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咪唑立宾在肾脏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秦福芳;邵凤民

关键词:肾脏疾病, 咪唑立宾
摘要:咪唑立宾(mizoribine,MZR)是1971年从霉菌E2upenicillum brefeldianum的培养液中分离而得的一种咪唑类核苷,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能特异性地抑制快速增长的淋巴细胞,如T细胞、B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从而产生免疫抑制作用.1984年日本政府批准其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剂用于治疗肾移植的排斥反应,之后,也被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和激素抵抗的肾病综合征.近年来,在治疗狼疮性肾炎、多种硬化性疾病方面也有较多应用.本文将对咪唑立宾在肾脏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108例右室双出口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手术矫治右室双出口的经验及结果.方法:分析108例手术矫治右室双出口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108例患者室间隔缺损位于主动脉瓣下86例,肺动脉瓣下8例,两大动脉下12例,远离两大动脉2例.采用室间隔缺损-主动脉心内隧道连接及右室流出道加宽80例,内隧道外管道手术12例,改良Glenn分流术11例,Fontan纠治术3例,大动脉调转术2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2例,出院后随访86例,随访3个月~8年,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右室双出口解剖类型复杂多样,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建立通畅良好的左室和右室流出道.室缺的位置和左心室的发育情况决定手术方案及疗效.

    作者:张勇;王惠;梁家立;张广福;姜冠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出血性脑血管病并低钠血症6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低钠血症的临床关系.方法:对276例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62例低钠血症进行分析,观察其发生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出血性脑血管病中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22.46%.基底节区、丘脑、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低钠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脑叶出血组.病情重者发生率高于病情轻者,而与出血量无关.低钠血症可影响预后,病死率增加.结论:出血性脑血管病低钠血症的发生与出血部位及病情程度关系密切,出血性脑血管病并低钠血症预后差,临床应予注意并及时处理.

    作者:宋秋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体外药敏试验在乳腺癌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目前临床应用的化疗药物对乳腺癌的敏感性.方法:用MTT法对40例乳腺癌进行表柔比星、吡柔比星、紫杉醇、多烯紫杉醇、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长春瑞宾、顺铂8种化疗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患者个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均不同,单药的总体敏感率也不同.结论:MTT法简便易行,对乳腺癌的临床治疗药物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秦海明;宋福林;匡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低场磁共振对膝关节半月板囊肿的诊断

    目的:评价膝关节半月板囊肿的MRI诊断.方法:38例膝关节检查的患者行常规SE序列T1WI和T 2WI矢状位、冠状位,加扫脂肪抑制T2WI矢状住.分析半月板囊肿的发生部位、形态、信号特点.结果:半月板囊肿38例,外侧半月板囊肿32例,内侧半月板囊肿6例,合并半月板损伤30例.MRI表现为SE序列T1WI及T2WI和脂肪抑制T2WI均呈高信号.结论:半月板囊肿易发于外侧并与半月板损伤有关,MRI对诊断半月板囊肿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喜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早期足量氯磷定治疗有机磷中毒9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有机磷中毒可靠的救治方法,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急诊治疗有机磷中毒患者208例,根据病因、对症治疗不同分为治疗组(97例)、对照组(111例).治疗组为早期足量胆碱脂酶复能剂-氯磷定治疗为主,对照组为传统的阿托品治疗为主.两组使用的药物剂量不同.结果:两组在氯磷定使用剂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天数、阿托品的使用剂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呼吸衰竭、死亡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足量使用氯磷定治疗有机磷中毒,能明显减少有机磷中毒的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减少阿托品剂量、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胡振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分析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影像学特征,早期做出病变良恶性的鉴别.方法:收集经临床证实或病理证实的46例肺内孤立性结节,采用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重点对病灶的内部结构、边缘、形态及增强程度进行总结.结果:恶性结节26例,良性结节20例.恶性结节边界清晰,形态多不规则(19/26),较多出现空泡征(15/26),支气管充气征(7/26),沙砾状钙化(7/26),毛刺(22/26),血管集束征(17/26),胸膜凹陷征(9/26)等.而良性结节大多边缘光滑(10/20),呈类圆形(16/20),较多出现同心圆状、爆米花样或包膜下钙化(11/20).结论:肺内孤立性结节具有较明显的CT特征,综合分析各种表现,绝大多数病例可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张维博;张荣恒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两种根充材料的疗效观察

    目的:对比两种根充糊剂在根充后的反应及近远期疗效,选择合适的根充材料.方法:选择符合根管治疗适应证的单根患牙216颗,随机分成2组,分别用氧化锌丁香油糊剂、氢氧化钙类配合牙胶尖充填根管,进行术后反应及1~2年疗效评价.结果: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出现较重术后反应,近远期疗效与氢氧化钙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氢氧化钙类是目前根管治疗中较为理想的一种根充材料.

