石蜘蛛半夏、滴水珠半夏中分别克隆出凝集素的基因片段(长度为530bp),选择Proteomics Ex2PASy Server,finderORF,Genescan 3种软件对凝集素的基因片段分别给予分析.结果:基因片段的编码分别为三叶半夏170个氨基酸,掌叶半夏170个氨基酸,滴水珠半夏170个氨基酸,石蜘蛛半夏171个氨基酸,盾叶半夏107个氨基酸,并且所编码肽链当中均具有功能位点,如糖基化N位点、磷酸化蛋白激酶C位点和磷酸化酪蛋白激酶Ⅱ位点.因为编码序列当中突变的碱基因素,导致肽链氨基酸出现变化,因此具有多态性,且功能位点也存在差异.结论:中药半夏的凝集素基因能够成功克隆,但是否能够成功转移到其他药材植物当中,以此来获得新的抗虫中药植株,还有待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作者:孙佳;邵荣花;高卫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探讨杨秉秀教授运用“调周法”治疗月经病的经验.她认为治疗月经病应根据妇女月经周期4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遵循月经周期阴阳消长、气血盈亏变化的节律,参照B超子宫内膜厚度、基础体温曲线采取中医调周疗法,以补肾滋阴、补肾活血、补肾助阳、活血调经为立法公式,阶段性、周期性、序贯式用药,以燮理阴阳平衡,建立规律的月经周期.
作者:徐慧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