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波;徐心坦;牛峰海
连环恒温扩增技术是针对靶基因的6个区域设计4种特异引物,利用一种链置换DNA聚合酶在恒温65℃左右保温几十分钟而完成的核酸扩增反应,通过检测反应过程中获得的副产品焦磷酸镁所形成白色沉淀的混浊度来判定扩增结果.由于其具有快速,简便、特异性好、成本低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食品卫生栓疫及基因芯片的开发;在细菌和病毒的检测方面对临床医学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连环恒温扩增的技术原理及其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毕研丽;沈小燕;才学鹏;丛国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术后胆道镜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3例肝胆管结石术后行T管引流患者行胆道镜检查,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管胆道造影明确或怀疑胆管残余结石21例,经胆道镜检查证实18例;T管胆道造影阴性142例,胆道镜检查发现残余结石15例.胆管狭窄2例.胆管息肉1例;33例残余结石均在胆道镜下成功取石,胆管狭窄2例行胆道镜下球囊扩张术.胆管息肉1例行胆道镜下行息肉切除;未发生窦道破裂、胆道穿孔、大出血、胰腺炙、胆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胆道镜检查可发现T管胆道造影未发现的残余结石及其他病变并同时给予相应处理,检查和治疗同步进行,可大程度降低残石率、复发率和再手术率,应作为肝胆管结石胆道外引流术后常规检查.
作者:谭黄业;樊献军;张力峰;韦小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高教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和对照组96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MT),并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61例(62.2%).颈动脉斑块72例(73.5%);对照组96例,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21例(21.9%),颈动脉斑块45例(4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与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及其性质显著相关.
作者:程浩;石根萍;杨爱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合并皮肌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对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合并皮肌炙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皮肌炎可发生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任何时期,起病可为多种形式,二者密切相关,但以中线肌肉受累明显.病理改变vT,微血管病变为主.结论:皮肌炎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消化道肿瘤伴发皮肌炎并非少见,皮肌炎确诊时间<1年及>50岁的中老年人应高度警惕恶性肿瘤的发生.
作者:王薇;冯立群;张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顺铂联合高聚生胸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水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6例恶性胸水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持续胸腔闭式引流24 h,排尽胸水后,治疗组胸腔内注入顺铂60 mg,高聚生4 000 u;对照组胸腔内注入顺铂60 mg.每周1次,2~3次为1个疗程.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对照组总有效率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引流胸腔内注射顺铂联合高聚生治疗恶性胸水疗效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刘峻峰;李云红;董正宇;何续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心脏起搏器植入后不同起搏方式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共入选34例患者,其中VVI起搏器20例,DDD起搏器14例.分别在术前及术后5~12个月,用超声心动图观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结果:34例起搏器植入患者均出现左心室重构,VVI组观测指标植入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DD组观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起搏器植入后均可出现左心室重构,提示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心室的收缩、舒张功能产生不利影响;起搏器植入应选用生理性或接近生理性起搏方式.
作者:赵娅;张书富;吴晓童;王海鹰;杜月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讨论局部皮瓣在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旋转皮瓣、推进皮瓣、Z成形术等各种局部皮瓣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结果:本组30例小面积深度烧伤应用局部皮瓣方法治疗后,创面愈合时间短,远期效果良好.结论:局部皮瓣在烧伤创面修复中有着独特的优势,能达到较理想的手术效果,临床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怀军;李桑蕾;张磊;黄磊;王学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血清C反应蛋白主要是在白细胞介素-6等细胞因子的调节下.由肝脏合成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近年来研究表明,血清C反应蛋白与非小细胞肺癌惠病风险的增高及肺癌的分期、病理类型以及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存在一定的关联,血清C反应蛋白的升高还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差的一项参考指标并且与肿瘤宿主体内细胞因子的不同基因型相关.
作者:石荟;韩宝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癎的发生率、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052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癎的发生率为8.17%.卒中后癫癎的发作类型以单纯部分性发作多见(55.81%).蛛网膜下腔出血易合并继发性癫癎(19.35%).本组患者中病灶位于皮层者继发性癫癎的发生率为12.18%,皮层下病灶者继发性癫癎的发生率为1.6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癫癎的常见病因.癫癎的发生率与卒中部位密切相关.
作者:郭晖;邵春香;常海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吉诺通胶囊辅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的疗效.方法:选择84例伴有咳疫、喘息的慢性支气管夷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给予吉诺通胶囊.对照组42例给予必漱平片,疗程7 d.比较2种药物溶痰和祛痰疗效及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有效率为7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气指标均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纽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吉诺通胶囊用于慢性支气管交急性发作疗效显著.
