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琳;赵红霞;杨桢
杨士瀛重视五脏,对五脏功能从五脏相关角度论述有独到见解.其一,对心脾、心肾、脾肾、肺肾的相关性有精彩论述,首提心为脾母、心脾之气相通,肾主纳气、脾喜燥、肾喜润等观点.其二,以五脏为纲认识疾病,概括了五脏疾病的规律,对《内经》五实、五虚证做了新的阐释,对五脏阴阳虚实与营卫气血辨证做了提纲挈领的论述.其三,以五脏为纲分类辨证,突出体现在对中风、痫症、疳症、疮疹和惊风等病的五脏辩证上且独具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孙理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骨性关节炎(OA)患者尿液中Ⅱ型胶原C-端肽(CTX-Ⅱ)、血清中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水平与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其作为OA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指标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OA患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同期确诊的健康人的尿液中CTX-Ⅱ和血清中COMP水平.结果:与健康人群组比较,肾气亏虚型OA未病组与肾气亏虚型OA已病组CTX-Ⅱ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肾气亏虚型OA未病组、肾气亏虚型OA已病组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组COMP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X-Ⅱ和COMP可作为OA辅助检查指标用于OA的早期诊断.
作者:宋庆慧;王金洪;何丽清;杨丽平;朱嘉;李莉;马渊;孔焕宇;张万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为发生于鼻黏膜的变态反应,临床表现为鼻塞、鼻痒、连续性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其证候特点属于中医学“鼻鼽”、“鼽”等范畴.古代医家大多认为其病因病机内为肺、脾、肾三脏虚损,外因风寒干扰鼻窍,而少数认为系火热所致.故分别就“肺阳”学说在指导认识AR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中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认为AR病因虽内为脾肺肾三脏虚弱、外为外邪刺激干扰,但病位在“肺”,关键在肺阳.
作者:谢平金;卢锦东;胡伟雄;刘成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明代著名临证医学家万密斋在儿科疾病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后世影响深远,对当今儿科仍具有借鉴启迪作用.笔者潜心研读其儿科相关著作,认为其儿科疾病诊疗特色鲜明:在诊断方面虽四诊合参但更突出望诊;在辨证论治方面总以五脏统病,法随脏立;在治疗方面以固护脾胃、滋养阴津、扶助正气为主;在遣方用药方面力求精专,性味平和;在痘疹诊疗方面沉潜秘旨,发挥奥义.
作者:文颖娟;潘桂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半夏属中药凝集素的序列分析以及基因片段的克隆.方法:参照已知半夏中凝集素的基因序列进行引物设计,选择RT-PCR法,自三叶半夏、掌叶半夏、盾叶半夏、石蜘蛛半夏、滴水珠半夏中分别克隆出凝集素的基因片段(长度为530bp),选择Proteomics Ex2PASy Server,finderORF,Genescan 3种软件对凝集素的基因片段分别给予分析.结果:基因片段的编码分别为三叶半夏170个氨基酸,掌叶半夏170个氨基酸,滴水珠半夏170个氨基酸,石蜘蛛半夏171个氨基酸,盾叶半夏107个氨基酸,并且所编码肽链当中均具有功能位点,如糖基化N位点、磷酸化蛋白激酶C位点和磷酸化酪蛋白激酶Ⅱ位点.因为编码序列当中突变的碱基因素,导致肽链氨基酸出现变化,因此具有多态性,且功能位点也存在差异.结论:中药半夏的凝集素基因能够成功克隆,但是否能够成功转移到其他药材植物当中,以此来获得新的抗虫中药植株,还有待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作者:孙佳;邵荣花;高卫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结肠癌是临床治疗实践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通过结肠癌造模方法可以对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药物治疗效果等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当前结肠癌中西药治疗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故将主要从结肠癌造模实验及结肠癌中西药结合治疗两个角度对现有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韩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GbE)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Nest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7d龄SD大鼠制备HIBD模型,随机分为GbE治疗组、生理盐水(NS)治疗组和假手术组,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GbE对脑组织Nestin 表达的影响.结果:脑组织Nestin的表达在NS治疗和GbE治疗3d开始增高,7d达到高峰,GbE治疗组与假手术组和NS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bE可提高HIBD大鼠脑组织Nestin的表达,具有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宋文秀;卢飞艳;王艳萍;吴晓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依据辨证论治的法则,对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病运用调肾方联合氯沙坦钾治疗,通过临床观察并经统计学处理,得出结论为治疗高血压病能获得更优的临床效果,能稳定地控制患者血压的变化,有效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
作者:王仑;贾海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辨证施护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5例支气管哮喘住院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辨证分为发作期(冷哮、热哮及虚哮)、缓解期(肺脾气虚证及肺肾气虚证)共5个证型,根据相应证型选择护理方案,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有效率88.89%,各证型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期间各护理组间未发现护理并发症.结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护均能收到满意疗效,突出了中医护理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的优势.
