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纤维支气管镜微波组织凝固治疗气管内良性肿瘤的探讨

胡章良;商敏;刘斌;田礼义;黄承胜

关键词:气管肿瘤, 纤维支气管镜, 微波
摘要: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微波组织凝固治疗气管内良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微波治疗仪,对28例气管内良性肿瘤进行治疗,设置功率60~80 W,每次时间5 s,采用多点部位组织凝固疗法.结果:所有病例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气道通畅,咳嗽缓解总有效率94.4%,其他症状缓解总有效率达100%,且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微波组织凝固治疗气管内良性肿瘤疗效显著,且安全.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加膜支架治疗食管狭窄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置入食管加膜支架对恶性食管狭窄和/或瘘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8月X线电视透视下置入的12例15枚食管加膜支架病例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情转归,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内支架置入全部1次成功,置入过程中未发生技术性并发症或死亡.放置24~48 h后,吞咽困难明显缓解,瘘道被封闭,吞咽困难程度由术前的平均3.5级降至术后的1.0级,均能进普食,临床有效率100%.随访3~6个月,早期胸骨后疼痛不适7例;术后1个月支架移位2例;术后4个月出现再狭窄1例;术后3~4个月死亡2例.结论:食管加膜内支架置入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能迅速有效地改善吞咽困难,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是解除食管狭窄和/或瘘的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

    作者:刘毅;胡贵华;邓勇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几丁糖预防介入治疗输卵管复通术后粘连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几丁糖防治介入治疗输卵管复通术后粘连和炎性反应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0例输卵管梗阻患者,月经净后3~7 d在X光机电视导引系统下通过介入治疗实施复通术,复通成功者应用庆大霉素16万u、地塞米松5 mg、糜蛋白酶4000 u、654-2 10 mg防治粘连,随机对其中30例患者再加入几丁糖15 mL防治粘连.结果:其中18条输卵管通畅程度显著改善,33条输卵管通畅程度有效改善,9条输卵管通畅程度无改善;未用几丁糖组再粘连率为24.0%,妊娠率为32.0%,应用几丁糖组再粘连率为7.7%,妊娠率为50.0%,取得了较为满意效果.结论:几丁糖对预防介入治疗输卵管复通术后再粘连、提高输卵管阻塞复通术后的妊娠几率具有明显效果.

    作者:李辉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血清妊娠标志物测定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妊娠标志物孕酮、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在异位妊娠诊断上的价值.方法:测定34例异位妊娠患者和34例正常妊娠者的血清孕酮、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上述监测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异位妊娠组与正常妊娠组的血清孕酮、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有显著差异;血清孕酮、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个检测及联合检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0,0.611,0.637和0.969.结论:血清孕酮、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有助于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但此三联检测并不优于单项血清孕酮指标.

    作者:刘慧;童华;刘茹;吴畏;王卫光;胡晓玲;张敏;郭锡熔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980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分析

    目的:了解开封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对12种抗生素的体外敏感性.方法:使用支原体培养、药敏鉴别试剂盒对980例生殖道感染患者的分泌物标本进行支原体的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980例标本中, 474例阳性,检出率为48.4%;解脲支原体对交沙霉素、环脂红霉素、克拉霉素、阿齐霉素和四环素类抗生素较为敏感;人型支原体对强力霉素、美满霉素、甲砜霉素较为敏感;解脲支原体合并人型支原体感染对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较为敏感.结论:解脲支原体与人型支原体有不同的耐药谱,二者混合感染使抗生素的耐药性普遍增强,单纯解脲支原体感染与混合感染对抗生素敏感性有明显差异.

    作者:史业成;艾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儿童眼外伤13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眼外伤临床特点、处理方法及预防.方法:对10年来收治的138例儿童眼外伤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儿童眼外伤常见致伤物:玩具枪、鞭炮烟花、棍棒、刀剪、化学物等.致盲多是穿孔伤,钝挫伤次之.治疗前盲目者58眼(42.02%),治疗后盲目者16眼(11.59%),视力恢复>0.7者 59眼(42.75%).眼球穿孔伤79眼,视力恢复≥0.30者31眼(39.24%).结论:儿童眼外伤严重危害视功能,致盲率较高,因此儿童眼外伤重在预防,伤后及时正确处理可获较好疗效.

    作者:费贵书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经内镜胆管引流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82例分析

    目的:探讨经内镜胆管引流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82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接受经内镜胆管引流术. 结果:引流成功7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顺利治愈74例,治愈率90.2%,平均治愈时间10 d.结论:经内镜胆管引流术简便、安全、疗效好,不良反应轻.

