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药物治疗前后Barrett食管Cox-2与Ki-67的表达

李达周;王雯;张志坚;林克荣;朱金照;文晓冬;吴秋萍

关键词:Barrett食管, COX-2, Ki-67, 治疗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方法治疗Barrett食管患者的疗效,探索各种治疗方法产生效果的可能机制,为Barret食管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及指导.方法:经胃镜及活检确诊的Barret食管患者55例,随机分为4组进行治疗,(1)A组:未给予治疗;(2)B组:口服奥美拉唑20 mg,2次/d;(3)C组:口服铝碳酸镁1000 mg,3次/d;(4)D组:口服奥美拉唑20 mg,2次/d,铝碳酸镁1000 mg,3次/d.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后观察临床症状及内镜下表现,取得食管黏膜组织标本行病理学检查,采用SABC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食管上皮中Cox-2、Ki-67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组间及治疗前后比较.结果: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各治疗组的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相比,症状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药物治疗组的Barret食管黏膜均未见明显缩小.各治疗组的食管标本中,Cox-2、Ki-67的表达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酸药和/或胆汁吸附剂不能使Barret食管逆转,但可消除临床症状并可改变BE食管Cox-2与Ki-67的表达.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根充材料的疗效观察

    目的:对比两种根充糊剂在根充后的反应及近远期疗效,选择合适的根充材料.方法:选择符合根管治疗适应证的单根患牙216颗,随机分成2组,分别用氧化锌丁香油糊剂、氢氧化钙类配合牙胶尖充填根管,进行术后反应及1~2年疗效评价.结果: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出现较重术后反应,近远期疗效与氢氧化钙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氢氧化钙类是目前根管治疗中较为理想的一种根充材料.

    作者:付宜静;陈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40例

    2型糖尿病易并发感染,而泌尿系感染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2000年9月-2006年9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郝晓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CDH1基因3'非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食管癌、贲门癌的关系

    目的:探讨CDH1基因3'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54 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北方人食管鳞状细胞癌、贲门腺癌易感性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了333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239例贲门腺癌患者和343名健康对照的CDH1+54C/T单核苷多态性的基因型.结果:CDH1 3'UTR+54C等位基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贲门腺癌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46和0.000).与T/T基因型相比,携带C等位基因(C/T+C/C基因型)可显著增加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贲门腺癌的发病风险.根据个体吸烟状况和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进行分层分析发现,与T/T基因型相比,携带C等位基因(C/T+C/C基因型)可使非吸烟个体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贲门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约2~3倍以及家族史阴性个体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贲门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约2倍.本研究未发现该单核苷多态性对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论:CDH1 3'UTR+54C/T多态性可能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贲门腺癌的易感性相关.

    作者:张秀凤;王益民;李琰;郭炜;王娜;王瑞;魏丽珍;葛晖;曹延延;张健慧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细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细菌的种类分布和耐药情况,用于指导用药.方法:收集重症监护室200例住院监护患儿的87个阳性菌株进行分析.结果:细菌中革兰阳性球菌31株,革兰阴性杆菌56株,为1∶1.8.标本分别来自咽部、气管、血培养及皮肤脓灶等.革兰阳性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占球菌总数的80.6%,其耐甲氧西林发生率为41.9%.革兰阴性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及嗜血杆菌.其中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为28.5%.结论:重症监护室耐药感染分布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仍占优势.

    作者:吴丽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高频超声在闭合性膝关节韧带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闭合性膝关节韧带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999-2006年应用高频超声检查的闭合性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声像图改变及特点.结果:共检查130例患者,其中98例(110个)膝关节行MRI、关节镜或关节开放手术,将超声检查结果与之对比.结论:韧带损伤在膝关节损伤中常见.超声是一种简便、经济、快捷有效的较为理想的辅助检查方法.

