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新;丁翔;任义乐
目的:探讨冠心痛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和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痛变范围及程度的关系.方法:检测100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冠心病组)、5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阴性组)和5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空腹血脂、血糖、胰岛素浓度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标.分别以冠状动脉狭窄分数和病变冠状动脉支数为因变量,血脂、血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单元直线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冠心痛组与对照组除总胆固醇、血糖外,血脂、胰岛素和胰岛素敏感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痛组仅有高密度脂蛋白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冠心病组胰岛素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分数显著相关(r-0.25,P<0.05;r=-0.32,P<0.01),病变冠状动脉支数与任何自变量无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独立相关.结论:冠心痛存在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和血脂尤其是高密度脂蛋白异常,均为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是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独立影响因子.
作者:曾小莉;袁慧;王燕;韩琳琳;刘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实验室快速检测技术联合临床对结核病患病可能性的早期诊断.方法:依据临床对结核病患病可能性程度的判断将患者分为高、低2组,收集患者痰液标本,同时进行涂片抗酸染色法、荧光定量PCR法和培养法检测,根据终诊断对不同患病可能性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确诊肺结核患者25例;高可能性组涂片抗酸染色法、荧光定量PCR法和培养法阳性率分别为21.43%、28.57%和30.36%,与低可能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可能性组涂片抗酸染色法和荧光定量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优于低可能性组.结论:将结核病实验室检测技术与临床对患病可能性的判断相结合,可提高诊断肺结核的准确性.
作者:陈曼;胡启飞;祝绚;吴民泸;代娟;赖翼;段佳慧;谭积善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X线胸片正常略血患者病因.方法:X线胸片正常咯血患者70例行血常规、高分辨CT、纤维支气管镜、心脏彩超、数字减影肺血管造影等检查.结果:确诊64例(91.40%),其中急慢性支气管炎13例(18.57%),支气管扩张11例(15.71%)、支气管肺癌11例(15.71%).支气管内膜结核8例(11.43%).动静脉畸形5例(7.14%).心脏病4例(5.71%),肺结核2例(2.86%),支气管腺瘤2例(2.86%),肺栓塞4例(5.71%),血液病2例(2.86%),肺小血管炎2例(2.86%),原因不明6例(8.57%).结论;支气管炎症、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支气管内膜结核是X线胸片正常咯血患者主要病因,老年人肺癌多见.
作者:吴茱萸;唐思源;周凯歌;李耀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小儿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格林-巴利综合征惠儿55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治疗组32例(观察组)和单独治疗组23例(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免疫球蛋白400 mg/(kg·d),静脉注射,疗程5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甲基强的松龙.结果:观察组显效率、24 h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肌麻痹、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感觉障碍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在控制好激素不良反应前提下,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小儿格株-巴利综合征疗效优于单用免疫球蛋白治疗.
作者:张彦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和及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T影像显示8例双侧、1例单侧前庭水管扩大.7例治疗后听力无明显变化,2例听力有所提高.结论:综合分析患者临床厦影像学资料,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郭立忠;任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病理特征、诊断及与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10例垂体腺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8例,交界性1例,侵袭性1例.结论:垂体腺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作为功能性垂体脓瘤病理诊断主要手段.免疫电镜诊断垂体腺瘤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邓志勇;陈金珍;李海;丁敏;陈芳;张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有或无肾炎病史马兜铃酸肾病患者发病后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改变.方法:11例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马兜铃酸肾病患者,按发病前肾功能正常时有或无肾炎病史分为有肾炎史组5例和无肾炎史组6例.比较2组发病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肾组织活检病理改变.结果:有肾炎史组表现为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40%),同时伴有大量蛋白尿(60%)、镜下血尿(40%)及高血压(40%),尿糖定量、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及尿氨基酸均比正常明显升高,但无肾炎病史组升高更明显.肾脏病理改变同时伴有不同性质和程度的肾小球病变及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无肾炎病史组表现为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100%),镜下血尿(16%),无或仅少量蛋白尿,无高血压.尿糖定量、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及尿氨基酸升高更为明显;肾脏病理改变呈急性肾小管坏死.结论:马兜铃酸肾痛患者发病前有或无肾炎病史,发病后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改变明显不同.无肾炎病史者肾小管功能损伤明显,肾小管功能相关检查可协助诊断,尿糖阳性,是提示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线索.
