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绍童;皮厚山;张峰;董其龙
目的:研究强化调脂对极高危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单盲分为强化组40例,常规组40例.强化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辛伐他汀40 mg,1次/d,3个月后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1 mmol/L,则增至80 mg/d;常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辛伐他汀20 mg,1次/d,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1,3,6,12个月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及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用药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低于用药前(P<0.01),强化组优于常规组(P<0.05).2组用药6月后血脂达标率比较强化组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用药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用药前(P<0.01),强化组优于常规组(P<0.05).心脏事件发生率强化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调脂可通过降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教C反应蛋白,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改善心肌供血,抑制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安全有效.
作者:张云;郝明泽;李莉;张保成;董爱芝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扩散加权成像与表观扩散系数值鉴别诊断颅内囊性病变的价值.方法;12例脑脓肿、34例坏死囊变性肿瘤、10例表皮样囊肿、12例蛛网膜囊肿和5例脑囊虫病患者行常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分别测量其囊变区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值.结果:扩散加权成像上10例脑脓肿呈高信号,2例低信号;26例坏死囊变性肿瘤呈低信号,3例稍高信号,5例混杂信号;8例表皮样囊肿呈高信号,2例为低信号;12例蛛网膜囊肿及5例脑囊虫均呈低信号.脑脓肿、坏死囊变性肿瘤、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和脑囊虫囊变区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值分别为:(0.63±0.20)×10-3mm2/s,(2.45±0.16)×10-3mm2/s,(1.21±0.39)×10-3mm2/s,(2.98±0.23)×10-3mm2/s和(2.25±0.38)×10-3mm2/s.脑脓肿与坏死囊变性肿瘤囊变区之间,表皮样囊肿与蛛网膜囊肿囊变区之间以及表皮样囊肿与脑囊虫囊变区之间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蛛网膜囊肿与脑囊虫囊变区之间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散加权成像和表观扩散系数值有助于颅内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作者:杨涛;程敬亮;张焱;晋晖;白洁;胡瑛;邵楠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功能残气量是平静呼气末存留在肺内的气体容量.对机械通气患者常规监测功能残气量以达到优化呼吸治疗的目的.近年来,机械通气期间功能残气量的监测取得较大进展.现就其测定方法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潘鹏飞;于湘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胰腺中磷酸化蛋白激酶B表达及胰腺β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变化.方法:将糖尿病大鼠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实验中监测血糖,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胰腺中胰岛素、磷酸化蛋白激酶B的表达,以及胰腺β细胞的增生及凋亡情况.结果:糖尿病大鼠胰腺中胰岛素、磷酸化蛋白激酶B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糖尿病组β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大鼠胰腺β细胞均无明显增生.结论:磷酸化蛋白激酶B在糖尿病大鼠胰腺中的表达水平下降,蛋白激酶B介导的信号传导系统可能抑制胰腺β细胞的凋亡.
作者:王君;刘淑娟;王虹;秦健;王秀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多烯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和神经毒性.方法:晚期食管癌患者10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7例)给予多烯紫杉醇75 mg/m2,静脉滴注,第1d;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第2 d;每3周重复疗程.对照组(51例)多烯紫杉醇用法,用量同治疗组,顺铂25 mg/m2,静脉滴注,第2~4 d,每3周重复疗程.随访30个月评价2组近期疗效、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2组近期有效率、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神经毒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度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烯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食管癌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良好.
作者:王志伟;宋宏;魏雪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连续白细胞计数在不典型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拟诊急性阑尾炎患者57例,根据术后诊断分为急性阑尾炎组(30例)和非阑尾炎组(27例),均于入院时、手术前行连续白细胞计数测定,2次测定时间间隔4~8 h.以>测定值2×109/L为标准,比较2组测定结果.结果:急性阑尾炎组手术前连续白细胞计数>入院时测定值2×109/L者25例(83.3%),升高<2×109/L 4例(13.3%),未升高1例(3.3%),连续白细胞计数诊断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2.6%.非阑尾炎组手术前连续白细胞计数>入院时测定值2×109/L者2例(7.4%),升高<2×109/L 4例(14.8%),未升高21例(7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白细胞计数在不典型急性阑尾炎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肖兴元;王永强;汤滔;樊友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烧伤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糖尿病合并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在加强营养支持、控制血糖、控制感染后,创面处理的时机和方法.结果:除1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积极控制血糖、控制感染,加强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选择适当的创面处理时机,是糖尿病合并烧伤患者治疗的必要条件.
