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杰;戴勇;王俊明;李书彦;张海燕;秦丽洁;杨德勇;崔淑燕
目的:观察连表麻气管导管对缓解全麻手术患者拔管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连表麻气管导管组(Ⅰ组),普通气管导管组(Ⅱ组)(每组30例).观察2组拔管前后血压、心率的变化以及呛咳发生率.结果:整个苏醒和拔管期观察血压,心率与手术结束时比较,Ⅰ组无明显变化,Ⅱ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拔管后5 min恢复到基础值;组间比较,拔管前5 min I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5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前5 min和拔管时呛咳的发生率Ⅰ组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连表麻气管导管气管内应用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可有效抑制麻醉苏醒拔管期气管导管对气管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性呛咳、躁动和血流动力学的过度波动.
作者:孟宏伟;石志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131I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近远期疗效,分析发生早晚期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的因素.方法:对在本院核医学科进行131I治疗的甲状腺机能亢症进患者232例进行随访,随访时间5年,从病理基础和自身抗体等方面对比观察131I治疗对早晚发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的影响及预后.结果:抗体阳性(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微粒体抗体中1项阳性,该病例记为阳性)占所有早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73.68%,与抗体阴性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发甲状腺功能亢进中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16例,占84.2%(16/19),而在晚发甲状腺功能减退中占82.3%(28/34),在早发或晚发甲状腺功能减退中,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与结节性甲状腺肿发病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是131I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一般较结节性甲状腺肿更容易发生早发和晚发甲状腺功能减退.
作者:汪开明;青春;朱芸芝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在冠心病患者反正常人中的改变及临床价值.方法:检测47例正常对照组,68例稳定型心绞痛,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C反应蛋白,同型丰胱氨酸及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水平,对不同组间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组C反应蛋白与同型丰胱氨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密度脂蛋白在冠心病各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稳定性心绞痛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反应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可以作为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的指标,低密度脂蛋白对冠心痛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有限.
作者:金鹏;苏红波;李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儿腺样体切除术后慢性鼻窦炎的转归.方法:87例腺样体肥大合并慢性鼻一鼻窭炎患儿行腺样体切除术,随访1~3年.结果:患儿术后症状均有明显好转或消失,有效率100%.术后鼻腔无粘连及增生等不良反应,鼻腔结构完好.随访均无复发.结论:腺样体切除术对小儿慢性鼻窦炎的转归起积极作用.
作者:黄新辉;彭江涛;袁宏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腮腺区外伤的临床特点和急救注意事项.方法:总结30例腮腺区外伤病例诊断、治疗中取得的经验.结果:腮腺腺体损伤及导管损伤共25例,愈合良好;面神经损伤5例,3例恢复正常,1例大部分恢复正常,1例正在恢复中.结论:对腮腺区外伤病例要仔细检查腮腺及其导管、面神经有无损伤及其损伤程度,正确处理,防止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吴德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幕那普利治疗肾移植术后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环孢素A为基础免疫抑制治疗的肾移植患者26例,测定血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血红蛋白、肝功能、血脂及血压的基础值和术后应用苯那普利6个月后的改变值.结果:苯那普利治疗后,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较基础值均有所下降,均达到目标值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红蛋白,尿蛋白较基础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那普利可有效控制肾移植术后高血压,并有降压以外的优势.
作者:李顺东;程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必要性.方法:对本院完成的40例超声乳化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视力第1 d≥0.5者13只眼(32.50%);第3 d≥0.5者25只眼(62.50%);第7 d≥0.5者34只眼(85.00%);1个月≥0.5者36只眼(90.00%);3个月≥0.5者36只眼(90.00%).结论:基层医院有必要开展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满足患者日益提高的视觉需求.
作者:杨得胜;闫媛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延长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延长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15例.术前根据患肢大周径、内踝到胫骨结节长度、病灶范围和骨缺损长度设计Ilizarov外固定延长架.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区竞性肉芽、坏死组织及死骨块,把外固定延长架套入小腿,在相应胫骨部位进行穿针固定和干骺部截骨,手术后4~7 d以1.0 mm/d的速度进行延长.结果:经7~16周(平均12周)推进延长,骨缺损两断端会合,继续维持外固定架固定3~9个月(平均6.5个月)达到骨性愈合.实施骨延长未发生错位或明显偏离轴线.其骨延长5.0~15.0 cm,平均8.5 cm.对15例患者进行疗效评定,优5例,良7例,可2例,差1例.结论: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延长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创伤小,能有效缩短骨不连的治疗时间.
作者:张长江;王明君;张凯;刘帅;董胜利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疗效.方法: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55例(55只眼)中医辨证后分3期治疗.初期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中医治疗以平肝潜阳、凉经止血为主;中期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中医治疗以活血化淤、软坚散结为主;后期中医治疗以滋阴养血,活血化淤为主.结果:显效32例,有效19例,无效4例.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章玲;鲁应军;张志明;刘鸿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石蜡切片中livin表达的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和正常膀胱黏膜中的表达及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患者复发转移情况的关系.结果:l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6.4%(42/55),而正常对照组中无1例呈阳性表达(P<0.01);livin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初发和复发显著相关(P<0.05),但与组织学分级、临床病理分期、转移与否、肿瘤数目无关.结论:livin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复发密切相关,livin蛋白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早期诊断和评判术后高复发风险的一项重要指标.
