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1例漏斗部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体会

王志斌;宋先忠;郑诒璋;王俊生;马攀峰;刘海燕

关键词:漏斗部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主动脉瓣脱垂
摘要:目的:总结漏斗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31例漏斗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经肺动脉根部横切口涤纶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合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例单纯修补室间隔缺损,合并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切开升主动脉行主动脉瓣成形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复查无残余分流,合并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术后6月复查为轻微返流.结论:漏斗部室间隔缺损应及早手术,以补片修补为主,术中应正确判断和处理主动脉瓣病变.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动脉硬化患者支气管动脉的介入治疗

    目的:评价在动脉硬化严重、插管困难的支气管动脉破裂咯血患者中,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的技术应用和治疗价值.方法:18例动脉硬化严重的患者中:肺癌¨例,肺癌并支气管动脉破裂出血2例,支气管扩张咯血5例;采用Seldinger经皮穿刺技术,首先送入5F或6F型号的Cobra导管做支气管动脉造影,继选择微导管(SP导管、Magic导管)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病变分支造影,使用明胶海绵颗粒+超液化碘油和/或PVA颗粒栓塞剂栓塞.结果:18例患者超选择性插管栓塞均成功,术后咯血停止.对4例动脉硬化严重插管不能进入到支气管口部者,采取探出插管法获得成功.对1例78岁动脉硬化严重、病变血管不能超选插入者,尝试血管内膜损伤法、继发血栓形成栓塞获得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1~11年随访观察术前咯血者无再咯血发生,肿瘤患者得到较满意控制.结论:应用微导管技术,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采用明胶海绵+超液化碘油和/或PVA的介入方法,特殊情况下用导丝或微导管探出插管法、栓塞用血管内膜损伤法栓塞,对治疗动脉硬化严重支气管动脉破裂咯血和肺癌的患者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屈国林;葛晶;曲保田;李伟;徐晓明;陈学忠;唐晖;强民;吕春燕;杨淑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40例

    2型糖尿病易并发感染,而泌尿系感染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2000年9月-2006年9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郝晓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96例输尿管结石四种治疗方法的比较

    目的:探讨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佳方法.方法:对经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下碎石术、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及传统开放输尿管切开取石术4种方法治疗的96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体外冲击波碎石32例,碎石率86%;输尿管镜下碎石术23例,一次碎石率87%;腹腔镜下切开取石术15例,成功14例,成功率93%;开放手术26例,取石成功率100%.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改切开取石或输尿管镜下碎石9例,占28.4%;输尿管镜失败改开放手术4例,占17.4%.结论:上输尿管结石尤其是Ⅰ类结石,宜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中下段结石,Ⅱ类结石宜采用输尿管镜下碎石.上段输尿管结石较大,估计有粘连、息肉形成者,宜行腹腔镜手术.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是一切输尿管手术的基础,虽然创伤大,但效果确切,适用于输尿管内多发结石、结石较大有粘连,或合并输尿管有其他并发症者.同时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失败、输尿管镜治疗失败者,要及时中转手术.

    作者:邵开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不同方式的干预措施对糖耐量受损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糖耐量受损患者不同方式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2例糖耐量受损患者分别采用安慰剂、行为干预、药物、行为干预加药物治疗的措施,均达1年以上,监测人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变化.结果:对照组在给予安慰剂治疗1年后,人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干预组及药物治疗组在干预治疗1年后,人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干预加药物治疗组人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耐量受损患者在控制饮食、坚持体育运动基础上,有必要结合药物干预治疗.

    作者:杨娥;余学英;莫足娥;叶宝霞;李雪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16层螺旋CT多种重建技术诊断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输尿管重建中显示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输尿管梗阻性疾病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并应用多种后处理技术重建.结果:60例中输尿管结石39例,炎症狭窄3例,肿瘤5例,其他恶性肿瘤累及输尿管6例,尿液外漏1例,息肉1例,先天畸形5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显示和诊断具有优越性,多种后处理技术是明确输尿管梗阻性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囤荣耀;相爱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来源于人脐带血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用MesenCult培养液体外扩增生长传代培养,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特性.取第3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用10μg/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30μmol/L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培养的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于诱导前、诱导后5 d和10 d分别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培养3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全反式维甲酸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后发生形态改变,呈双极或多极的神经元样形态,诱导5 d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率为(30.3±5.2)%,而诱导10 d时达到(53.9±6.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全反式维甲酸体外诱导,能够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作者:杜江榕;张军宏;李继云;江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Tei指数与心功能分级及血NT-proBNP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Tei指数评估左心室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10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其入院时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组.22例心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出Tei指数、二尖瓣血流频谱测E峰、A峰、E/A值、LVEF值并检测血NT-proBNP.结果:充血性心力衰竭各组Te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心功能障碍程度的加重,Tei指数升高,并且和心功能分级以及血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47,0.58,P<0.05).结论:Tei指数与心功能分级以及血NT-proBNP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能综合反映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作者:谢桥涛;宋建平;戴敏;谷云飞;杨俊华;蒋文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低场磁共振对膝关节半月板囊肿的诊断

