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功能测定对胸部手术风险的评估作用

杨俊玲;张焕英;赵凤莲

关键词:胸部手术, 肺功能, 评估
摘要:目的:探讨肺功能测定对胸部手术术前评估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指导作用.方法:对104例拟行胸部手术的患者术前进行肺功能测定,跟踪记录有无术后并发症,以评估其对手术的耐受能力.结果:肺通气功能、小气道功能、高呼气流量、每分钟大通气量,总气道阻力、周边弹性阻力及共振频率在有,无并发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弥散功能及残气量在有、无并发症组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拟行胸部手术的患者进行肺功能测定可了解英对手术的耐受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α-1,岩藻糖苷酶及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化学法及速率法检测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治疗前、后血清中上述指标的含量.并检测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及良性肝病患者36例(良性肝病组)上述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癌组治疗前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α L-岩藻糖苷酶和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氡基肽酶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良性肝病组(P<0.01);肝癌组治疗后上述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α-L岩藻糖苷酶和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含量变化,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波;王英;李美琴;陈艳华;黄玲莎;黄文成;张玮;陈铃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复发心绞痛患者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再次发作心肌缺血事件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545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复发心绞痛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4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糖尿病患者为156例(28.6%),较非糖尿病患者搭桥术后心绞痛复发时间短(P<0.05).266例患者药物治疗(48.8%).247例接受再次介入治疗(45.3%),32例行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1个月内复发症状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乳内动脉闭塞37.5%,1~12个月大隐静脉桥狭窄16.3%,闭塞15.2%,左乳内动脉狭窄15.3%.>1年后症状复发桥血管闭塞以静脉桥为主.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搭桥血管的类型影响再次冠状动脉治疗的必要性和倾向性.

    作者:吴长燕;陈方;张维东;李海宴;高阅春;张小玲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超声显像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3例临床疑似急性阑尾炎患者行超声检查.采用腹前壁逐渐加压检查法,在患者感觉敏感点寻找阑尾.或采用从侧腹向回盲部移动探头扫查找阑尾.结果: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155例(占72.77%),非阑尾炎58例(占27.23%).结论:超声检查对临床疑似急性阑尾炎者具有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

    作者:袁志红;范俊萍;杨春梅;曹学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奈达铂同步化疗治疗晚期溃疡型食管癌

    目的:探讨晚期溃疡型食管癌安全、有效治疗手段.方法:对25例晚期渍疡型食管癌患者采取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奈达铂同步化疗进行治疗.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完成顺利,有效率100%,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奈达铂同步化疗治疗晚期溃疡型食管癌疗效好,安全性高,患者能够耐受.

    作者:鄂有国;曹德华;朱倩;钱月红;赵枫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电视胸腔镜诊治恶性胸腔积液38例

    目的:探讨胸腔镜在恶性胸腔积液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电视胸腔镜诊治的3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快速病理检查.38例患者均确诊为恶性胸腔积液.术后均门诊随访,每1~2个月摄X线胸片观察胸腔积液情况,有效率为92.1%,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电视胸腔镜处理恶性胸腔积液具有效果好、安全、微创、诊断准确等优点.

    作者:张连福;朱霞;陈明会;张泉河;李希波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并胆道支架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价值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并胆道支架种植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并胆道支架种植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穿刺成功率100%.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出血、胆道漏、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随访3.5~12个月.结论: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并支架种植术是姑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作者:潘彦康;刘裕恒;黄敏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改良法结肠造影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诊断

    目的:探讨改良结肠造影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价值,提高术前X线检查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造影均采用改良法进行.将术前X线诊断与术后切除的病变结肠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改良结肠检查方法术前诊断符合率为94%.结论:改良结肠造影是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首选检查方法,其操作安全,简便、有效,利于推广,掌握正确的结肠造影方法,可明显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作者:覃文华;潘正航;卢林民;程广;梁彪;冯秀英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

    目的:探讨左旋氨氟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方法:45例原定性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卡托普利治疗,实验组在卡托普利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左旋氨氯地平,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压、血脂、空腹血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抗体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抗体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实验组下降优于时照组(P<0.05);2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作者:王佐兵;段永强;余辉;曾伟;王静;李晓琴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血红蛋白水平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贫血对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影响.方法:87例产妇在产后第7,14和28天分别采集末梢血测定血红蛋白水平,第28天行CES-D量表测评,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7天血红蛋白水平与第28天CES-D量表测试评分呈负相关(r=-4.26,P<0.05).第7天非贫血产妇CES-D量表评分明显低于贫血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旱期贫血是增加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睿;张菊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低剂量螺旋CT联合血清p16基因甲基化检测筛查早期肺癌的研究

    目的:研究胸部低剂量螺旋CT联合血清p16基因甲基化检测筛查早期肺癌的可行性.方法:本院体检的无症状肺癌高危人群共2 332例按2:1随机分为2组,低剂量螺旋CT-p16组1 555例,首先给予低剂量螺旋CT扫描,发现肺非钙化结节者行常规剂量CT及血清p16基因甲基化检测;标准剂量CT-p16组777例,给予标准剂量CT扫描,发现肺非钙化结节者行血清p16基因甲基化检测.结果:低剂量螺旋CT-p16组中11.4%及标准剂量CT-p16组12.1%患者可疑肺癌,其中低剂量螺旋CT-p16组中108例及标准剂量CT-p16组中50例确诊为肺癌.2组肺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CT联合血清p16基因甲基化检测是一种敏感、安全、可行的筛查早期肺癌的方法.

