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张义永;马筱玲;付广林;高玉录;鲁怀伟

关键词:血培养, 病原菌, 耐药性
摘要:目的:了解本院血培养病原茵的分布及常见致病茵的耐药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Bact/Alert120进行自动血培养,并以Vitek-32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10 291份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65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23株(49.62%),革兰阴性菌265株(40.71%),真菌63株(9.68%).在革兰阳性球菌中常见的为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革兰阳性茵63.78%,占总分离菌31.64%;其次为肠球茵,占革兰阳性菌16.10%,占总分离菌7.99%.革兰阴性茵中常见的为大肠埃希菌,占18.13%,占革兰阴性菌的44.15%.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分别为83.98%和59.26%,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屎肠球菌对青霉素及氨苄青霉素全部耐药,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高,革兰阴性茵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56.78%和40.00%,对亚胺培南、头孢西丁耐药率较低;铜绿假单胞菌除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奈替米星较为敏感外,对其他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性.结论:血培养病原菌以条件致病菌为主,且耐药问题严重,及时监测病原草图变化及耐药趋势以指导临床用药至关重要.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替咪沙坦与厄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对比现察

    目的:观察替咪沙坦与厄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方法:86例轻、中度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替咪沙坦组(46例)与厄贝沙坦组(40例),分别给予替咪沙坦80 mg/d或厄贝沙坦150 mg/d,晨起顿服.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血压变化情况,及束次用药后动态血压监测后6 h血压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咪沙坦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幅度较厄贝沙坦组明显(P<0.05);末次给药后动态血压监测后6 h替咪沙坦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低于厄贝沙坦组(P<0.05).结论:替咪沙坦与厄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均有明显的降压疗效,常规剂量替咪沙坦较厄贝沙坦的降压作用显著、持久.

    作者:徐岩;徐予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舒芬太尼、芬太尼、吗啡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等效剂量的舒芬太尼、芬太尼、吗啡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疗效.方法:60例择期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芬太尼组和吗啡组,每组20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完成手术,术毕连接持续镇痛泵,以视觉模拟评分方法评价镇痛效果,并观察恶心、呕吐,瘙痒等不良反应.结果: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显示舒芬太尼组镇痛效果优于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舒芬太尼组优于吗啡组、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应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轻,安全可行.

    作者:黄娟娟;严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挫伤性前房积血42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挫伤性前房积血的发生情况,探讨对视功能的影响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28例挫伤性前房积血同时伴有其他眼外伤患者的治疗经过.比较治疗前后的视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前视力<0.4者362例(84.56%),治疗后视力>0.5者371例(86.67%).结论:单纯挫伤性前房积血,不伴有角膜血染,难治性青光眼及视网膜损伤,视力恢复均较好,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视功能难以恢复的主要原因.

    作者:朱翠芝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线拴法制作成年雄性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40只,随机分成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和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组各20只,分别在1周后经颈动脉将标记5-溴脱氧尿嘧啶的2×106骨髓问质干细胞悬液和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植入脑缺血大鼠体内.术后每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后1,2,3,4周分别取受损伤脑组织,检测不同时间点体感诱发电位与组织病理学,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结果:治疗组在移植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数量减少,水肿明显减轻,体感诱发电位在各时间点的恢复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神经保护性因子有关.

    作者:张峰;步星耀;张圣旭;李志营;刘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纤维支气管镜治疗成人支气管异物6例体会

    目的:探讨成人支气管异物的诊治经验.方法:对6例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与取出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纤维支气管镜成功取出花生仁、瓜子皮、鸡骨、项链坠等异物.结论:支气管异物救治成功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纤维支气管镜疗效明确,无后遗症.

    作者:戴沛军;李立;王恒辉;李信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用于胃癌早期诊断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用于胃癌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用弱阳离子交换芯片蛋白芯片结合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以30例胃癌(10例早期、14例进展期、6例伴远隔脏器转移)与30例正常对照为训练组建立早期胃癌决策树分类器模型,并用盲筛方法对未参加建模的27例胃癌患者及7例良性病、19例健康者进行验证.结果:初步建立了3个对早期胃癌诊断预警分类效果较好的模型,参加盲筛的9例早期胃癌患者均被准确鉴别,模型的总体敏感性96.3%,特异性73.1%~84.6%;阴性预测值94.7%~95.7%;阳性预测值78.9%~86.7%.结论:虽然本实验建立的用于胃癌患者早期诊断预警模型在与胃良性病鉴别上效果不理想,但可有效用于人群中的早期胃癌初步筛查,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作者:薛文成;冯凯;孟冬娅;郑燕华;张建中;康辉;辛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长春地辛、吡喃阿霉素和地塞米松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

