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卡托普利舌下含服与压宁定静脉给药治疗高血压急症疗效观察

陈炳瑞

关键词:高血压急症, 卡托普利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急症院前及急诊时用药的有效性.方法:10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卡托普利和压宁定治疗.观察用药10 min及30 min后血压下降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卡托普利组和压宁定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急症发作时舌下含服卡托普利或静脉给予压宁定同样安全、有效.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华支睾吸虫成虫虫体与排泄-分泌物抗原在ELISA检测中的评价

    目的:探讨华支睾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排泄-分泌物抗原ELISA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分别以虫体可溶性抗原和排泄-分泌物抗原作为诊断抗原,采用间接ELISA检测方法检测感染者(来自流行区,粪便虫卵检测阳性)血清107份和健康人(来自非流行区,粪便虫卵检测阴性)血清50份,计算其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并进行两种诊断抗原间的统计学比较与评价.结果:可溶性抗原的敏感性为58.88%,特异性为98%,符合率为71.34%;排泄-分泌物抗原的敏感性为87.85%,特异性为100%,符合率为91.72%.经统计学分析,两者敏感性和符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诊断抗原,排泄-分泌物抗原优于可溶性抗原.排泄-分泌物抗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对于华支睾吸虫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叶春艳;王峰;吴秀萍;李玉香;杨秀云;于申业;邓洪宽;刘相叶;刘明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与炎症的关系

    目的:观察慢性微炎症状态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关系.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伴皮肤瘙痒患者1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无皮肤瘙痒患者15例,健康对照者2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清晨空腹抽取不抗凝静脉血(维持性血液透析33例患者在血透前、后采静脉血),分离血清后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单次透析后C反应蛋白均高于透析前(P<0.0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伴皮肤瘙痒者C反应蛋白高于不伴皮肤瘙痒者(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单次血液透析可能加重微炎症状态,引起皮肤瘙痒的原因可能与炎症相关.

    作者:苗艳;王建生;邵凤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鼻内镜下明胶海绵微型填塞在鼻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难治性鼻出血的止血方法.方法:应用鼻内镜对50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进行检查,寻找出血部位.以局部明胶海绵微型填塞治疗.结果:50例患者均治愈,全部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鼻内镜检查确认出血点,采用明胶海绵局部微型填塞治疗鼻出血,视野清楚,痛苦小,疗效可靠.

    作者:刘泽民;杨志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东芝Infinix数字血管造影机、明胶海绵条和海藻酸钠微球对19例咯血患者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结果:19例均有效,2例复发,复发率为10.5%.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治疗咯血的安全、快捷、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温德泉;刘英峰;蔡成仕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脂联素与1型糖尿病肾病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关系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与肾小球滤过率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法对75例1型糖尿病患者和40例对照组血清脂联素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进行测定.结果: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7.47±6.36) μg/mL vs (13.98±5.63)μg/mL, P<0.01)],且脂联素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与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呈正相关.结论: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与患者的肾功能减退密切相关,并与内皮和血管损伤有关.

    作者:纪志尚;刘秀英;解中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特点及其意义.方法:经动态心电图检查,选择186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60岁为老年组,<60岁为中青年组.分析比较老年组活动时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和出现的阵次﹑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老年组活动时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无症状心肌缺血出现的阵次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是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重要表现,且多合并心律失常,临床上应高度重视.

    作者:钱春丽;刘东亮;刘燕;栗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氟伐他汀治疗高尿酸血症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对46例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氟伐他汀治疗组和一般治疗组,3个月后观察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三酰甘油、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变化.结果:经3个月治疗,氟伐他汀治疗组的24 h尿蛋白定量、三酰甘油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肌酐、尿素氮虽均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氟伐他汀能明显减少慢性高尿酸血症患者尿蛋白排出,同时降低三酰甘油和肌酐、尿素氮,有助于减轻高尿酸血症肾病的肾损害.

    作者:郭义恒;于改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核因子-κB在阿霉素致大鼠心肌细胞损伤中的意义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在阿霉素致新生大鼠心肌细胞损伤中的意义.方法: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分为三组:对照组、阿霉素组和阿霉素+抗氧化剂组.MTT法检测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存活率;RT-PCR法测定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中p53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中研究核因子-κB蛋白的表达;凝胶阻滞分析法测定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中研究核因子-κB的结合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阿霉素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存活率降低、p53mRNA表达增加、研究核因子-κB p50蛋白表达增加、细胞胞核中研究核因子-κB的结合活性增加;而阿霉素+抗氧化剂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存活率、p53 mRNA、研究核因子-κB p50蛋白表达、研究核因子-κB的结合活性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阿霉素致大鼠心肌细胞损伤过程中研究核因子-κB的活性增加,研究核因子-κB在阿霉素致大鼠心肌细胞损伤过程中起促进细胞凋亡,可能与调节凋亡相关基因p53的表达有关.

    作者:徐浩;李红莉;周国伟;戴秋艳;孙宝贵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肾脏替代对急性肾损伤治疗的新认识

    肾脏替代治疗是严重的急性肾损伤治疗的基石,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肾脏替代治疗技术得到了明显的改进,但是关于治疗的时机、治疗模式的选择以及治疗的剂量仍然存在争论,关于急性肾损伤的肾脏替代治疗的佳方式仍不确定,本文从以上3个方面进行论述,回顾一些临床证据并对将来的更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议.

