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环氧化酶-2在垂体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形成的关系

孙勇;王海军

关键词:垂体瘤, 环氧化酶-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血管形成
摘要: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在垂体瘤中的表达,探讨环氧化酶-2与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4例垂体瘤组织和4例正常垂体组织中环氧化酶-2的表达,计量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并联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环氧化酶-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均相关;环氧化酶-2在垂体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垂体组织(P<0.05),环氧化酶-2在无功能腺瘤的表达高于功能性腺瘤(P<0.05).结论:环氧化酶-2与垂体瘤血管生成有关.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有望为垂体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途径.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纤维支气管镜在临床危重症抢救中的应用

    纤维支气管镜既往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近年来应用于各种危重症的诊断、抢救和治疗,已成为重症监护病房不可或缺的必要设备和抢救手段.

    作者:王承辉;杜凌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34例前囊撕裂伴后囊缺损白内障患者行后房人工晶体虹膜缝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老年性白内障及9例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术中前囊截囊或环形撕囊≥1处撕裂并后囊>3/4缺损行后房人工晶体虹膜缝线固定术.结果:11例术后视力>0.8,14例0.5~0.8;25例视力>0.5,占73.4%.讨论:人工晶体虹膜缝线固定术治疗前囊撕裂伴后囊缺损,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作者:李金颖;郑秋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女性生殖器结核误诊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器结核的临床特点和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士性生殖器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误诊为卵巢肿瘤5例,其中卵巢癌3例;误诊为不孕症1例.均行探查术病理确诊,抗结核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女性生殖器结核临床表现多样,常伴有CA125升高及盆腔包块腹腔积液,与卵巢癌相似,需综合分析病史、症状及辅助检查以提高诊断正确率.病理学检查是唯一的确诊办法.术后抗结核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作者:孙彩勤;付红亚;张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结直肠癌82例诊断体会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倒资料.结果:结直肠癌患者主要症状为腹痛,肉眼血便,排便习惯改变;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率高,CEA和CA19-9增高,肿瘤以溃疡型、腺癌、中分化程度、Dukes B期多见.结论:有结直肠癌相关表现的患者应及时就诊,有望实现早期诊断.

    作者:徐德魁;郑长青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心肌肌钙蛋白T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与心脏功能及远期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心力衰竭患者68例,按照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3组,测定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观察其与心脏功能及心力衰竭患者远期心脏事件的关系.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68例心力衰竭患者中31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升高,心功能Ⅲ级心肌肌钙蛋白T升高的检出率(66.7%)比心功能Ⅱ级检出率(8.6%)显著增高(P<0.05),心功能Ⅳ级心肌肌钙蛋白T升高的检出率(100%)比心功能Ⅲ级患者明显增高(P<0.05).68例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随访,随访时间(14±6)个月,心肌肌钙蛋白T正常组远期心脏事件16例次,升高组远期心脏事件33例次(P<0.01).结论:心功能越差心肌肌钙蛋白T升高的检出率越大,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不仅是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损伤的敏感标志物,而且是远期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作者:段明勤;王丽霞;马艳玲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晕海宁对防治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晕海宁对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26例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2例;A组术前口服晕海宁,B组、C组在术中未灌注化疗药物前肝动脉内分别注射格拉司琼,甲氧氯普胺;观察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A,B组分别与C组比较,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B纽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4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晕海宁对防治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恶心、呕吐疗效好,不良反应轻,且价格低廉,有可能成为治疗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恶心、呕吐的一线方案.

    作者:冯卫华;朱晓慧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2型单纯疱疹病毒对HaCaT细胞分泌IL-10、IFN-γ的影响

    目的:观察2型单纯疱疹病毒时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株分泌IL-10、IFN-γ的影响,探讨角质形成细胞对HSV-2病毒感染初期的免疫防御机制.方法:用2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感染后24,48,72 h的IL-10、IFN-γ mRNA的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2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后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分泌IL-10的表达量在24 h内下降,24~48 h上升,48~72 h下降,而IFN-γ则相反,24 h内上升,24~48 h下降,48~72 h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角质形成细胞初期,角质形成细胞具有类淋巴细胞的功能,能分泌IL-10、IFN-γ,在不同的时段产生不同的免疫反应,并且IL-10、IFN-γ的表达互为抑制.

    作者:张杰;钟绮丽;杨虹;万峻;张超;董小林;刘文丽;邵勇;于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血清孕酮测定在预测早期先兆流产预后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清孕酮预测早期先兆流产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129例孕5~8周孕妇,分为先兆流产组55例、难免流产组31例和正常旱孕组43例.均抽取静脉血,检查血清孕酮.结果:先兆流产组、难免流产组血清孕酮值与正常旱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孕酮14.15 ng/mL是判断先兆流产治疗成功与否的临界值.结论:血清孕酮对先兆流产的预后有一定意义.

    作者:刘宝静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围生期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20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围生期心肌痛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围生期心肌病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19例,产妇及胎儿均死亡1例,产妇存活、新生儿死亡2例.结论:围生期心肌痛心力衰竭患者应及时行剖宫产终止妊娠,给予扩血管、利屎基础治疗,并适当强心.

    作者:余光明;马敏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口周皮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口周皮炎的疗效.方法:口周皮炎患者8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4例,对照组42例.实验组给予皮损处外用0.03%他克莫司软膏,2次/d;对照组皮损处外用维生素B6软膏,2次/d.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后1,2,3,4周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1周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3,4周,实验组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随治疗进行差异越来越显著.结论: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口周皮炎疗效确切.

