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型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40例

郝晓红

关键词:型糖尿病, 泌尿系感染, 感染性疾病, 并发感染
摘要:2型糖尿病易并发感染,而泌尿系感染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2000年9月-2006年9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329份病历抗生素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抗生素药物应用情况,评价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方法:抽查2006年8月出院病历329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围手术期用药时机选择不当,用药疗程长,治疗性用药指征掌握不好,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重视不够,未按药物半衰期特点使用,缺乏用药分析.结论:抗生素药物应用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强规范化使用的管理.

    作者:刘秋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早期足量氯磷定治疗有机磷中毒9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有机磷中毒可靠的救治方法,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急诊治疗有机磷中毒患者208例,根据病因、对症治疗不同分为治疗组(97例)、对照组(111例).治疗组为早期足量胆碱脂酶复能剂-氯磷定治疗为主,对照组为传统的阿托品治疗为主.两组使用的药物剂量不同.结果:两组在氯磷定使用剂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天数、阿托品的使用剂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呼吸衰竭、死亡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足量使用氯磷定治疗有机磷中毒,能明显减少有机磷中毒的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减少阿托品剂量、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胡振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高频超声在闭合性膝关节韧带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闭合性膝关节韧带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999-2006年应用高频超声检查的闭合性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声像图改变及特点.结果:共检查130例患者,其中98例(110个)膝关节行MRI、关节镜或关节开放手术,将超声检查结果与之对比.结论:韧带损伤在膝关节损伤中常见.超声是一种简便、经济、快捷有效的较为理想的辅助检查方法.

    作者:王惠;刘兰芬;董磊;王惠芳;苗凤君;张彦;张勇;张素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动脉硬化患者支气管动脉的介入治疗

    目的:评价在动脉硬化严重、插管困难的支气管动脉破裂咯血患者中,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的技术应用和治疗价值.方法:18例动脉硬化严重的患者中:肺癌¨例,肺癌并支气管动脉破裂出血2例,支气管扩张咯血5例;采用Seldinger经皮穿刺技术,首先送入5F或6F型号的Cobra导管做支气管动脉造影,继选择微导管(SP导管、Magic导管)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病变分支造影,使用明胶海绵颗粒+超液化碘油和/或PVA颗粒栓塞剂栓塞.结果:18例患者超选择性插管栓塞均成功,术后咯血停止.对4例动脉硬化严重插管不能进入到支气管口部者,采取探出插管法获得成功.对1例78岁动脉硬化严重、病变血管不能超选插入者,尝试血管内膜损伤法、继发血栓形成栓塞获得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1~11年随访观察术前咯血者无再咯血发生,肿瘤患者得到较满意控制.结论:应用微导管技术,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采用明胶海绵+超液化碘油和/或PVA的介入方法,特殊情况下用导丝或微导管探出插管法、栓塞用血管内膜损伤法栓塞,对治疗动脉硬化严重支气管动脉破裂咯血和肺癌的患者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屈国林;葛晶;曲保田;李伟;徐晓明;陈学忠;唐晖;强民;吕春燕;杨淑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急性脑出血的部位与心电图改变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的部位与心电图改变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资料较完整的31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均为发病6 h以内就诊者,经头颅CT证实,并确定出血部位.所有患者入院即作心电图检查,根据心电图结果将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心电图异常组和心电图正常组,观察两组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急性脑出血心电图异常组病死率51.2%,心电图正常组病死率16%,两组相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的部位与心电图改变与预后直接相关.