    目的:评价膝关节半月板囊肿的MRI诊断.方法:38例膝关节检查的患者行常规SE序列T1WI和T 2WI矢状位、冠状位,加扫脂肪抑制T2WI矢状住.分析半月板囊肿的发生部位、形态、信号特点.结果:半月板囊肿38例,外侧半月板囊肿32例,内侧半月板囊肿6例,合并半月板损伤30例.MRI表现为SE序列T1WI及T2WI和脂肪抑制T2WI均呈高信号.结论:半月板囊肿易发于外侧并与半月板损伤有关,MRI对诊断半月板囊肿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喜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329份病历抗生素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抗生素药物应用情况,评价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方法:抽查2006年8月出院病历329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围手术期用药时机选择不当,用药疗程长,治疗性用药指征掌握不好,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重视不够,未按药物半衰期特点使用,缺乏用药分析.结论:抗生素药物应用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强规范化使用的管理.

    作者:刘秋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出血性脑血管病并低钠血症6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低钠血症的临床关系.方法:对276例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62例低钠血症进行分析,观察其发生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出血性脑血管病中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22.46%.基底节区、丘脑、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低钠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脑叶出血组.病情重者发生率高于病情轻者,而与出血量无关.低钠血症可影响预后,病死率增加.结论:出血性脑血管病低钠血症的发生与出血部位及病情程度关系密切,出血性脑血管病并低钠血症预后差,临床应予注意并及时处理.

    作者:宋秋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尿石症临床分析与防治

    目的:了解尿石症流行变化情况.方法:对1998-2006年尿石症住院患者3500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中,肾结石969例(27.7%)、输尿管结石1462例(41.7%)、膀胱结石638例(18.2%)、尿道结石431例(12.3%).上、下尿路结石的比例为2.17∶1.结石成分分析结果:草酸钙20%,草酸钙+磷酸钙占43.2%,磷酸钙15.8%,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盐7.8%,尿酸4.3%,磷酸铵镁+碳酸磷灰石5.4%,胱氨酸3.5%.高钙尿患者278例(23.0%)、高钙血症314例(26.0%);低血钙(<2.03 mmol/L)41例(3.3%).血尿酸测定2005例,高尿酸血症(>400 μmol/L)657例(32.7%);低尿酸血症(<180 μmol/L)182例(9.0%).结论:本组尿石症患者以上尿路结石为主,含钙结石仍占绝大多数.

    作者:王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结核分泌蛋白MPT64用于101例结核病快速诊断的研究

    目的:比较痰菌检查、结明试验、PPD实验和MPT64蛋白抗体检测,评价MPT64蛋白在结核病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1例结核病患者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痰菌检查、结明试验、PPD实验和MPT64蛋白抗体检测,对结果进行比较对照分析.结果:痰检阳性率20.8%,结明试验45.5%,PPD试验77.2%,PPD抗体79.2%,MPT64抗体74.2%;在肺结核患者,MPT64抗体与PPD试验一致率为75.6%;在胸膜炎患者,MPT抗体检测特异性高达86.7%.结论:PPD试验仍是目前结核病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分泌蛋白MPT64可作为新型结核痛快速诊断试剂的组分.