    作者:李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对非糜烂性反流病的诊断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对非糜烂性反流病的诊断效果,应用埃索美拉唑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量效关系及其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将96例经胃镜检查食管无异常发现但有明显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2例,给予埃索美拉唑40 mg每日早晚各1次口服;B组32例,埃索美拉唑20 mg每日早晚各1次口服;C组32例,予奥美拉唑40 mg,每日早晚各1次口服.3组均连服4周.于用药后第1~7d及二周后,按标准对烧心、反酸、胸痛进行症状评分,并记录患者有无不良反应.每周结束后进行症状评分.结果:A组在5 ~7d的治疗试验阳性率与B组及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试验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埃索美拉唑可以安全地用于非糜烂性反流病诊断的质子泵抑制剂试验药物,且作用强、速度快,可更早显示诊断价值.与奥美拉唑两者的远期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梁健;朱朝阳;邓鑫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儿童癫(癇)认知障碍研究进展

    癫(癇)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约30%的癫(癇)患儿同时伴有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判断及学习能力的下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致(癇)灶部位、不同发作类型、发病年龄、病程、发作频率、抗癫(癇)药物及家庭社会因素均影响患儿认知.应用神经心理学评定量表、事件相关电位及功能影像学检查可以测量认知功能损伤程度.通过综合治疗可提高癫(癇)患儿的认知功能.

    作者:刘娟;高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腹腔置管持续引流治疗小儿严重烧伤后腹腔间隙综合征

    目的:总结小儿严重烧伤后腹腔间隙综合征的诊疗特点.方法:用单腔深静脉置管穿刺针行下腹部穿刺置管,接引流袋于床旁收集腹腔液体,3~5 d腹胀消退、引流量<15 mL/d后拔管.结果:引流管持续引流出腹腔液体,全身水肿及腹胀渐消,呼吸、心率趋予正常,尿量渐增,肾功能好转,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得到纠正.结论:小儿烧伤后腹腔间隙综合征置管引流减张治疗有显著疗效.

    作者:邹勇;刘兵;唐小勇;郑轲;刘容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浓度递减法硬膜外腔注药防治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痉挛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经腹前列腺切除术后不同时段硬膜外腔持续注射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缓解膀胱痉挛的效果.方法:经腹前列腺切除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术后0.12%的罗哌卡因含芬太尼硬膜外腔持续注射;B组术后0.2%的罗哌卡因含芬太尼硬膜外腔持续注射;C组术毕至术后10 h(T1)用0.25%的罗哌卡因含芬太尼硬膜外腔持续注射、术后10~24 h(T2)用0.2%的罗哌卡因含芬太尼硬膜外腔持续注射、术后24~72 h(T3)用0.12%的罗哌卡因含芬太尼硬膜外腔持续注射.观察术后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记录术后T1,T2,T3时段膀胱痉挛次数和改良Bromage评分;采用VAS评分记录膀胱痉挛与非痉挛时的VAS评分;观察术后不良反应以及术后3 d膀胱冲洗液红细胞总数.结果:三组患者术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平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段膀胱痉挛次数A>B>C,Bromage评分C>B>A(P<0.05);T2时段膀胱痉挛次数B≈CA,T3时段三组痉挛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romage评分B>A,B>C(P<0.05);膀胱痉挛时VAS评分A组>B、C两组,非痉挛时三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 h膀胱冲洗液红细胞总数A组>B、C两组,B、C两组相近.结论:经腹前列腺切除术术后0.12%的罗哌卡因混合芬太尼能有效缓解切口痛,但不能完全缓解膀胱痉挛,采用浓度递减法硬膜外腔持续注射能有效缓解膀胱痉挛且有利于患者早期活动,不良反应少,效果好.

    作者:娄锋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参麦川芎嗪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心室重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参麦合用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43例,分为应用参麦、川芎嗪注射液组(治疗组)及未用参麦、川芎嗪注射液组(对照组),观察两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并通过心脏彩超检测两组心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结果: 治疗后4周,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与本组治疗后1周及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与本组治疗后1周及同期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力衰竭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参麦、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应用能抑制或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降低心力衰竭发生率,从而改善预后.

    作者:刘忠民;王奭骥;陈颖;李洪祥;张淑芳;石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前列腺素E1脂微球制剂与川芎嗪联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脂微球制剂与川芎嗪联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前列腺素E1组58例,联合川芎嗪组58例.治疗前经降糖和降压药物使血糖和血压保持稳定.前列腺素E1组给前列腺素E1脂微球制剂20 μg,加生理盐水20 mL静脉注射,1次/d;联合川芎嗪组在应用前列腺素E1同时,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160 mg,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4周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液流变学、足背动脉血流量及踝/肱动脉压比值.结果:单用前列腺素E1组及联合川芎嗪组在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症状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但联合川芎嗪组比单用前列腺素E1组的治疗效果更佳(P<0.01).在血液流变学、足背动脉血流量、踝/肱动脉压比值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改善方面,联合川芎嗪组比单用前列腺素E1组的治疗效果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治疗期间和治疗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耐受性好.结论:前列腺素E1脂微球制剂与川芎嗪联合治疗能明显改善老年糖尿病2型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症状和血液动力学,且不良反应少而轻微,是防治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白晓宁;侯敏全;王惠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血清微量元素含量在肾移植前后的变化及与血清白蛋白的关系

    目的:检测肾功能衰竭患者肾移植前后血清Ca2+,Mg2+,Fe2+,Cu2+,Zn2+5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及与血清白蛋白的关系并探讨其意义.方法:用络合物比色法检测24例肾功能衰竭患者肾移植前后血清Ca2+,Mg2+,Fe2+,Cu2+,Zn2+及30例正常人血清中Ca2+,Mg2+,Fe2+,Cu2+,Zn2+的含量.血清白蛋白测定用溴钾酚绿(BCG)法.结果:患者血清Ca2+的下降在术后己有所改善,达到了正常人的血清Ca2+水平.术后血清Fe2+水平较术前有所提高,但仍显著低于正常人水平(P<0.01).术后血Mg2+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手术前后血Zn2+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血Cu2+水平手术前后则与正常人的血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蛋白含量较术前亦有上升,但仍低于正常水平,其浓度与血清Zn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应重视肾移植患者手术后出现的低Mg2+、低Zn2+和低Fe血症,并深入探讨微量元素与血清蛋白的关系,针对情况作适当补充.

