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晨;沈干;刘育凤
目的:探讨雷莫司琼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雷莫司琼组(A组),格拉司琼组(B组)、对照组(C组),每组30例.手术结束后分别对A组给予雷莫司琼0.3 mg,静脉注射;B组给予格拉司琼3 mg,静脉注射;C组给予生理盐水4 mL,静脉注射.比较3组术后8 h内和9~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和程度.结果:术后8 h内和9~24 h A、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C纽(P<0.05);A组术后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雷莫司琼用于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反应、疗效与格拉司琼相似,作用时间较格拉司琼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吐药.
作者:黄燕虹;张少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血小扳动态变化在脓毒症惠儿的临床意义,为脓毒症病情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测定52例脓毒症患儿在入住儿科ICU后的1,24,48,72 h及18例对照组儿童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血小板计数;分析白细胞介素-6、血小板计敷度血小板/白细胞介素-6比值的变化和对病情预后的影响.结果:脓毒症好转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于1,12,48 h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叉(P<0.05);72 h接近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恶化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于1,12,24,48 h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8.72 h脓毒症恶化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较好转患儿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好转惠儿血小板水平于1,12 h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8.72 h血小板水平回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叉(P>0.05).脓毒症恶化患儿血小板于1,12,24,48,72 h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测定白细胞介素-6、血小板可作为评估脓毒症患儿病情危重程度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司徒超;黄卫东;村秀丽;曹翔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糖变化,探讨其化疗的安全性.方法:对60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恶性肿瘤患者,依据肿瘤部位选择不同的化疗方案,化疗前、中、后进行血糖监测、干预和治疗.结果:本组患者累计完成286个化疗周期,化疗后第1天血糖较化疗前显著升高,后逐渐下降,化疗后7 d血糖已降至化疗前水平.4例患者化疗期问出现血酮体升高、尿酮体阳性,经调整胰岛素用量后血糖逐渐下降,顺利完成化疗.结论: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疗后血糖可升高,有效控制血糖其化疗是安全的.
作者:杨莉;王亚非;王飞;印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引起心肌损伤的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52例,分为术后肌酸肌酶同工酶及心肌肌钙蛋白Ⅰ升高组和正常组,分析2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手术过程以及并发症等相关因素,观察住院及随访期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2组术后再发心肌缺血事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惠义(P<0.05).随访期间,2组主要心血管事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与肌酸肌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Ⅰ升高程度呈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示2组球囊扩张总时间、C型病变、术中出现冠状动脉夹层及术后分支闭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肌酸肌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Ⅰ升高与球囊扩张总时间、C型病变、术中出现冠状动脉夹层及术后分支闭塞有密切关系,其水平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发心肌缺血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李华珍;王红;梁文武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4个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治疗过程,分析误诊原因及治疗效果.结果:颈动脉体瘤少见,缺乏其型临床症状,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或未进行相关检查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手术治疗效果好.结论:DSA检查可作为诊断颈动脉体瘤的首选,彩色多普勒超声、CT、CTA也可对其明确诊断;对疑似颈动脉体瘤患者切忌盲目行穿刺细胞学检查.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颈动脉体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威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时间-强度曲线在肝细胞肝癌临床研究和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对肝细胞肝癌32例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利用时间-强度曲线测量达峰强度、增强斜率和廓清斜率并观察曲线形态,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肝细胞肝癌和瘤周非癌组织廓清斜率分别为(3.20±1.46)dB/s,(0.41±0.07)dB/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增强斜率和达峰强度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峰值曲线形态方面,14例(43.75%)呈单峰,18例(56.25%)呈双峰(M峰).结论:时间-强度曲线可量化分析肝细胞肝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有助于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研究和诊疗.
作者:杨龙;王绮;吴刚;袁建军;张连仲;郭文清;王文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晕海宁对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26例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2例;A组术前口服晕海宁,B组、C组在术中未灌注化疗药物前肝动脉内分别注射格拉司琼,甲氧氯普胺;观察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A,B组分别与C组比较,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B纽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4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晕海宁对防治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恶心、呕吐疗效好,不良反应轻,且价格低廉,有可能成为治疗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恶心、呕吐的一线方案.
作者:冯卫华;朱晓慧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建立慢病毒-绿色荧光蛋白载体有效感染人包皮成纤维细胞的方法,为利用慢病毒载体介导外源基因导入人包皮成纤维细胞,后者直接诱导分化为多能干细胞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0.1%Ⅰ型胶原酶冷消化联合组织块贴壁法培养人包皮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感染复数的慢病毒和具有促进病毒感染的细胞增强液,并于感染48 h后观察慢病毒转导情况.结果:成功建立人包皮成纤维细胞培养模型,当慢病毒对人包皮成纤维细胞的感染复数为20及在培养基中加入细胞增强液时,感染效率可以达到80%,能满足后续实验的需要.结论:慢病毒较易感染人包皮成纤维细胞,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多能干细胞细胞技术研究的新载体.
作者:王孟丽;沈晓丽;韩莉莉;林丽芳;浦晓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倒资料.结果:结直肠癌患者主要症状为腹痛,肉眼血便,排便习惯改变;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率高,CEA和CA19-9增高,肿瘤以溃疡型、腺癌、中分化程度、Dukes B期多见.结论:有结直肠癌相关表现的患者应及时就诊,有望实现早期诊断.