作者:曾勇;张磊;于新国;董肇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实验室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15例,随访>1年,复发4例.结论: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类似其他原因急性胰腺炎,重症较多,常见伴发2型糖尿病、慢性心血管疾病;以三酰甘油显著升高为特征,多有高血糖、凝血功能异常、动脉低氧血症,部分患者血淀粉酶可正常;降血脂、降血糖、早期扩容抗凝治疗有利于病情控制.
作者:崔建华;朱代生;安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与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急性肺栓塞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急性肺栓塞患者48例(肺栓塞组)入院时行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与血浆D-二聚体联合检测,并与同期住院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30例(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肺栓塞组D-二聚体阳性47例(97.9%),肺泡-动脉氧分压差>40 mm Hg 45例(93.7%);对照组D-二聚体阳性2例(6.7%),肺泡-动脉氧分压差>40 mm Hg 6例(2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可作急性肺栓塞早期诊断的首选筛选试验.
作者:吕海权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比较超声与X线造影检查对慢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疑似慢性阑尾炎患者进行超声与X线造影检查,并与手术病理学结果对照.结果:2种方法均可显示阑尾体积、位置、僵硬、腔内粪石及周围粘连情况,但超声对阑尾壁的层次、内膜厚度及回声、周围腹腔肿大淋巴结显示更清晰,尤其对阑尾腔积液及闭塞者;X线造影对阑尾的空间分辩率高,能清楚显示其位置及阑尾菅腔,还能通过阑尾对造影剂排空时间判断阑尾的功能.以病理结果为标准,X线造影准确度与灵敏度较超声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影像学方法结合,诊断准确度与灵敏度显著提高.结论:超声和X线造影可从不同侧面对阑尾进行观察,2种方法结合可显著提高对慢性阑尾炎诊断准确性和敏感性.
作者:赵志华;王海霞;方学东;王谦;郑薇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临床、血清学及超声检查等指标的非创伤性肝纤维化诊断模型.方法:慢性肝脏疾病患者271例,随机分成建模组190例和验证组81例,均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检测记录17项临床、血清学及超声检测指标的结果.在建模组对各指标依次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研究终点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非创伤性肝纤维化诊断模型,后用独立的验证组检验该模型的诊断效率.结果:在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10个因素中,筛选出3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碱性磷酸酶和肝中静脉内径,并建立由这3个因素组成的非创伤性肝纤维化诊断模型.S0和S1评分低于S2,S3和S4(P<0.01);非创伤性肝纤维化诊断模型评分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γs=0.545,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非创伤性肝纤维化诊断模型诊断显著肝纤维化(S2-4)、严重肝纤维化(S3-4)和肝硬化(S4)的AUC分别为0.757,0.748和0.903,佳诊断值分别为5.47,6.09和6.97,其诊断准确度分别为75.8%,70%和88.9%.非创伤性肝纤维化诊断模型应用于验模组,其诊断显著肝纤维化、严重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7,0.721和0.908.结论:应用非创伤性肝纤维化诊断模型评分评估慢性肝脏疾病的肝纤维化程度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可重复性,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肝组织病理检查来监测慢性肝脏疾病的肝纤维化的动态变化.
作者:蒋忠胜;温小凤;陈念;柯柳;覃川;李敏基;张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血浆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20例(A组)和对照组20例(B组).A组于体外循环前10 min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3 m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浓度.结果:组内比较B组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于体外循环后3 h高于麻醉诱导前(P<0.01),而A组体外循环30 rain、主动脉开放后10 min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较麻醉诱导前明显降低,其余时点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B组白细胞介素-6于体外循环后24 h高于A组(P<0.05),白细胞介素-10浓度明显低于A组.2组间比较,B组坏死因子-α浓度于体外循环30 min,24 h各时点均高于A组(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可部分抑制体外循环导致的炎性反应,对体外循环术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段维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点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 h开通冠状动脉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6~12 h开通者,明显高于12~24 h开通者(P<0.05).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前降支梗死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多见,右冠状动脉梗死组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多见.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常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尤其是心肌梗死发生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更易发生.右冠状动脉梗死患者术中缓慢心律失常多见,前降支梗死患者快速心律失常多见.
