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霞
目的:探讨细硅胶管胸腔闭式引流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方法:153例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细硅胶管胸腔闭式引流持续负压吸引、外科切开粗管肋间插管闭式引流,比较操作方法及疗效.结果:细硅胶管胸腔闭式引流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方法简单,疗效确切,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结论:细硅胶管胸腔闭式引流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永华;厉为良;杨玉波;吕丽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uation,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多见于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三者约占AF总数的75%以上.孤立性AF约占10%.心力衰竭患者中40%合并AF.近十年来,有关AF电生理机制和治疗手段的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AF治疗的三大关键在于控制AF心室率,维持窦性心律和血栓栓塞的防治.其中具挑战意义的是如何使AF彻底根除并永久保持窦性心律.AF的治疗大体上分为药物性和非药物性两大类.本文在回顾AF机制研究的同时,尝试从AF根治、转复和控制AF心室率三个方面,对AF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裴红云;石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8例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结果,复习相关文献资料,对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进行评价.结果:Liatest法检测D-二聚体对深静脉血栓的敏感性为98.3%;观察了2例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病前到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变化,1例为骨折患者,诊断深静脉血栓前1 d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1.26 μg/mL,诊断时为1.92 μg/mL;1例为心功能不全,诊断深静脉血栓前2 d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1.44 μg/mL,前1 d为2.04 μg/mL,诊断时为2.28 μg/mL.结论:Liatest法可作为排除诊断深静脉血栓的首选实验室筛选试验,在有易患深静脉血栓基础疾病的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含量逐渐升高有可能作为判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指标.
作者:薛文成;万楠;罗军;陈渝宁;方秀菊;孟冬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中的表面通透性在肺癌的初步应用.方法:利用GE的Lightspeed 8排螺旋CT对怀疑肺肿瘤65例患者行灌注成像,以瘤体中心层面进行连续电影扫描,层厚5 mm,经右肘静脉快速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剂量50 mL,注射速度3 mL/s,扫描延迟时间5 s,间隔0.5 s/周,扫描总时间60~70 s,共扫描100层,对临床确诊52例肺癌患者,应用Perfusion软件分析其表面通透性值,各组织学类型表面通透性值呈肺小细胞未分化癌>肺转移性癌>肺腺癌>肺鳞癌,各组织学类型表面通透性值存在一定交叉,肺小细胞未分化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中的表面通透性对分析肺癌恶性程度、勾画出肿瘤轮廓范围有潜在临床价值.
作者:王翔;钱农;王小琴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子宫颈环形电切术诊治子宫颈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CCT、阴道镜、宫颈活检术前诊断为宫颈病120例(慢性子宫颈炎102例,宫颈湿疣4例、CIN Ⅰ~Ⅱ 15例、CIN Ⅲ 3例、)患者行环形电切术治疗,切除组织标记后全部送病理检查同时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术后疗效.结果:术后2个月子宫颈糜烂99.5%完全愈合,子宫颈肥大89.3%恢复正常大小.CINⅠ-Ⅱ术后3个月随访100%愈合.CIN Ⅲ 66.67%愈合.结论:环形电切术是目前治疗子宫颈病变的佳方法,也是预防子宫颈癌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肥胖对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50例老年高血压伴肥胖者左室重量、左室重量指数和左心功能,并取53例老年高血压非肥胖者作为对照.结果:肥胖组左室重量和左室重量指数均明显高于非肥胖组(P<0.01);肥胖组左室肥厚检出率也较非肥胖组明显增高(P<0.01),前者发生左室肥厚的相对危险度是后者的2.12倍.肥胖组峰值速度E/峰值速度A比值均明显下降(P<0.01),而峰值速度A和左室射血分数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肥胖对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有促进作用,可引起舒张功能障碍.
作者:李先维;代晓捷;张向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非脑卒中患者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影像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186例非脑卒中老年患者行颅脑CT检查发现无症状脑梗死 56例,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对危险因素与非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无症状脑梗死发生率为30.11%,男高于女;颅脑CT检查96.92%为腔隙性梗死,68.48%分布于基底节和内囊;无症状脑梗死组较症状脑梗死组年龄大,伴发高血压、糖尿病、高酯血症、心脏病及吸烟史高(P<0.05);血压值、血糖、血甘油三酯检测值及心电图异常率高(P<0.05).结论:无症状脑梗死在老年人群中常见,多为皮质下深部脑组织的腔隙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吸烟史有关.
作者:范爱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儿童口腔急诊的各种常见病及其分别所占的比例及常见病因.方法:收集临床资料672例,年龄为新生儿至12岁儿童,将疾病分为龋齿及其并发症、颌面外伤、颌面炎症、粘膜病及其他等五类.结果:龋病及其并发症和颌面外伤占比例较高,约占总数的70%,其病因多由于儿童喜好甜食及不良口腔卫生、好动、偏食及家长疏急等.结论:根据病因,预防和减少儿童口腔急诊的发病率,使儿童健康成长.