    作者:程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肥厚型心肌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及倍他乐克的作用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及倍他乐克对其的作用.方法: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梗阻组和非梗阻组,为每个患者记录体表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别计算QT、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倍他乐克,以1 2.5 mg,2次/d起始,逐渐加量至目标剂量.在给药前、给药后1个月和3个月复查.结果: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P<0.01);倍他乐克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P<0.05).结论:两组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倍他乐克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李东煜;苟春萍;任成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survivin和PTEN基因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urvivin和PTEN基因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urvivin和PTE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survivin和PTE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5%(40/65)和58.5%(38/65).survivin和PTEN表达均与肿瘤分化、浸润、淋巴结转移和顸后相关(P<0.05).结论:survivin和PTEN异常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病理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是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转移潜能和评估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谷化平;王琳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不同方式的干预措施对糖耐量受损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糖耐量受损患者不同方式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2例糖耐量受损患者分别采用安慰剂、行为干预、药物、行为干预加药物治疗的措施,均达1年以上,监测人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变化.结果:对照组在给予安慰剂治疗1年后,人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干预组及药物治疗组在干预治疗1年后,人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干预加药物治疗组人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耐量受损患者在控制饮食、坚持体育运动基础上,有必要结合药物干预治疗.

    作者:杨娥;余学英;莫足娥;叶宝霞;李雪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尿石症临床分析与防治

    目的:了解尿石症流行变化情况.方法:对1998-2006年尿石症住院患者3500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中,肾结石969例(27.7%)、输尿管结石1462例(41.7%)、膀胱结石638例(18.2%)、尿道结石431例(12.3%).上、下尿路结石的比例为2.17∶1.结石成分分析结果:草酸钙20%,草酸钙+磷酸钙占43.2%,磷酸钙15.8%,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盐7.8%,尿酸4.3%,磷酸铵镁+碳酸磷灰石5.4%,胱氨酸3.5%.高钙尿患者278例(23.0%)、高钙血症314例(26.0%);低血钙(<2.03 mmol/L)41例(3.3%).血尿酸测定2005例,高尿酸血症(>400 μmol/L)657例(32.7%);低尿酸血症(<180 μmol/L)182例(9.0%).结论:本组尿石症患者以上尿路结石为主,含钙结石仍占绝大多数.

    作者:王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立止血气管内给药并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临床体会

    目的:观察气管内给立止血并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4例新生儿肺出血均气管内给予立止血后行机械通气.结果:34例肺出血存活64.7%,平均出血时间31.36 h.结论:立止血并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疗效显著,平均出血时间缩短,可作为临床一种治疗方法.

    作者:丁学星;侯学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肩难产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肩难产对产妇与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5年12月肩难产分娩资料12例.结果:头位分娩总数5815例,肩难产12例,发生率0.21%,产妇并发症9例,新生儿并发症5例.结论:早期预防、识别和正确处理肩难产是降低母、儿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孙燕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复方磺胺嘧啶锌涂膜与磺胺嘧啶银霜治疗小儿Ⅱ度烧伤创面的比较研究

    目的:观察复方磺胺嘧啶锌涂膜治疗小儿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其在小儿烧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33例患儿随机分为复方磺胺嘧啶锌涂膜组70例(甲组)和磺胺嘧啶银霜组63例(乙组),比较两组患儿创面愈合时间、愈合率、药物抗感染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甲组创面愈合时间较乙组提前(P<0.05),细菌检出率甲组小于乙组(P<0.05).用药后甲组未见加深现象,乙组出现加深现象,两组均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磺胺嘧啶锌涂膜治疗小儿烧伤安全、有效,可促进创面愈合,尤其适用于小儿Ⅱ度创面的治疗.

    作者:曾勇;黄磊;张怀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Tei指数与心功能分级及血NT-proBNP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Tei指数评估左心室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10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其入院时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组.22例心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出Tei指数、二尖瓣血流频谱测E峰、A峰、E/A值、LVEF值并检测血NT-proBNP.结果:充血性心力衰竭各组Te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心功能障碍程度的加重,Tei指数升高,并且和心功能分级以及血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47,0.58,P<0.05).结论:Tei指数与心功能分级以及血NT-proBNP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能综合反映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作者:谢桥涛;宋建平;戴敏;谷云飞;杨俊华;蒋文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死亡相关因素变化分析

