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检测血浆D-二聚体在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

薛文成;万楠;罗军;陈渝宁;方秀菊;孟冬娅

关键词: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 D-二聚体
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8例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结果,复习相关文献资料,对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进行评价.结果:Liatest法检测D-二聚体对深静脉血栓的敏感性为98.3%;观察了2例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病前到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变化,1例为骨折患者,诊断深静脉血栓前1 d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1.26 μg/mL,诊断时为1.92 μg/mL;1例为心功能不全,诊断深静脉血栓前2 d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1.44 μg/mL,前1 d为2.04 μg/mL,诊断时为2.28 μg/mL.结论:Liatest法可作为排除诊断深静脉血栓的首选实验室筛选试验,在有易患深静脉血栓基础疾病的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含量逐渐升高有可能作为判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指标.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比较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变化,探讨两种术式心肌保护差别.方法:选择48例冠脉搭桥患者,其中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24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24例,分析两组肌钙蛋白I的血浆浓度变化.结果:两组术前临床资料无差别;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术后观察期内血浆肌钙蛋白I较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心肌损伤低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

    作者:从长伟;乔晨晖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瑞芬太尼用于全凭静脉麻醉对鼻内镜手术患者苏醒的影响

    目的:在鼻内镜手术中应用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并与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进行比较,以了解其对患者苏醒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36例,ASAⅠ~Ⅱ级,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静脉泵以0.2 μg/(kg·min)的速度静脉泵入瑞芬太尼,对照组吸入异氟醚1.0%~2.5%.观察麻醉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10 min清醒程度评分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清醒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与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比较,苏醒迅速,清醒完全.

    作者:王云;于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16例高位椎管肿瘤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对高位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脊髓肿瘤行半椎板或次半椎板切除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十年来收治的高位椎管内脊髓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术中注意事项.结果:全组16例均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神经根痛、感觉、运动障碍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半椎板或次半椎板切除治疗高位椎管肿瘤具切除率高、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良好等优点.

    作者:王敬典;谭涛;白天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CT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影像表现.方法:分析了42例患者的X线影像学特征及各期的影像学表现.结果:综合影像学所见,将患者CT表现分为早期30例和晚期12例,与临床症状基本一致.结论:结合影像学特征对本病做出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作者:郑国庆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检测血浆D-二聚体在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8例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结果,复习相关文献资料,对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进行评价.结果:Liatest法检测D-二聚体对深静脉血栓的敏感性为98.3%;观察了2例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病前到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变化,1例为骨折患者,诊断深静脉血栓前1 d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1.26 μg/mL,诊断时为1.92 μg/mL;1例为心功能不全,诊断深静脉血栓前2 d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1.44 μg/mL,前1 d为2.04 μg/mL,诊断时为2.28 μg/mL.结论:Liatest法可作为排除诊断深静脉血栓的首选实验室筛选试验,在有易患深静脉血栓基础疾病的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含量逐渐升高有可能作为判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指标.

    作者:薛文成;万楠;罗军;陈渝宁;方秀菊;孟冬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非脑卒中患者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影像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186例非脑卒中老年患者行颅脑CT检查发现无症状脑梗死 56例,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对危险因素与非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无症状脑梗死发生率为30.11%,男高于女;颅脑CT检查96.92%为腔隙性梗死,68.48%分布于基底节和内囊;无症状脑梗死组较症状脑梗死组年龄大,伴发高血压、糖尿病、高酯血症、心脏病及吸烟史高(P<0.05);血压值、血糖、血甘油三酯检测值及心电图异常率高(P<0.05).结论:无症状脑梗死在老年人群中常见,多为皮质下深部脑组织的腔隙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吸烟史有关.

    作者:范爱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诊断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声像图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方法:应用超声检测61例66条拟诊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观察静脉管径、管壁回声、管腔内回声、血栓形成的范围、血流情况.结果:61例急性血栓患者初诊时血管管径患侧较健侧明显增宽(P<0.01),血栓呈低回声,完全阻塞者管腔内未见彩色血流显示,彩色血流出现突然中断现象;不完全阻塞者管腔内可见充盈缺损,脉冲多普勒于不完全阻塞处探及连续性低速血流频谱,多普勒频谱随呼吸而变化较弱或不随呼吸而变化.结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声像图及血流动力学具有其特点,据此可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作者:李加平;杨世梅;姜伟;吴玉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目的:总结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对12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外科治疗,其中单心室7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并右心双出口3例,右室双出口并完全性大动脉转位2例,合并三房心1例,左上腔3例,1例二尖瓣重度反流.结果:全组手术无围术期死亡,1例年龄大并二尖瓣成形者术后8 d左右出现下腔静脉综合征表现,经治疗后好转;其余均无顽固性胸腹水发生.随访2~48个月,无心律失常发生,氧饱和度93%~97%,心功能(NYHA)Ⅰ~Ⅱ级.结论: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能有效治疗不能解剖矫治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弥补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不足,而恰当的围术期处理是避免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杨志远;谢周良;葛振伟;顾以茼;王佳祥;程兆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因及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ANFH) 是以骨的活成分(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 死亡为主要改变的病理过程.有资料表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已取代了原髋关节结核的位置,居髋关节疾病的首位[1].了解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和病理,对探索该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作者:王峰;张元和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无创通气治疗妊娠期重度哮喘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无创通气在妊娠期重度哮喘治疗中对胎儿、动脉血气中酸碱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方法: 将23 例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无创通气+ 药物治疗组(无创通气组13 例)和对照组(10例).比较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气中酸碱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变化以及对胎儿发育的影响,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心率和呼吸频率 .结果:无创通气组在治疗后动脉血气中酸碱度、动脉血氧分压值升高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和呼吸频率下降,对胎儿发育的不利影响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无创通气在妊娠期重度哮喘治疗中可改善血气状况,减少对胎儿的不良影响.

