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普勒肾血流检测对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

卞咏梅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 多普勒, 肾血流检测, 肾损害
摘要: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的早期诊断方法,为过敏性紫癜惠儿肾损害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检测3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和20例正常儿童肾门处肾主动脉、肾锥体两侧缘叶间动脉的收缩期大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期低血流速度并计算阻力指数.同时检测尿常规,尿微量蛋白及肾功能.结果:3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其中30例肾血流检测异常(83.3%),21例尿微量蛋白异常(58.3%),11例尿常规异常(30.5%),无1例肾功能异常.过敏性紫癜组肾血流频谱表现为高速高阻型.结论:多普勒肾血流检测能敏感地反映过敏性紫癜患儿早期肾损害情况,可作为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彩超检测胎儿脐绕颈颈动脉血流预测子宫内窘迫的价值

    目的:探讨彩超对预测脐绕颈胎儿子宫内窘迫的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测量绕颈外脐动脉的S/D,PI,RI共3次,然后在腹壁由子宫底处加压使胎头下降,约3~10 min,再测3次S/D,PI,RI进行对比.结果:加压后40例中30例超过警戒值.结论:彩色多普勒对预测宫内胎儿窘迫的发生可提供较可靠的指标.

    作者:武若;蒋秋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细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细菌的种类分布和耐药情况,用于指导用药.方法:收集重症监护室200例住院监护患儿的87个阳性菌株进行分析.结果:细菌中革兰阳性球菌31株,革兰阴性杆菌56株,为1∶1.8.标本分别来自咽部、气管、血培养及皮肤脓灶等.革兰阳性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占球菌总数的80.6%,其耐甲氧西林发生率为41.9%.革兰阴性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及嗜血杆菌.其中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为28.5%.结论:重症监护室耐药感染分布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仍占优势.

    作者:吴丽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急性脑出血的部位与心电图改变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的部位与心电图改变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资料较完整的31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均为发病6 h以内就诊者,经头颅CT证实,并确定出血部位.所有患者入院即作心电图检查,根据心电图结果将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心电图异常组和心电图正常组,观察两组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急性脑出血心电图异常组病死率51.2%,心电图正常组病死率16%,两组相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的部位与心电图改变与预后直接相关.

    作者:程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108例右室双出口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手术矫治右室双出口的经验及结果.方法:分析108例手术矫治右室双出口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108例患者室间隔缺损位于主动脉瓣下86例,肺动脉瓣下8例,两大动脉下12例,远离两大动脉2例.采用室间隔缺损-主动脉心内隧道连接及右室流出道加宽80例,内隧道外管道手术12例,改良Glenn分流术11例,Fontan纠治术3例,大动脉调转术2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2例,出院后随访86例,随访3个月~8年,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右室双出口解剖类型复杂多样,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建立通畅良好的左室和右室流出道.室缺的位置和左心室的发育情况决定手术方案及疗效.

    作者:张勇;王惠;梁家立;张广福;姜冠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型患者分为两,每组40例,入选后均给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阿司匹林,调脂药物等)治疗.一组加用普通肝素,以15 u/(kg·h)速度静脉滴注,另一组加用低分子肝素6000 u皮下注射,12 h 1次.两组疗程均为5~7 d.随访30 d观察心肌梗死、死亡、再发心绞痛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复合发生率.结果:第30 d时,接受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的患者复合发生率分别是15%和37.5%.两组相比,低分子肝素组复合发生率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复合临床终点事件,并优于普通肝素.

    作者:周娟;高传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咪唑立宾在肾脏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咪唑立宾(mizoribine,MZR)是1971年从霉菌E2upenicillum brefeldianum的培养液中分离而得的一种咪唑类核苷,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能特异性地抑制快速增长的淋巴细胞,如T细胞、B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从而产生免疫抑制作用.1984年日本政府批准其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剂用于治疗肾移植的排斥反应,之后,也被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和激素抵抗的肾病综合征.近年来,在治疗狼疮性肾炎、多种硬化性疾病方面也有较多应用.本文将对咪唑立宾在肾脏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秦福芳;邵凤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睾丸扭转误诊23例分析