    目的:探讨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长春地辛、吡喃阿霉素和地塞米松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观察采用小剂量沙利度胺、长春地辛、吡喃阿霉素和地塞米松方案联合治疗12例老年多发性骨髓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初治老年多发性骨髓7例中,3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例进步,1例未缓解.复发老年多发性骨髓5例中,2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例未缓解.总有效率为83.33%.血清M蛋白、血清肌酐、血红蛋白、β2-微球蛋白、血钙、骨髓浆细胞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P均<0.01).不良反应有便秘、乏力、嗜睡,恶心、食欲减退等,但均较轻微.结论: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长春地辛、吡喃阿霉素和地塞米松方案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好且安全.

    作者:沙信山;李永辉;张桂芳;缪韦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脂联素及胰岛素测定

    目的:探讨儿童肥胖与激素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肥胖和正常儿童血清脂联素和胰岛素水平,并分析二者之间关系.结果:单纯性肥胖儿童体内脂联素平均水平(3.50±0.67)μg/mL,胰岛素平均水平(14.32±6.47)mIU/L;正常儿童体内脂联素平均水平(4.74±0.56)μg/mL,胰岛素平均水平(5.93±2.57)mlU/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儿童体内脂联素与胰岛素呈负相关(r=0.37,P<0.01).结论:单纯性肥胖儿童体内脂联素分泌明显低于正常儿童,而胰岛素分泌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脂联素与胰岛素水平在肥胖儿童中呈负相关.

    作者:张会峰;赵志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活动平板心电图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心电图对疑诊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疑诊冠心病非典型胸痛患者60例,行静息心电图、活动平板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比较活动平板心电图、活动平板心电图联合心脏超声检查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结果:活动平板心电图诊断疑似冠心痛的敏感性48.6%,特异性76%,假阳性率24%,假阴性率51.4%,阳性预测值73.9%,阴性预测值51.4%.准确率60.0%;活动平板心电图联合心脏超声检查诊断疑似冠心病的敏感性42.9%,较单独活动平板心电图下降,但是特异性96%及阳性预测值93.8%显著上升,假阳性率4%,假阴性率57.1%.阴性预测值54.5%,准确度65%;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活动平板心电图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活动平板心电图对临床可疑冠心痛的非典型胸痛患者具有一定价值,而联合心脏超声检查将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是诊断冠心病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温西京;王小素;秦小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改良TVT-O术在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TVT-O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63例行改良TVT-O术.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5 min.平均出血量33 mL.术后尿失禁症状均得到控制或减轻,随访3~12个月无复发.结论:改良TVT-O术治疗士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确切,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不损伤膀胱、费用低等优点.

    作者:肖永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脑钠肽对糖耐量减低患者合并冠心病的影响及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作用

    目的:探讨脑钠肽对糖耐量减低患者合并冠心病影响及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作用.方法:126例糖耐量减低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31例,单支病变组35例,双支病变组32例,3支病变组28例,并发冠心痛者按临床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32例),所有患者检测脑钠肽浓度,比较各组脑钠肽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的脑钠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脑钠肽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时照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脑钠肽虽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脑钠肽水平逐渐上升,冠状动脉病变各组与冠状动脉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3支痛变组与双支病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钠肽可预测糖耐量减低患者并发冠心病,其水平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增加而升高.

    作者:熊攀;周莉;殷彩玲;侯玉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院前成年死亡患者死亡原因变化的动态分析

    目的:探讨院前成年患者死亡原因变化的趋势.方法:对资料完整年龄>18岁院前死亡患者死亡原因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由外伤致死所占的比例呈相对下降趋势.依次为车祸59.50%,刀伤21.00%,高处坠落伤11.50%,电击伤4.70%,溺水3.40%;由非外伤引起死亡的比例呈相对上升趋势,依次为猝死57.03%,脑血管急症18.21%,心血管急症12.72%,呼吸系统急症6.56%,恶性肿瘤5.49%.结论:猝死和外伤仍是主要的院前死亡原因,普及急救知识和及时急救是降低院前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王承辉;陈文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Braun's吻合预防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作用

    目的:探讨Braun's吻合预防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06例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未做Braun's吻合的150例(对照纽),发生胃瘫24例,发病率为16%;加做Braun's吻合的156例(Braun组),发生胃瘫2例,发病率为1.28%,2组胃瘫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行胃大部切除术胃肠重建时,在残胃空肠毕Ⅱ式吻合的同时,加做Braun's吻合能有效预防术后胃瘫.