    作者:谢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丹参酮ⅡA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输出量的影响.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2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每组15 d,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同时加用丹参酮ⅡA能显著心善心功能,未见不良反应.

    作者:陈建忠;柴艳萍;梁亮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64例早期食管癌的胃镜诊断与临床分析

    我国是食管癌病死率高的国家.食管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因肿瘤而死亡的人数中,食管癌占近1/4[1].早期发现食管癌成为食管癌预防的关键.我院1997-2006年胃镜检查31208例,共发现早期食管癌64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赵瑞敏;周红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心房纤颤的当代认识与治疗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uation,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多见于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三者约占AF总数的75%以上.孤立性AF约占10%.心力衰竭患者中40%合并AF.近十年来,有关AF电生理机制和治疗手段的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AF治疗的三大关键在于控制AF心室率,维持窦性心律和血栓栓塞的防治.其中具挑战意义的是如何使AF彻底根除并永久保持窦性心律.AF的治疗大体上分为药物性和非药物性两大类.本文在回顾AF机制研究的同时,尝试从AF根治、转复和控制AF心室率三个方面,对AF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裴红云;石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培哚普利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和心功能的变化及培哚普利干预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造心肌梗死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培哚普利干预组(A组,n=16)和心肌梗死组(B组,n=16),另设假手术组为对照(C组,n=16).术后24 h起各组分别予培哚普利(A组)和蒸馏水(B、C组)灌胃,6周后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的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凋亡调控基因P53 mRNA含量的变化,并以超声心动图评价大鼠心功能.结果:6周后A、B两组与C组相比心肌细胞凋亡指数、P53mRNA含量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显著升高(P<0.05),而左室短轴缩短率和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P<0.05);A组与B组相比中心肌细胞凋亡指数、P53mRNA含量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下降,而左室短轴缩短率和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P<0.05).结论: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及凋亡相关基因P53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左室功能明显下降;培哚普利能降低P53mRNA的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左室功能.

    作者:秦志平;张国天;刘宗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单侧动眼神经麻痹1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8例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7例接受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术后随访1~3个月症状均消失,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经可脱球囊封闭瘘口后症状改善,糖尿病所致动眼神经麻痹5例经给予控制血糖、营养神经及激素治疗症状减轻,不明原因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在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对症治疗后也有一定的效果.结论:对单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尽快行神经影像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以明确病因,适时治疗,改善预后.

    作者:张海琴;肖俊杰;范波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右半结肠癌伴发急性阑尾炎12例分析

    目的:探讨右半结肠癌伴发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特点,以减少右半结肠癌的漏诊.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4年,本院12例右半结肠癌伴发急性阑尾炎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初步诊断均为急性阑尾炎.5例术中发现右半结肠肿瘤;3例切除阑尾后症状未缓解,纤维结肠镜发现肿瘤;4例在内科治疗过程中,常规行B超检查发现结肠肿块.结论:术前B超检查和对可疑者阑尾炎术中探查右半结肠可明显降低漏诊率.

    作者:王志伟;李伟华;孙春亮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性胃病的胃镜检查与分析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肝功能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的关系. 方法:对198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并对其并发门脉高压性胃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8例肝硬化患者中,食管静脉曲张172例(86.9%),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率为64.6%(128例).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级别增加,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P<0.01);而随着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上升,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率亦有上升(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率随肝功能分级及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的增加而上升.

    作者:石国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成功救治特重度婴儿烧伤1例

    目的:探讨特重度婴幼儿烧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成功救治病例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经积极治疗抢救成功.结论:小儿烧伤强调及早补液,有效复苏是整个治疗的前提,早期肠道营养,营养支持,创面处理综合性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保障.

    作者:张磊;曾勇;张怀军;董肇杨;周志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儿童口腔急诊672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口腔急诊的各种常见病及其分别所占的比例及常见病因.方法:收集临床资料672例,年龄为新生儿至12岁儿童,将疾病分为龋齿及其并发症、颌面外伤、颌面炎症、粘膜病及其他等五类.结果:龋病及其并发症和颌面外伤占比例较高,约占总数的70%,其病因多由于儿童喜好甜食及不良口腔卫生、好动、偏食及家长疏急等.结论:根据病因,预防和减少儿童口腔急诊的发病率,使儿童健康成长.

    作者:赵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肥胖对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和左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肥胖对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50例老年高血压伴肥胖者左室重量、左室重量指数和左心功能,并取53例老年高血压非肥胖者作为对照.结果:肥胖组左室重量和左室重量指数均明显高于非肥胖组(P<0.01);肥胖组左室肥厚检出率也较非肥胖组明显增高(P<0.01),前者发生左室肥厚的相对危险度是后者的2.12倍.肥胖组峰值速度E/峰值速度A比值均明显下降(P<0.01),而峰值速度A和左室射血分数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肥胖对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有促进作用,可引起舒张功能障碍.

    作者:李先维;代晓捷;张向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