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波;徐德魁
目的:检测肝细胞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含量并分析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检测30例健康对照者和146例肝细胞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含量,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肝细胞癌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水平(P<0.01).肝细胞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P<0.01),肝细胞癌术后转移和复发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明显升高(P<0.05),TNMⅢ、Ⅳ期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也明显高于I、Ⅱ期患者(P<0.01).结论: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测定可作为诊断肝细胞癌和临床分期的重要指标.
作者:师阳;李彬;常乐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组与正常组小鼠通道蛋白43、干扰素-γ及白介素-10水平的比较,探索病毒性心肌炎及其心律失常与通道蛋白43的关系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20只雄性4周龄BALB/c小鼠予腹腔接种柯萨奇病毒B组3型建立病毒性心肌炎模型,6只予Eagles液腹腔注射作为正常组.第14 d处死存活小鼠.ELISA法、实时定量PCR法测通道蛋白43、干扰素-γ和白介素-10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细胞膜上通道蛋白43表达.结果:模型对照组通道蛋白43表达少于正常组.正常组通道蛋白43和白介素-10mRNA表达高于模型对照组(3.890±0.072 对1.000±0.127,P<0.05和1.660±0.029 对1.000±0.031,P<0.05),模型对照组干扰素-γ mRNA高于正常组(1.000±0.061 对0.139±0.032,P<0.01).血清干扰素-γ、白介素-10的改变与其核酸水平的改变基本一致.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与心律失常有关的连接蛋白通道蛋白43明显减少,Th1/Th2免疫失衡在其减少的机制中起作用.
作者:方鹤莺;吴士尧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尿毒症合并急性肺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急性肺损伤患者32例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测定治疗前后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肌酐、尿素氮、电解质,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尿毒症合并急性肺损伤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后氧分压上升(P<0.05),二氧化碳分压下降(P<0.0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0岁患者占死亡患者的60%.结论:尿毒症合并急性肺损伤早期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急性肺损伤患者病情与预后有重要意义,年龄是影响预后的因素之一.
作者:张敏;王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4例,分为缺血预适应组(n=53)及非缺血预适应组(n=51),分别于入院后24 h、1周、1个月及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缺血预适应组与非缺血预适应组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左心室容积均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术后3个月两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分别为(62.3±5.4)mL/m2,(66.4±5.6)mL/m2,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分别为(30.1±3.2)mL/m2,(33.9±5.7)mL/m2,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53±0.05)%,(0.5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具有保护作用,可减轻左心室重构.
作者:闫华;孙建华;李莉;刘晓坤;赵碧琼;田美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输卵管妊娠76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甲氨蝶呤(50 mg/m2)单次肌肉注射;观察组:甲氨蝶呤单次肌肉注射(50 mg/m2)并口服米非司酮(200 mg/次,1次/d,共3 d).两组均定期监测血β-HCG水平及包块缩小情况.结果:对照组治愈率70%,观察组治愈率91.3%,且观察组能明显缩短血β-HCG降至正常的时间及包块缩小的时间(P<0.05).结论: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满意.
作者:凡艳丽;孟跃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早期诊断及意义.方法:19例住院患者在B超定位下行肝穿刺取肝组织,肝组织标本经10%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结果:19例肝组织标本镜下观察肝细胞排列紊乱、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病理诊断为肝硬化,其中5例为早期肝硬化,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52.6%.结论:早期肝硬化单凭临床资料很难确诊,影像学诊断及腹腔镜诊断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确诊仍需肝穿活检.
作者:柯芳;张文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6岁,1987年查体发现HBsAg阳性,一直无不适,肝功能正常,未予系统诊疗.2007年3月下旬开始间断发热,体温高38.5℃,无明显伴随症状,体温可自行恢复正常,几日后反复,未予重视及诊治.4月中旬开始出现腹胀,并逐渐加重,伴尿量减少,无其余不适,B超提示有腹水,遂于4月23日入我院.查体:体温37.5 ℃,脉搏122 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8/71 mmHg(1 mmHg=0.133 kPa).
作者:吉英杰;范振平;罗生强;张文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4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予以基础治疗+Bobath疗法,对照组仅予以基础治疗,于治疗前1个月、3个月时分别予以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康复训练组患者在1个月时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个月时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与常规治疗相比对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改善.
作者:张琰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留置双J管治疗妊娠期上尿路结石并发肾绞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996年5月-2007年6月对14例妊娠期上尿路结石并发肾绞痛的患者行表面麻醉下留置双J管治疗.结果:14例患者留置双J管时间2~7个月,平均4.5个月.14例患者在留置双J管后肾绞痛症状均缓解;1例置管后2周双J管脱出,再次留置2条双J管后未见脱出;排尿后患侧腰痛2例,1例出现肉眼血尿.无产科并发症.14例孕妇均顺利生产,婴儿健康;分娩后,4例结石自行排出,10例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结论:经膀胱镜或输尿管镜留置双J管治疗妊娠期上尿路结石并发肾绞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孙波;董文奎;雷鸣;吴曦;高风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心肌灌注显像与运动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1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诊断标准,进行心肌灌注显像和运动心电图2种检查并比较结果.结果: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高于运动心电图,但特异性较低.结论:心肌灌注显像和运动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有互补性.
作者:贺海荣;李培秀;王国军;张子刚;吴晓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舒芬太尼用于肝癌切除术患者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以探讨合适的镇痛剂量.方法:肝癌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S1组舒芬太尼术后镇痛剂量为0.02 μg/(kgh),S2组为0.04 μg/(kgh),S3组为0.06 μg/(kgh).分别于术后4、12、24、48 h记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运动评分(VAFS评分)、镇静评分(White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并于48 h后记录镇痛总体满意度评分和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结果:S1组4、12、24 h的VAS评分及VAFS评分与S2组、S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2组4 h时的VAFS评分与S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3组4、12 h的White评分与S1组、S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3组的RR在术后4 h时明显低于S1组(P<0.05).S1组的镇痛满意度评分与S2组、S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2组与S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癌切除术患者术后静脉持续输注0.04 μg/(kgh)舒芬太尼,可提供较好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少.