    作者:付宜静;陈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药物治疗前后Barrett食管Cox-2与Ki-67的表达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治疗Barrett食管患者的疗效,探索各种治疗方法产生效果的可能机制,为Barret食管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及指导.方法:经胃镜及活检确诊的Barret食管患者55例,随机分为4组进行治疗,(1)A组:未给予治疗;(2)B组:口服奥美拉唑20 mg,2次/d;(3)C组:口服铝碳酸镁1000 mg,3次/d;(4)D组:口服奥美拉唑20 mg,2次/d,铝碳酸镁1000 mg,3次/d.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后观察临床症状及内镜下表现,取得食管黏膜组织标本行病理学检查,采用SABC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食管上皮中Cox-2、Ki-67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组间及治疗前后比较.结果: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各治疗组的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相比,症状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药物治疗组的Barret食管黏膜均未见明显缩小.各治疗组的食管标本中,Cox-2、Ki-67的表达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酸药和/或胆汁吸附剂不能使Barret食管逆转,但可消除临床症状并可改变BE食管Cox-2与Ki-67的表达.

    作者:李达周;王雯;张志坚;林克荣;朱金照;文晓冬;吴秋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替加色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7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替加色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2006年罗马Ⅲ标准的8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惠者,先服用贝络纳(枸橼酸莫沙必利)5 mg,3次/d,疗程1周,无效者进入替加色罗组治疗,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并按症状进行分级评分评估.结果:经用替加色罗治疗后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均能显著缓解,症状总体改善率达70.13%,且治疗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替加色罗是一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较理想的药物.

    作者:张林;陈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survivin和PTEN基因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urvivin和PTEN基因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urvivin和PTE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survivin和PTE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5%(40/65)和58.5%(38/65).survivin和PTEN表达均与肿瘤分化、浸润、淋巴结转移和顸后相关(P<0.05).结论:survivin和PTEN异常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病理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是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转移潜能和评估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谷化平;王琳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96例输尿管结石四种治疗方法的比较

    目的:探讨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佳方法.方法:对经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下碎石术、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及传统开放输尿管切开取石术4种方法治疗的96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体外冲击波碎石32例,碎石率86%;输尿管镜下碎石术23例,一次碎石率87%;腹腔镜下切开取石术15例,成功14例,成功率93%;开放手术26例,取石成功率100%.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改切开取石或输尿管镜下碎石9例,占28.4%;输尿管镜失败改开放手术4例,占17.4%.结论:上输尿管结石尤其是Ⅰ类结石,宜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中下段结石,Ⅱ类结石宜采用输尿管镜下碎石.上段输尿管结石较大,估计有粘连、息肉形成者,宜行腹腔镜手术.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是一切输尿管手术的基础,虽然创伤大,但效果确切,适用于输尿管内多发结石、结石较大有粘连,或合并输尿管有其他并发症者.同时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失败、输尿管镜治疗失败者,要及时中转手术.

    作者:邵开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48例睾丸活检分析

    目的:分析睾丸活检对无精子症患者做辅助生育前应用价值的评估.方法:患者取截石位,用活检钳穿过睾丸外各层取曲细精管,组织送病检.结果:48例患者均一次成功.睾丸体积8 mL以上的22例患者中,13例病检结果示曲细精管中有少量精子细胞及精子;睾丸体积8mL以下的26例患者中,8例病检结果示曲细精管中有少量精子细胞及精子.结论;睾丸活检过去仅狭隘的用于鉴别无精子的原因,显示在辅助生育中也有相当大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袁汝红;李辉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31例漏斗部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漏斗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31例漏斗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经肺动脉根部横切口涤纶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合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例单纯修补室间隔缺损,合并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切开升主动脉行主动脉瓣成形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复查无残余分流,合并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术后6月复查为轻微返流.结论:漏斗部室间隔缺损应及早手术,以补片修补为主,术中应正确判断和处理主动脉瓣病变.

