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研究进展

季代金;黄茂涛

关键词:肝硬化, 骨髓干细胞, 移植
摘要:骨髓干细胞在肝脏病理条件下能够分化为有功能的肝细胞和胆管细胞且可修复受损肝脏,逐渐改善肝脏功能.可能成为中、晚期肝硬化治疗的新手段.本文就自体骨髓来源干细胞与肝脏的关系、可能的分化机制和条件、干细胞治疗的方法,目前争论的问题以及未来临床应用细胞移植治疗肝病的方式等进行综述.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缺氧损害对锌指蛋白A20和高敏C反应蛋白高表达的影响

    目的:对来源于高原的肝癌、胃癌、肠癌、食管癌、胆管癌患者,进行缺氧损害对基因表达差异性的实验研究.方法:肝癌等5种肿瘤患者328例为A组,其中高原地区的肝癌患者51例为A1组,平原肝癌患者55例为A2组;健康对照组470例中62例测定锌指蛋白A20,其中高原健康对照31例为B1组,平原健康对照31例为B2组;健康对照组中另408例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高原健康对照205例为C1组,平原健康对照203例为C2组.结果:锌指蛋白A20阳性率和荧光强度A1组为(74.91±14.35)及(12.43±5.02),A2组为(82.47±15.92)及(14.564±5.7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8.62±5.54)及(2.46±1.29),B2组(9.92±7.18)及(3.49±1.8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与C2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海拔地区缺氧环境因素对同种疾病和健康人均有损害,高原地区人体血液中锌指蛋白A20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表达与平原(≤500 m/海拔)人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胡娟;胡媛妲;李青;马建;邓责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经皮乙醇注射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经皮乙醇注射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4例肝癌患者进行经皮乙醇注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8淋巴细胞的变化.结果:治疗后4,8周CD4、CD4/CD8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且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乙醇注射注射可以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其长期疗效和对细胞免疫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拱辰;施广霞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瘦素与性激素水平关系及意义

    目的:探讨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瘦素与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度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42例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瘦素和性激素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瘦素和雌二醇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睾酮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瘦素水平与睾酮水平呈负相关(r=-0.63),与雌二醇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瘦素与性激素水平的变化相关,瘦素可能参与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

    作者:胡清;万雨明;曾玉琴;彭彩碧;孙明锦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内镜下治疗联合部分脾栓塞序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联合部分脾拴塞序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分别序贯进行内镜下套扎、硬化荆注射、组织黏合剂栓塞及部分脾栓塞治疗;对照组34例,单纯内镜下套扎、硬化剂注射、组织黏合剂栓塞治疗;比较术后急诊止血率,曲张静脉消失牵、曲张静脉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急诊止血率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4%,1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曲张静脉消失率分别为92.3%,76.5%,曲张静脉复发率分别为11.5%,41.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治疗联合部分脾拴塞序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安全有效.

    作者:王言飞;刘玉芝;尚明凤;庄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并Ⅱ型呼吸衰竭伴神志障碍65例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Ⅱ型呼吸衰竭伴轻度意识障碍患者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Ⅱ型呼吸衰竭伴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患者65例,给予经面罩行双水平气道正压模式辅助通气,观察通气前,通气后2 h,1 d,2 d,3 d和治疗期间患者症状、体征、血气分析(pH、PaO2、PaCO2)结果、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经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后明显好转63例(96.9%).pH、PaO2、PaCO2、心率、呼吸频率于治疗2 h有较大改善(P<0.01),1 d达明显效果,1~3 d仍进一步好转(P<0.01);2例无效(3.1%).结论: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Ⅱ型呼吸衰竭伴轻度意识障碍患者疗效确切.

    作者:王廷焱;杨永国;余嗣崇;侯小花;乔冬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对重症脓毒血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存活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对重症脓毒血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存活率的影响.方法:30例重症脓毒血症患者.在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24 h分别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去甲肾上腺素的需要量,使平均动脉压维持在>70 mm Hg.采用ELISA法测定白介素-2、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内毒素,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时调节血流量在250~350 mL/min,维持超滤比率在20%~25%,碳酸氢盐置换液以前置换与后置换按1:1比例同时输入.结果:所有治疗均顺利进行,经过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的治疗,血流动力学较治疗前改善,收缩压提高(P<0.05),去甲肾上腺素的需要量有明显减少,并且能维持到治疗结束后24 h(P<0.01),而体温、心脏指数、氧合状况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结束时血浆内毒素、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较前均明显下降(P<0.05).预测病死率为71%(基于APACHE Ⅱ评分)和66%(基于SAPSⅡ评分),实际28 d病死率为47%(14/30).结论: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能改善重症脓毒血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是一种可行、有益的辅助治疗重症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的方法.

