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永勤;严丽丽;刘绍明;徐如祥;王向宇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13例复发,行2次手术治疗,1例死于甲状腺癌肺转移.结论:对疑似甲状腺癌的结节性甲状腺肿,行细针穿刺及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能避免再次手术;术后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可避免疾病复发.
作者:张惠;王春雷;王旺河;余广增;张秋丽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8例.用脑循环动力检测仪检测伤后0,1,3,7,14,21 d的脑循环动力学参数.对照组维持正常体温,治疗组4~8 h将肛温降至33℃左右,维持3~5 d.分析比较2组脑循环动力学参数变化规律和预后不良(GOS<3分)率.同期选择24例正常人检测其脑循环动力学参数,作为正常组.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对照组伤后脑循环动力学参数可划分为4个期,而治疗组仅表现出3个期.对照组和治疗组脑循环动力学参数出现脑血管痉挛变化分别为8例(44.4%)和2例(1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步得出脑循环动力学参数诊断外伤性脑血管痉挛的参考值.(2)随防3个月时,对照组预后不良率为61.1%(11/18),治疗组为33.3%(6/1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防3年后,对照组预后不良率为55.6%(10/18),治疗组为22.2%(4/1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通过稳定重型颅脑损伤后脑循环功能,减少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从而改善远期预后.
作者:夏永勤;严丽丽;刘绍明;徐如祥;王向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为一种常见的具有遗传特性的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室壁非对称性增厚,心室腔相对变小,心室收缩活动较正常者更强,常伴有舒张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原发性心肌病.
作者:陈曦;朱媛;石理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机械通气并行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80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进行有创通气的80例呼吸衰蝎患者,共进行吸痰治疗122次,吸痰后临床症状、动脉血气分析、氧合指数、气道峰压、顺应性均明显改善.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在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贾金广;于洪涛;王红军;臧金萍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纤维支气管镜既往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近年来应用于各种危重症的诊断、抢救和治疗,已成为重症监护病房不可或缺的必要设备和抢救手段.
作者:王承辉;杜凌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评价乳腺导管造影对有乳头溢液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有乳头溢液的导管内癌资料,病例均行钼靶X线平片摄影、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及手术病理确诊.结果:乳腺钼靶X线平片有阳性征象者7例,占25.0%,乳腺导管造影明确诊断25例,占89.3%.造影主要表现为大导管及分支导管管壁不规则浸润、虫蚀样破坏、僵硬及狭窄,腔内多发小充盈缺损,近端导管扩张,主导管及部分分支中断.结论:乳腺导管造影对乳头溢液的导管内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曹桂景;李桂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肿胀麻醉技术在烧伤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对减少出血的作用.方法:对35例烧伤手术患者应用肿胀麻醉技术,现察麻醉效果及出血量;选取其中创面分布左右较对称10例患者作自身对照,分为注液组与非注液组,比较手术出血量.结果:肿胀麻醉技术麻醉效果确切;术中每1%总体表面积平均失血量注液组为(16.5±5.7)mL;非注液组为(47.8±9.5)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胀麻醉技术能达到局部麻醉要求,且能减少烧伤术中创面出血.
作者:贾立平;于冶;肖贵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对滋养层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等侵袭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将分离纯化的原代培养早孕滋养层细胞分别予10 ng/mL的表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10,5 ng/mL的肿瘤坏死因子α处理48 h后.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肿瘤转移相关蛋白1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转录表达,用ELISA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黏附分子CD44v6蛋白的表达.结果:表皮生长因子使早孕滋养层细胞中肿瘤转移相关蛋白1 mRNA的表达减少,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 mRNA表达增加,并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黏附分子CD44v6蛋白的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可使早孕滋养层细胞中肿瘤转移相关蛋白1 mRNA表达增加,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mRNA表达降低,而对早孕滋养层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黏附分子CD44v6蛋白的表达影响不明显;而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10抑制早孕滋养层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黏附分子CD44v6蛋白的表达.结论:表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可能通过改变基质金属蛋白酶-2、肿瘤转移相关蛋白1、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黏附分子CD44v6等侵袭相关基因的表达,在滋养层细胞侵入的调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作者:庞战军;周君桂;陈慧;邢福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面部基底细胞癌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面部基底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后造成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修复的临床资料.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皮瓣均成活;随访1~3年局部无复发,外形效果满意.结论:合理选择设计局部皮瓣修复基底细胞癌切除后面部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林海晨;沈干;刘育凤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时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影响.方法:早期2型糖尿痛肾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60例),B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10 mg/次,2次/d,口服;B组给予苯那普利片10 mg/次,1次/d,口服.2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血压、尿白蛋白排泄率.结果:2组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尿白蛋白排泄率、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那普利可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尿白蛋白排泄率.
作者:王晓虎;孙良阁 刊期: 2009年第12期
肾上腺囊肿是临床上少见的肿瘤,发病率为0.064%~0.180%,以30~60岁常见,男女比1:2.临床表现多无特征性,通过对该病的临床表现争诊治方法作一综述为临床医生进一步认识该病及准确诊断和正确处理提供依据.