    作者:段艳;柏银兰;薛莹;徐志凯;樊爱琳;高辉;王丽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咪唑立宾在肾脏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咪唑立宾(mizoribine,MZR)是1971年从霉菌E2upenicillum brefeldianum的培养液中分离而得的一种咪唑类核苷,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能特异性地抑制快速增长的淋巴细胞,如T细胞、B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从而产生免疫抑制作用.1984年日本政府批准其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剂用于治疗肾移植的排斥反应,之后,也被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和激素抵抗的肾病综合征.近年来,在治疗狼疮性肾炎、多种硬化性疾病方面也有较多应用.本文将对咪唑立宾在肾脏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秦福芳;邵凤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108例右室双出口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手术矫治右室双出口的经验及结果.方法:分析108例手术矫治右室双出口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108例患者室间隔缺损位于主动脉瓣下86例,肺动脉瓣下8例,两大动脉下12例,远离两大动脉2例.采用室间隔缺损-主动脉心内隧道连接及右室流出道加宽80例,内隧道外管道手术12例,改良Glenn分流术11例,Fontan纠治术3例,大动脉调转术2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2例,出院后随访86例,随访3个月~8年,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右室双出口解剖类型复杂多样,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建立通畅良好的左室和右室流出道.室缺的位置和左心室的发育情况决定手术方案及疗效.

    作者:张勇;王惠;梁家立;张广福;姜冠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两种根充材料的疗效观察

    目的:对比两种根充糊剂在根充后的反应及近远期疗效,选择合适的根充材料.方法:选择符合根管治疗适应证的单根患牙216颗,随机分成2组,分别用氧化锌丁香油糊剂、氢氧化钙类配合牙胶尖充填根管,进行术后反应及1~2年疗效评价.结果: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出现较重术后反应,近远期疗效与氢氧化钙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氢氧化钙类是目前根管治疗中较为理想的一种根充材料.

    作者:付宜静;陈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肩难产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肩难产对产妇与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5年12月肩难产分娩资料12例.结果:头位分娩总数5815例,肩难产12例,发生率0.21%,产妇并发症9例,新生儿并发症5例.结论:早期预防、识别和正确处理肩难产是降低母、儿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孙燕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宫外孕经腹与经阴道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和经阴道超声在宫外孕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3例宫外孕患者的手术结果及药物治疗后β-HCG值下降结果与经腹超声和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宫外孕的经腹超声、经阴道超声表现为附件区非特异性包块;经腹超声检出附件包块的敏感性与包块大小相关;经阴道超声对未破裂型和流产型宫外孕的诊断明显优于经腹超声,对破裂型宫外孕的诊断二者无明显差异.结论:经腹超声和经阴道超声结合应用,可以相互补充,进一步提高宫外孕诊断准确率.

    作者:袁秀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CDH1基因3'非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食管癌、贲门癌的关系

    目的:探讨CDH1基因3'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54 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北方人食管鳞状细胞癌、贲门腺癌易感性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了333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239例贲门腺癌患者和343名健康对照的CDH1+54C/T单核苷多态性的基因型.结果:CDH1 3'UTR+54C等位基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贲门腺癌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46和0.000).与T/T基因型相比,携带C等位基因(C/T+C/C基因型)可显著增加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贲门腺癌的发病风险.根据个体吸烟状况和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进行分层分析发现,与T/T基因型相比,携带C等位基因(C/T+C/C基因型)可使非吸烟个体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贲门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约2~3倍以及家族史阴性个体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贲门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约2倍.本研究未发现该单核苷多态性对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论:CDH1 3'UTR+54C/T多态性可能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贲门腺癌的易感性相关.

    作者:张秀凤;王益民;李琰;郭炜;王娜;王瑞;魏丽珍;葛晖;曹延延;张健慧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多普勒肾血流检测对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的早期诊断方法,为过敏性紫癜惠儿肾损害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检测3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和20例正常儿童肾门处肾主动脉、肾锥体两侧缘叶间动脉的收缩期大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期低血流速度并计算阻力指数.同时检测尿常规,尿微量蛋白及肾功能.结果:3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其中30例肾血流检测异常(83.3%),21例尿微量蛋白异常(58.3%),11例尿常规异常(30.5%),无1例肾功能异常.过敏性紫癜组肾血流频谱表现为高速高阻型.结论:多普勒肾血流检测能敏感地反映过敏性紫癜患儿早期肾损害情况,可作为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

    作者:卞咏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立止血气管内给药并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临床体会

    目的:观察气管内给立止血并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4例新生儿肺出血均气管内给予立止血后行机械通气.结果:34例肺出血存活64.7%,平均出血时间31.36 h.结论:立止血并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疗效显著,平均出血时间缩短,可作为临床一种治疗方法.

    作者:丁学星;侯学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