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学星;侯学光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低钠血症的临床关系.方法:对276例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62例低钠血症进行分析,观察其发生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出血性脑血管病中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22.46%.基底节区、丘脑、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低钠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脑叶出血组.病情重者发生率高于病情轻者,而与出血量无关.低钠血症可影响预后,病死率增加.结论:出血性脑血管病低钠血症的发生与出血部位及病情程度关系密切,出血性脑血管病并低钠血症预后差,临床应予注意并及时处理.
作者:宋秋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的部位与心电图改变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资料较完整的31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均为发病6 h以内就诊者,经头颅CT证实,并确定出血部位.所有患者入院即作心电图检查,根据心电图结果将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心电图异常组和心电图正常组,观察两组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急性脑出血心电图异常组病死率51.2%,心电图正常组病死率16%,两组相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的部位与心电图改变与预后直接相关.
作者:程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目前临床应用的化疗药物对乳腺癌的敏感性.方法:用MTT法对40例乳腺癌进行表柔比星、吡柔比星、紫杉醇、多烯紫杉醇、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长春瑞宾、顺铂8种化疗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患者个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均不同,单药的总体敏感率也不同.结论:MTT法简便易行,对乳腺癌的临床治疗药物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秦海明;宋福林;匡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尿石症流行变化情况.方法:对1998-2006年尿石症住院患者3500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中,肾结石969例(27.7%)、输尿管结石1462例(41.7%)、膀胱结石638例(18.2%)、尿道结石431例(12.3%).上、下尿路结石的比例为2.17∶1.结石成分分析结果:草酸钙20%,草酸钙+磷酸钙占43.2%,磷酸钙15.8%,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盐7.8%,尿酸4.3%,磷酸铵镁+碳酸磷灰石5.4%,胱氨酸3.5%.高钙尿患者278例(23.0%)、高钙血症314例(26.0%);低血钙(<2.03 mmol/L)41例(3.3%).血尿酸测定2005例,高尿酸血症(>400 μmol/L)657例(32.7%);低尿酸血症(<180 μmol/L)182例(9.0%).结论:本组尿石症患者以上尿路结石为主,含钙结石仍占绝大多数.
作者:王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彩超对预测脐绕颈胎儿子宫内窘迫的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测量绕颈外脐动脉的S/D,PI,RI共3次,然后在腹壁由子宫底处加压使胎头下降,约3~10 min,再测3次S/D,PI,RI进行对比.结果:加压后40例中30例超过警戒值.结论:彩色多普勒对预测宫内胎儿窘迫的发生可提供较可靠的指标.
作者:武若;蒋秋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抗生素药物应用情况,评价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方法:抽查2006年8月出院病历329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围手术期用药时机选择不当,用药疗程长,治疗性用药指征掌握不好,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重视不够,未按药物半衰期特点使用,缺乏用药分析.结论:抗生素药物应用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强规范化使用的管理.
作者:刘秋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影像学特征,早期做出病变良恶性的鉴别.方法:收集经临床证实或病理证实的46例肺内孤立性结节,采用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重点对病灶的内部结构、边缘、形态及增强程度进行总结.结果:恶性结节26例,良性结节20例.恶性结节边界清晰,形态多不规则(19/26),较多出现空泡征(15/26),支气管充气征(7/26),沙砾状钙化(7/26),毛刺(22/26),血管集束征(17/26),胸膜凹陷征(9/26)等.而良性结节大多边缘光滑(10/20),呈类圆形(16/20),较多出现同心圆状、爆米花样或包膜下钙化(11/20).结论:肺内孤立性结节具有较明显的CT特征,综合分析各种表现,绝大多数病例可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张维博;张荣恒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Tei指数评估左心室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10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其入院时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组.22例心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出Tei指数、二尖瓣血流频谱测E峰、A峰、E/A值、LVEF值并检测血NT-proBNP.结果:充血性心力衰竭各组Te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心功能障碍程度的加重,Tei指数升高,并且和心功能分级以及血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47,0.58,P<0.05).结论:Tei指数与心功能分级以及血NT-proBNP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能综合反映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作者:谢桥涛;宋建平;戴敏;谷云飞;杨俊华;蒋文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对比两种根充糊剂在根充后的反应及近远期疗效,选择合适的根充材料.方法:选择符合根管治疗适应证的单根患牙216颗,随机分成2组,分别用氧化锌丁香油糊剂、氢氧化钙类配合牙胶尖充填根管,进行术后反应及1~2年疗效评价.结果: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出现较重术后反应,近远期疗效与氢氧化钙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氢氧化钙类是目前根管治疗中较为理想的一种根充材料.