作者:尹广;刘正钊;刘志红;胡伟新;曾彩红;陈惠萍;黎磊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早期胃肠黏膜pH变化与其预后相关性.方法:脓毒性休克患儿44例根据转归不同分为3组:存活组28例;休克死亡组12例(于入院24 h内死亡,死亡原因为不可逆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组4例(治疗24 h以上,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采用胃管法监测其胃肠黏膜pH变化,同时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对其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初次胃肠黏膜pH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存活组胃肠黏膜pH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死亡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黏膜pH变化可直接反映脓毒性休克严重程度,指导临床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并改善预后.
作者:孙毅;郎新玲;司徒超;农淑萍;靳艳;黄卫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方法:主动脉夹层患者23例,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等方法进行三维重建.结果:DeBakey Ⅰ型8例(34.8%),Ⅱ型3例(13.0%),Ⅲ型12例(52.2%).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5例(21.7%),均在三维重建中有特征表现.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准确、快捷、有效地检查方法.
作者:杨群顶;王良东;孙培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雷米普利时阿霉素肾痛大鼠肾脏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白细胞介素-8表达及尿蛋白量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常规剂量治疗组[C组,5 mg/(kg·d)],大剂量治疗组[D组,10 mg/(kg·d)].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6 mg/kg的方法建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分别于4周,8周未观察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及肾脏病理变化.免疲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肾脏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水平.结果:与B组比较,C,D组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降低(P<0.05),肾组织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白细胞介素-8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D组上述指标明显降低(P<0.05).结论:雷米普利可能通过下调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白细胞介素-8的表迭减少尿蛋白.
作者:申鹏霄;王建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睾丸表皮样囊肿发病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睾丸表皮样囊肿患者临床资料,8例行睾丸肿瘤切除术,1例行经腹股沟睾丸切除术.结果:患者术后生存良好,7例随访3~3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睾丸表皮样囊肿是一种少见的睾丸良性肿瘤,预后良好.术前体检及超声检查有重要意义,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是目前推荐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先东;吴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平乐郭氏合力推按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物质的影响.方法:将3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推拿治疗,治疗组应用平乐郭氏合力推按法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外周血浆P物质含量;采用MacMab腰腿痛评价标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2组治疗后外周血浆中P物质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腰腿痛症状均有缓解.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平乐郭氏舍力推按法治疗,可通过较快降低患者外用血浆P物质含量而发挥良好镇痛效果.
作者:陈汴生;尚鸿生;曹斌;户红卿;陈岚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检测化脓性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和病灶处脓液T淋巴细胞亚群分类,探讨化脓性结核病患者免疫状态.方法:对30例结核病组患者外周血标本和病灶处脓液标本各30份应用流式细胞仪在单个核细胞水平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分类,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标本20份作对照.结果:结核病组外周血中CD4+淋巴细胞百分含量低于对照组,CD8+淋巴细胞百分含量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核病组病灶处CD4+淋巴细胞数高于时照组(P<0.01),CD8+淋巴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脓性结核病的发生与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有关,表现为外周血中CD4+细胞数量减少,而局部病灶中CD4+细胞增加.
作者:吴玉海;白剑;张俊;李绍龙;刘海东;刘书林;张健飞;杨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与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急性脑卒中患者157例按预后分为存活组(128例)与死亡组(29例),按病因分为脑梗死组113例和脑出血组44例.比较各组患者发病第1、7、14、21天的血压、神经功能评分、实验室检查及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结果:脑卒中患者发病第1天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增加,存活组患者随着病情好转,血压下降、神经功能评分改善,超敏C反应蛋白逐渐下降;死亡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随神经功能评分恶化呈上升趋势,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患者血压、神经功能评分、常规生化检查及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有助于判断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转归和预后.
