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核分泌蛋白MPT64用于101例结核病快速诊断的研究

段艳;柏银兰;薛莹;徐志凯;樊爱琳;高辉;王丽梅

关键词:结核病, 结核分枝杆菌, 分泌蛋白, 诊断
摘要:目的:比较痰菌检查、结明试验、PPD实验和MPT64蛋白抗体检测,评价MPT64蛋白在结核病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1例结核病患者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痰菌检查、结明试验、PPD实验和MPT64蛋白抗体检测,对结果进行比较对照分析.结果:痰检阳性率20.8%,结明试验45.5%,PPD试验77.2%,PPD抗体79.2%,MPT64抗体74.2%;在肺结核患者,MPT64抗体与PPD试验一致率为75.6%;在胸膜炎患者,MPT抗体检测特异性高达86.7%.结论:PPD试验仍是目前结核病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分泌蛋白MPT64可作为新型结核痛快速诊断试剂的组分.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survivin和PTEN基因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urvivin和PTEN基因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urvivin和PTE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survivin和PTE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5%(40/65)和58.5%(38/65).survivin和PTEN表达均与肿瘤分化、浸润、淋巴结转移和顸后相关(P<0.05).结论:survivin和PTEN异常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病理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是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转移潜能和评估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谷化平;王琳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尿石症临床分析与防治

    目的:了解尿石症流行变化情况.方法:对1998-2006年尿石症住院患者3500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中,肾结石969例(27.7%)、输尿管结石1462例(41.7%)、膀胱结石638例(18.2%)、尿道结石431例(12.3%).上、下尿路结石的比例为2.17∶1.结石成分分析结果:草酸钙20%,草酸钙+磷酸钙占43.2%,磷酸钙15.8%,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盐7.8%,尿酸4.3%,磷酸铵镁+碳酸磷灰石5.4%,胱氨酸3.5%.高钙尿患者278例(23.0%)、高钙血症314例(26.0%);低血钙(<2.03 mmol/L)41例(3.3%).血尿酸测定2005例,高尿酸血症(>400 μmol/L)657例(32.7%);低尿酸血症(<180 μmol/L)182例(9.0%).结论:本组尿石症患者以上尿路结石为主,含钙结石仍占绝大多数.

    作者:王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死亡相关因素变化分析

    目的:探讨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死亡的相关因素及其10年间变迁.方法:统计1990-1992年139例和2000-2002年2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采用t检验和x2检验分别对两组数据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组内比较显示两组中与在院死亡呈正相关因素均有吸烟史、糖尿病、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P<0.05),生化指标表现为血白细胞、血糖、血肌酐显著升高(P<0.05);在院死亡者中2000-2002组女性比例增多(P<0.05)、年龄增高(P<0.05),伴发心功能不全死亡者增多(P<0.05);在院死亡者2000-2002组采用PCI治疗显著增多(P<0.01),非死亡患者中2000-2002组采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溶栓和PCI治疗显著增多(P<0.01).结论:规范用药、尽早恢复梗死心肌再灌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更有益.

    作者:潘静薇;魏盟;李京波;陆志刚;马士新;魏钧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复方磺胺嘧啶锌涂膜与磺胺嘧啶银霜治疗小儿Ⅱ度烧伤创面的比较研究

    目的:观察复方磺胺嘧啶锌涂膜治疗小儿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其在小儿烧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33例患儿随机分为复方磺胺嘧啶锌涂膜组70例(甲组)和磺胺嘧啶银霜组63例(乙组),比较两组患儿创面愈合时间、愈合率、药物抗感染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甲组创面愈合时间较乙组提前(P<0.05),细菌检出率甲组小于乙组(P<0.05).用药后甲组未见加深现象,乙组出现加深现象,两组均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磺胺嘧啶锌涂膜治疗小儿烧伤安全、有效,可促进创面愈合,尤其适用于小儿Ⅱ度创面的治疗.

    作者:曾勇;黄磊;张怀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卵巢进行探查,观察其结构改变特点、彩色血流显像以及血流参数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多囊卵巢综合征组卵巢内血流丰富为高速低阻抗型,血流参数与正常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明显提高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水平.

    作者:闫媛媛;杨得胜;王永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彩超检测胎儿脐绕颈颈动脉血流预测子宫内窘迫的价值

    目的:探讨彩超对预测脐绕颈胎儿子宫内窘迫的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测量绕颈外脐动脉的S/D,PI,RI共3次,然后在腹壁由子宫底处加压使胎头下降,约3~10 min,再测3次S/D,PI,RI进行对比.结果:加压后40例中30例超过警戒值.结论:彩色多普勒对预测宫内胎儿窘迫的发生可提供较可靠的指标.