    目的:探讨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死亡的相关因素及其10年间变迁.方法:统计1990-1992年139例和2000-2002年2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采用t检验和x2检验分别对两组数据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组内比较显示两组中与在院死亡呈正相关因素均有吸烟史、糖尿病、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P<0.05),生化指标表现为血白细胞、血糖、血肌酐显著升高(P<0.05);在院死亡者中2000-2002组女性比例增多(P<0.05)、年龄增高(P<0.05),伴发心功能不全死亡者增多(P<0.05);在院死亡者2000-2002组采用PCI治疗显著增多(P<0.01),非死亡患者中2000-2002组采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溶栓和PCI治疗显著增多(P<0.01).结论:规范用药、尽早恢复梗死心肌再灌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更有益.

    作者:潘静薇;魏盟;李京波;陆志刚;马士新;魏钧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导入针对survivin基因的siRNA对大肠癌Lovo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目的:向大肠癌离体Lovo细胞中导入针对survivin基因的siRNA,并研究其对Lovo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设计2条特异性针对survivin基因的siRNA,并体外转录法合成,利用脂质体导入Lovo细胞并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凋亡和增殖情况.结果:RT-PCR检测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发现两RNA干扰组细胞内survivin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Lovo细胞;细胞凋亡检测结果发现两干扰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1.5%和26.28%明显高于正常Lovo细胞;细胞增殖结果显示:两干扰组细胞增殖能力比正常Lovo细胞减弱.结论:针对survivin基因的siRNA能有效降低目的基因的mRNA表达,抑制Lovo细胞生长,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为大肠癌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作者:熊英;郭文;李霆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18例创伤性连枷胸的救治体会

    创伤性连枷胸是胸部的一种严重外伤,病情凶险,发展迅速,很快造成呼吸循环衰竭,如不及时有效治疗,将很快死亡.2000年2月-2006年2月共收治创伤性连枷胸患者18例,现将其诊疗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陈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细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细菌的种类分布和耐药情况,用于指导用药.方法:收集重症监护室200例住院监护患儿的87个阳性菌株进行分析.结果:细菌中革兰阳性球菌31株,革兰阴性杆菌56株,为1∶1.8.标本分别来自咽部、气管、血培养及皮肤脓灶等.革兰阳性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占球菌总数的80.6%,其耐甲氧西林发生率为41.9%.革兰阴性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及嗜血杆菌.其中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为28.5%.结论:重症监护室耐药感染分布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仍占优势.

    作者:吴丽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16层螺旋CT多种重建技术诊断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输尿管重建中显示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输尿管梗阻性疾病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并应用多种后处理技术重建.结果:60例中输尿管结石39例,炎症狭窄3例,肿瘤5例,其他恶性肿瘤累及输尿管6例,尿液外漏1例,息肉1例,先天畸形5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显示和诊断具有优越性,多种后处理技术是明确输尿管梗阻性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囤荣耀;相爱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型患者分为两,每组40例,入选后均给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阿司匹林,调脂药物等)治疗.一组加用普通肝素,以15 u/(kg·h)速度静脉滴注,另一组加用低分子肝素6000 u皮下注射,12 h 1次.两组疗程均为5~7 d.随访30 d观察心肌梗死、死亡、再发心绞痛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复合发生率.结果:第30 d时,接受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的患者复合发生率分别是15%和37.5%.两组相比,低分子肝素组复合发生率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复合临床终点事件,并优于普通肝素.

    作者:周娟;高传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来源于人脐带血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用MesenCult培养液体外扩增生长传代培养,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特性.取第3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用10μg/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30μmol/L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培养的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于诱导前、诱导后5 d和10 d分别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培养3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全反式维甲酸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后发生形态改变,呈双极或多极的神经元样形态,诱导5 d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率为(30.3±5.2)%,而诱导10 d时达到(53.9±6.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全反式维甲酸体外诱导,能够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作者:杜江榕;张军宏;李继云;江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