    作者:阎磊;邵凤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89锶治疗骨转移癌骨痛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89锶治疗骨转移癌骨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骨转移癌患者经过89锶治疗后骨痛缓解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218例骨转移癌患者186例患者的骨痛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中完全缓解68例,部分缓解118例.3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5.3%.89锶的止痛效果和骨转移癌的原发灶的病理类型有关.结论:89锶治疗骨转移癌骨痛,疗效明显,毒副作用小.

    作者:朱云芝;汪开明;罗卫华;陈易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心肌灌注显像与心电图对冠心病诊断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心肌灌注显像与运动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1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诊断标准,进行心肌灌注显像和运动心电图2种检查并比较结果.结果: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高于运动心电图,但特异性较低.结论:心肌灌注显像和运动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有互补性.

    作者:贺海荣;李培秀;王国军;张子刚;吴晓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室重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4例,分为缺血预适应组(n=53)及非缺血预适应组(n=51),分别于入院后24 h、1周、1个月及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缺血预适应组与非缺血预适应组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左心室容积均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术后3个月两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分别为(62.3±5.4)mL/m2,(66.4±5.6)mL/m2,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分别为(30.1±3.2)mL/m2,(33.9±5.7)mL/m2,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53±0.05)%,(0.5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具有保护作用,可减轻左心室重构.

    作者:闫华;孙建华;李莉;刘晓坤;赵碧琼;田美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改良切口保留耳大神经在腮腺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切口保留耳大神经预防腮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65例腮腺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8例采用改良切口保留耳大神经的腮腺切除术;B组27例采用传统腮腺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1年复查.通过碘-淀粉试验和患者的主观感受,观察术后患者味觉出汗综合征、耳垂区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A组(13.16℅)低于B组(48.15%).耳垂区麻木发生率A组(7.89%)低于B组(51.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切口保留耳大神经术式对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耳垂区麻木等并发症有显著效果.

    作者:王磊;吕改玲;刘平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肝外伤182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肝外伤的治疗方法,提高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肝外伤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保守治疗67例,治愈58例;手术治疗115例,治愈98例.死亡原因为失血性休克14例,颅脑复合伤5例,多脏器功能衰竭5例,严重感染2例.结论:血液动力学稳定和有监护条件的轻型肝损伤可先试行非手术治疗;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严重肝损伤,应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诊断、治疗及时、减少失血及合理术式是肝外伤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何建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输卵管妊娠76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甲氨蝶呤(50 mg/m2)单次肌肉注射;观察组:甲氨蝶呤单次肌肉注射(50 mg/m2)并口服米非司酮(200 mg/次,1次/d,共3 d).两组均定期监测血β-HCG水平及包块缩小情况.结果:对照组治愈率70%,观察组治愈率91.3%,且观察组能明显缩短血β-HCG降至正常的时间及包块缩小的时间(P<0.05).结论: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满意.

    作者:凡艳丽;孟跃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乳腺大汗腺癌临床病理分析及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乳腺大汗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相关病例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乳腺大汗腺癌具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几乎所有肿瘤细胞具有大汗腺分化.表现为肿瘤细胞胞质丰富,部分细胞胞质强嗜酸性,部分细胞胞质内有数量不等的细小空泡,或呈泡沫状.结论:乳腺大汗腺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诊断主要依赖于形态学,需要与伴有大汗腺化生的其他乳腺病变相鉴别.

    作者:肖萍;薛玲;彭建军;吴惠茜;车丽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Smad7的表达

    目的:探讨Smad7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关系.方法:选择因子宫内膜异位症住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取其异位内膜(A组)和在位内膜(B组)进行研究,同期因子宫畸形住院手术患者30例为对照组,取其正常子宫内膜(C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三组组织中Smad7的表达情况.结果:A、B组Smad7表达较C组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增生期和分泌期Smad7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mad7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了一定作用.

    作者:杨俊娟;边爱平;赵倩;吴惠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肝细胞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含量并分析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检测30例健康对照者和146例肝细胞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含量,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肝细胞癌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水平(P<0.01).肝细胞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P<0.01),肝细胞癌术后转移和复发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明显升高(P<0.05),TNMⅢ、Ⅳ期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也明显高于I、Ⅱ期患者(P<0.01).结论: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测定可作为诊断肝细胞癌和临床分期的重要指标.

    作者:师阳;李彬;常乐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宫腔镜下宫内残留胎骨、部分植入胎盘取出1例体会

    1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38岁,停经20周,要求引产.5/30 d,末次月经:2006年11月21日.1周前因负重自觉阴道有大量液体流出,近几日仍自觉阴道有少量液体流出.入院查体:体温36.8℃,下腹部可见一长约10 cm手术纵形瘢痕.专科检查:宫底:脐平.B超示:宫内胎儿胎头居下方,双顶径约4.8 cm,胎心搏动良好,羊水大液性暗区深约2.6 cm,胎盘位于子宫左侧壁.作者单位: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山西省 046000

    作者:刘勘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肋间动脉造影在咯血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咯血患者肋间动脉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影像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对73例大咯血患者的支气管动脉和其他可能的体循环供血动脉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栓塞靶血管止血.结果:病灶多支供血动脉有:单独支气管动脉36例(49.32%),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共同参与供血37例(50.69%),起始胸主动脉的肋间动脉18例(24.56%).肋间动脉是支气管动脉外常见的病灶供血动脉.结论:肋间动脉造影检查和介入治疗对大咯血有着重要的诊断及治疗价值,超选择靶血管栓塞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闫小纺;邱怀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