    作者:王惠;刘兰芬;董磊;王惠芳;苗凤君;张彦;张勇;张素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肥厚型心肌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及倍他乐克的作用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及倍他乐克对其的作用.方法: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梗阻组和非梗阻组,为每个患者记录体表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别计算QT、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倍他乐克,以1 2.5 mg,2次/d起始,逐渐加量至目标剂量.在给药前、给药后1个月和3个月复查.结果: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P<0.01);倍他乐克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P<0.05).结论:两组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倍他乐克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李东煜;苟春萍;任成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型患者分为两,每组40例,入选后均给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阿司匹林,调脂药物等)治疗.一组加用普通肝素,以15 u/(kg·h)速度静脉滴注,另一组加用低分子肝素6000 u皮下注射,12 h 1次.两组疗程均为5~7 d.随访30 d观察心肌梗死、死亡、再发心绞痛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复合发生率.结果:第30 d时,接受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的患者复合发生率分别是15%和37.5%.两组相比,低分子肝素组复合发生率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复合临床终点事件,并优于普通肝素.

    作者:周娟;高传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低场磁共振对膝关节半月板囊肿的诊断

    目的:评价膝关节半月板囊肿的MRI诊断.方法:38例膝关节检查的患者行常规SE序列T1WI和T 2WI矢状位、冠状位,加扫脂肪抑制T2WI矢状住.分析半月板囊肿的发生部位、形态、信号特点.结果:半月板囊肿38例,外侧半月板囊肿32例,内侧半月板囊肿6例,合并半月板损伤30例.MRI表现为SE序列T1WI及T2WI和脂肪抑制T2WI均呈高信号.结论:半月板囊肿易发于外侧并与半月板损伤有关,MRI对诊断半月板囊肿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喜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survivin和PTEN基因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urvivin和PTEN基因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urvivin和PTE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survivin和PTE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5%(40/65)和58.5%(38/65).survivin和PTEN表达均与肿瘤分化、浸润、淋巴结转移和顸后相关(P<0.05).结论:survivin和PTEN异常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病理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是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转移潜能和评估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谷化平;王琳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立止血气管内给药并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临床体会

    目的:观察气管内给立止血并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4例新生儿肺出血均气管内给予立止血后行机械通气.结果:34例肺出血存活64.7%,平均出血时间31.36 h.结论:立止血并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疗效显著,平均出血时间缩短,可作为临床一种治疗方法.

    作者:丁学星;侯学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替加色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7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替加色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2006年罗马Ⅲ标准的8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惠者,先服用贝络纳(枸橼酸莫沙必利)5 mg,3次/d,疗程1周,无效者进入替加色罗组治疗,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并按症状进行分级评分评估.结果:经用替加色罗治疗后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均能显著缓解,症状总体改善率达70.13%,且治疗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替加色罗是一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较理想的药物.

    作者:张林;陈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导入针对survivin基因的siRNA对大肠癌Lovo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目的:向大肠癌离体Lovo细胞中导入针对survivin基因的siRNA,并研究其对Lovo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设计2条特异性针对survivin基因的siRNA,并体外转录法合成,利用脂质体导入Lovo细胞并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凋亡和增殖情况.结果:RT-PCR检测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发现两RNA干扰组细胞内survivin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Lovo细胞;细胞凋亡检测结果发现两干扰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1.5%和26.28%明显高于正常Lovo细胞;细胞增殖结果显示:两干扰组细胞增殖能力比正常Lovo细胞减弱.结论:针对survivin基因的siRNA能有效降低目的基因的mRNA表达,抑制Lovo细胞生长,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为大肠癌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作者:熊英;郭文;李霆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来源于人脐带血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用MesenCult培养液体外扩增生长传代培养,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特性.取第3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用10μg/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30μmol/L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培养的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于诱导前、诱导后5 d和10 d分别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培养3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全反式维甲酸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后发生形态改变,呈双极或多极的神经元样形态,诱导5 d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率为(30.3±5.2)%,而诱导10 d时达到(53.9±6.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全反式维甲酸体外诱导,能够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作者:杜江榕;张军宏;李继云;江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108例右室双出口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手术矫治右室双出口的经验及结果.方法:分析108例手术矫治右室双出口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108例患者室间隔缺损位于主动脉瓣下86例,肺动脉瓣下8例,两大动脉下12例,远离两大动脉2例.采用室间隔缺损-主动脉心内隧道连接及右室流出道加宽80例,内隧道外管道手术12例,改良Glenn分流术11例,Fontan纠治术3例,大动脉调转术2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2例,出院后随访86例,随访3个月~8年,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右室双出口解剖类型复杂多样,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建立通畅良好的左室和右室流出道.室缺的位置和左心室的发育情况决定手术方案及疗效.