作者:周伟君;车在前;陈尔真;陆一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儿肺交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合并肺外并发症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常舍并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肺外损害,少见皮肤损害、反复发作哮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阿奇霉素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有效,有严重并发症者可并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多侵犯肺部,常并发全身其他系统脏器损害,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可避免漏诊、误诊,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张世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国产盐酸氯普鲁卡因用于剖宫产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剖宫产手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氯普鲁卡因组(观察组)和利多卡因组(对照纽)各80例,均选择L2-3间隙行硬膜外麻醉,比较2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高阻滞平面及到达时间、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肌松效果,麻醉前、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新生儿Apgar评分,术中麻黄碱用量、催产素用量和子宫收缩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余观察指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国产盐酸氯普鲁卡因用于训宫产硬膜外麻醉效果满意.
作者:杨东;姚尚龙;武庆平;傅润乔;徐铭军;沈晓凤;徐建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山东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A1675G多态性与钙拮抗剂降压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对3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进行为期8周的降压治疗,用PCR结合高分辨率溶解曲线、基因测序方法检测患者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多态性.结果:257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女127例,男130例.在女性患者中基因型AA、AG和GG收缩压和舒张压降压幅度及药物疗效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中基因型AA和GG在降压幅度及药物疗效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山东地区高血压患者中,A1675G多态性可能不会影响硝苯地平控释片降压效果.
作者:李传方;高东升;张绍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加替沙星治疗急性尿路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急性尿路感染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加替沙星0.4 g.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0.2 g,静脉滴注,2次/d.2组疗程均为7 d.比较2组疗效、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替沙星治疗尿路感染疗效确切.
作者:王云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内踝上逆行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内踝上逆行皮瓣转移修复16例由外伤、感染所致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或跟腱外露.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大面积7 cm×10 cm.结果:术后皮瓣完全成活15例,尖端部分坏死1例,2期行植皮覆盖坏死区.术后经1~12个月随访,修复后皮瓣皮肤质地、厚度与足踝部相接近,皮瓣痛、触觉为S0~S1.结论:内踝上岛状皮瓣适用于内、外踝部,足背近侧等与皮瓣供区较近的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相对较小的创面修复,对有踝关节动脉网严重损伤时需谨慎选择应用.
作者:单乐群;马保安;张勇;郑联合;李军;王育才;李钊;孙嗣国;范清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复合利多卡因气雾剂表面麻醉时声带显微手术患者苏醒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单纯气管内全身麻醉组(C组)20例,气管内全身麻醉联合表面麻醉组(B组)20例.C组给予咪达唑仑0.04 mg/kg,异丙酚1.5 mg/kg,阿曲库铵0.5 mg/kg,芬太尼4 μg/kg快速麻醉诱导,插入6.5号加强型气管导管.B组在C组基础上,于插管前沿舌面、会厌至声门及咽后壁喷入质量分数为7%利多卡因4揿(4.5 mg/揿),并在气管导管套囊表面均匀喷洒质量分数为7%利多卡因.比较2组麻醉、手术、苏醒时间,麻醉药用量.手术前、插管后1 min、术始、术始5min、术半、自发呼吸恢复、警觉/镇静评分4分及拔管后1 min平均动脉压、心率,自发呼吸恢复、警觉/镇静评分4分、拔管后1 min呛咳评分及拔管后30 min麻醉不适评分.结果:B组警觉/镇静评分4分、拔管后心率较C组降低(P<0.05);自发呼吸恢复时间、警觉/镇静评分4分、拔管后呛咳评分较C组降低(P<0.05),患者麻醉不适评分低于C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质量分数为7%利多卡因气雾剂表面麻醉用于声带显微手术效果优于单纯气管内全身麻醉.
作者:程华春;贾美兰;陆珠凤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