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显文;高海波
目的:观察心理应激对免疫反应的影响,探讨心理应激在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白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无应激组、生理应激组和心理应激组,每组6只,并制作动脉粥样硬化和心理应激模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ICAM-1浓度;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主动脉内ICAM 1表达情况.结果:(1)心理应激组大鼠血清sICAM-1浓度较其他各组明显升高(均P<0.05);(2)心理应激组大鼠升主动脉壁ICAM-1表达较其他各组明显升高(均P<0.01);(3)血清sICAM水平与动脉壁内ICAM-1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747,P<0.01).结论:(1)心理应激可直接影响全身和局部的炎症反应;(2)在心理应激者可利用血液中炎症指标判定斑块局部的炎症状态进而推断其稳定性;(3)干预心理应激因素可能会预防动脉炎症的发生发展.
作者:杨蕾;李牧蔚;高传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总结恶性组织细胞病的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断水平,减少病死率.方法:回顾分析1 6例恶性组织细胞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进行总结.结果:临床表现为发热16例(100%)、肝脾肿大15例(94%)、黄疸13例(81%);14例(88%)通过骨髓象、病理确诊,2例(13%)经过尸检后确诊;8例给予CHOP方案化疗,其余仅对症治疗或放弃治疗,全部病例13例(81%)死亡,3例失访.结论:骨髓形态学、病理是确诊恶性组织细胞的主要诊断手段,但在MH不同病期有多样性表现,容易误诊.临床医生应该重视病理、骨髓象的意义,提高诊断率,减少病死率.
作者:郭智;张波;刘坚;楼金星;谭晓华;阮新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激光意指光的受激幅射放大(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Laser).激光器的种类很多,一般按工作物质或工作方式来分类.按工作物质分类可分为气体激光器,如He-Ne、CO2、N2、Ar+、He-Cd激光器;液体激光器,如染料激光器及Ar+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如红宝石激光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器(简称Nd:YAG激光器)、钕玻激光器.
作者:陈正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K34βE12、P63和PSA、P504S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K34βE12、P63、PSA、P504S在前列腺癌与增生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前列腺癌CK34βE12、P63、PSA、P504S的表达率分别为9%、9%、100%、97.7%;前列腺增生CK34βE12、P63、PSA、P504S的表达率分别为88.9%、94%、97%、5.6%.前列腺癌与增生比较,CK34βE12、P63S、P504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SA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34βE1 2、P63、PSA、P504S联合标记,可以鉴别前列腺的良、恶性病变,提高前列腺癌的正确诊断率.
作者:张子杰;李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联合阿霉素逆转多药耐药的可能性及其机制.方法:以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后进行体外诱导、扩增作为效应细胞,联合不同浓度的阿霉素与其耐药靶细胞K562/ADR进行共培养,经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耐药倍数和逆转倍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阿霉素相对含量和P糖蛋白表达水平;RT-PCR检测mdr-1基因mRNA表达.结果:未经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联合阿霉素处理时,阿霉素对K562和K562/ADR的IC50分别为(0.68士0.04)μmol/L和(66.23±4.38)μmol/L;K562/ADR对阿霉素的耐药倍数为97.43倍;经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联合阿霉素处理48 h(效靶比1:5、阿霉素1.1 μmol/L)后,IC50为(32.15±0.79)μmol/L,联合逆转倍数为2.06倍,细胞内的阿霉素相对含量增加1.83倍;P糖蛋白表达下调36.7%,mdr-1基因mRNA相对表达值也呈下调趋势.结论: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联合阿霉素可提高耐药细胞K562/ADR胞内的阿霉素浓度,下调mdr-1基因及P糖蛋白的表达,提高阿霉素对耐药细胞K562/ADR的敏感性,使细胞因子诱导杀伤联合阿霉素对多药耐药的逆转效果得以显现.
作者:蒋东霞;胡杰英;徐虹;何琳;买玲;杨胜利;宋永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疗效、适应证.方法:对49例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58个椎间盘)行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治疗,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对49例患者经3~16个月随访,根据Macnab评定标准,术后疗效:优良率79.2%,有效率95.8%.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对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鹿永良;罗越岭;刘秀山;王建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病因及防治.方法:2001年1月-2006年8月79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以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两组在切口愈合时间及有无疤痕方面的差别.结果:对照组患者切口于脂肪液化后(1 3±3)d愈合,17例出现疤痕;观察组切口于脂肪液化后(6±2)d愈合,3例出现疤痕,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确的治疗方法可缩短切口愈合时间且较少出现疤痕.
作者:张秀英;王传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米非司酮,一种孕激素拮抗剂,临床广泛应用于避孕、终止妊娠等.他的很多临床应用取决于对卵巢的影响,包括抑制卵泡生长、抑制排卵、诱导黄体溶解、影响卵巢内分泌功能等.
作者:朱俊彦;李卫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鉴别诊断胃食管反流病和冠心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2月-2006年2月,收集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58例,随机选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64例.在胸痛发作和治疗缓解后分别记录心电图,分析两组患者胸痛发作及缓解时心电图ST-T改变,及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各类疾病心电图ST-T改变的百分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胃食管反流病与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时ST-T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冠心病患者胸痛发作时ST段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波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胃食管反流病中,以胆道疾病组ST改变百分率(14.29%)高.结论:胸痛发作时的心电图ST段改变在鉴别胃食管反流病与冠心病的中有重要临床意义;所有胃食管反流病中以胆道疾病组ST改变百分率高.
