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诊断

李加平;杨世梅;姜伟;吴玉珍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 超声, 下肢深静脉血栓
摘要: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声像图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方法:应用超声检测61例66条拟诊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观察静脉管径、管壁回声、管腔内回声、血栓形成的范围、血流情况.结果:61例急性血栓患者初诊时血管管径患侧较健侧明显增宽(P<0.01),血栓呈低回声,完全阻塞者管腔内未见彩色血流显示,彩色血流出现突然中断现象;不完全阻塞者管腔内可见充盈缺损,脉冲多普勒于不完全阻塞处探及连续性低速血流频谱,多普勒频谱随呼吸而变化较弱或不随呼吸而变化.结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声像图及血流动力学具有其特点,据此可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酸蚀对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抗剪切强度的影响

    目的:了解酸蚀和免酸蚀两种情况下光固化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的抗剪切强度是否有差别.方法:收集离体前磨牙30颗,随机平均分为3组.第1组(对照组):35%磷酸酸蚀30 s,冲洗、干燥,涂粘结剂,京津釉质粘结剂粘结托槽.第2组:35%磷酸酸蚀30 s,冲洗,湿润,光固化型的Fuji Ortho Lc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结托槽.第3组:免酸蚀,湿润,光固化型的Fuji Ortho Lc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结托槽.24 h后用电子万能力学实验机对3组进行抗剪切强度测定,并统计牙面上的粘结剂残留量.结果: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免酸蚀时其粘结强度能达到临床要求,但是酸蚀后粘结强度明显增高.

    作者:谢彩虹;刘新强;居曼江·买买提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24例年轻女性宫颈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近年来出现的宫颈癌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年龄<35岁的宫颈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宫颈癌的发病呈逐年上升并年轻化趋势,且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结论:进行预防癌症的定期妇科检查对其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手术是治疗宫颈癌的主要方法.

    作者:刘艳杰;乔玉环;郭瑞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诊断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声像图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方法:应用超声检测61例66条拟诊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观察静脉管径、管壁回声、管腔内回声、血栓形成的范围、血流情况.结果:61例急性血栓患者初诊时血管管径患侧较健侧明显增宽(P<0.01),血栓呈低回声,完全阻塞者管腔内未见彩色血流显示,彩色血流出现突然中断现象;不完全阻塞者管腔内可见充盈缺损,脉冲多普勒于不完全阻塞处探及连续性低速血流频谱,多普勒频谱随呼吸而变化较弱或不随呼吸而变化.结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声像图及血流动力学具有其特点,据此可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作者:李加平;杨世梅;姜伟;吴玉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检测血浆D-二聚体在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8例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结果,复习相关文献资料,对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进行评价.结果:Liatest法检测D-二聚体对深静脉血栓的敏感性为98.3%;观察了2例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病前到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变化,1例为骨折患者,诊断深静脉血栓前1 d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1.26 μg/mL,诊断时为1.92 μg/mL;1例为心功能不全,诊断深静脉血栓前2 d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1.44 μg/mL,前1 d为2.04 μg/mL,诊断时为2.28 μg/mL.结论:Liatest法可作为排除诊断深静脉血栓的首选实验室筛选试验,在有易患深静脉血栓基础疾病的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含量逐渐升高有可能作为判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指标.

    作者:薛文成;万楠;罗军;陈渝宁;方秀菊;孟冬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药物流产后致继发不孕62例分析

    目的:了解药物流产后致继发不孕的原因.方法:298例不孕症患者,排除男方因素,选择其中末次妊娠为药物流产的继发不孕患者62例为观察对象.结果:药物流产致继发不孕的主要原因为输卵管梗阻性不孕占62.9%.结论:药物流产在临床上的正规应用应引起重视,掌握好适应证,规范用药.

    作者:王云超;李瑞方;王卫华;张香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成功救治特重度婴儿烧伤1例

    目的:探讨特重度婴幼儿烧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成功救治病例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经积极治疗抢救成功.结论:小儿烧伤强调及早补液,有效复苏是整个治疗的前提,早期肠道营养,营养支持,创面处理综合性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保障.

    作者:张磊;曾勇;张怀军;董肇杨;周志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CT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影像表现.方法:分析了42例患者的X线影像学特征及各期的影像学表现.结果:综合影像学所见,将患者CT表现分为早期30例和晚期12例,与临床症状基本一致.结论:结合影像学特征对本病做出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作者:郑国庆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性病性尿道炎后尿道综合征76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性病性尿道炎后尿道综合征的形成原因,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把患者按自愿分组,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法,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愈率55%、总有效率90%,西医治疗组治愈率30%、总有效率73%,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

    作者:李振守;李慧芳;胡亚东;郑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影像学与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征.方法: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胃肠外间质瘤患者6例,对其影像学(超声检查和CT扫描)和病理表现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1)肿瘤位于腹膜后4例,肠系膜1例,大网膜1例,瘤体大直径20 cm,小8 cm,均为恶性.(2)超声检查和CT扫描发现均质实性肿块1例,囊实性肿块5例,中低回声和CT增强中度以上强化.(3)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6例CD117均呈弥漫性强阳性,5例CD34阳性.结论:对腹内胃肠外间质瘤的诊断,影像学表现结合病理特征分析可提高诊断率.