    作者:张勇;王惠;梁家立;张广福;姜冠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96例输尿管结石四种治疗方法的比较

    目的:探讨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佳方法.方法:对经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下碎石术、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及传统开放输尿管切开取石术4种方法治疗的96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体外冲击波碎石32例,碎石率86%;输尿管镜下碎石术23例,一次碎石率87%;腹腔镜下切开取石术15例,成功14例,成功率93%;开放手术26例,取石成功率100%.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改切开取石或输尿管镜下碎石9例,占28.4%;输尿管镜失败改开放手术4例,占17.4%.结论:上输尿管结石尤其是Ⅰ类结石,宜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中下段结石,Ⅱ类结石宜采用输尿管镜下碎石.上段输尿管结石较大,估计有粘连、息肉形成者,宜行腹腔镜手术.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是一切输尿管手术的基础,虽然创伤大,但效果确切,适用于输尿管内多发结石、结石较大有粘连,或合并输尿管有其他并发症者.同时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失败、输尿管镜治疗失败者,要及时中转手术.

    作者:邵开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促血管生成素-2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组织及30例正常对照组内膜组织中促血管生成素-2的表达.结果:在位内膜组织中促血管生成素-2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和异位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内膜组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位内膜组和对照组的不同月经周期促血管生成素-2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血管生成素-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及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作者:段瑞丽;边爱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分析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影像学特征,早期做出病变良恶性的鉴别.方法:收集经临床证实或病理证实的46例肺内孤立性结节,采用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重点对病灶的内部结构、边缘、形态及增强程度进行总结.结果:恶性结节26例,良性结节20例.恶性结节边界清晰,形态多不规则(19/26),较多出现空泡征(15/26),支气管充气征(7/26),沙砾状钙化(7/26),毛刺(22/26),血管集束征(17/26),胸膜凹陷征(9/26)等.而良性结节大多边缘光滑(10/20),呈类圆形(16/20),较多出现同心圆状、爆米花样或包膜下钙化(11/20).结论:肺内孤立性结节具有较明显的CT特征,综合分析各种表现,绝大多数病例可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张维博;张荣恒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彩超检测胎儿脐绕颈颈动脉血流预测子宫内窘迫的价值

    目的:探讨彩超对预测脐绕颈胎儿子宫内窘迫的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测量绕颈外脐动脉的S/D,PI,RI共3次,然后在腹壁由子宫底处加压使胎头下降,约3~10 min,再测3次S/D,PI,RI进行对比.结果:加压后40例中30例超过警戒值.结论:彩色多普勒对预测宫内胎儿窘迫的发生可提供较可靠的指标.

    作者:武若;蒋秋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总结分析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以期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采集主动脉夹层病例17例,采用SOMATOM ESPRIT螺旋CT进行平扫、增强扫描,分析其CT图像表现.结果:平扫可显示主动脉扩张或各段管腔大小不成比例、主动脉内部分真假腔、主动脉内线状或弧状低密度影、主动脉内弧形或点状钙化、胸腔积液、量未显示破裂口;增强扫描并可清楚显示撕裂内膜片、真假腔、内膜裂口、附壁血栓.结论:CT扫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新民;杨鹏午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不同方式的干预措施对糖耐量受损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糖耐量受损患者不同方式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2例糖耐量受损患者分别采用安慰剂、行为干预、药物、行为干预加药物治疗的措施,均达1年以上,监测人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变化.结果:对照组在给予安慰剂治疗1年后,人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干预组及药物治疗组在干预治疗1年后,人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干预加药物治疗组人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耐量受损患者在控制饮食、坚持体育运动基础上,有必要结合药物干预治疗.

    作者:杨娥;余学英;莫足娥;叶宝霞;李雪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