作者:张加强;赵素真;孟凡民;牛全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特点及其意义.方法:经动态心电图检查,选择186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60岁为老年组,<60岁为中青年组.分析比较老年组活动时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和出现的阵次﹑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老年组活动时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无症状心肌缺血出现的阵次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是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重要表现,且多合并心律失常,临床上应高度重视.
作者:钱春丽;刘东亮;刘燕;栗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华支睾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排泄-分泌物抗原ELISA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分别以虫体可溶性抗原和排泄-分泌物抗原作为诊断抗原,采用间接ELISA检测方法检测感染者(来自流行区,粪便虫卵检测阳性)血清107份和健康人(来自非流行区,粪便虫卵检测阴性)血清50份,计算其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并进行两种诊断抗原间的统计学比较与评价.结果:可溶性抗原的敏感性为58.88%,特异性为98%,符合率为71.34%;排泄-分泌物抗原的敏感性为87.85%,特异性为100%,符合率为91.72%.经统计学分析,两者敏感性和符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诊断抗原,排泄-分泌物抗原优于可溶性抗原.排泄-分泌物抗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对于华支睾吸虫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叶春艳;王峰;吴秀萍;李玉香;杨秀云;于申业;邓洪宽;刘相叶;刘明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89锶治疗骨转移癌骨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骨转移癌患者经过89锶治疗后骨痛缓解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218例骨转移癌患者186例患者的骨痛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中完全缓解68例,部分缓解118例.3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5.3%.89锶的止痛效果和骨转移癌的原发灶的病理类型有关.结论:89锶治疗骨转移癌骨痛,疗效明显,毒副作用小.
作者:朱云芝;汪开明;罗卫华;陈易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计算机X线摄影在床旁胸片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床边胸片及相关资料,根据曝光条件参数,运用计算机后处理技术对影像清晰度、对比度、密度等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结果:计算机X线摄影床旁胸片甲片率75.08%,乙片率23.84%,废片率1.08%.结论:计算机X线摄影明显提高了危重急诊床边胸片摄影的质量,降低了重复摄影概率,降低了辐射剂量,为患者诊治争取了时间.
作者:张维博;马洪宇;张荣恒;袁方;郭文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难治性鼻出血的止血方法.方法:应用鼻内镜对50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进行检查,寻找出血部位.以局部明胶海绵微型填塞治疗.结果:50例患者均治愈,全部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鼻内镜检查确认出血点,采用明胶海绵局部微型填塞治疗鼻出血,视野清楚,痛苦小,疗效可靠.
作者:刘泽民;杨志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吲哚美辛对SD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治疗效果,初步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采用同种脑脊髓匀浆诱导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模型,给予吲哚美辛进行实验性干预治疗,观察和比较动物的神经症状和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动物小胶质细胞反应.结果:吲哚美辛可以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缓解率、复发率,减轻炎症反应及脱髓鞘(P<0.05).治疗组大鼠脑组织中小胶质细胞的阳性细胞数在高峰期和未治疗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吲哚美辛抑制小胶质细胞活性,下调细胞因子TNF-α的水平;从而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高聪;杨洁;区腾飞;谢富华;沈岩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在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临床收治左向右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平均肺动脉压≥61 mmHg)30例,术前经中心静脉置管以15~20 ng/(kgmin)的速度持续单一泵入前列腺素E1 6~8 h/d,共7~10 d,比较用药前、后肺动脉压、周围动脉氧分压、氧饱和度、系统血压等指标的变化;手术结束并于停体外循环后测量纪录平均肺动脉压,随再继续应用前列腺素E1,分别于停体外循环15,60 min测量纪录以上各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前应用前列腺素E1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周围动脉氧分压、氧饱和度(P<0.05),降低肺动脉压(P<0.05),而对系统血压无明显影响(P>0.05);术毕继续应用前列腺素E1能进一步降低心内畸形矫治后的肺动脉压(P<0.01),改善周围动脉氧分压、氧饱和度(P<0.05),而且能降低平均肺动脉压(P<0.05)、提高心指数(P<0.05).结论:围手术期应用前列腺素E1,能有效降低肺动脉压、改善患者周围动脉氧分压、减轻右心负荷、增加心排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增加手术安全性.
作者:葛振伟;杨志远;谢周良;程兆云;顾以茼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水平及核因子κB活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A组为20 mg辛伐他汀治疗组;B组为40 mg辛伐他汀治疗组;3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A、B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分别测定血清白介素-6、血脂水平及核因子κB活性.结果:A、B两组患者的血清白介素-6水平、核因子κB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B两组治疗2周后血清白介素-6水平、核因子κB活性均有明显下降(P值<0.05),而以B组作用更明显.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增高,核因子κB激活,早期辛伐他汀治疗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白介素-6水平和抑制核因子κB活性,且呈剂量依赖性.早期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可能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获益更大.
作者:孙丽芳;曹国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肾脏替代治疗是严重的急性肾损伤治疗的基石,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肾脏替代治疗技术得到了明显的改进,但是关于治疗的时机、治疗模式的选择以及治疗的剂量仍然存在争论,关于急性肾损伤的肾脏替代治疗的佳方式仍不确定,本文从以上3个方面进行论述,回顾一些临床证据并对将来的更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议.
作者:阎磊;邵凤民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