作者:付宜静;陈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咪唑立宾(mizoribine,MZR)是1971年从霉菌E2upenicillum brefeldianum的培养液中分离而得的一种咪唑类核苷,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能特异性地抑制快速增长的淋巴细胞,如T细胞、B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从而产生免疫抑制作用.1984年日本政府批准其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剂用于治疗肾移植的排斥反应,之后,也被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和激素抵抗的肾病综合征.近年来,在治疗狼疮性肾炎、多种硬化性疾病方面也有较多应用.本文将对咪唑立宾在肾脏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秦福芳;邵凤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治疗Barrett食管患者的疗效,探索各种治疗方法产生效果的可能机制,为Barret食管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及指导.方法:经胃镜及活检确诊的Barret食管患者55例,随机分为4组进行治疗,(1)A组:未给予治疗;(2)B组:口服奥美拉唑20 mg,2次/d;(3)C组:口服铝碳酸镁1000 mg,3次/d;(4)D组:口服奥美拉唑20 mg,2次/d,铝碳酸镁1000 mg,3次/d.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后观察临床症状及内镜下表现,取得食管黏膜组织标本行病理学检查,采用SABC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食管上皮中Cox-2、Ki-67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组间及治疗前后比较.结果: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各治疗组的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相比,症状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药物治疗组的Barret食管黏膜均未见明显缩小.各治疗组的食管标本中,Cox-2、Ki-67的表达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酸药和/或胆汁吸附剂不能使Barret食管逆转,但可消除临床症状并可改变BE食管Cox-2与Ki-67的表达.
作者:李达周;王雯;张志坚;林克荣;朱金照;文晓冬;吴秋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创伤性连枷胸是胸部的一种严重外伤,病情凶险,发展迅速,很快造成呼吸循环衰竭,如不及时有效治疗,将很快死亡.2000年2月-2006年2月共收治创伤性连枷胸患者18例,现将其诊疗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陈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佳方法.方法:对经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下碎石术、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及传统开放输尿管切开取石术4种方法治疗的96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体外冲击波碎石32例,碎石率86%;输尿管镜下碎石术23例,一次碎石率87%;腹腔镜下切开取石术15例,成功14例,成功率93%;开放手术26例,取石成功率100%.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改切开取石或输尿管镜下碎石9例,占28.4%;输尿管镜失败改开放手术4例,占17.4%.结论:上输尿管结石尤其是Ⅰ类结石,宜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中下段结石,Ⅱ类结石宜采用输尿管镜下碎石.上段输尿管结石较大,估计有粘连、息肉形成者,宜行腹腔镜手术.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是一切输尿管手术的基础,虽然创伤大,但效果确切,适用于输尿管内多发结石、结石较大有粘连,或合并输尿管有其他并发症者.同时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失败、输尿管镜治疗失败者,要及时中转手术.
作者:邵开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闭合性膝关节韧带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999-2006年应用高频超声检查的闭合性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声像图改变及特点.结果:共检查130例患者,其中98例(110个)膝关节行MRI、关节镜或关节开放手术,将超声检查结果与之对比.结论:韧带损伤在膝关节损伤中常见.超声是一种简便、经济、快捷有效的较为理想的辅助检查方法.