    作者:武若;蒋秋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两种根充材料的疗效观察

    目的:对比两种根充糊剂在根充后的反应及近远期疗效,选择合适的根充材料.方法:选择符合根管治疗适应证的单根患牙216颗,随机分成2组,分别用氧化锌丁香油糊剂、氢氧化钙类配合牙胶尖充填根管,进行术后反应及1~2年疗效评价.结果: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出现较重术后反应,近远期疗效与氢氧化钙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氢氧化钙类是目前根管治疗中较为理想的一种根充材料.

    作者:付宜静;陈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高频超声在闭合性膝关节韧带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闭合性膝关节韧带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999-2006年应用高频超声检查的闭合性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声像图改变及特点.结果:共检查130例患者,其中98例(110个)膝关节行MRI、关节镜或关节开放手术,将超声检查结果与之对比.结论:韧带损伤在膝关节损伤中常见.超声是一种简便、经济、快捷有效的较为理想的辅助检查方法.

    作者:王惠;刘兰芬;董磊;王惠芳;苗凤君;张彦;张勇;张素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替加色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7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替加色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2006年罗马Ⅲ标准的8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惠者,先服用贝络纳(枸橼酸莫沙必利)5 mg,3次/d,疗程1周,无效者进入替加色罗组治疗,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并按症状进行分级评分评估.结果:经用替加色罗治疗后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均能显著缓解,症状总体改善率达70.13%,且治疗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替加色罗是一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较理想的药物.

    作者:张林;陈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早期足量氯磷定治疗有机磷中毒9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有机磷中毒可靠的救治方法,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急诊治疗有机磷中毒患者208例,根据病因、对症治疗不同分为治疗组(97例)、对照组(111例).治疗组为早期足量胆碱脂酶复能剂-氯磷定治疗为主,对照组为传统的阿托品治疗为主.两组使用的药物剂量不同.结果:两组在氯磷定使用剂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天数、阿托品的使用剂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呼吸衰竭、死亡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足量使用氯磷定治疗有机磷中毒,能明显减少有机磷中毒的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减少阿托品剂量、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胡振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16层螺旋CT多种重建技术诊断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输尿管重建中显示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输尿管梗阻性疾病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并应用多种后处理技术重建.结果:60例中输尿管结石39例,炎症狭窄3例,肿瘤5例,其他恶性肿瘤累及输尿管6例,尿液外漏1例,息肉1例,先天畸形5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显示和诊断具有优越性,多种后处理技术是明确输尿管梗阻性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囤荣耀;相爱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来源于人脐带血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用MesenCult培养液体外扩增生长传代培养,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特性.取第3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用10μg/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30μmol/L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培养的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于诱导前、诱导后5 d和10 d分别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培养3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全反式维甲酸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后发生形态改变,呈双极或多极的神经元样形态,诱导5 d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率为(30.3±5.2)%,而诱导10 d时达到(53.9±6.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全反式维甲酸体外诱导,能够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作者:杜江榕;张军宏;李继云;江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结核分泌蛋白MPT64用于101例结核病快速诊断的研究

    目的:比较痰菌检查、结明试验、PPD实验和MPT64蛋白抗体检测,评价MPT64蛋白在结核病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1例结核病患者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痰菌检查、结明试验、PPD实验和MPT64蛋白抗体检测,对结果进行比较对照分析.结果:痰检阳性率20.8%,结明试验45.5%,PPD试验77.2%,PPD抗体79.2%,MPT64抗体74.2%;在肺结核患者,MPT64抗体与PPD试验一致率为75.6%;在胸膜炎患者,MPT抗体检测特异性高达86.7%.结论:PPD试验仍是目前结核病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分泌蛋白MPT64可作为新型结核痛快速诊断试剂的组分.