    目的:分析睾丸扭转误诊原因,降低睾丸缺失率.方法:回顾本院近7年首诊误诊的23例睾丸扭转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结果:本组首诊18例误诊为附睾炎及睾丸炎,2例误诊为嵌顿疝,2例误诊为睾丸肿瘤.1例误诊为阴囊血肿.结论:对睾丸扭转的临床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对病史及体检不细致,基层医院缺乏医技检查,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作者:白安平;王贵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16层螺旋CT多种重建技术诊断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输尿管重建中显示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输尿管梗阻性疾病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并应用多种后处理技术重建.结果:60例中输尿管结石39例,炎症狭窄3例,肿瘤5例,其他恶性肿瘤累及输尿管6例,尿液外漏1例,息肉1例,先天畸形5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显示和诊断具有优越性,多种后处理技术是明确输尿管梗阻性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囤荣耀;相爱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两种方法治疗牙周病疗效分析

    目的:通过对牙周病基础-正畸联合治疗与单纯基础治疗的比较,探讨正畸对牙周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9例牙周病伴牙颌畸形的患者随机分组,其中26例行牙周基础-正畸联合治疗,23例只作牙周基础治疗,所有患者手术前后拍全颌曲面断层片,并进行牙槽骨密度、高度和牙齿松动度的检查测量.结果:联合治疗后,牙槽骨密度明显增加,牙齿松动度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牙周病基础-正畸联合治疗可增强牙周病患者的咀嚼功能,改善美观,同时有效地维持牙周病的远期疗效.

    作者:管增娥;段银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高频超声在闭合性膝关节韧带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闭合性膝关节韧带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999-2006年应用高频超声检查的闭合性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声像图改变及特点.结果:共检查130例患者,其中98例(110个)膝关节行MRI、关节镜或关节开放手术,将超声检查结果与之对比.结论:韧带损伤在膝关节损伤中常见.超声是一种简便、经济、快捷有效的较为理想的辅助检查方法.

    作者:王惠;刘兰芬;董磊;王惠芳;苗凤君;张彦;张勇;张素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分析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影像学特征,早期做出病变良恶性的鉴别.方法:收集经临床证实或病理证实的46例肺内孤立性结节,采用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重点对病灶的内部结构、边缘、形态及增强程度进行总结.结果:恶性结节26例,良性结节20例.恶性结节边界清晰,形态多不规则(19/26),较多出现空泡征(15/26),支气管充气征(7/26),沙砾状钙化(7/26),毛刺(22/26),血管集束征(17/26),胸膜凹陷征(9/26)等.而良性结节大多边缘光滑(10/20),呈类圆形(16/20),较多出现同心圆状、爆米花样或包膜下钙化(11/20).结论:肺内孤立性结节具有较明显的CT特征,综合分析各种表现,绝大多数病例可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张维博;张荣恒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总结分析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以期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采集主动脉夹层病例17例,采用SOMATOM ESPRIT螺旋CT进行平扫、增强扫描,分析其CT图像表现.结果:平扫可显示主动脉扩张或各段管腔大小不成比例、主动脉内部分真假腔、主动脉内线状或弧状低密度影、主动脉内弧形或点状钙化、胸腔积液、量未显示破裂口;增强扫描并可清楚显示撕裂内膜片、真假腔、内膜裂口、附壁血栓.结论:CT扫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新民;杨鹏午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导入针对survivin基因的siRNA对大肠癌Lovo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目的:向大肠癌离体Lovo细胞中导入针对survivin基因的siRNA,并研究其对Lovo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设计2条特异性针对survivin基因的siRNA,并体外转录法合成,利用脂质体导入Lovo细胞并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凋亡和增殖情况.结果:RT-PCR检测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发现两RNA干扰组细胞内survivin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Lovo细胞;细胞凋亡检测结果发现两干扰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1.5%和26.28%明显高于正常Lovo细胞;细胞增殖结果显示:两干扰组细胞增殖能力比正常Lovo细胞减弱.结论:针对survivin基因的siRNA能有效降低目的基因的mRNA表达,抑制Lovo细胞生长,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为大肠癌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作者:熊英;郭文;李霆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18例创伤性连枷胸的救治体会