    作者:何昕;肖燕青;郑仕富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静脉营养治疗危重低出生体重儿40例

    目的:探讨静脉营养在治疗危重低出生体重儿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住院危重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均采用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结果:应用静脉营养后除3例时间短、体重无变化,2例因病情严重死亡外,其余均取得了满意治疗结果.结论:针对危重低出生体重儿代谢紊乱状况,及时给予静脉营养,是提高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作者:王素青;徐静鸿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食管癌患者术前放化疗对其术后全身性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前放化疗对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2005年7月-2007年4月连续收治符合入组条件的中晚期食管鳞癌患者42例,将其随机分为术前放化疗(CRT)组和单纯手术(SA)组,CRT组术前采用DDP+盖诺化疗方案和同期常规分割放疗,间隔3~5周行手术,SA组行单纯手术.结果:术前放化疗患者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率和持续时间明显高于单纯食管癌切除术患者(P<0.05).结论:术前放化疗能明显加重患者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从而增加并发症风险.

    作者:杨帆;马海涛;朱建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创伤性下颈椎不稳的诊断与稳定性重建

    目的:分析创伤性下颈椎不稳的诊断方法与稳定性重建手术适应证、方法及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5年12月,手术治疗创伤性下颈椎不稳定性损伤21例,以前路手术为主,对于难复性颈椎脱位,行后路手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以JOA评分系统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损伤节段的水平移位评价复位情况,White标准评定颈椎的稳定性,Bohlman的X线片标准判定植骨融合情况.结果:JOA评分术前平均为6分,术后16分;按Bohlman标准3个月时植骨融合率为80%,6个月时为100%.水平移位由术前的平均4.0 mm减小到0.5 mm,稳定性评分术前平均8分,术后平均<5分.结论:稳定性重建治疗创伤性下颈椎不稳定具有改善神经功能、恢复颈椎序列、恢复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可早日下床活动等优点,手术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是否有致压因素及颈椎稳定性等综合考虑.

    作者:罗文正;唐廷波;谢光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骨折并存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骨折并存糖尿病的围手术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总结手术治疗78例骨折并存糖尿病的患者,并对该类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78例骨折并存糖尿病的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未出现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住院时间16~61 d,平均33.5 d,随访3个月~3年6个月,平均1年4个月,随访期间部分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7例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突发事件.结论:骨折并存糖尿病的手术患者,要高度重视围手术期治疗,减少心、脑血管等意外事件和糖尿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伤口和骨折的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于维雅;张长江;邵芳;董士中;王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39例儿童外科疾病误诊分析

    目的:吸取误诊的教训,加深儿科医生对外科疾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2003年1月-2005年5月儿内科收治后转入外科的39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转科的39例患者中入院第一时间拟诊外科疾病20例,延误诊断19例.阑尾炎或阑尾脓肿10例,斜疝9例,幽门肥厚5例,肠套叠5例,膈疝2例,肠梗阻2例,右侧多囊肾,肾积水,右侧输尿管闭锁1例,肾结石、先天性巨结肠、胃穿孔、胆总管穿孔、皮下坏疽各1例.延误诊断的原因主要是:(1)体格检查不仔细、不到位;(2)定势思维,思路狭窄;(3)症状的不典型和外科知识局限.结论:仔细、规范的体格检查,提高对外科疾病的认识以及多科协作是减少误诊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启先;胡旭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复发性热性惊厥3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复发性热性惊厥附加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2例复发性热性惊厥附加症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病情特点和临床特征进行分组.结果:复发性热性惊厥附加症患儿的病史、家族史、临床特征、随访等对诊断有重要意义.结论:复发性热性惊厥,频繁发作时应按一般性癫(癇)治疗原则治疗.

    作者:李雪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预防食管胃机械吻合术中吻合口并发症的体会

    目的:总结食管胃机械吻合法中预防吻合口并发症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病例中施行胸内食管胃机械吻合107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治愈983例(91.36%),好转78例(7.25%),死亡15例(1.39%).吻合口瘘34例(3.14%),吻合口狭窄83例(7.71%),反流性食管炎22例(2.04%),食管切缘癌残存46例(4.28%).结论:吻合器吻合是一种有效、简便的吻合方法,选择适当型号吻合器,严格、细致、规范的手术操作是减少吻合口瘘、狭窄等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作者:杨光煜;李含志;张晓林;何苡;钱如林;陈重;胡为才;侯广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