    作者:江波杰;方旭晨;涂春莲;赵仲谋;沈励;吴焱;刘新兵;叶旭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C-Met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Met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蛋白在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1例卵巢癌、16例卵巢交界性肿瘤、18例卵巢良性肿瘤、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和C-Met蛋白表达.结果:C-Met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中无表达,在卵巢良性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及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2%,37.5%,66.7%,卵巢癌与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在卵巢癌组织的阳性率低于正常卵巢组织和卵巢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卵巢癌组织中,随组织学分级的增加和淋巴结的转移,C-Met表达阳性率逐渐上升,脆性组氨酸三联体表达阳性率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et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表达呈负相关性(r=-0.382,P=0.006).结论:C-Met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突变或缺失在卵巢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C-Met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联合栓测有助于卵巢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生物学行为的评估.

    作者:陈衡;彭碧玲;黄海玉;黄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有限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长螺旋形骨折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长螺旋形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有限皮肤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长螺旋形骨折26例.结果:2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5个月,平均11.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2例出现皮肤坏死,经治疗后痊愈.结论:有限切开复住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长螺旋形骨折复位准确,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是一种较好地治疗方法.

    作者:申迷林;姜军;李旭日;王云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肺炎衣原体急性感染在小儿哮喘发作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肺炎表原体急性感染在小儿哮喘急性发作中的作用.方法:46例哮喘发作期儿童为观察组,分别于发作期及恢复期各采血2 mL,取双份血清,2次间隔时间15~20 d.3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微量免疫荧光测定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衣原体抗体.结果:观察组9例肺炎表原体急性感染,阳性率为19.57%(9/46),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2例;对照组无肺炎表原体急性感染病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例肺炎表原体急性感染中有8例年龄>3岁.结论:肺炎表原体感染是诱发儿童哮喘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3岁惠儿中肺炎表原体急性感染易诱发小儿哮喘的急性发作.

    作者:刘爽;赵素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方法: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整缝线治疗56例(62眼)青光眼患者.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1~2条.结果:术后眼压控制良好,Ⅰ、Ⅱ度浅前房发生率低,滤过泡形成良好.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能有效降低眼压.控制术后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成功率.

    作者:李娜;田锁成;孙刚;李慧俐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26例上腔静脉综合征放射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大剂量冲击放射治疗对晚期胸部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26例晚期胸部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先行大剂量冲击放射治疗.每野300~500 cGy/次,连续3~5次,后改常规剂量照射,同时辅以心理指导、呼吸道管理、输液及皮肤护理等.结果:晚期胸部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患者症状缓解率达100%.其中肺癌患者15例.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7例,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1倒;食管癌4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例.结论:大剂量冲击放射治疗是晚期胸部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李甸源;代军强;高松涛;师国珍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应用2种方法检测脊肌萎缩症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1缺失

    目的:探讨脊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基于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的2个同源拷贝碱基上的差异,应用PCR-酶切和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对8例脊肌萎缩症患者与其直系亲属及1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进行脊肌萎缩症基因第7外显子缺失检测.结果:PCR-酶切和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均显示8例脊肌萎缩症患者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第7号外显子缺失,正常对照组及患者亲属未发现缺失.结论:PCR-酶切结合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是可靠的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缺失检测方法,提高了脊肌萎缩症基因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王莉;康冰;王涛;方东;廖世秀;王应太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颈椎体裂隙征X线诊断

    目的:探讨颈椎体裂隙征的X线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167个颈椎体裂隙征的X线表现.结果:颈椎体裂隙征C3椎体2个,C4椎体20个,C5椎体118个,C6椎体27个;除C4和C5椎体全裂隙型各1例在椎体下缘上方均可见上下2个裂隙、C5和C6椎体中后裂隙型各1例在椎体下缘上方均可见上下2个裂隙以及1例C4椎体全裂隙型者裂隙位于椎体中部外,其余各型均在椎体下缘上方可见1个裂隙.结论:颈椎体裂隙征发生在颈椎体下缘上方,6型中以全裂隙型多;C5椎体裂隙征发生率高,C4、C6椎体次之,与颈椎退行性变好发部位相一致.