作者:赵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空洞性肺转移瘤的多形性CT表现及随访过程中CT变化.方法:搜集证实有原发瘤灶并出现肺内空洞性转移的病例60例,回顾性观察肺内空洞性转移瘤的CT形态学特点,并结合病例资料进行形态学分类;同时观察治疗随访过程中病灶的形态变化.结果:空洞性肺转移瘤可分为厚壁空洞(n=34)、薄壁空洞(n=29)、小空泡性空洞(n=17)、裂隙样空洞(n=9)、硬壁空洞(n=6)、齿轮样空洞(n=3)等.治疗随访中部分空洞性转移瘤结节由实性结节发展而来,部分空洞洞壁厚薄、密度、大小及数目等可发生变化.结论:CT可评价空洞性肺转移瘤的多形性影像表现及在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丁长青;曹远东;孙峰;崔继承;王文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症误诊的原因,加深认识.方法:对6年期间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症误诊82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气胸19例;支气管肺癌17例;结核感染22例;霉菌感染15例;糖尿病9例.误诊时间9~12天.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症的误诊临床并不少见,应全面分析,及时诊断,避免误诊发生.
作者:孙开宇;谭薇;滕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酸蚀和免酸蚀两种情况下光固化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的抗剪切强度是否有差别.方法:收集离体前磨牙30颗,随机平均分为3组.第1组(对照组):35%磷酸酸蚀30 s,冲洗、干燥,涂粘结剂,京津釉质粘结剂粘结托槽.第2组:35%磷酸酸蚀30 s,冲洗,湿润,光固化型的Fuji Ortho Lc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结托槽.第3组:免酸蚀,湿润,光固化型的Fuji Ortho Lc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结托槽.24 h后用电子万能力学实验机对3组进行抗剪切强度测定,并统计牙面上的粘结剂残留量.结果: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免酸蚀时其粘结强度能达到临床要求,但是酸蚀后粘结强度明显增高.
作者:谢彩虹;刘新强;居曼江·买买提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输出量的影响.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2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每组15 d,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同时加用丹参酮ⅡA能显著心善心功能,未见不良反应.
作者:陈建忠;柴艳萍;梁亮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肝功能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的关系. 方法:对198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并对其并发门脉高压性胃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8例肝硬化患者中,食管静脉曲张172例(86.9%),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率为64.6%(128例).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级别增加,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P<0.01);而随着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上升,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率亦有上升(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率随肝功能分级及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的增加而上升.
作者:石国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在鼻内镜手术中应用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并与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进行比较,以了解其对患者苏醒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36例,ASAⅠ~Ⅱ级,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静脉泵以0.2 μg/(kg·min)的速度静脉泵入瑞芬太尼,对照组吸入异氟醚1.0%~2.5%.观察麻醉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10 min清醒程度评分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清醒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与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比较,苏醒迅速,清醒完全.
作者:王云;于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溶栓治疗对血压正常并右室功能不全的肺栓塞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溶栓组22例予2 h溶栓法:20000 u/kg体重持续静脉滴注2 h,溶栓结束后予低分子肝素0.4~0.6 mL皮下注射,12 h 1次;单纯抗凝组14例,予低分子肝素0.4~0.6 mL皮下注射,12 h 1次;两组均在应用低分子肝素后24~48 h加用口服抗凝剂华法林.以治愈、显效、进步、无效、恶化和死亡6级判断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95.5%,72.0%,经检验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及颅内出血病例,出血发生率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压正常并右室功能不全的肺栓塞患者,在无溶栓绝对禁忌证的情况下,应首选溶栓治疗,可迅速改善肺栓塞所致右室功能不全症状,降低病死率和肺栓塞复发率.
作者:杨秀芝;郎波;杨如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应用双氯芬酸联合654-2治疗肾绞痛的效果.方法:90例肾绞痛患者,发作时肌肉注射双氯芬酸50 mg和静脉滴注654-2 10~20 mg,对疼痛不能缓解者,隔2 h后重复用药1次.结果:90例中显效60例(66.7%),有效28例(31.1%),无效2例(2.2%).复发13例,复发率15%,再按原方案给药均可得到缓解.结论:两药合用起效快、镇痛效果好、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利凯煌;张海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ANFH) 是以骨的活成分(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 死亡为主要改变的病理过程.有资料表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已取代了原髋关节结核的位置,居髋关节疾病的首位[1].了解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和病理,对探索该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作者:王峰;张元和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我国是食管癌病死率高的国家.食管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因肿瘤而死亡的人数中,食管癌占近1/4[1].早期发现食管癌成为食管癌预防的关键.我院1997-2006年胃镜检查31208例,共发现早期食管癌64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赵瑞敏;周红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药物流产后致继发不孕的原因.方法:298例不孕症患者,排除男方因素,选择其中末次妊娠为药物流产的继发不孕患者62例为观察对象.结果:药物流产致继发不孕的主要原因为输卵管梗阻性不孕占62.9%.结论:药物流产在临床上的正规应用应引起重视,掌握好适应证,规范用药.
作者:王云超;李瑞方;王卫华;张香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穿刺,应用生化酶降解技术使血肿液化排出颅外,同时应用小剂量脱水剂、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78例,显效率56.4%,总有效率89.6%,死亡率10.3%;对照组79例,显效率27.8%,总有效率69.6%,死亡率24%,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可显著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是一值得推广的脑出血治疗方法.
作者:刘钦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