作者:高微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一氧化氮水平,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一氧化氮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30例,急性心肌梗死30例,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均于入院第1 d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一氧化氮的水平.结果:冠心痛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血清中一氧化氮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高而一氧化氮含量低,提示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一氧化氮相互调节的作用可能发生障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一氧化氙调节失衡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吴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头孢地尼口腔崩解片(受试制剂)和头孢地尼胶囊(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性.方法:血清样品采用微生物法测定.18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自身交叉单剂量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荆,用DAS2.0程序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2种制剂的t1/2分别为(3.0±0.7)h和(2.9±0.5)h,t<,max>为(2.60±0.20)h和(2.58±0.19)h,Cmax为(1.37±0.05)mg/L和(1037±0.04)mg/L,AUCo-t为(5.01±0.48)mg/(h·L)和(5.16±0.53)mg·h/L,AUC0-∞为(5.44±0.62)mg·h/L和(5.58±0.60)mg·h/L,受试制剂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7.4±6.1)%.结论:2种制荆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张伟;秦玉花;赵红卫;赵钰敏;丁祖锐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抗抑郁药物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临床康复的影响.方法:6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酞普兰20 mg/d.疗程3个月.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改良SS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与3个月HAMD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惠者治疗后3个月HAMD评分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临床神经功能康复疗效问差异有统计擘意叉(P<0.05).结论: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加用西酞普兰抗抑郁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杨新荣;王正银;董艳琼;陈虹;别发赢;谭峥嵘;吴启鹏;罗晓春;王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辛伐他汀组(给予40 mg/kg灌胃),每组10只.所有动物均灌胃7 d,1次/d.第7 d,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心肌梗死组和辛伐他汀组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在造模型24 h后,处死动物.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组织中凋亡心肌细胞,生化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和血脂水平.结果:辛伐他汀组较心肌梗死组凋亡细胞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组较心肌梗死组显著降低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具有保护心肌,减少急性缺血对心肌的损伤和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等作用,本研究为拓宽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范围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费爱华;林继先;刘晓红;陈书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肝功能损害程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14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按病情轻重分为重症胰腺炎和轻症胰腺炎,接病因分为胆源性及非胆源性.分析其肝功能指标血清丙氨酸转氨酶、门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移酶、白蛋白及其对疾病转归的影响.结果: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明显比急性轻症胰腺炎患者重.胆源性胰腺炎患者肝功能变化亦明显重于非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且急性重症胰腺炎以胆源性者居多,住院时间较长.结论:急性胰腺炎早期即可能发生肝功能损害且影响预后.
作者:郝波;宋萧逸;任清华;程秀莲;王丙信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并评价血、尿透明质酸的测定在肾癌、肾盂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集41份血液和尿液样本,其中肾癌17例,肾孟癌14例,正常人1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尿液和血液样本中透明质酸的浓度;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尿液中蛋白浓度,用SPSS 11.0分析血液、校正尿液的透明质酸浓度及其比值.结果:在41份血液样本中,各组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份尿液样本中.比较经尿蛋白浓度校正后的尿透明质酸浓度,肾癌组与肾盂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41例样本的血尿透明质酸浓度比值.肾癌组与.肾盂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肾孟癌患者尿液中校正透明质酸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和肾癌患者.尿液透明质酸浓度可作为移行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用于肾盂癌的诊断及其与肾癌的鏊别诊断.
作者:金玮;吴斌;刘先东;潘丽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缺氧对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血管生成反应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以氯化钴模拟缺氧,采用RT-PCR、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别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检测缺氧时胶质瘤细胞血管生成情况.结果:低氧处理后人胶质瘤U251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明显高于未处理之细胞,并在免疫组化上得到了进一步证实.氯化钴缺氧处理的胶质瘤细胞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血管数目明显增加.结论:缺氧可使胶质瘤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上调,缺氧能刺激胶质瘤细胞血管生成反应增加.
作者:易显富;杨贤义;贺新军;熊锋;高翔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α-硫辛酸联合加巴喷丁对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随机将52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应用α-硫辛酸联合加巴喷丁观察疼痛缓解情况;对照组25例进行常规治疗.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α-硫辛酸联合加巴喷丁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α-硫辛酸联合加巴喷丁可明显改善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
作者:夏威;张菱;文世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甜素片联合氧气疗法治疗玫瑰糠疹的疗效.方法:治疗组给予复方甘草甜素片50 mg/次,3次/d,并联合氧气疗法48 h 1次;对照组给予氧气疗法48 h 1次.两组均20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1个疗程,治疗组治愈率为85.7%.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治愈率为73.8%,有效率为83.3%.两组治愈率、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叉.结论:口服复方甘草甜素片联合氧气疗法治疗玫瑰糠疹疗效显著.
作者:刘阿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细辛脑注射液在治疗耍幼儿毛细支气管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细辛脑注射液时32例毛细支气管炙耍幼儿患者进行治疗,并与31例常规综合治疗患儿作对照,观察其临床有效性.结果:应用细辛脑注射液治疗耍幼儿毛细支气管交显效率为90.6%,而对照组显效率为71%.结论:应用细辛脑注射液治疗耍幼儿毛细支气管交疗效确切.
作者:陈保安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