    作者:段艳;柏银兰;薛莹;徐志凯;樊爱琳;高辉;王丽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皮质神经元缺血耐受性和Bcl-2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原代培养神经元缺血耐受性的影响,并探讨缺血预处理对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原代神经元分为对照组和预处理组,对照组给予类缺血30 min复氧复糖培养24 h;预处理组经类缺血10 min预处理后复氧复糖培养24 h后,再给予致死性的类缺血30 min复氧复糖培养24 h,两组细胞均用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并计算存活和凋亡神经元所占百分率.同时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两组细胞bcl-2的表达.结果:对照组神经元的凋亡率明显高于预处理组,对照组bcl-2的表达明显低于预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预处理能够诱导神经元的缺血耐受性,预处理可能通过激活bcl-2增加其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吕仁花;索爱琴;张杰文;赵建华;黄月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动脉硬化患者支气管动脉的介入治疗

    目的:评价在动脉硬化严重、插管困难的支气管动脉破裂咯血患者中,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的技术应用和治疗价值.方法:18例动脉硬化严重的患者中:肺癌¨例,肺癌并支气管动脉破裂出血2例,支气管扩张咯血5例;采用Seldinger经皮穿刺技术,首先送入5F或6F型号的Cobra导管做支气管动脉造影,继选择微导管(SP导管、Magic导管)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病变分支造影,使用明胶海绵颗粒+超液化碘油和/或PVA颗粒栓塞剂栓塞.结果:18例患者超选择性插管栓塞均成功,术后咯血停止.对4例动脉硬化严重插管不能进入到支气管口部者,采取探出插管法获得成功.对1例78岁动脉硬化严重、病变血管不能超选插入者,尝试血管内膜损伤法、继发血栓形成栓塞获得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1~11年随访观察术前咯血者无再咯血发生,肿瘤患者得到较满意控制.结论:应用微导管技术,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采用明胶海绵+超液化碘油和/或PVA的介入方法,特殊情况下用导丝或微导管探出插管法、栓塞用血管内膜损伤法栓塞,对治疗动脉硬化严重支气管动脉破裂咯血和肺癌的患者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屈国林;葛晶;曲保田;李伟;徐晓明;陈学忠;唐晖;强民;吕春燕;杨淑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108例右室双出口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手术矫治右室双出口的经验及结果.方法:分析108例手术矫治右室双出口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108例患者室间隔缺损位于主动脉瓣下86例,肺动脉瓣下8例,两大动脉下12例,远离两大动脉2例.采用室间隔缺损-主动脉心内隧道连接及右室流出道加宽80例,内隧道外管道手术12例,改良Glenn分流术11例,Fontan纠治术3例,大动脉调转术2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2例,出院后随访86例,随访3个月~8年,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右室双出口解剖类型复杂多样,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建立通畅良好的左室和右室流出道.室缺的位置和左心室的发育情况决定手术方案及疗效.

    作者:张勇;王惠;梁家立;张广福;姜冠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31例漏斗部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漏斗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31例漏斗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经肺动脉根部横切口涤纶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合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例单纯修补室间隔缺损,合并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切开升主动脉行主动脉瓣成形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复查无残余分流,合并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术后6月复查为轻微返流.结论:漏斗部室间隔缺损应及早手术,以补片修补为主,术中应正确判断和处理主动脉瓣病变.

    作者:王志斌;宋先忠;郑诒璋;王俊生;马攀峰;刘海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出血性脑血管病并低钠血症6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低钠血症的临床关系.方法:对276例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62例低钠血症进行分析,观察其发生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出血性脑血管病中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22.46%.基底节区、丘脑、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低钠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脑叶出血组.病情重者发生率高于病情轻者,而与出血量无关.低钠血症可影响预后,病死率增加.结论:出血性脑血管病低钠血症的发生与出血部位及病情程度关系密切,出血性脑血管病并低钠血症预后差,临床应予注意并及时处理.

    作者:宋秋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肥厚型心肌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及倍他乐克的作用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及倍他乐克对其的作用.方法: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梗阻组和非梗阻组,为每个患者记录体表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别计算QT、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倍他乐克,以1 2.5 mg,2次/d起始,逐渐加量至目标剂量.在给药前、给药后1个月和3个月复查.结果: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P<0.01);倍他乐克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P<0.05).结论:两组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倍他乐克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李东煜;苟春萍;任成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型患者分为两,每组40例,入选后均给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阿司匹林,调脂药物等)治疗.一组加用普通肝素,以15 u/(kg·h)速度静脉滴注,另一组加用低分子肝素6000 u皮下注射,12 h 1次.两组疗程均为5~7 d.随访30 d观察心肌梗死、死亡、再发心绞痛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复合发生率.结果:第30 d时,接受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的患者复合发生率分别是15%和37.5%.两组相比,低分子肝素组复合发生率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复合临床终点事件,并优于普通肝素.

    作者:周娟;高传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