作者:徐洪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探讨杨秉秀教授运用“调周法”治疗月经病的经验.她认为治疗月经病应根据妇女月经周期4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遵循月经周期阴阳消长、气血盈亏变化的节律,参照B超子宫内膜厚度、基础体温曲线采取中医调周疗法,以补肾滋阴、补肾活血、补肾助阳、活血调经为立法公式,阶段性、周期性、序贯式用药,以燮理阴阳平衡,建立规律的月经周期.
作者:徐慧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证候要素与血栓常规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入院时的四诊信息对256例ACI患者进行证候要素评分,同时在使用抗凝药前检测血栓常规.结果:风证、痰证、瘀证的D-二聚体、vWF显著高于火证、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风证的要素评分与Fib、D-二聚体、vWF呈负相关,火证的要素评分与D-二聚体、vWF呈负相关,痰证、瘀证的要素评分与Fib、D-二聚体、vWF呈正相关,ATⅢ与气虚证的要素评分呈负相关,与阴虚阳亢证的要素评分呈正相关.结论:D-二聚体、vWF与ACI实证要素明显相关,ATⅢ与虚证要素明显相关,D-二聚体和vWF可作为ACI风证、痰证、瘀证的分型依据.
作者:陈维铭;李晓波;钱涯邻;陈蓓蕾;马莉;何婷婷;张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各中医证型之间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依据围绝经期综合征诊断标准选取符合标准的围绝经期妇女70名,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析内膜-中层厚度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肝肾阴虚、肝郁气滞型患者多于心脾两虚及阴阳两虚患者,且前两型患者CIMT不同程度的增厚,即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各个证型之间(尤其是肝肾阴虚与肝郁气滞型)CIMT厚度呈逐渐增厚趋势,二者呈正相关,提示我们对围绝经期妇女在进行中医药治疗的同时应定期检查颈动脉的超声常规检查,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
作者:余虹;胡海;万青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了解肺癌患者死亡时间与24节气和十二时辰的规律.方法:研究数据来源于全国18家三甲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对患者死亡比例在节气、时辰中的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肺癌患者总体死亡比例2.81%,75 ~ 89岁患者死亡比例10.6%,90岁以上患者死亡比例25%,明显高于75岁以下人群.入院年代为2008、2009、2010年,死亡比例分别为3.75%、2.64%、1.92%,有连续下降趋势.患者一年中秋季死亡比例高为28.41%,24节气中立秋死亡比例高为6.24%.患者1d中死亡比例在申时高为15.44%,12时辰五行属性中金时(申酉时)的死亡比例高为26.56%.结论:肺癌患者死亡时间特点是老年患者死亡比例高,死亡时间规律是一年之中的秋季、一日之中的金时高.