    创伤性连枷胸是胸部的一种严重外伤,病情凶险,发展迅速,很快造成呼吸循环衰竭,如不及时有效治疗,将很快死亡.2000年2月-2006年2月共收治创伤性连枷胸患者18例,现将其诊疗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陈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死亡相关因素变化分析

    目的:探讨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死亡的相关因素及其10年间变迁.方法:统计1990-1992年139例和2000-2002年2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采用t检验和x2检验分别对两组数据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组内比较显示两组中与在院死亡呈正相关因素均有吸烟史、糖尿病、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P<0.05),生化指标表现为血白细胞、血糖、血肌酐显著升高(P<0.05);在院死亡者中2000-2002组女性比例增多(P<0.05)、年龄增高(P<0.05),伴发心功能不全死亡者增多(P<0.05);在院死亡者2000-2002组采用PCI治疗显著增多(P<0.01),非死亡患者中2000-2002组采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溶栓和PCI治疗显著增多(P<0.01).结论:规范用药、尽早恢复梗死心肌再灌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更有益.

    作者:潘静薇;魏盟;李京波;陆志刚;马士新;魏钧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血液透析患者的炎症反应

    血液透析普遍存在炎症反应,对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炎症反应对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并探讨针对炎症反应的一些治疗.

    作者:姚少峰;周健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肩难产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肩难产对产妇与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5年12月肩难产分娩资料12例.结果:头位分娩总数5815例,肩难产12例,发生率0.21%,产妇并发症9例,新生儿并发症5例.结论:早期预防、识别和正确处理肩难产是降低母、儿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孙燕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多普勒肾血流检测对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的早期诊断方法,为过敏性紫癜惠儿肾损害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检测3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和20例正常儿童肾门处肾主动脉、肾锥体两侧缘叶间动脉的收缩期大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期低血流速度并计算阻力指数.同时检测尿常规,尿微量蛋白及肾功能.结果:3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其中30例肾血流检测异常(83.3%),21例尿微量蛋白异常(58.3%),11例尿常规异常(30.5%),无1例肾功能异常.过敏性紫癜组肾血流频谱表现为高速高阻型.结论:多普勒肾血流检测能敏感地反映过敏性紫癜患儿早期肾损害情况,可作为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

    作者:卞咏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体外药敏试验在乳腺癌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目前临床应用的化疗药物对乳腺癌的敏感性.方法:用MTT法对40例乳腺癌进行表柔比星、吡柔比星、紫杉醇、多烯紫杉醇、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长春瑞宾、顺铂8种化疗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患者个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均不同,单药的总体敏感率也不同.结论:MTT法简便易行,对乳腺癌的临床治疗药物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秦海明;宋福林;匡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动脉硬化患者支气管动脉的介入治疗

    目的:评价在动脉硬化严重、插管困难的支气管动脉破裂咯血患者中,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的技术应用和治疗价值.方法:18例动脉硬化严重的患者中:肺癌¨例,肺癌并支气管动脉破裂出血2例,支气管扩张咯血5例;采用Seldinger经皮穿刺技术,首先送入5F或6F型号的Cobra导管做支气管动脉造影,继选择微导管(SP导管、Magic导管)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病变分支造影,使用明胶海绵颗粒+超液化碘油和/或PVA颗粒栓塞剂栓塞.结果:18例患者超选择性插管栓塞均成功,术后咯血停止.对4例动脉硬化严重插管不能进入到支气管口部者,采取探出插管法获得成功.对1例78岁动脉硬化严重、病变血管不能超选插入者,尝试血管内膜损伤法、继发血栓形成栓塞获得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1~11年随访观察术前咯血者无再咯血发生,肿瘤患者得到较满意控制.结论:应用微导管技术,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采用明胶海绵+超液化碘油和/或PVA的介入方法,特殊情况下用导丝或微导管探出插管法、栓塞用血管内膜损伤法栓塞,对治疗动脉硬化严重支气管动脉破裂咯血和肺癌的患者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屈国林;葛晶;曲保田;李伟;徐晓明;陈学忠;唐晖;强民;吕春燕;杨淑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