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4例早期食管癌的胃镜诊断与临床分析

赵瑞敏;周红艳

关键词:早期食管癌, 胃镜诊断, 恶性肿瘤, 早期发现, 胃镜检查, 消化道, 病死率, 预防, 死亡, 国家
摘要:我国是食管癌病死率高的国家.食管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因肿瘤而死亡的人数中,食管癌占近1/4[1].早期发现食管癌成为食管癌预防的关键.我院1997-2006年胃镜检查31208例,共发现早期食管癌64例.现总结如下.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牛松质骨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植入治疗兔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在股骨头坏死中的修复和治疗作用,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获取并培养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基质干细胞至第三代细胞长满后消化制成悬液,复合于自制的牛松质骨中备用.29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A组为单纯造模组、B组为髓芯减压组、C组为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D组为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A组于术后1、2、4、6、8周,B、C、D组分别于术后2、4、6、8周处死动物,观察所获股骨头标本组织切片光镜检查和组织图像分析.结果:A组随时间增长逐渐出现骨小梁紊乱,软骨囊性变.C、D组8周时钻孔中心出现骨小梁结构,而B组只在钻孔边缘出现密度增高,钻孔中心无变化.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能够治疗股骨头坏死,且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和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兔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牛松质骨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载体应用于骨组织工程学.

    作者:付松;张元和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64例早期食管癌的胃镜诊断与临床分析

    我国是食管癌病死率高的国家.食管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因肿瘤而死亡的人数中,食管癌占近1/4[1].早期发现食管癌成为食管癌预防的关键.我院1997-2006年胃镜检查31208例,共发现早期食管癌64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赵瑞敏;周红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症误诊82例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症误诊的原因,加深认识.方法:对6年期间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症误诊82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气胸19例;支气管肺癌17例;结核感染22例;霉菌感染15例;糖尿病9例.误诊时间9~12天.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症的误诊临床并不少见,应全面分析,及时诊断,避免误诊发生.

    作者:孙开宇;谭薇;滕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非脑卒中患者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影像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186例非脑卒中老年患者行颅脑CT检查发现无症状脑梗死 56例,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对危险因素与非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无症状脑梗死发生率为30.11%,男高于女;颅脑CT检查96.92%为腔隙性梗死,68.48%分布于基底节和内囊;无症状脑梗死组较症状脑梗死组年龄大,伴发高血压、糖尿病、高酯血症、心脏病及吸烟史高(P<0.05);血压值、血糖、血甘油三酯检测值及心电图异常率高(P<0.05).结论:无症状脑梗死在老年人群中常见,多为皮质下深部脑组织的腔隙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吸烟史有关.

    作者:范爱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比较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变化,探讨两种术式心肌保护差别.方法:选择48例冠脉搭桥患者,其中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24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24例,分析两组肌钙蛋白I的血浆浓度变化.结果:两组术前临床资料无差别;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术后观察期内血浆肌钙蛋白I较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心肌损伤低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

    作者:从长伟;乔晨晖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椎间孔入路注射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评价经椎间孔入路注射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颈椎椎间孔穿刺技术,穿刺成功后,经造影确定位置,每个椎间孔注射胶原酶600 u,观察效果.结果:3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行此技术治疗后随访3个月~2年,优良率89.56%,有效率96.23%.结论:对诊断明确,有适应证的患者,经颈椎椎间孔注射胶原酶,能使突出的椎间盘溶解,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具有疗效好、治疗时间短、痛苦小、操作较简单等优点.

    作者:王胜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16例高位椎管肿瘤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对高位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脊髓肿瘤行半椎板或次半椎板切除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十年来收治的高位椎管内脊髓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术中注意事项.结果:全组16例均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神经根痛、感觉、运动障碍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半椎板或次半椎板切除治疗高位椎管肿瘤具切除率高、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良好等优点.

    作者:王敬典;谭涛;白天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因及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ANFH) 是以骨的活成分(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 死亡为主要改变的病理过程.有资料表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已取代了原髋关节结核的位置,居髋关节疾病的首位[1].了解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和病理,对探索该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作者:王峰;张元和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双氯芬酸联合654-2治疗肾绞痛9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应用双氯芬酸联合654-2治疗肾绞痛的效果.方法:90例肾绞痛患者,发作时肌肉注射双氯芬酸50 mg和静脉滴注654-2 10~20 mg,对疼痛不能缓解者,隔2 h后重复用药1次.结果:90例中显效60例(66.7%),有效28例(31.1%),无效2例(2.2%).复发13例,复发率15%,再按原方案给药均可得到缓解.结论:两药合用起效快、镇痛效果好、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利凯煌;张海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食管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癌并狭窄、食管癌并发瘘、吻合口狭窄、食管自发破裂、单纯食管-纵膈瘘的价值.方法:在透视下经口置导丝、导管于胃内,然后撤出导管,顺导丝送入置入器缓慢释放支架于狭窄段.结果:126例患者中,2例自发食管破裂的患者支架下移脱落,2例单纯食管-纵膈瘘的患者支架下移,并2 d后取出,余122例患者一次置放成功,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食管狭窄的患者支架置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无狭窄的患者,支架置入应视为禁忌.