    作者:王志斌;宋先忠;郑诒璋;王俊生;马攀峰;刘海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及培哚普利对其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信号转导机制及培哚普利干预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造心肌梗死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A组,n=14)和培哚普利干预组(B组,n=14),另设假手术组为对照(C组,n=14).术后24 h起各组分别予培哚普利(B组)和蒸馏水(A、C组)灌胃,6周后放免法测定各组大鼠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Ang Ⅱ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大鼠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ERK1/2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各组大鼠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原癌基因c-fos mRNA含量的变化.结果:6周后A、B组的心肌组织中Ang Ⅱ,ERK1/2,c-fos mRNA含量及左室重量指数与C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均<0.05);与A组相比,B组中6周后心肌组织中Ang Ⅱ,ERK1/2,c-fos mRNA含量及左室重量指数均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中Ang Ⅱ与ERK1/2含量及原癌基因c-fos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左室重量指数明显升高;培哚普利能降低Ang Ⅱ,ERK1/2,c-fosmRNA的表达,改善左室重构.

    作者:赵育洁;秦志平;刘宗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宫外孕经腹与经阴道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和经阴道超声在宫外孕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3例宫外孕患者的手术结果及药物治疗后β-HCG值下降结果与经腹超声和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宫外孕的经腹超声、经阴道超声表现为附件区非特异性包块;经腹超声检出附件包块的敏感性与包块大小相关;经阴道超声对未破裂型和流产型宫外孕的诊断明显优于经腹超声,对破裂型宫外孕的诊断二者无明显差异.结论:经腹超声和经阴道超声结合应用,可以相互补充,进一步提高宫外孕诊断准确率.

    作者:袁秀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立止血气管内给药并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临床体会

    目的:观察气管内给立止血并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4例新生儿肺出血均气管内给予立止血后行机械通气.结果:34例肺出血存活64.7%,平均出血时间31.36 h.结论:立止血并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疗效显著,平均出血时间缩短,可作为临床一种治疗方法.

    作者:丁学星;侯学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急性脑出血的部位与心电图改变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的部位与心电图改变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资料较完整的31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均为发病6 h以内就诊者,经头颅CT证实,并确定出血部位.所有患者入院即作心电图检查,根据心电图结果将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心电图异常组和心电图正常组,观察两组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急性脑出血心电图异常组病死率51.2%,心电图正常组病死率16%,两组相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的部位与心电图改变与预后直接相关.

    作者:程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Tei指数与心功能分级及血NT-proBNP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Tei指数评估左心室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10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其入院时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组.22例心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出Tei指数、二尖瓣血流频谱测E峰、A峰、E/A值、LVEF值并检测血NT-proBNP.结果:充血性心力衰竭各组Te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心功能障碍程度的加重,Tei指数升高,并且和心功能分级以及血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47,0.58,P<0.05).结论:Tei指数与心功能分级以及血NT-proBNP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能综合反映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作者:谢桥涛;宋建平;戴敏;谷云飞;杨俊华;蒋文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高频超声在闭合性膝关节韧带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闭合性膝关节韧带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999-2006年应用高频超声检查的闭合性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声像图改变及特点.结果:共检查130例患者,其中98例(110个)膝关节行MRI、关节镜或关节开放手术,将超声检查结果与之对比.结论:韧带损伤在膝关节损伤中常见.超声是一种简便、经济、快捷有效的较为理想的辅助检查方法.

    作者:王惠;刘兰芬;董磊;王惠芳;苗凤君;张彦;张勇;张素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CDH1基因3'非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食管癌、贲门癌的关系

    目的:探讨CDH1基因3'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54 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北方人食管鳞状细胞癌、贲门腺癌易感性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了333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239例贲门腺癌患者和343名健康对照的CDH1+54C/T单核苷多态性的基因型.结果:CDH1 3'UTR+54C等位基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贲门腺癌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46和0.000).与T/T基因型相比,携带C等位基因(C/T+C/C基因型)可显著增加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贲门腺癌的发病风险.根据个体吸烟状况和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进行分层分析发现,与T/T基因型相比,携带C等位基因(C/T+C/C基因型)可使非吸烟个体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贲门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约2~3倍以及家族史阴性个体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贲门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约2倍.本研究未发现该单核苷多态性对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论:CDH1 3'UTR+54C/T多态性可能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贲门腺癌的易感性相关.

    作者:张秀凤;王益民;李琰;郭炜;王娜;王瑞;魏丽珍;葛晖;曹延延;张健慧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