    作者:徐玉萍;李丽娜;李振鲁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雷莫司琼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雷莫司琼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雷莫司琼组(A组),格拉司琼组(B组)、对照组(C组),每组30例.手术结束后分别对A组给予雷莫司琼0.3 mg,静脉注射;B组给予格拉司琼3 mg,静脉注射;C组给予生理盐水4 mL,静脉注射.比较3组术后8 h内和9~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和程度.结果:术后8 h内和9~24 h A、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C纽(P<0.05);A组术后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雷莫司琼用于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反应、疗效与格拉司琼相似,作用时间较格拉司琼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吐药.

    作者:黄燕虹;张少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阴囊Paget病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阴囊Paget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阴囊Paget痛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本组Ray分期A1期13例,A2期8例,B期5例;手术治疗25例(19例行根治性病灶切除术,6例行病灶扩大切除+股部带蒂皮瓣修补术,5例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者行单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实施放、化疗1例.结果: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2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15年,平均4年.2例分别于术后5个月、1年局部复发,均再次手术治愈.1例术后2年死于多发骨转移.其余无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阴囊Paget病临床少见,易误诊为阴囊湿疹,皮炎等;对可疑阴囊Paget病者应尽早活检确诊;病灶根治切除术是首选治疗方法,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作者:张墨;王晓彬;单立平;宋永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显微手术切除中央回区脑膜瘤16例

    目的:提高中央回区脑膜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应用显微手术切除中央回区脑膜瘤16例,术前均行CT、MRI、DSA检查,了解肿瘤的血供、脑膜瘤与中央沟静脉的位置关系及瘤周静脉回流情况.术中尽量不牵拉脑组织,显微镜下囊内分块切除肿瘤,直至全切肿瘤;注意保护中央沟静脉、其他代偿回流静脉.结果:肿瘤全切除16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原有功能障碍均有显著改善.结论:显微手术切除中央回区脑膜瘤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作者:高广伟;刘云贺;王东兵;邢海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乳腺导管造影术在乳腺导管内癌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乳腺导管造影对有乳头溢液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有乳头溢液的导管内癌资料,病例均行钼靶X线平片摄影、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及手术病理确诊.结果:乳腺钼靶X线平片有阳性征象者7例,占25.0%,乳腺导管造影明确诊断25例,占89.3%.造影主要表现为大导管及分支导管管壁不规则浸润、虫蚀样破坏、僵硬及狭窄,腔内多发小充盈缺损,近端导管扩张,主导管及部分分支中断.结论:乳腺导管造影对乳头溢液的导管内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曹桂景;李桂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高血压患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及奥美沙坦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血压和炎症的关系以及评价奥美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是否具有抗炎作用.方法:轻、中度高血压患者60例及健康体检者60例,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超教C反应蛋白、sCD40L的水平.高血压组患者给予奥美沙坦20~40 mg/d,服药8周后重复测定以上所有指标.结果: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sCD40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用药后超敏C反应蛋白、sCD40L明显下降.结论:高血压是一种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奥美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具有抗炎作用.

    作者:赵勇;曹国良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环氧化酶-2在垂体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形成的关系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在垂体瘤中的表达,探讨环氧化酶-2与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4例垂体瘤组织和4例正常垂体组织中环氧化酶-2的表达,计量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并联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环氧化酶-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均相关;环氧化酶-2在垂体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垂体组织(P<0.05),环氧化酶-2在无功能腺瘤的表达高于功能性腺瘤(P<0.05).结论:环氧化酶-2与垂体瘤血管生成有关.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有望为垂体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途径.

    作者:孙勇;王海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肿胀麻醉技术在烧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肿胀麻醉技术在烧伤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对减少出血的作用.方法:对35例烧伤手术患者应用肿胀麻醉技术,现察麻醉效果及出血量;选取其中创面分布左右较对称10例患者作自身对照,分为注液组与非注液组,比较手术出血量.结果:肿胀麻醉技术麻醉效果确切;术中每1%总体表面积平均失血量注液组为(16.5±5.7)mL;非注液组为(47.8±9.5)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胀麻醉技术能达到局部麻醉要求,且能减少烧伤术中创面出血.

    作者:贾立平;于冶;肖贵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采用PCR与RFLP方法快速诊断细菌感染

    目的:探讨PCR与RFLP方法快速诊断细菌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4种下呼吸道常见病原茵制成DNA模板,用16S rRNA基因保守区建立一对通用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再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Hae Ⅲ,Mnl Ⅰ,Alu Ⅰ,Dde Ⅰ和BstBⅠ酶切,根据RFLP分析鉴定细菌.结果:所有待测细菌经通用引物PCR扩增和HaeⅢ酶切后的电泳图谱呈现多态性,但有部分细茵图谱相同或相似,再分别用MnlⅠ、AluⅠ、DdeⅠ和BstBⅠ酶切,其产生的酶切图谱各异,可以相互区分,从而鉴定出痛原菌.结论:PCR与RFLP分析方法检测病原茵快速简便,是一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快速诊断方法.

    作者:王蓉美;蔡庆;高和;隋东江;张虎;马文杰;张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与免疫分型

    目的:探讨通过各项实验室检查快速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各项实验室检查并进行免疫分型.结果:IgG+C3型多见.余次为C3、lgG型.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网织红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Commbs试验大多为阳性,骨髓象检查明显异常.结论:通过各项实验室检查可快速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并进行分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张云宁;曹国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乌司他T对急性肺损伤患者炎症因子及血气分析的影响

    目的:观察鸟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患者炎症因子及血气分析的影响.方法:急性肺损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乌司他丁20万u+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以50 mL/h速率静脉泵注,1次/d,连续使用3 d.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以50 mL,/h速率静脉泵注,1次/d,连续使用3 d.比较2组入院时、治疗后72 h呼吸频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教,及入院时,治疗后48,72 h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72 h呼吸频率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48,72 h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较入院时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乌司他丁可显著抑制机体炎症介质的产生,改善急性肺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绍谦;胡洋;张文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