作者:徐德魁;郑长青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提高中央回区脑膜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应用显微手术切除中央回区脑膜瘤16例,术前均行CT、MRI、DSA检查,了解肿瘤的血供、脑膜瘤与中央沟静脉的位置关系及瘤周静脉回流情况.术中尽量不牵拉脑组织,显微镜下囊内分块切除肿瘤,直至全切肿瘤;注意保护中央沟静脉、其他代偿回流静脉.结果:肿瘤全切除16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原有功能障碍均有显著改善.结论:显微手术切除中央回区脑膜瘤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作者:高广伟;刘云贺;王东兵;邢海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晶状体、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填充眼经透明角膜切口和经睫状体平坦部置灌注管分别行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2种手术方式临床疗效.方法:对晶状体、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填充眼后发性白内障患者28例(28眼)经透明角膜切口(Ⅰ组)行联合手术,对21例经睫状体平坦部置灌注管(Ⅱ组)行联合手术.结果:Ⅰ组中有18例(64%)佳矫正视力达0.2~0.5;7例(25%)视力为0.02~0.1;3例(11%)视力为光感~数指(包括2例视网膜脱离复发者).Ⅱ组中13例(62%)佳矫正视力达0.2~0.5;5例(24%)视力为0.02~0.1;3例(14%)视力为光感~敷指(包括2例视网膜脱离复发者).结论: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于晶状体、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填充眼并发后发性白内障及硅油乳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提高视力的方法,经透明角膜切口行此手术简化了手术步骤,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杨华鹏;张智敏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口周皮炎的疗效.方法:口周皮炎患者8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4例,对照组42例.实验组给予皮损处外用0.03%他克莫司软膏,2次/d;对照组皮损处外用维生素B6软膏,2次/d.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后1,2,3,4周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1周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3,4周,实验组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随治疗进行差异越来越显著.结论: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口周皮炎疗效确切.
作者:徐玉萍;李丽娜;李振鲁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纤维支气管镜既往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近年来应用于各种危重症的诊断、抢救和治疗,已成为重症监护病房不可或缺的必要设备和抢救手段.
作者:王承辉;杜凌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现察BiPAP呼吸机面/鼻罩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在常规药物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联用BiPAP呼吸机面/鼻罩正压通气治疗,测定动脉血pH、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及临床症状,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100%;心率、呼吸频率、血压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1);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增加(P<0.01).结论:BiPAP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疗效满意.
作者:殷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肿胀麻醉技术在烧伤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对减少出血的作用.方法:对35例烧伤手术患者应用肿胀麻醉技术,现察麻醉效果及出血量;选取其中创面分布左右较对称10例患者作自身对照,分为注液组与非注液组,比较手术出血量.结果:肿胀麻醉技术麻醉效果确切;术中每1%总体表面积平均失血量注液组为(16.5±5.7)mL;非注液组为(47.8±9.5)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胀麻醉技术能达到局部麻醉要求,且能减少烧伤术中创面出血.
作者:贾立平;于冶;肖贵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在垂体瘤中的表达,探讨环氧化酶-2与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4例垂体瘤组织和4例正常垂体组织中环氧化酶-2的表达,计量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并联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环氧化酶-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均相关;环氧化酶-2在垂体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垂体组织(P<0.05),环氧化酶-2在无功能腺瘤的表达高于功能性腺瘤(P<0.05).结论:环氧化酶-2与垂体瘤血管生成有关.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有望为垂体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途径.
作者:孙勇;王海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survivin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survivin与突变型p53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20例正常乳腺组织、42例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和p5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组survivin和P53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P<0.05).结论:survivin蛋白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与乳腺癌的组织类型、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无显著相关.p53基因突变出现于癌变早期,并参与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曾敏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与棘形红细胞的关系.方法:9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使用仪器法检测血小板计敷、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同时用电镜观察静脉血液中的棘形红细胞,并做正常对照.结果:95例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测定结果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且棘形红细胞明显增多(P<0.01).结论:棘形红细胞可使红细胞硬度增加,变形能力下降,引起肺动脉高压,缺氧和CO2潴留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使血小板过度消耗,骨髓代偿性生成大体积血小板增加,故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增大,血小板压积增高.功能增强的血小板更易被缺氧和CO2潴留激活,而加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高凝状态.
作者:张明洁;程静;高永友;严蜀华;杨明建;李德仁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小儿脓毒症急性时相蛋白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0例小儿脓毒症患儿急性时相蛋白的水平,并与30例普通感染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进行对照.结果:血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在小儿脓毒症组、普通感染组与健康小儿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白蛋白小儿脓毒症组与普通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感染组与健康小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在脓毒症各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各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在严重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时相蛋白参与了小儿脓毒症患儿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与病情危重程度相关,动态观察急性时相蛋白对早期干预小儿脓毒症、判断病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宋丽芳;王群思;成怡冰;金志鹏;宋春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对滋养层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等侵袭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将分离纯化的原代培养早孕滋养层细胞分别予10 ng/mL的表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10,5 ng/mL的肿瘤坏死因子α处理48 h后.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肿瘤转移相关蛋白1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转录表达,用ELISA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黏附分子CD44v6蛋白的表达.结果:表皮生长因子使早孕滋养层细胞中肿瘤转移相关蛋白1 mRNA的表达减少,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 mRNA表达增加,并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黏附分子CD44v6蛋白的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可使早孕滋养层细胞中肿瘤转移相关蛋白1 mRNA表达增加,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mRNA表达降低,而对早孕滋养层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黏附分子CD44v6蛋白的表达影响不明显;而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10抑制早孕滋养层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黏附分子CD44v6蛋白的表达.结论:表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可能通过改变基质金属蛋白酶-2、肿瘤转移相关蛋白1、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黏附分子CD44v6等侵袭相关基因的表达,在滋养层细胞侵入的调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作者:庞战军;周君桂;陈慧;邢福祺 刊期: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