作者:李华珍;王红;梁文武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痊愈4例,显效5例;出现视觉模糊3例,转氨酶升高2例,低钾血症1例.结论:伏立康唑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疗效满意、安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况红艳;孙贝贝;马利军;张罗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肺部感染的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并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135例患者共行痰培养378次,共分离出菌株195株,阳性率51.6%;2种菌混合感染18例次;检出革兰阴性菌129株(66.2%),其中铜绿假单胞菌33株(16.9%),嗜麦芽假单胞菌15株(7.7%),肺炎克雷伯杆菌27株(13.8%),鲍曼不动杆菌18株(9.2%),大肠杆菌24株(12.3%),洛菲不动杆菌6株(3.1%),弗劳氏枸橼酸杆菌3株(1.5%),结核杆茼3株(1.5%);革兰阳性菌36株(18.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4株(12.3%),表皮葡萄球菌3株(1.5%),粪肠球菌株(4.6%);真菌30株(15.4%).药物敏感试验显示革兰阴性菌对广谱抗生素耐药.结论:对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肺部感染者,应加强支持治疗,改善机体免疫力,缓解粒细胞缺乏,并积极开展痰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可联合抗真菌治疗.
作者:王晓娟;易有峰;扈美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2种高通量模式清除中分子物质的优势.方法:本院维持性透析>3个月的终末期肾病患者76例,随机分为高通量透析组,透析滤过组,低通量透析组.监测单次溶质清除率并分别于入选时及治疗6个月后检测透析前血β2-微球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三酰甘油、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3组治疗方式的低分子溶质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达到透析充分标准;高通量透析组及透析滤过组单次及6个月β2-微球蛋白的清除及相关指标优于低通量透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通量透析与透析滤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通量透析与透析滤过均有良好的清除中分子物质及减轻微炎症状态的效果.
作者:王乃平;赵静瑜;吴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和/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患者由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PE是其严重并发症.据美国的临床资料统计[1],在1979-2005年的NS住院患者中,DVT和PE的发生率分别为1.5%和0.5%.由于临床医师对PE的认识不足,其漏诊、误诊率也较高.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1例NS合并PE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崔永军;万美燕;程海;张扬;范新萍;邹作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复位顺序及下胫腓关节分离的合理固定.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三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7个月~2年,其治疗效果优良率96.7%.结论:三踝骨折手术治疗时行内、外侧2个切口即可,其内固定顺序依次为内踝、后踝、外踝,后固定下胫腓联合;手术疗效可靠,操作简便.
作者:付超;丁建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饮食结构变化与急性胰腺炙病因的关系.方法:急性胰腺炎患者246例,按诊治时间分为A组96例,B组150例,分析2组病因构成并进行比较.结果:胆源性因素、酒精性因素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比较饮食因素、高脂血症、多种因素引起的急性胰腺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管疾病仍然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饮食结构的变化,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构成比发生了变化,高脂血症、多种因素引起的急性胰腺炎明显增多,饮食因素引起的急性胰腺炎明显减少.
作者:刘锦云;张分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p53蛋白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检测95例晚期血吸虫病、2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10例正常肝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p53的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病理指标比较分析.结果:95例晚期血吸虫病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53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74.74%、64.21%、8.42%,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的强度与肝炎分级、肝纤维化分期或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呈正相关(P均<0.05),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1);p53在晚期血吸虫病中的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原发性肝细胞癌(P<0.01);正常肝组织中未观察到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p53蛋白表达.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可作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指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晚期血吸虫病中高表达,提示抗血管生成可能为肝纤维化和门静脉高压症防治提供新的思路,p53蛋白在晚期血吸虫病中有低表达,对探讨血吸虫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系有一定意义.
作者:陈栋良;郭继雄;刘保安;邓维成;李静;赵晓贡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