    作者:史志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危重患者并发腹内高压4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并发腹内高压的病因及早期干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入住ICU的危重患者住院期间出现腹胀、胃肠功能障碍者行膀胱内压力测定,腹腔内压>1.33 kPa判定为腹内高压.早期给予非手术综合干预.并对其临床资料及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早期综合干预,37例在1~2周内腹腔内压逐步降至<1.33 kPa,腹胀消失,胃肠功能恢复正常;1例自动出院,2例因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腹腔间隙综合征死亡.结论:腹内高压征危重患者常见,早期采取以控制病因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腹腔内压,改善预后.

    作者:钱何布;郑志群;陆骏灏;浦秦华;姚月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肩关节脱位的X线诊断

    目的:探计肩关节脱位的x线表现及诊断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肩关节脱位患者的X线表现,对肩关节正位及穿胸位X线片表现进行总结.结果:肩关节半脱位4例,喙突下脱位14例(其中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4例、肱骨外科颈骨折4例、同时合并肱骨外科颈和大结节骨折2例),孟下脱位4例,锁骨下脱位1例,肩关节后脱住1例.结论:多数肩关节脱住可通过X线平片诊断,但应注意与投照体位不恰当造成的假性脱位相鉴别.

    作者:黄耀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癌患者60例、良性肺部疾病者20例、健康体检者20例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同时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断-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结果:肺癌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 T细胞比例(20.93±4.47)%,明显高于良性肺病组(15.14±4.79)%和健康对照组(15.42±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与肺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但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较低者比增高者预后好.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 T细胞比例对肺癌的预测价值与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断-1相似.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明显增高,有可能成为肺癌预测及免疫治疗的靶点.

    作者:薛聃;周燕斌;黄茂宏;谭潇琼;王中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瑞芬太尼在肝硬化脾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肝硬化脾切除术中应用瑞芬太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术前ASAⅠ~Ⅱ级肝硬化脾切除患者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30例)和芬太尼组(30例).常规诱导:瑞芬太尼组静脉给予瑞芬太尼1.5~2 μg/kg,芬太尼组给予芬太尼3~5 μg/kg.麻醉维持:瑞芬太尼组静脉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0.2μg/(kg·min),芬太尼组输注芬太尼0.1~0.2 μg/(kg·min).2组均吸入异氟醚,间断静脉推注阿曲库铵维持肌松.分时段(T0~T3)观察2组患者诱导时血压、心率的变化,术中切皮不耐受、浅麻醉发生率,术中阿托品、麻黄素使用率,切皮和术中探查时血压、心率变化,术后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纳洛酮拮抗、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瑞芬太尼组诱导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低于同时间段芬太尼组(P<0.05);术中维持时瑞芬太尼组切皮不耐受、浅麻醉发生率低于芬太尼组(P<0.05),阿托品、麻黄素使用率高于芬太尼组(P<0.05),切皮和术中探查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低于芬太尼组(P<0.05);瑞芬太尼组术后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短于芬太尼组,纳洛酮拮抗发生率低于芬太尼组(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应用于肝硬化脾切除术安全、有效,不仅可维持全身麻醉诱导和术中血压、心率稳定,还有利于术后恢复.

    作者:贾建鑫;曹红;岳志香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百草枯中毒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与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对百草枯中毒的疗效.方法:百草枯中毒49例,其中27例行血液灌流与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治疗组),22例仅行常规治疗(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痊愈率、有效率、病死率,2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及死亡病例存活天数.结果:2纽患者痊愈率、有效率、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及死亡病例存活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百草枯中毒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增加死亡病例存活天数,为临床救治百草枯中毒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卫国;徐维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终丝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目的:探讨人终丝匀浆上清液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入无血清培养基及人终丝匀浆上清液诱导,对照组只加培养基,>72 h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诱导后有17%的细胞发生典型的形态学变化.神经丝蛋白阳性率15.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率13.7%.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率18.3%.结论:终丝中含有神经生长必备的细胞因子,并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作者:夏冰;刘福云;赵跃武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心功能不全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心功能不全的关系.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218例行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左室射血分数和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E峰/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峰比值分为心功能正常组及心功能不全组.记录所有患者一般情况并测量入院第2天相关生化指标.比较2组间的差异,推测2型糖尿病患者心功能不全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心功能不全组患者较心功能正常组年龄大(P<0.01)、病程长(P<0.05);心功能不全组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血尿酸及血糖水平均较心功能正常组高(P<0.01或P<0.05).2型糖尿病患者心功能不全的发生与年龄、体质量指数、血尿酸和三酰甘油均成显著正相关.结论:高尿酸血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挺松;吴宗贵;江时森;陈一天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