    作者:尤龙;张波;白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盐酸戊乙奎醚与阿托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盐酸戊乙奎醚与阿托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122例,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62例,阿托品组60例,分别给予盐酸戊乙奎醚及氯解磷定、阿托品及氯解磷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愈率.结果:盐酸戊乙奎醚组治愈率96.8%,阿托品组治愈率9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艾(P<0.01),且盐酸戊乙奎醚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治愈时间优于阿托品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阿托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比较盐酸戊乙奎醚作用持续时间长,服药频次少.结论:盐酸戊乙奎醚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安全、有效,疗效优于阿托品.

    作者:殷艳花;周海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早期诊断治疗

    目的:讨论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早期诊断方法和适当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5例经药物治疗后痊愈出院,余12例药物治疗无效,B超监测下行清宫术,其中4例接受介入治疗后痊愈.结论:伴随着对剖宫产瘢痕妊娠疾病认识的提高,以及超声检查技术的发展,使早期明确诊断和成功保守治疗该病成为可能.

    作者:李丽;马树强;陈曼诗;周晓梅;李冰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非糖尿痛冠心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与冠状动脉痛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非糖尿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所有研究对象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结果:正常对照组、冠状动脉单支血管病变组、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痛变组的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5.38±0.39)%.(5.69±0.40)%,(5.98±0.41)%,糖化血红蛋白随着病变血管教的增加而升高.显示糖化血红蛋白与非糖尿病冠心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r=0.42,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与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预测价值高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

    作者:张凤霞;严萍萍;朱雯;李勇;施海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湿疹患者血清白三烯B4与前列腺素D2的影响

    目的:探讨卡介茵多糖核酸对慢性湿疹患者血清白三烯B4和前列腺素D2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0例慢性湿疹患者卡介茵多糖核酸治疗前,后血清白三烯B4和前列腺素D2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卡介茵多糖核酸治疗后血清白三烯B4与前列腺素D2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介茵多糖核酸治疗可以降低血清白三烯B4与前列腺素D2水平.

    作者:王福喜;张书岭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总结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探讨狭窄节段范围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经手术证实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发病规律、临床表现特点进行归纳分析.145例患者根据狭窄范围分为单节段狭窄组和多节段狭窄组,并对2组患者主要症状体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腰椎管狭窄症好发于中老年,慢性起病.首发症状为腰痛113例(77.93%).间歇性跛行(86.21%)、腰痛(83.45%)、下肢麻木(60.68%)为常见症状.临床体征以腰背部压痛(59.31%)、腰椎活动受限(43.45%)和下肢肌力减弱(42.07%)多见.大、小便功能异常发生率单节段狭窄组为1.33%,多节段狭窄组为5.7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肌力减弱发生率前者为33.33%,后者为51.4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的间歇性踱行、下肢放射性痛、下肢麻木、下肢皮肤针刺觉异常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症好发于中老年人,以慢性起病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累及下肢的变化多样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多节段狭窄患者更容易引起下肢肌力减弱和马尾神经损害.

    作者:张会生;张建军;杨阳;肖峰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胰岛素抵抗及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高血压患者142例,分为胰岛素抵抗组59例和非胰岛素抵抗组83例,采集静脉血,提取DNA,采用基因测序法检测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结果: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患者中E4等位基因频率要明显高于非胰岛素抵抗患者,E2等位基因频率低于非胰岛素抵抗患者.携带E4等位基因者(E3/4+E4/4)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均高于携带E2基因者(E2/2+E2/3),携带E4等位基因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均明显高于携带E2基因者,而高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携带E2基因者.结论:栽脂蛋白E基因E4等位基因影响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程度及脂代谢水平.

    作者:顾萍;蒋卫民;王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舌前腺囊肿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舌前腺囊肿的临床效果,为其治疗选择较理想的手术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按就诊时间将105例舌前腺囊肿惠者随机分为2组,A组56例采用黏液腺囊肿摘徐术治疗,B组49例采用舌前腺及囊肿摘除术治疗,比较2组病例临床疗效.结果:2组病例术后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前腺有其特殊的解剖生理.舌前腺囊肿不应按一般黏液腺囊肿治疗原则进行,舌前腺及囊肿摘除术是治疗舌前腺囊肿的可靠手段.

    作者:任玉峰;田荣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