    作者:杜二珠;王占成;王豫平;张永生;王建军;田卫兵;李树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比较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变化,探讨两种术式心肌保护差别.方法:选择48例冠脉搭桥患者,其中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24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24例,分析两组肌钙蛋白I的血浆浓度变化.结果:两组术前临床资料无差别;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术后观察期内血浆肌钙蛋白I较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心肌损伤低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

    作者:从长伟;乔晨晖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性胃病的胃镜检查与分析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肝功能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的关系. 方法:对198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并对其并发门脉高压性胃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8例肝硬化患者中,食管静脉曲张172例(86.9%),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率为64.6%(128例).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级别增加,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P<0.01);而随着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上升,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率亦有上升(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率随肝功能分级及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的增加而上升.

    作者:石国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右半结肠癌伴发急性阑尾炎12例分析

    目的:探讨右半结肠癌伴发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特点,以减少右半结肠癌的漏诊.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4年,本院12例右半结肠癌伴发急性阑尾炎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初步诊断均为急性阑尾炎.5例术中发现右半结肠肿瘤;3例切除阑尾后症状未缓解,纤维结肠镜发现肿瘤;4例在内科治疗过程中,常规行B超检查发现结肠肿块.结论:术前B超检查和对可疑者阑尾炎术中探查右半结肠可明显降低漏诊率.

    作者:王志伟;李伟华;孙春亮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不典型小脑梗死的MRI表现

    目的:探讨不典型小脑梗死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分析30例临床确诊的不典型小脑梗死的MRI资料.结果:30例小脑梗死范围较大,形态不规则,范围从3 cm至一侧小脑半球,其中发生于小脑下部18例,小脑上部9例,一侧小脑半球3例.梗死在T1WI上表现为低或稍低信号16例,等信号6例,稍高或混杂信号8例,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20例增强病例中,无明显强化7例,不规则环状、脑回样强化4例,结节样强化4例,肿块样强化5例.结论:MRI对形态、信号、范围等均不典型小脑梗死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继良;徐俊玲;史大鹏;闫峰山;窦社伟;连建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5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合并视网膜病变组75例,无视网膜病变组83例,分析两组患者之间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收缩压、舒张压、血清脂蛋白α、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等因素与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脂蛋白α、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甘油三酯收缩压、舒张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程、血糖、血脂以及血清脂蛋白α等均是发生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因素.

    作者:徐凤梅;白悦心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2型糖尿病并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与脉压、脉压指数的关系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与脉压、脉压指数的关系.方法: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检测血、尿β2-MG及尿白蛋白同时计算脉压、脉压指数,根据有无肾损害分组检测脉压、脉压指数;根据脉压、脉压指数分组检测血、尿β2-MG及尿白蛋白.结果:脉压>60 mmHg的高血压患者血β2-MG、尿β2-MG、尿白蛋白高于脉压<60 mmHg的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0.6的高血压患者血β2-MG、尿β2-MG、尿白蛋白高于脉压指数<0.6的高血压患者.结论:高血压患者随着脉压和脉压指数的增大而出现肾损害的加重.

    作者:温莉萍;边帆;蒋更如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丹参酮ⅡA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输出量的影响.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2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每组15 d,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同时加用丹参酮ⅡA能显著心善心功能,未见不良反应.

    作者:陈建忠;柴艳萍;梁亮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运动试验结果与Q-Tc、J-Tc离散度的关系变化

    目的:了解Q-Tcd、J-Tcd对平板运动试验结果判断的价值.方法:对25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者及30例阴性者运动前后心电图的Q-Tcd、J-Tc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运动前两组Q-Tcd、J-Tcd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后2 min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Q-Tcd、J-T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平板运动试验中Q-Tcd、J-Tcd增大,可作为判断运动试验结果的指标.

    作者:姜晓霞;龙文军;王子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软组织撕脱伤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皮肤软组织撕脱伤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撕脱皮肤血运情况选择皮瓣回植或反植皮处理皮肤撕脱伤.结果:93例皮肤撕脱治疗效果良好.结论:根据撕脱皮肤血运情况制定合适治疗方案是治疗皮肤撕脱伤的关键.

    作者:邹勇;张玉国;李剑;王朝亮;黄素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全直肠系膜切除与双吻合器技术治疗低位直肠癌

    目的:评价全直肠系膜切除、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采用直肠全系膜切除、双吻合器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吻合口漏6例(3.7%),吻合口狭窄3例(1.9%),吻合口出血2例(1.2%).术后随访6个月~7年,局部复发11例(6.79%).结论: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能降低局部复发,而双吻合器的应用能提高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

    作者:呼增吉;杨银学;杨春;师新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穿刺,应用生化酶降解技术使血肿液化排出颅外,同时应用小剂量脱水剂、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78例,显效率56.4%,总有效率89.6%,死亡率10.3%;对照组79例,显效率27.8%,总有效率69.6%,死亡率24%,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可显著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是一值得推广的脑出血治疗方法.

    作者:刘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