作者:王薇;黎元元;杨薇;谢雁鸣;庄严;赵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中国古代大多认为智和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纳入认知范畴,历代思想家对此也有不同的认识.中医学对这一认知过程,自《内经》发轫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内容,并形成了一定的体系.智能观作为“心神认知论”的一部分,丰富了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对现代心理保健、中医养生和情志病治疗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黎;王克勤;杨秋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探讨唐容川《血证论》所述“失血家”的诊治特点,指出唐容川在治疗见于“失血家”的诸多病证时,活用补血之法,善行和解之治,慎用攻邪之品,对临床诊治血证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作者:李艳彦;梁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危北海教授为国家级老中医继承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擅长诊治肝胆病、脾胃病、代谢疾病、消化溃疡、慢性胃病和慢性结肠炎等,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有独到见解.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有关会议上指出: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并根据异型程度分轻中重度3级.目前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被认为是癌前病变,临床中发现高龄人群肠化发生率很高,60岁以上人群多数可出现肠化.有学者认为肠化是胃黏膜的一种退行性变,因慢性胃炎患者多表现出胃脘胀满、纳呆、打嗝、反酸、烧心、胃隐痛、恶心呕吐症状,个别患者还会出现咽喉部不适、胸骨后烧灼感或有舌炎表现.笔者有幸随师侍诊3年有余,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与同道探讨.
作者:刘慧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综合疗法对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120例诊断为颈性眩晕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针刀组、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GB)及常规非手术治疗组)和治疗组:针刀+SGB组,每组各30例.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变化,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组针刀+ SGB组较对照组3组之任一疗法改善均更明显.针刀+SGB组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中针刀疗法有效率为86.6%,SGB疗法有效率为86.6%,常规非手术疗法有效率为76.7%,4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4组治疗颈性眩晕均有效果,而SGB+针刀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效果更好,具有疗效叠加作用.
作者:田向东;谢国庆;王庆甫;杜春林;余军;时宗庭;杨骁侠;薛志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HIV/AIDS患者γ δ-T细胞受体(TCR-γ链)多态性特征.方法:运用多重引物PCR片段荧光分析技术,对HIV/AIDS患者(n=30)的γ δ-T细胞受体(TCR-γ链)进行基因重排分子测定,并与健康人群比较.结果:与健康人群比较,HIV/AIDS患者的γ δ-T细胞受体(TCR-γ链)基因呈现单一化重组表达,其表面标志物受体的多样性出现损害.结论:HIV/AIDS患者γδ-T细胞受体TCR-γ链基因多态性变化,可以作为反映机体黏膜免疫系统状态的一个药物疗效评价指标,该技术的运用为中医药治疗HIV/AIDS患者免疫系统缺陷疾病的疗效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
作者:孙萌;刘颖;王克林;孙刚;王笑红;翟志光;孙佩珠;王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穿龙薯蓣皂苷对再障小鼠p-mTOR、p-S6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解析其治疗再障的机制.方法:健康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正常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环孢菌素组、中药对照雷公藤多苷组、穿龙薯蓣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建立再障小鼠模型,连续给药14 d,全自动生化仪测血常规,分离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应用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系统(QPCR)检测p-mTOR、p-S6的基因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mTOR、p-S6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WBC、HGB、PLT计数均显著降低,治疗后各治疗组血象均不同程度上升,与模型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p-mTOR、p-S6基因及蛋白表达显著上调,各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治疗后各组均下调.穿龙薯蓣皂苷中、高剂量治疗组、CsA组p-mTOR基因及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穿龙薯蓣皂苷组以中剂量组p-S6基因表达下调多,疗效好,优于中药对照雷公藤组,次于西药对照环孢菌素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穿龙薯蓣皂苷能下调再障小鼠p-mTOR、p-S6基因及蛋白表达,从而抑制T淋巴细胞的异常激活,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改善骨髓造血功能.
作者:刘宝山;纪超伦;杨向东;苗润静;张蕾;王兴丽;马霖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独取寸口诊法选取肺经寸口部位作为全身脉诊的缩影,是中医整体观念和全息理论的体现.其原因有五:一是肺为十二经循行之首,五脏六腑之终始;二是气为血之帅,脉的运行以气为主导;三是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四是肺朝百脉,人体气血无一不会聚于肺;五是寸口为肺经输穴和经穴所在,经气转变的重要位置.
作者:徐刚;魏红;依秋霞;庞蕾蕾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