    作者:韩兴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瑞芬太尼用于全凭静脉麻醉对鼻内镜手术患者苏醒的影响

    目的:在鼻内镜手术中应用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并与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进行比较,以了解其对患者苏醒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36例,ASAⅠ~Ⅱ级,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静脉泵以0.2 μg/(kg·min)的速度静脉泵入瑞芬太尼,对照组吸入异氟醚1.0%~2.5%.观察麻醉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10 min清醒程度评分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清醒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与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比较,苏醒迅速,清醒完全.

    作者:王云;于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成功救治特重度婴儿烧伤1例

    目的:探讨特重度婴幼儿烧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成功救治病例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经积极治疗抢救成功.结论:小儿烧伤强调及早补液,有效复苏是整个治疗的前提,早期肠道营养,营养支持,创面处理综合性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保障.

    作者:张磊;曾勇;张怀军;董肇杨;周志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儿童口腔急诊672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口腔急诊的各种常见病及其分别所占的比例及常见病因.方法:收集临床资料672例,年龄为新生儿至12岁儿童,将疾病分为龋齿及其并发症、颌面外伤、颌面炎症、粘膜病及其他等五类.结果:龋病及其并发症和颌面外伤占比例较高,约占总数的70%,其病因多由于儿童喜好甜食及不良口腔卫生、好动、偏食及家长疏急等.结论:根据病因,预防和减少儿童口腔急诊的发病率,使儿童健康成长.

    作者:赵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CT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影像表现.方法:分析了42例患者的X线影像学特征及各期的影像学表现.结果:综合影像学所见,将患者CT表现分为早期30例和晚期12例,与临床症状基本一致.结论:结合影像学特征对本病做出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作者:郑国庆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右半结肠癌伴发急性阑尾炎12例分析

    目的:探讨右半结肠癌伴发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特点,以减少右半结肠癌的漏诊.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4年,本院12例右半结肠癌伴发急性阑尾炎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初步诊断均为急性阑尾炎.5例术中发现右半结肠肿瘤;3例切除阑尾后症状未缓解,纤维结肠镜发现肿瘤;4例在内科治疗过程中,常规行B超检查发现结肠肿块.结论:术前B超检查和对可疑者阑尾炎术中探查右半结肠可明显降低漏诊率.

    作者:王志伟;李伟华;孙春亮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溶栓治疗血压正常并右室功能不全的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溶栓治疗对血压正常并右室功能不全的肺栓塞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溶栓组22例予2 h溶栓法:20000 u/kg体重持续静脉滴注2 h,溶栓结束后予低分子肝素0.4~0.6 mL皮下注射,12 h 1次;单纯抗凝组14例,予低分子肝素0.4~0.6 mL皮下注射,12 h 1次;两组均在应用低分子肝素后24~48 h加用口服抗凝剂华法林.以治愈、显效、进步、无效、恶化和死亡6级判断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95.5%,72.0%,经检验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及颅内出血病例,出血发生率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压正常并右室功能不全的肺栓塞患者,在无溶栓绝对禁忌证的情况下,应首选溶栓治疗,可迅速改善肺栓塞所致右室功能不全症状,降低病死率和肺栓塞复发率.

    作者:杨秀芝;郎波;杨如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检测血浆D-二聚体在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8例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结果,复习相关文献资料,对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进行评价.结果:Liatest法检测D-二聚体对深静脉血栓的敏感性为98.3%;观察了2例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病前到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变化,1例为骨折患者,诊断深静脉血栓前1 d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1.26 μg/mL,诊断时为1.92 μg/mL;1例为心功能不全,诊断深静脉血栓前2 d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1.44 μg/mL,前1 d为2.04 μg/mL,诊断时为2.28 μg/mL.结论:Liatest法可作为排除诊断深静脉血栓的首选实验室筛选试验,在有易患深静脉血栓基础疾病的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含量逐渐升高有可能作为判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指标.

    作者:薛文成;万楠;罗军;陈渝宁;方秀菊;孟冬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氯吡格雷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疗程氯吡格雷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接受介入治疗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成两组,均接受标准治疗,其中A组(80例)服用氯吡格雷(波立维)75 mg/d共1年,B组(100例)服用氯吡格雷75 mg/d共6个月,分别检测两组在服药前及服药后第1、3、6、12个月的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等炎症标记物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1、3、6个月时的C反应蛋白、白介素-6均明显降低,但两组间C反应蛋白同期比较无明显差异;第12个月时A组C反应蛋白、白介素-6仍继续下降,B组C反应蛋白等轻度升高,且显著高于A组患者.结论:氯吡格雷具有独立的抗炎作用,长期与阿司匹林等合用可进一步降低炎症水平.

    作者:马福家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性病性尿道炎后尿道综合征76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性病性尿道炎后尿道综合征的形成原因,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把患者按自愿分组,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法,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愈率55%、总有效率90%,西医治疗组治愈率30%、总有效率73%,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

    作者:李振守;李慧芳;胡亚东;郑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运动试验结果与Q-Tc、J-Tc离散度的关系变化

    目的:了解Q-Tcd、J-Tcd对平板运动试验结果判断的价值.方法:对25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者及30例阴性者运动前后心电图的Q-Tcd、J-Tc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运动前两组Q-Tcd、J-Tcd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后2 min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Q-Tcd、J-T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平板运动试验中Q-Tcd、J-Tcd增大,可作为判断运动试验结果的指标.

    作者:姜晓霞;龙文军;王子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