作者:程东峰;沈柏用;彭承宏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外科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患者将残胃充分游离后连同脾脏、胰尾一并移入左胸腔,实施食管-残胃吻合术;其中主动脉弓上吻合8例,主动脉弓下吻合2例,均采用器械吻合.结果:本组手术顺利,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住院期间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40%和10%.结论:对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患者采取残胃及脾脏、胰尾移入胸腔,实施食管-残胃吻合术,可保留胃的消化功能和消化道正常解剖结构,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许金生;宋继东;付天泽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雷莫司琼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雷莫司琼组(A组),格拉司琼组(B组)、对照组(C组),每组30例.手术结束后分别对A组给予雷莫司琼0.3 mg,静脉注射;B组给予格拉司琼3 mg,静脉注射;C组给予生理盐水4 mL,静脉注射.比较3组术后8 h内和9~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和程度.结果:术后8 h内和9~24 h A、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C纽(P<0.05);A组术后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雷莫司琼用于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反应、疗效与格拉司琼相似,作用时间较格拉司琼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吐药.
作者:黄燕虹;张少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倒资料.结果:结直肠癌患者主要症状为腹痛,肉眼血便,排便习惯改变;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率高,CEA和CA19-9增高,肿瘤以溃疡型、腺癌、中分化程度、Dukes B期多见.结论:有结直肠癌相关表现的患者应及时就诊,有望实现早期诊断.
作者:徐德魁;郑长青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围生期心肌痛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围生期心肌病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19例,产妇及胎儿均死亡1例,产妇存活、新生儿死亡2例.结论:围生期心肌痛心力衰竭患者应及时行剖宫产终止妊娠,给予扩血管、利屎基础治疗,并适当强心.
作者:余光明;马敏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研究gD2-IL-2融合蛋白疫苗对BALB/C小鼠生殖器疱疹动物模型的保护能力.方法:gD2-IL-2融合蛋白疫苗和PBS、IL-2分别免疫60只雌性小鼠,免疫前后ELISA法观察血清抗体变化.小鼠阴道内接种HSV-2-Sav株建立小鼠生殖器疱疹模型,感染后观察小鼠阴道病变情况及病死率,同时行阴道分泌物病毒量检测.结果:疫苗组小鼠免疫后抗体滴度明显升高,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小鼠感染后均出现外阴部红肿、水疱等症状,但疫苗组阴道症状得分和病死率与其他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制备的HSV-gD2-IL-2融合蛋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免疫小鼠产生HSV-2-IgG和中和抗体,初步证实疫苗在抵抗致死性病毒攻击时对小鼠有较好地保护作用.
作者:王莉红;陈木开;廖绮曼;韩建德;李振鲁;涂裕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survivin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survivin与突变型p53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20例正常乳腺组织、42例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和p5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组survivin和P53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P<0.05).结论:survivin蛋白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与乳腺癌的组织类型、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无显著相关.p53基因突变出现于癌变早期,并参与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曾敏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死亡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完整病例资料,依据早期死亡的定义将患者分为早期死亡组(35例)和旱期生存组(58例),分析判断旱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死亡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剩余碱、血肌酐、血糖、谷草转氨酶和血钙.多因素分析显示剩余碱是预测旱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剩余碱联合血肌酐评估,阳性预告为50%,与日本严重程度评分(JSS)对早期死亡评估相当.早期死亡患者均有胰腺坏死,且JSS≥15分.早期死亡患者的乳酸脱氢酶>1 300 u/L.结论:剩余碱是预测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剩余碱和肌酐联合对早期死亡患者评估效果与JSS相当.乳酸脱氢酶>1 300 u/L可能是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刘斌;乐星华;罗仁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引起心肌损伤的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52例,分为术后肌酸肌酶同工酶及心肌肌钙蛋白Ⅰ升高组和正常组,分析2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手术过程以及并发症等相关因素,观察住院及随访期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2组术后再发心肌缺血事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惠义(P<0.05).随访期间,2组主要心血管事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与肌酸肌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Ⅰ升高程度呈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示2组球囊扩张总时间、C型病变、术中出现冠状动脉夹层及术后分支闭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肌酸肌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Ⅰ升高与球囊扩张总时间、C型病变、术中出现冠状动脉夹层及术后分支闭塞有密切关系,其水平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发心肌缺血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李华珍;王红;梁文武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和炎症的关系以及评价奥美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是否具有抗炎作用.方法:轻、中度高血压患者60例及健康体检者60例,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超教C反应蛋白、sCD40L的水平.高血压组患者给予奥美沙坦20~40 mg/d,服药8周后重复测定以上所有指标.结果: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sCD40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用药后超敏C反应蛋白、sCD40L明显下降.结论:高血压是一种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奥美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具有抗炎作用.
作者:赵勇;曹国良 刊期: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