作者:祝兴旺;张明明;宋永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参虫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和导升明对照组,治疗组、导升明对照组分别以参虫胶囊、导升明灌服,模型组不用任何药物.观察各组大鼠电镜下视网膜超微结构改变的情况.以正常大鼠作空白对照.结果:电镜下,模型组1个月、3个月、6个月随病程的延长,视神经组织局部结构紊乱呈逐渐加重的趋势.治疗组大鼠,视网膜超微结构的病变与模型组相比明显改善(P<0.05).结论:参虫胶囊可通过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组织病变来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作者:霍勤;衡昆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直肠癌的手术方法及可行性.方法:36例患者分别进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Miles式或Bacon式或Dixon式.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95 min;术中出血量<150 mL;术后肠蠕动功能恢复≤2 d、平均住院10 d.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创伤小、痛苦少,能够达到根治效果.
作者:劳景茂;何文海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北京市海淀区急性细菌性痢疾临床特点、菌群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分析临床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33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对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培养出志贺氏菌属阳性标本做药物敏感试验.结果:335份粪便标本检测出细菌66株,其中志贺氏菌属30株,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属8株,变形杆菌属17株,副溶血性弧菌属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未检出沙门氏菌.检出的志贺氏菌株对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头孢唑啉敏感,对氨苄青霉素、萘啶酸、四环素、利福平耐药.结论:北京市海淀区急性细菌性痢疾致病菌以志贺氏菌属为主,对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头孢唑啉敏感,可作为细菌性痢疾首选药物.
作者:董建平;李玉贤;田国保;胥婕;孙培源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剂量腺苷钴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5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腺苷钴胺组和维生素B12组,治疗4周,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定疼痛程度,并定期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测试、汉密顿焦虑量表测试.结果:2组治疗前后目测类比评分法疼痛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苷钴胺组优于维生素B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腺苷钴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优于维生素B12.
作者:高金颖;杨旭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建立老年性痴呆大鼠模型,观察老年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老年性痴呆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立体定向下双侧海马注射Aβ1~42,建立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经Y型电迷宫试验测试其行为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印迹等方法观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免疫组化显示海马CA1区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的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及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均显著减少,蛋白印迹显示模型组较对照组条带变细,灰度值变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马神经元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表达的减少可能参与了老年性痴呆的发病机制.
作者:孙争宇;索爱琴;张杰文;李玮;吕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血清微量元素锌、铜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97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90例健康成人进行血清锌、铜水平测定,并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组血清锌水平明显降低,血清铜水平明显增高,铜/锌比值明显升高.讨论:观察糖尿病患者血清锌、铜变化,对低锌患者给于一定量的锌补充,使铜/锌比值下降,对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有一定价值.
作者:李宜川;孟凡良 刊期: 2009年第02期
0
作者:曹霞;杨欣;黄雪兰;郑春梅;卢晓潇;王薇;莫德格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泛影葡胺在粘连性肠梗阻中诊断及治疗效果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对66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经胃管注入76%泛影葡胺60~80 mL,行胃肠道造影,通过腹部X线摄片动态观察泛影葡胺造影剂在胃肠道中的位置及通过情况,确定梗阻部位及梗阻是否完全,从而确定手术时机.结果;45例泛影葡胺造影剂在6~24 h后到达结肠而给予保守治疗,平均症状缓解时间为14.8 h,1~6 d(平均3.3 d)后症状消失;21例造影剂不能到达结肠且症状体征加重而行手术治疗痊愈.结论:泛影葡胺胃肠道造影对明确梗阻部位及选择手术时机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可作为临床医师诊断与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一种手段.
作者:孙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低场强MRI对膝部隐性骨折和骨挫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有明显外伤史患者33例共36个膝关节,行X线平片检查及MRI检查,其中12例行CT检查.结果:X线平片及CT检查均未见明显骨折征象,MRI检查33例患者36个膝关节均有骨挫伤,表现为骨髓内T1WI呈低信号、T2WI及STIR像呈高信号的片状及地图样异常信号影,其中合并骨折25例,所见骨折呈长T1长T2改变,以不规则形居多,T2WI与STIR像呈高信号.以T1WI更明显.部分骨折线在T1WI,T2WI上均显示为低信号.MRI检查伴随病变有韧带的损伤,SE序列T1WI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而在脂肪抑制序列显示损伤部位及形态好,其中17例合并膝关节腔内少量积液.结论:MRI能早期确诊隐性骨折及骨挫伤,如患者外伤后X线平片未见骨折,外伤部位持续疼痛,软组织肿胀,不能承受重力,应作MRI检查.
作者:杨群顶;孙培祥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TGF-β1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复苏后肝、肠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青春期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失血性休克组和TGF-β1处理组.实验结束后,取肝、肠组织,利用RT-PCR技术测定TNF-αmRNA、ICAM-1 mRNA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中有一定水平表达,失血性休克组中表达水平高,TGF-β1处理组较失血性休克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TGF-β1在失血性休克复苏后通过抑制TNF-α,ICAM-1基因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而发挥对肝、肠组织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东瑞;孙培春;吴刚;韩斌;朱元增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