作者:卓朝贵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游离脂肪酸、肿瘤坏死因子-α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大血管病变,分为非大血管病变组29例和大血管病变组31例,与28名正常对照组比较,采用比色法测血清游离脂肪酸,ELISA法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对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组较正常对照组血清游离脂肪酸、肿瘤坏死因子-α显著增高(P<0.01),大血管病变组血清游离脂肪酸、肿瘤坏死因子-α与非大血管病变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型糖尿病组为整体,有无大血管病变为因变量Y(有=1,无=0),以肿瘤坏死因子-α、游离脂肪酸及其他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病程、收缩压、肿瘤坏死因子-α、游离脂肪酸进入回归方程.结论:游离脂肪酸、肿瘤坏死因子-α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作者:虎子颖;李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瑞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8例初诊未经降糖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瑞格列奈(诺和龙)0.5~1.0 mg/次,3次/d,共16周.测定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血清胰岛素、计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58例经瑞格列奈治疗的患者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降低(P<0.05),空腹胰岛素水平亦略有降低,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明显增加,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下降(P<0.05).结论:瑞格列奈可显著降低血糖,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缓解胰岛素抵抗.
作者:宁小方;郭辉;邵振翔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是体内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重要致炎细胞因子,其基因多态性影响着转录和表达调控,与包括冠心病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等细胞因子的基因多态性有助于筛选发生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在基因水平上为冠心病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梁皓;赵文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大肠平坦型病变的临床特征,以探讨对大肠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肠隆起型和平坦型病变,对其好发年龄、发生部位、直径、病理进行比较.结果:2966例患者中检出大肠病变939例,隆起型病变占58.68%(551/939),平坦型病变占11.29%(106/939).平坦型病变的平均年龄为(51±13.65)岁,隆起型病变平均年龄为(47±16.41)岁.平坦型病变直肠占33.96%,隆起型病变的直肠占21.786%.平坦型病变直径为(1 7±9.7)mm,隆起型为(28±7.3)mm.平坦型病变癌变率为4.72%,隆起型为3.09%.结论:大肠平坦型病变有恶变潜能,对其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势必会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
作者:陶珊;卢青;姜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少年儿童脑内单发炎性肉芽肿的MRI成像特征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0.2 T安科OPEN MARKⅡ扫描机,选择SE序列,对所有经MRI首次检查的脑内球形或团状病变(病变径线界定≥2 cm者)的<18岁的少年儿童患者,采用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后复查的方法.共筛选认定102例脑内单发炎性肉芽肿患者,并对其MRI成像和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102例患者的首发症状均为癫癎发作(大发作或小发作),无发热及其他临床体征;病变呈球形或团状,均位于皮层区或皮髓质交界区,病变信号均匀,T1WI与T2WI病变径线基本吻合,有72例于平扫时显示病变内囊泡,多为单发脑囊虫退变死亡期炎症所致;经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炎治疗1个月后,病变均有吸收、缩小,无脓肿形成趋势.结论:少年儿童脑内单发炎性肉芽肿有特征性MRI表现,有良好的临床转归.
作者:孙晓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纳洛酮、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将应用氨茶碱2 d后仍反复出现呼吸暂停的早产儿102例,随机分为3组,各34例,分别给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纳洛酮、氨茶碱治疗3 d,对三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总有效率为97.1%,纳洛酮组、氨茶碱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5%、61.8%.经χ2检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与后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纳洛酮组、氨茶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优于纳洛酮、氨茶碱.
作者:袁显文;高海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脑病影像学改变及其与诸多相关因素的发生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放射治疗的154例患者脑部病灶的低场MRI征象,分析其表现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放射性脑病异常影像学表现与照射面积、照射剂量、照射疗程以及联合应用化疗有相关性.结论:低场MRI能够为临床放射性脑病的影像诊断及综合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陈颖;李娜;贾守强;王永秀;孙慧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前C区变异的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与拉米夫定疗效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80例HbeAg阴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异常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检测其HBV基因分型,并给予拉米夫定治疗.于治疗后第1,3,6,9,12个月分别检测患者肝功能及乙肝病毒定量变化,治疗9个月后再次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分型.结果:前C区变异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分型:B型6.25%,C型26.25%,D型52.5%,E型8.75%,CD混合型5%,F型1.25%.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拉米夫定HBVYMDD突变株(YIDD/YVDD)多发生于HBV基因型D型、C型.前C区变异多发生于HBV基因型D型.结论:前C区变异多发生于HBV基因型D型,C型、D型对拉米夫定疗效依次降低.
作者:吴晓荫;张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肝外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56例肝外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56例中治愈48例,治愈率为85.7%.死亡8例:因肝粉碎性破裂,术中大出血致休克死亡2例;因累及右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出血量大,术后死亡2例;因合并脑外伤,死于脑疝3例;因合并脾破裂,膈肌破裂,门静脉撕裂,术后死于呼吸、循环衰竭1例.结论:肝外伤患者往往因多脏器合并损伤,严重者止血困难,病死率高,故应以抢救生命,降低病死率为原则,综合分析和评估,使患者有一个佳治疗方案.
作者:梁家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总结老年人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27例老年人腹部手术的临床资料,治疗组285例术后给予一定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措施,对照组242例未给予任何预防措施.结果:治疗组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占1.1%,对照组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7例,占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方法可明显降低老年人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作者:杨大业;陈静;张德巍;谢强;孙玉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在抢救COPD合并呼吸衰竭中的作用和意义,建立一种有效的人工气道技术.方法:对52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重症患者采用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并进行人工机械通气.结果:在纤维支气管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56次例均一次成功,插管时间为30 s~2min,无喉痉挛、心跳、呼吸骤停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术是一种安全、准确、有效、迅速建立人工气道的技术.
作者:李永华;厉为良;杨玉波;吕丽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