    作者:孟丽娟;王峻;王友;刘福银;樊卫飞;杨民;蒲骁麟;许林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心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及文献复习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见于胸膜、腹膜,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的软组织,现就1例发生于心包的SFT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作者:关会娟;赵琰;曹东辉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左心室心肌面积及质量指数逆转的价值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惠者左心室心肌面积及质量指数逆转的价值.方法: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3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20例,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于术前3 d及术后1个月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蓉积、左心室舒张末期面积及质量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面积及质量指数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够逆转冠心病患者左心室面积及质量重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对其予以定量评价.

    作者:边晓琳;张连仲;马桂英;程兆云;段少博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虹膜根部断离修复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虹膜根部断离修复术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对36例(36眼)采取结膜瓣下微小穿刺口行虹膜根部断离修复术.结果:36例(36眼)断离的虹膜均得到修复,虹膜位置和瞳孔形态基本恢复正常.患者视力及外观明显改善.结论:应用结膜瓣下微小穿刺口修复虹膜根部断离是一种微创、安全、简便、有效地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微小残留病灶是白血病患者治疗完全缓解后复发的主要原因.及时精确检测到微小残留病灶并给予彻底清除是白血病治疗的关键.本文就微小残留病灶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王丹蕾;马保根;张茵;翟亚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在难治性淋巴瘤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8例难治性淋巴瘤患者,通过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和扩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后回输至难治性淋巴瘤患者体内,评价其疗效.结果: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改善,影像学复查显示1例多发侵犯肿块基本消失,7例肿块均有不同程度缩小,T细胞亚群水平在回输后均有明显升高.结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难治性淋巴瘤患者可改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小,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为难治性淋巴瘤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

    作者:郭智;谭晓华;陈丰;石宇杰;张明;张育葵;胡碧川;纪妍;瞿嵘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联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全胃肠外营养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炎症介质释放的影响

    目的: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炎症介质释放的影响.方法:将4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全胃肠外营养的观察组(20例)和全胃肠外营养加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治疗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等热量、等氮的全胃肠外营养,热量20 kcal/(kg·d)、氮摄八量0.2 g/kg.其中治疗组加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2 mI,/(kg·d),共7 d.治疗前和治疗后1、5、7 d分别检测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比较2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发生率.结果:联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治疗后,治疗组在不同时间点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或P<0.01);治疗组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降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缩短ICU住院时间.

    作者:龙鼎;喻莉;许涛;张远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美罗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致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acute tumor lysis syndrome,ATLS)是因肿瘤细胞大量破坏,细胞内物质快速释放,导致代谢产物体内蓄积而引起的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以高钾血症、高尿酸血症、高磷酸血症和低钙血症为特征.易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1] .

    作者:刘济轩;郭智;谭晓华;陆宁宁;楼金星;陈霞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瘦素及其受体在大肠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目的:探讨瘦素及其受体的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及与大肠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 PCR、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0例大肠癌、35例大肠腺瘤标本中瘦素、瘦素受体mRNA及蚤白的表达.分别比较不同临床分期、组织分化、年龄和性别中二者的表达情况.结果:瘦素、瘦素受体mRNA及蛋白在大肠癌组织和大肠腺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大肠腺瘤组(P<0.05).但在大肠癌组织分化、患者的年龄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及大肠腺瘤组织中均存在瘦素、瘦素受体mRNA及蛋白,癌组织中有更高的检出率,临床晚期较临床早期的患者有更高的表达,其表达同组织分化程度、年龄和性别无关.瘦素及其受体的异常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王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奥氮平治疗脑卒中后精神障碍临床观察

    目的:现察奥氮平冶疗脑卒中后精神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奥氮平治疗急性脑卒中后阳性精神障碍患者36例,2.5 mg/d,每晚口服,3 d无效增加剂量至5.0 mg.比较治疗前和治疗7 d后阳性精神症状评分、医疗保健评分和睡眠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7 d后患者阳性精神症状评分,医疗保健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睡眠时间延长(P<0.01),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奥氮平治疗脑卒中后阳性精神障碍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陈萍;孔岳南;许红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单切口联合经尿道电切肾输尿管切除治疗上尿路肿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单切口联合经尿道电切膀胱壁段输尿管的肾输尿管切除治疗上尿路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先经尿道切除膀胱壁段输尿管.再取腰部一个切口行肾及输尿管全长切除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未发生出血,尿瘘及感染等并发症.平均随访32个月(6~63个月)肿瘤复发6例(19.4%),其中4例发生在膀胱,2例发生在对侧输尿管末端.在切除的输尿管口部位无肿瘤复发.患侧盆腔、腹膜后来见肿瘤种植.结论:该手术方法简化了手术程序,出血少、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有效手术方法之一.

    作者:于满;于爱军;王志勇;张利国;赵立军;马光;王振潮;辛立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