作者:王惠;刘兰芬;董磊;王惠芳;苗凤君;张彦;张勇;张素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血液透析普遍存在炎症反应,对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炎症反应对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并探讨针对炎症反应的一些治疗.
作者:姚少峰;周健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原代培养神经元缺血耐受性的影响,并探讨缺血预处理对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原代神经元分为对照组和预处理组,对照组给予类缺血30 min复氧复糖培养24 h;预处理组经类缺血10 min预处理后复氧复糖培养24 h后,再给予致死性的类缺血30 min复氧复糖培养24 h,两组细胞均用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并计算存活和凋亡神经元所占百分率.同时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两组细胞bcl-2的表达.结果:对照组神经元的凋亡率明显高于预处理组,对照组bcl-2的表达明显低于预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预处理能够诱导神经元的缺血耐受性,预处理可能通过激活bcl-2增加其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吕仁花;索爱琴;张杰文;赵建华;黄月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在动脉硬化严重、插管困难的支气管动脉破裂咯血患者中,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的技术应用和治疗价值.方法:18例动脉硬化严重的患者中:肺癌¨例,肺癌并支气管动脉破裂出血2例,支气管扩张咯血5例;采用Seldinger经皮穿刺技术,首先送入5F或6F型号的Cobra导管做支气管动脉造影,继选择微导管(SP导管、Magic导管)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病变分支造影,使用明胶海绵颗粒+超液化碘油和/或PVA颗粒栓塞剂栓塞.结果:18例患者超选择性插管栓塞均成功,术后咯血停止.对4例动脉硬化严重插管不能进入到支气管口部者,采取探出插管法获得成功.对1例78岁动脉硬化严重、病变血管不能超选插入者,尝试血管内膜损伤法、继发血栓形成栓塞获得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1~11年随访观察术前咯血者无再咯血发生,肿瘤患者得到较满意控制.结论:应用微导管技术,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采用明胶海绵+超液化碘油和/或PVA的介入方法,特殊情况下用导丝或微导管探出插管法、栓塞用血管内膜损伤法栓塞,对治疗动脉硬化严重支气管动脉破裂咯血和肺癌的患者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屈国林;葛晶;曲保田;李伟;徐晓明;陈学忠;唐晖;强民;吕春燕;杨淑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的早期诊断方法,为过敏性紫癜惠儿肾损害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检测3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和20例正常儿童肾门处肾主动脉、肾锥体两侧缘叶间动脉的收缩期大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期低血流速度并计算阻力指数.同时检测尿常规,尿微量蛋白及肾功能.结果:3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其中30例肾血流检测异常(83.3%),21例尿微量蛋白异常(58.3%),11例尿常规异常(30.5%),无1例肾功能异常.过敏性紫癜组肾血流频谱表现为高速高阻型.结论:多普勒肾血流检测能敏感地反映过敏性紫癜患儿早期肾损害情况,可作为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
作者:卞咏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型患者分为两,每组40例,入选后均给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阿司匹林,调脂药物等)治疗.一组加用普通肝素,以15 u/(kg·h)速度静脉滴注,另一组加用低分子肝素6000 u皮下注射,12 h 1次.两组疗程均为5~7 d.随访30 d观察心肌梗死、死亡、再发心绞痛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复合发生率.结果:第30 d时,接受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的患者复合发生率分别是15%和37.5%.两组相比,低分子肝素组复合发生率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复合临床终点事件,并优于普通肝素.
作者:周娟;高传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细菌的种类分布和耐药情况,用于指导用药.方法:收集重症监护室200例住院监护患儿的87个阳性菌株进行分析.结果:细菌中革兰阳性球菌31株,革兰阴性杆菌56株,为1∶1.8.标本分别来自咽部、气管、血培养及皮肤脓灶等.革兰阳性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占球菌总数的80.6%,其耐甲氧西林发生率为41.9%.革兰阴性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及嗜血杆菌.其中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为28.5%.结论:重症监护室耐药感染分布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仍占优势.
作者:吴丽娟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